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毗阿沙

梵名 Vyāsa。古代印度傳說中之聖者。又稱吠陀毗阿沙(梵 Vedavyāsa)、吉栗瑟拏都維帕雅那(梵 ...

毗耶老古錐

禪林用語。指住於毗耶離城之維摩居士。老古錐,指老練圓熟之師家。從容錄第六則(大四八·二三一上):「藥之作病...

毗耶杜口

禪宗公案名。毗耶,為維摩居士所住之城市。吉藏之淨名玄論卷一(大三八·八五六中):「不二法門(中略)雖識境義...

毗耶窟

指禪院之方丈室(住持之居室)。乃因維摩居士之居室在毗耶離(毘舍離)城,故有此稱。 p3852...

毗首羯磨天

毗首羯磨,梵名 Vi?vakarman。又作毗守羯磨天、毗濕縛羯磨天。意為造一切者。此天住於三十三天,乃帝...

毗琉璃王

毗琉璃,梵名 Virūdhaka。又作毗流離王、毗盧釋迦王、琉璃王、琉璃王。或稱惡生王。北本涅槃經卷十六稱...

毗紐女天

毗紐女,梵名 Vaisnavī。為七母女天之一,乃梵天之眷屬,然大日經卷二及大日經疏卷五謂其為閻魔王之眷屬...

毗紐天

毗紐,梵名 Visnu。又作毗瑟笯天、毗濕笯天、毗搜紐天。意譯遍人天、遍淨天等。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於吠陀...

毗紐天教

毗紐天,梵名 Vaisnava。又稱毗濕笯派。為印度教之一派,特崇毗紐天(梵 Visnu),並崇拜毗紐天之...

毗婆屍佛

毗婆屍,梵名 Vipa?yin,巴利名 Vipassin。為過去七佛之第一佛。又作毗缽屍佛、鞞婆屍佛、維衛...

毗婆沙

梵語 vibhāsā。註解書之名。又作毗婆娑、鞞婆沙、鞞頗沙、鼻婆沙。略作婆沙。意譯廣解、廣說、勝說、種種...

毗婆舍那三行

毗婆舍那,梵語 vipa?yanā,觀之義;即以寂靜之慧,觀察六根、六塵內外諸法,使三昧成就而進趣菩提之修...

毗婆羅山

毗婆羅,梵名 Vaibhāra,巴利名 Vebhāra。又作毗訶羅山、毗婆波世山、倍呵羅山、毗呵勒山、鞞陀...

毗嵐風

毗嵐,梵語 vairambhaka 之音譯。又作吠嵐婆風、毗藍婆風、毗藍風、隨藍風、旋藍風。意譯為迅猛風、...

毗提訶洲

毗提訶,梵名 Videha。為須彌四大部洲之一。全稱弗婆毗提訶洲。又作東毗提訶洲、逋利婆鼻提賀洲、弗毗提訶...

毗睇

梵語 vidyā 之音譯。意譯作明咒。即指真言陀羅尼。陀羅尼能破眾生之煩惱闇障,故稱為明。求法高僧傳卷下(...

毗曇宗

又作毗曇學派、薩婆多宗、數論、數家。屬於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亦為我國十三宗之一。南北朝時代,研習阿毗曇...

毗盧印

毗盧遮那佛之法界定印。系照破法界之普遍光明定印,用以判定學人境界之真偽。碧岩錄第七十三則(大四八·二○一下...

毗盧性海

謂毗盧遮那佛之體性廣大無限,猶如大海。又作毗盧藏海。毗盧為法身如來,故毗盧性海亦通法性界、佛性界。[禪戒訣...

毗盧帽

乃黃檗宗僧所用之帽。因帽上有毗盧佛像,故稱為毗盧帽。又於七月盂蘭盆法會時,首座僧扮為毗盧佛,誦經施食,頂戴...

毗盧遮那

(一)梵名 Vairocana。為佛之報身或法身。又作毗樓遮那、毗盧折那、吠嚧遮那。略稱盧舍那、盧遮那、遮...

毗盧壇

即禪宗戒壇。禪宗戒壇由毗盧遮那佛之無限性海湧現故,稱為毗盧壇。[禪戒訣註解卷上] p3859...

毗濕笯史瓦閔派

梵名 Visnusvāmin。印度教毗濕笯派之一分派。創始者毗濕笯史瓦閔,生平不詳,或謂於十三世紀中葉,居...

