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秘密不翻

為譯經時的五種不翻之一。此係玄奘所立,將梵經漢譯時,有五種僅寫其音而不翻其義之類例,其一即為秘密不翻,如陀...

秘密王三昧

圓覺經五名之一。圓覺經所說之行法,甚深秘奧,統攝萬行,為秘中之最秘,故稱秘密王。三昧乃就所修之行法而稱之。...

秘密主

全稱金剛手秘密主。即金剛薩埵。於諸經中,金剛手與秘密主之名互出。金剛薩埵名秘密主,有深淺二義,若依淺略釋,...

秘密主三昧

指密教金剛部之三昧。大日經疏卷六(大三九·六四五中):「於金剛慧印一心不亂,是秘密主三昧。」 p4264...

秘密佛乘十住心

於真言宗所說十住心中,不立優劣深淺,由真言實義,故人、天、鬼、畜等悉為平等之法身。此有二義:(一)曼荼羅種...

秘密咒

即真言陀羅尼之總稱;陀羅尼乃秘密之咒文,故又稱秘密咒。(參閱「真言」4201) p4264...

秘密宗

密教之異名。或指密教之宗旨。[大日經疏卷二](參閱「密宗」4477) p4264...

秘密法界心殿

為金剛法界宮與光明心殿之合稱。前者為宣說大日經之會座,後者為宣說金剛頂經之會場。兩者合之,即指法界宮中之光...

秘密相經

凡三卷。宋朝施護譯。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內說毗盧遮那佛住於一切如來三昧界中時,金剛手菩薩請問秘密法儀之要略...

秘密乘

即指真言密教。略稱密乘。真言之教說,三密之法門,為甚深秘奧之乘教,故稱秘密乘。大日經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一...

秘密曼荼金剛心殿

乃密教之教主大日如來之住處。大日經開題(大五八·三上):「至如秘密曼荼金剛心殿,是則最極究竟心王如來大毗盧...

秘密曼荼羅

(一)又作秘密壇。總稱一切密教之曼荼羅;此係以曼荼羅來總顯一切密教秘法之故。准此,密教修法中,依各種需要,...

秘密莊嚴心

真言宗之行者修三密五相之妙觀,以莊嚴自身秘密之法界體,開顯真實智之最終住心;為十住心之第十住心,即真言一乘...

秘密集會

梵名 Guhyasamāja-tantra 或 Tathāgataguhyaka。又稱秘密集會軌、如來秘密...

秘密瑜伽

瑜伽,乃相應之意。真言之法以三密相應為旨,三密相應則可至所期之悉地,故真言之法總稱瑜伽。然瑜伽之名,為涉於...

秘密瑜伽壇

密教行者修秘密瑜伽法之壇場,即指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而言。(參閱「金剛界曼荼羅」3547、「胎藏界曼荼羅」...

秘密號

陀羅尼之異名。陀羅尼為秘密之真言,故稱為秘密號。[大日經疏卷一](參閱「真言」4201) p4266...

秘密道次第論

又稱勝者普遍大金剛持道次第、一切秘密精要開顯。宗喀巴(藏 Tsov-kha-pa, 1357~1419)著...

秘密箱

秘密道具箱之略稱。密教灌頂時容納大阿闍梨所用之金剛杵、散杖、寶冠、臂釧、金篦、白拂、扇、塗香器等秘密道具之...

秘密隱顯俱成門

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緣」而說。一切現象皆具有表里之關係,隱面為里,顯面為表,表里乃一體同具,故隱不...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奧,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門;復以如來善護念深法,苟非其器,則秘而不說,故...

秘密灌頂

其義有二:(一)廣義言之,為密教所行灌頂之總稱。灌頂本為印度國王即位或立太子所行之儀式。猶如大乘佛教中,菩...

秘奧

即秘密深奧之法門,一般指密教而言。[大寶積經卷六十一、辨顯密二教論卷上] p4267...

秘經

秘密經典之意。廣義而言,指密教經典之總稱。狹義而言,則指密教經典中之三部秘經或五部秘經等特定的、極深密的經...

秘藏

隱而不傳於人,稱為秘;蘊蓄於內,稱作藏。秘藏者,謂諸佛之妙法,以諸佛善為守護,不妄宣說。[維摩經問疾品、大...

秘藏記

略本一卷,廣本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六冊。相傳系日僧空海由其師惠果阿闍梨之口說而筆記者,其著作年代不詳。內...

秘藏寶鑰

凡三卷。略稱寶鑰、略論。日僧空海著。收於大正藏第七十七冊。系空海奉敕譔寫而呈進之十住心論十卷(廣論)之略書...

秘寶

密教之行者內心具足秘藏佛德曼荼羅之功德,猶如府庫中之秘密寶藏,故稱秘寶。 p4268...

祐國寺

位於河南開封市內。俗稱鐵塔寺。五代晉天福年中(936~943)建於明德坊,初稱等覺禪林,宋乾德年中(963...

祠皮衣

梵名 Yāja-valkya。Yāja 是 yaja 之轉語,為祭祀之義。valkya 是 valka 之...

祠堂

祭祀亡者靈位之堂。又稱牌位堂、往生堂。即指寺院中檀越所託之牌位,而加以讀經供養之堂屋。另外為追薦一靈而建之...

