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全一卷。略稱法界觀、法界觀門。隋代杜順述。本書原不被編纂為獨本而收於藏經中,或謂本書系取自法藏「發菩提心章...

修大涅槃得五事

據北本大涅槃經卷二十一載,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若修習此大乘涅槃之法,則可...

修正會

日本佛教用語。略稱修正。為日本佛教各寺院每年正月舉行糾正舊年惡習、祈禱吉祥之法會。起源於天長四年(827)...

修生

由修行之功漸顯本有性德之謂。乃自後天之修行而得,與得自「自然法爾」者有別。(參閱「本有」1956) p40...

修因感果

修善惡之因,可感招苦樂之果。例如三種佛身中之報身即屬修因感果之佛,又如阿彌陀佛之西方淨土乃緣於因願所獲致者...

修多羅

(一)梵語 sūtra,巴利語 sutta。所指有二:(一)為一切佛法之總稱。(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

修多羅藏

梵名 Sūtra-pitaka,巴利名 Sutta-pitaka。意譯作經藏、契經藏。為三藏之一。漢譯之經...

修色迦爾居

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結派支系之一。南宋淳熙八年(1181),潑結木九巴(藏 Phags-mo-grupa)之...

修行

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之統制、調節、規定等,則須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即有信仰...

修行本起經

梵名 Cārya-nidāna。凡二卷。後漢竺大力、康孟詳共譯。又作宿行本起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敘說釋迦...

修行道地經

梵名 Yoga-cārya-bhūmi-sūtra。凡七卷。略稱修行經。印度僧伽羅剎(梵 Sajghara...

修伽陀

(一)梵語 sugata。又作修伽度。意譯好去、好說、善逝。如來十號之一。了生死而歸於涅槃,向善處去,故稱...

修忍五想

據菩薩善戒經卷五載,忍,安忍之義,即菩薩為化度一切眾生,而修下列五種想,以安忍眾生加於其身之種種惡事,即:...

修定三障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載,修禪定時有三種障礙,能令禪定不得開發,即:(一)沉昏闇蔽障,行者於修定時,沉昏...

修定寺塔

位於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三十五公里之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已毀於清末。塔建於唐代,現僅殘存塔身,高九點五公尺,為方...

修性

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稱為修;不待修行而本來具足者,稱為性。性乃不變之本體,修為隨緣變化之作用。按天台宗所說之...

修性不二門

天台宗之觀心法門「十不二門」之第三。修治造作之功,稱為修;本有不改之體,稱為性。性德即眾生剎那之一念,本來...

修法

又作行法、秘法、密法。在密教所修之加持祈禱等法,即奉上各種供物而修護摩,依所定規則,口唱真言,手結印契,心...

修法阿闍梨

指密教修法中,作加持祈禱之阿闍梨。阿闍梨,即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

修法壇

即修法所用之壇。修法時安置佛像、三昧耶形,並配備供物及供具等,稱為壇。依七日作壇法設立之,此有大壇、護摩壇...

修得佛性

與「性得佛性」相對。此種佛性由現世修行而成就,而非累世以來所本有者。 p4046...

修得性得

又作修德性德、自性得人功得。依修習而得,稱為修得;無始以來自性本有,稱為性得。性習之二性、性淨方便淨之二種...

修習

梵語 bhāvanā,巴利語同。數數薰習之意。略稱修、習。即於諸行法,反覆實踐,數數薰習,以期達到成佛之目...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全一卷。隋代智顗述。略稱坐禪法要、童蒙止觀、小止觀。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為初學者敘止觀坐禪之要門,相傳...

修造司

日本禪寺司營造之職者。其籌辦事務之處,稱為修造局。 p4047...

修惑

修道所斷惑(梵 bhāvanā-mārga-prahātavya-kle?a)之略稱。與「見惑」對稱。又作...

修惡

天台宗用語。為相對於「性惡」之稱。謂惡為眾生本有之性,故稱性惡;相對於此者,藉修治造作而成之惡,稱為修惡。...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全一卷。又稱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華嚴還源觀、還源觀。唐代法藏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系祖...