毗濕笯富蘭那

梵名 Visnu-purāna。古印度教之聖典,係十八種大富蘭那之一,深具古代傳說之色彩,為毗紐天教(梵 ...

毗羅畢利多法會

錫蘭語 Veil pirita。意為「小保護」或「小祈福法會」。錫蘭佛教法會之一。佛教徒遇有喜喪或疾病等事...

毗蘭若市

毗蘭若,梵名 Vairajā,巴利名 Verajā。乃憍薩羅國(梵 Kau?ala,巴 Kosalā)之都...

珂月

珂,玉之白者。以珂與月,譬指物之鮮白者。法華經嚴王品(大九·六○下):「眉間毫相,白如珂月。」 p3888...

苾芻

梵語 bhiksu,巴利語 bhikkhu。又作比丘、苾芻、煏芻、備芻。意譯乞士、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

苾芻尼

梵語 bhiksunī,巴利語 bhikkhunī。又作苾芻尼、煏芻尼、備芻尼、比呼尼。或單作尼。即比丘(...

苾芻草五德

據翻譯名義集卷一載,苾芻,指雪山之香草;以此草之五種德,譬喻比丘亦具五德,即:(一)體性柔軟,以喻比丘能折...

苻堅

(338~385)東晉時代之前秦王。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陽氐族世酋。博學多才,有經世大志,雅量能容,士皆樂...

回心向大

梵語 mahāyānātiprativāhanārtha。又作回心向大。意即回轉小乘之心而趣向大乘心,以求...

梵語 yāna。音譯為衍那。有乘物、運載、運度等意。指能乘載眾生,運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

乘戒

乘,指藉以開悟實相、出離生死之智慧;戒,指用以防非止惡,而可招感人、天果報之製法。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六(大一...

乘車節

梵名 Rathayātrā。印度教三大派之一毗濕奴教之重要節日。繫於沐浴節(陽曆六、七月)後之第十五日舉行...

乘津

乘佛菩薩船筏,渡生死之海。亦即指依佛法修持,能令眾生斷除煩惱;或蒙佛菩薩之願力接引,達極樂淨域。[四分律戒...

倩女離魂

禪宗公案名。無門關第三十五則(大四八·二九七中):「五祖問僧云:『倩女離魂,那個是真底?』」倩女離魂乃剪燈...

值佛

(一)即遇佛。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難得之事,故宗門有「值佛難」一語。(參閱「值佛難」4022) (二)日本...

值佛難

謂值遇佛陀出世、聽聞教法甚難。諸經論謂佛之出世,數十億歲乃有一次。即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佛出世;人壽百...

借別名通

依天台四教之判,有以別教之名顯通教之義者,稱為借別名通,與「名別義通」同義。(參閱「名別義通」2257) ...

借花獻佛

俗稱借他人之物以獻客,謂借花獻佛。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三、卷四受決定記品第二、修行本起經卷上現變品第一、太...

借香

禪門燒香形式之一。謂兩序出班上香時,向住持借香。借香之際,維那先向住持問訊,稱為借香問訊。燒香終時,復向住...

倚伏相乘

謂二者或倚或伏相乘密接之關係。倚,寄、依之意;伏,潛、臥、隱之意;乘,由、因、駕之意。此語出自往生論註卷上...

倚版

與禪版同。坐禪時所倚之道具,厚約一公分,長五十七公分餘,寬十二公分餘,上下穿小圓孔,用時束定於繩床之橫繩。...

倚像

坐像之一種。坐時兩足垂下,或平行或交叉。另有丁子坐,則僅垂一足,另一足屈於股上,稱為半跏像。 p4024...

倒凡

即指顛倒之凡夫。凡夫隨情妄執,顛倒黑白,不知涅槃至理,流轉三界,永無止期。[釋門歸敬儀卷中] p4024...

倒合過

因明用語。倒合,梵語 viparītānvaya。因明三十三過中,似同喻五過之第五。即於因明論證之「合作法...

倒我

四顛倒之一。我乃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無實體可得;若認為有實我者,即為顛倒妄見,稱為倒我。[釋門歸敬儀卷中]...

倒見

顛倒事理真相之妄見。眾生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皆為倒見。[大乘義章卷五末] p40...

倒退三千

禪林用語。又作退倒三千。以戰爭敗北遁走三千里,轉喻為宗師家之機鋒銳不可當,使人畏之而退。[碧岩錄第二則] ...

倒離過

因明用語。倒離,梵語 viparīta-vyatireka。因明三十三過中,似異喻五過之第五。即於因明論證...

倒懸

梵語 ullambana 之意譯。音譯盂蘭盆。人死之後,沈於闇道,有倒懸之苦。為救亡靈脫離倒懸之苦,可盛設...

俱不成過

因明用語。俱不成,梵語 ubhayāsi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喻(比喻)十過之第三,同喻五過之第三。指...

俱不極成過

因明用語。俱不極成,梵語 ubhayāprasiddh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宗(命題)九過之第八。乃能別與...

俱不遣過

因明用語。俱不遣,梵語 ubhayāvyāvrtta。因明三十三過中,喻(比喻)十過之第八,異喻五過之第三...

俱生法

略稱俱生。即同時併生起而不相離之法。依俱舍論卷四謂,諸法中有決定俱生者。在欲界,極微聚最少,猶與八事(能造...

俱生神

梵名 Saha-deva。屬天部。據舊華嚴經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載,常騎在人之雙肩,...

俱生起

梵語 sahaja。略作俱生。與「分別起」對稱。煩惱(心之迷惑)生起時有二種型態,故大別煩惱為二,即:(一...

俱生惑

與生俱起之諸惑。如俱生之我執、俱生之法執、俱生之煩惱障、俱生之所知障等。據大乘百法明門論列舉六種與生俱起之...

俱有因

梵語 sahabhūhetu。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共生因。同時存在之法,相互為因,稱為俱有因。如地、水、...

俱有依

又作俱有所依、增上緣依、俱有根。指與心、心所同時具有,而為其所依之法。成唯識論卷四載,五識之俱有所依有四種...

俱有法

又作共有法。單稱俱有。同時存在為一類聚而互不相離之關係法。如心王和心所、地水火風之四大、生住異滅之四相、得...

俱利迦羅龍王

俱利迦羅,梵名 Kulikah。意譯作尊敕。又作俱哩迦龍王、古力迦龍王、瞿梨伽羅龍王。為密教不動明王之變相...

俱夜羅

意譯作隨缽器。即貯放匙、箸、[金*諮]、缽等之容器。四分律卷四十一(大二二·八五九):「彼分俱夜羅器,現前...

俱肥羅天

俱肥羅,梵名 Kuvera,或 Kubera,意譯為不好身。又作鳩鞞羅天、俱尼羅天、俱尾羅天。四天王之一毗...

俱舍

梵語 ko?a。又作句舍。譯作藏、繭、鞘。即包含、攝持之義。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後人因其論而成立俱舍宗,故俱...

俱舍三家

指玄奘門下之普光、法寶、神泰而言。玄奘新譯俱舍論,其門下多研究之。玄奘雖密將譯本附普光,然法寶、神泰亦皆精...

俱舍宗

即依俱舍論而立之小乘宗派。我國十三宗之一。相對於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為小乘有宗。其學者被稱為...

俱舍師

以俱舍為宗之師。系對以俱舍等論為宗之師而言,非專指世親菩薩。 p4030...

俱舍曼荼羅

為日本平安末期之作品,藏於日本東大寺。其圖像系以釋迦、文殊、普賢等三尊為中心,四週圍繞俱舍宗諸祖與迦葉、阿...

俱舍論要解

凡十卷。日本淨土宗僧普寂撰。共分七門:(一)明論之緣起,(二)明教起之意,(三)辯論之宗旨,(四)明藏之所...

俱舍論記

凡三十卷。唐代普光(七世紀)撰,故本書又稱俱舍論光記、光記。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一冊。神泰、普光、法寶同為俱舍...

俱舍論疏

(一)唐代神泰撰。今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三冊。略稱泰疏。原本已不存,而原本之卷數有三十卷之說,有二十卷之說,今...

俱舍論頌釋疏

凡二十九卷或三十卷。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頌疏論本。又作俱舍論頌疏論本、俱舍頌疏、俱舍論頌疏、俱舍論頌釋。略稱...

俱品一分轉不定過

因明用語。俱品一分轉,梵語 sapaksa-vipaksalkade?a-vrtti。又作同異俱分。略稱俱...