修道

梵語 bhāvanā-mārga。數數修習道之意。又作有學道。三道之一。(一)於小乘中,修道乃於見道位時,...

修德寺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德山面。知明法師創建於百濟法王元年(599)。新羅時代元曉嘗住於此。百濟武王(600...

修禪六妙門

全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六妙法門、六妙門禪法。略稱六妙門。於三種止觀中,屬不定止觀。以闡明數息、隨息、止心...

修禪寺

屬日本曹洞宗寺。位於靜岡縣田方郡修善寺町。空海之弟子杲鄰所創,時為真言宗寺。後宋僧蘭溪道隆住於此,改為臨濟...

修齋

畢行齋會之謂。又會聚僧眾而供齋食,稱為齋會。 p4049...

修羅

梵語 asura。音譯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意譯作不端正、非善戲、非天等。為六道之一,十...

修羅妄執

修羅之本性憍慢,執著之念強,雖被種種教化,其心不為所動,雖聽聞佛法,亦不能證悟。(參閱「修羅」4049) ...

修羅宮悉地

密教有成就阿修羅法之悉地,此法乃生於修羅宮殿之法。陀羅尼集經烏樞沙摩軌記載修此法之情形,行者修此咒法時,修...

修羅琴

阿修羅之琴。欲聽之則無彈者而隨意自出聲,此乃阿修羅之福德使然。大智度論卷十七以之比喻法身之菩薩,心無所分別...

修羅窟

指阿修羅王所住之石窟,大都在深山幽谷中。[大唐西域記卷十] p4050...

修羅戰

指阿修羅王與忉利天帝釋之戰鬥。修羅有美女而無好食,諸天有好食而無美女,互相憎嫉,故常戰鬥。其戰鬥之場所,稱...

修羅隱藕絲孔

阿修羅王與帝釋戰鬥,大敗而走,欲遁無所,以神通力潛身,入於藕絲之孔。[雜阿含經卷十六、大智度論卷三十、法苑...

修證

指修行與證悟。蓋修行與證悟原本不二,宜應相輔相成;而一切眾生本即是佛,以迷執顛倒而流轉生死,若藉修行與證悟...

修證不二

修行與證果不異之謂。表示禪家證果之後尚修坐禪而無礙。即坐禪為佛行,不待證果,修證本是一如;修即證,證即修,...

修證儀

為證理而修行之儀則。即記錄禮拜、懺悔、禪定、觀察等修行儀規之書籍。古來有關此類之著作為數甚多,尤以唐代僧宗...

修懺要旨

全一卷。宋代知禮(960~1028)撰。本書旨在依摩訶止觀及法華三昧儀,以闡明法華三昧之要領。然其所述修懺...

修驗道

日本宗派名。其主旨以修持咒法,證得神驗為本義,故強調跋涉山林,苦修練行。役小角為開祖,其後有泰澄、法道等,...

倭藏

指日本江戶(東京)寬永寺以活字版印行之大藏經。乃由天海僧正發願完成者,於寬永十四年(1637)至慶安元年(...

倫理宗教

(Nithi Dharma or Ethical Religion)印度聖雄甘地(Mohandas Kar...

兼行六度品

指天台觀行五品中之第四品。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就如來入滅後之弟子,說五品之功德,其中之第四品即兼行六度品;蓋此...

兼但對帶

天台宗五時判教中,前四時之名目。第一華嚴時,圓教兼別教而說,故謂「兼」。第二阿含時,但說藏教,故謂「但」。...

兼利

自利而利人,是為人我兼利。此乃大乘菩薩之基本精神。[無量壽經卷上、摩訶止觀卷五上] p4053...

兼兩用中

對於「乃至」一詞的解釋方法之一。如舉一至一百之數,僅取一與百兩端之數,而省略其中間之數。(參閱「乃至」12...

冥,即幽冥、無法見聞者;反之,顯,即顯現、可見聞者。 凡人之肉眼所不能見的佛菩薩,於冥中常見我等,此稱冥見...