俱珍那

又作俱陳那。據慧苑音義卷下載,俱陳,大盆之意;那,法律之意。昔有一五通仙人,名俱陳,於地置一大盆,蓄水若池...

俱胝

(一)梵語 koti,巴利語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譯為億。乃印度數量之名。玄應音義卷五載,俱致,或稱...

俱胝一指

禪宗公案名。又作俱胝豎指、一指頭禪。此公案述唐代俱胝和尚對參學者僅豎一指,別無餘言。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載,...

俱致

(一)梵語 koti,巴利語同。又作拘胝、拘梨、俱胝、拘致。為印度古代所用之數量名稱。或謂相當於千萬或億。...

俱迦利

梵名 Kokālika,巴利名同。又作瞿伽離、俱迦梨、拘迦利。意譯為惡時者、牛主。為提婆達多之弟子,常妨礙...

俱毗陀羅樹

俱毗陀羅,梵語 kovidāra 或 kudāra,巴利語 kovilāra,意譯作地破。又作拘鞞陀羅樹、...

俱毗羅

(一)梵名 Kumbīra。又作鳩鞭羅、金毗羅、宮毗羅。意譯作蛟。即蛟龍,指有鱗之龍。[玄應音義卷五、大唐...

俱密

謂真如實相等之圓理,稱為理密;印契禁咒等之三密,稱為事密。法華經為理密之秘密教;大日、金剛頂等之諸經,為事...

俱發意轉輪菩薩

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坐於虛空藏菩薩之右。密號法輪金剛。本誓與才發心轉法輪菩薩同。身呈肉色,左手持...

俱會一處

往生極樂淨土而與諸上善人聚於一處。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七中):「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

俱解脫

梵語 ubhayato-bhāga-vīmukta。「慧解脫」之對稱。九無學之一,七聖之一。斷煩惱、解脫二...

俱遊行藏

天台宗於半、滿、顯、密,因隨時應機而有取舍之謂。法華玄義卷十下(大三三·八○九上):「雖復俱遊行藏得所。」...

俱睒彌犍度

梵名 Kau?āmbīskandha,巴利名 Kosambi-khandaka。又作拘睒彌犍度。律藏中二十...

俱遜婆花

俱遜婆,梵語 kusumbha,巴利語同。意譯為紅藍花。菊科植物,學名 Carthamus tinctor...

俱摩利天

俱摩利,梵名 Kumārī。又作鳩摩利天、俱摩羅天、憍摩利天。為大自在天眷屬之一。大日經疏卷十六有俱摩利鑠...

俱摩羅天

俱摩羅,梵名 Kumāra。意譯為童子。又作鳩摩羅天、鳩摩羅伽天、拘摩羅天。護世二十天之一,即初禪梵王,其...

俱摩羅軌

指金剛童子之儀軌,即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之略稱。 p4036...

俱緣果

梵語 mātuluvga,巴利語同。音譯摩登隆伽、摩獨龍伽。密教孔雀明王的四種持物之一。又作具緣果、枸櫞果...

俱縛婆羅門

又稱俱博婆羅門、救婆俱婆羅門。此婆羅門身犯百罪,命終後墮入地獄,後以隨求陀羅尼之功德力,化地獄為淨土,而與...

俱蘇摩

梵語 kusuma,巴利語同。又作拘蘇摩。花之音譯,或專指俱蘇摩花。俱蘇摩花大如小錢,色甚鮮白,由多數細葉...

俱蘇羅

梵語 kusūlaka。又作厥修羅、祇修羅、瞿修羅、厥蘇落迦。意譯作裙、下裙、篅衣;前二者以其用法而譯,後...

俱攞缽底

梵語 kulapati。意譯作家主。求法高僧傳卷上載,若有一人稱豪,獨用僧物,處斷綱務,不白於大眾者,稱為...

函可

(1611~1659)明代曹洞宗僧。又作函可。惠州博羅(位於廣東)人,俗姓韓。字祖心,號剩人。才華超絕,早...

修二月會

又作修二(法)會。乃於二月初為祈求天下泰平等所舉行之法會。在印度之年初,即相當於我國、日本之二月,故在我國...

修十種善法如師子王

師子王,又作獅子王。據寶雨經卷五載,菩薩因修十種善法,得無上正真之道,而為天人師,令一切邪魔外道無不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