冥一

混然而不可區別彼此者,稱為冥一。摩訶止觀卷一下(大四六·九下):「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無相之境相無緣之智,智...

冥心

冥合本有清淨之佛性如來藏心。亦即冥合本有清淨自性之心。禪戒篇:「十戒三聚,無別體裁,齊歸三寶誓期,已歸不欺...

冥加

(一)又作冥應、冥助。加,加被之意。謂冥冥之間蒙佛菩薩等加護。佛菩薩之感應,多為冥加,而罕有顯加者。法華玄...

冥利

指冥冥中蒙佛菩薩加被之利益而言。又作冥益、冥應。法華玄義卷七下(大三三·七七一上):「此土地土弘經論,其功...

冥使

冥官之使者,即閻魔卒。據大智度論卷十六載,於地獄中,作牛、馬、獵、羊、麞、鹿、狐、狗、虎、狼、獅子種種鳥獸...

冥官

冥界之官屬。於地獄輔佐閻王,對六道有情所犯之罪業,給予適當之判決,與應得之責罰。如太山府君等即是。 p40...

冥府殿

又稱十王殿。冥界十王所居之殿宇。中韓兩國常於寺廟中附設之,日本則稱為閻魔堂。 p4055...

冥往

冥然而往他處,即死亡之義。蓋以佛教之輪回思想而言,肉體之壞滅僅是此生一期生命之終結,乃待另一因緣之和合,重...

冥思

佛菩薩之思慮,幽冥難測,非吾等凡夫所能窺知,故稱冥思,或稱冥慮。 p4055...

冥界

又作冥道、冥土。廣義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道:狹義指地獄道。俗謂冥界乃閻魔王及其眷屬所居之所。[焰羅王供行...

冥祇

冥界之神祇。如十王經所載之秦廣王、初江王、閻羅王、太山王等冥界十王;閻羅王五天使經中所載之生、老、病、死、...

冥益

又作冥利。佛菩薩加被於人身之利益,非凡人所能覺知。法華玄義卷六上(大三三·七四八中):「雖不現見靈應,而密...

冥寂

不見一物謂冥,泯絕諸相謂寂;乃形容真空之理。 p4055...

冥眾

指梵天、帝釋、諸鬼神、閻魔王等非人眼目所能見之諸眾。彼等能護持行善之有情。信仰彌陀之行者現生可獲十利,「冥...

冥眾護持益

為現生十種利益之一。信仰彌陀者為四大天王、龍神八部等天神地祗所守護,故惡鬼神不敢接近。(參閱「現世利益」4...

冥祥記

南齊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書為佛教故事集,收錄有關觀世音菩薩之靈驗譚及輪回地獄、轉生等故事。由本書可得知六朝...

冥通

冥,離諸相而冥寂;通,通融一切而無礙。乃讚歎真理之詞。[戒本疏卷一上、四分律疏行宗記卷一上] p4056...

冥途

指死者所往之迷暗世界。又作冥土、冥府、冥塗、冥界、幽塗、黃泉。據淨度三昧經、十王經等之記載,冥途之中,有閻...

冥途鳥

俗稱杜鵑。啼聲淒厲,能動羈旅者之歸思。 p4056...

冥報記

凡三卷(一說二卷)。唐代唐臨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唐臨之傳收錄於舊唐書卷八十五、新唐書卷一一三。冥報記...

冥陽會

指施食會。冥,即冥界之餓鬼眾;陽,即陽界之婆羅門仙眾。意即普施供養冥界與陽界眾生之法會,故稱冥陽會。[禪林...

冥資

為亡人資福,稱為冥資。譬如在親友死亡之日,延請法師宣講佛法、做法事等。 p4056...

冥道供

供養閻羅王及其眷屬之修法。又作閻羅王供。修此法可息病除災。有關之儀軌有焰羅王供行法次第一卷。 p4056...

冥機

於過去世曾修三善業,雖現在世未運身口業,然藉往昔之善根,能感佛菩薩之靈應,故稱為冥機。[法華玄義卷六上](...

冥諦

為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中之數論哲學派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諦。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稱自性諦、自性。數論學派將宇宙...

冥薰

又作內薰。於本覺之真如內,冥冥薰習妄心,使生菩提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三(大四六·二六八上):「自非內熏...

冥權

(一)指佛菩薩施於人之權巧方便。[維摩經序] (二)指法身佛與應身佛。理知冥合為冥,即佛之法身;方便度生為...

冥顯

幽冥不可見聞者稱為冥,顯現而可見聞者稱為顯。[法華玄義卷六上] p4057...

冥顯兩界

即冥界與顯界。冥界為死後之世界,顯界為娑婆之世界。 p4057...

塚間衣

又作塚間衣。十種糞掃衣之一。包裹死人,棄於墓地,撿拾後,洗淨而製成之法衣。 p4053...

塚間坐

梵語 ?mā?ānika。十二頭陀法之一。又作塚間坐。比丘住塚間,見死屍臭爛狼籍,火燒鳥啄,即思惟無常,修...

塚間第一

指優多羅比丘。又作塚間第一。以其常離人中,於塚間思味法樂,為佛弟子中第一位。增一阿含卷三(大二·五五七下)...

凌山

位於新疆烏什之北,天山之穆雜爾特嶺,其地約在今之拔達嶺(Bada)。玄奘三藏赴印度時曾經過此地。凌,乃冰之...

凌雲山大佛

位於四川大渡河與岷江交會處。附近有凌雲山勝境,該山位於岷江東岸,又稱九頂山,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山有九峰,皆...

准胝觀音

准胝,梵名 Cundī 之音譯,又作準提、準泥。又稱尊那佛母、準提佛母、佛母准提、七俱胝佛母。為六觀音之...

剜燈

謂刳(剖)身燃燈以供養佛。為釋迦佛本生故事之一。世尊於過去世為虔闍尼梨王時,為欲聞勞度差婆羅門之法而行之,...

剝皮

為釋迦佛本生故事之一。釋迦如來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名愛法梵志(又稱樂法梵志),其時世間無佛,亦無善法可聞。...

原人

(一)梵名 Purusa。(一)印度婆羅門教神名。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載,此神具有千頭、千眼、千足,為現...

原子論

即主張一切存在之物,皆由不可再分割之粒子,即原子所組成之學說。此論認為世界之一切現象皆歸於原子之偶然的、機...

原妙

(1238~1295)南宋臨濟宗僧。江蘇吳江人,俗姓徐。號高峰。十五歲剃髮,十七歲受業於嘉禾密印寺法住。初...

原志

(1628~1697)明末清初僧。鹽城(江蘇鹽城)人,俗姓孫。初習世學,讀書有慧思。順治四年(1647)手...

原始佛教

又作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一般係指相對於後來發展的大乘佛教之初期佛教而言;即自佛陀創立教團弘揚教理開始,至佛...

原始宗教

處於初期狀態之宗教,存在於尚無成文歷史之原始社會中。就此意義而言,與史前宗教相同。然一般專指殘存於近代之原...

原道

全一篇。唐代韓愈撰。韓愈一生力主振興我國古聖賢之道,探究儒家本源,而排斥佛、道二家。於本文中,執其一貫之主...

原肇

宋代臨濟宗大慧派僧。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俗姓潘。號淮海。十九歲剃染受具足戒,嗣徑山浙翁如琰之法。浙翁...

唐大和上東征傳

全一卷。日僧元開撰。又作唐鑒真過海大師東征傳、東征傳、鑒真大和上傳記。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此書以漢文寫成...

唐大圓

(?~1941)湖南武崗人。初皈依印光大師,修學淨土,以讀海潮音雜誌,而傾心唯識。歷任武昌佛學院教務主任,...

唐中宗

(656~710)唐高宗之第七子,名顯,為武后所出。弘道元年(683)高宗崩,遺詔柩前即位,改元嗣聖,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