祠堂經

於佛寺或檀越之祠堂內,或單對亡靈之牌位,於其忌日所諷誦之經。 p4268...

祠堂銀

又作長生錢、無盡財。於寺院內,檀越為親友亡靈,請僧讀經供養之資。又納錢財於佛寺,佛寺以之為常住而保存之,或...

祠部

原為唐代禮部之別名,屬尚書省六部之一。其主管之事有選舉、學政、儀禮等。唐武后則天延載元年(694)五月十五...

祠部筒

僧侶行腳時,每以竹筒盛其度牒,以便隨身攜帶。自唐武后始,天下僧尼隸屬尚書六部中之祠部,度牒乃由祠部所發,故...

祠部牒

即度牒,乃允許出家之證明書。因其為唐代尚書省祠部司所發給,故稱祠部牒。[釋氏要覽卷上、大宋僧史略卷中](參...

祖元

(一)(1226~1286)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日本禪宗佛光派之祖。明州慶元府(浙江)鄞縣人,俗姓許。字子...

祖心

(1025~1100)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廣東始興人,俗姓鄔。號晦堂。年十九依龍山寺惠全,翌年試經得度,住...

祖可

宋代僧。丹陽人,俗姓蘇。字正平。住廬山。初習儒學,能詩文。出家後致力禪道,精進邁倫。因患疥癬,時人遂呼癩可...

祖先

(1136~1211)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四川廣安人,俗姓王。號破庵。初師事羅漢院之德祥,不久參訪昭覺,更...

祖先崇拜

即對祖先亡靈之尊崇禮拜。在印度,以定住於某地方經營農耕生活與商業生活,為國民生活之中心,因此土地與生產方法...

祖柏

元代僧。四明人。字子庭。寓居嘉定。工畫蘭,尤以詩名,放浪雲遊。著有不系舟集。生卒年不詳。[元詩紀事卷三十四...

祖師西來意

禪林用語。與「佛法的大意」一詞共為表示佛法之奧義、禪理之真髓。又作西來祖師意、西來意、祖意。禪宗初祖菩提達...

祖師忌

即祖師忌日時,所舉行之法會。又稱祖忌。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尊祖章中,列出達摩忌、百丈忌、嗣法師忌,以及開山歷代...

祖師堂

又作影堂、祖堂。用以安置宗祖、開山、列祖遺像之建築物,稱祖師堂。又於禪苑中,特稱安置達摩像之所為祖師堂。 ...

祖師會

供養祖師之法會;或與「祖師忌」視為同一。禪苑於歲旦時,陳列列祖之遺像及書畫等,使眾人拜瞻。 p4240...

祖師禪

與「如來禪」相對稱。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

祖師關

祖師必須通過之關門,即不通過此關,則不能成為祖師。按祖師關為一頓悟境界,此關之要,在一無字;參透此關,始能...

祖庭事苑

凡八卷。宋朝睦庵善卿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三冊。全書系就雲門文偃、雪竇重顯等師之語錄,牒釋其難解之語義,揭示...

祖庭鉗錘錄

凡二卷。明代僧費隱通容著。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編集諸祖師接引鍛煉學人之語要,加以懇切說示,兼述己見。收錄...

祖堂集

凡二十卷。為我國初期禪宗史傳之一。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泉州招慶寺靜、筠二師編著。其內容系繼承寶林傳之...

祖欽

(?~1287)宋代僧,屬臨濟宗楊岐派分支破庵派。婺州(浙江)人。號雪岩,世稱雪岩祖欽禪師。五歲時為沙彌,...

脂那

又作至那。據翻譯名義集卷三脂那條載,「脂那」一詞,凡有二義:(一)指「支那」,意即文物國,乃讚美此方為衣冠...

梵名 Pār?va。音譯作波栗濕縛。又作波奢。意譯為難生。為印度小乘說一切有部之論師,付法藏之第九祖,禪宗...

脅士

又作夾侍、挾侍、脅侍、脅立。指侍立於本尊兩側之侍聖。士者,大士之意,為菩薩之異譯。然脅侍一般不限於菩薩,童...

脅桌

佛堂內之用具。置於禮盤兩側之長方形桌,一般以密教較常安置此類脅桌。行者右方之脅桌通常放置敲鳴之法器,左方之...

胸字

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即指佛陀胸上之卍字。觀佛三昧經卷三(大一五·六六一中):「是時世尊披僧祇支,示胸德字,令...

胸行

指以胸腹來前進之動物,例如蛇類。經典中敘及此類以胸腹爬行之動物,有時並不直接載錄其名稱,而以「胸行」一詞代...

能人

佛之異名。觀經疏玄義分則以之為阿彌陀佛之異稱。其義有二:(一)指能化益之人,如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之能化。(...

能大師

指我國禪宗之第六祖慧能大師。師以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

能仁

為梵語 ?ākya 之意譯。音譯為釋迦。釋迦,乃印度種族之名;因釋尊系出身於釋迦族之賢人,故被尊為釋迦牟尼...

能仁寺

(一)位於江蘇江寧。創建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經過會昌法難,於唐代大中年間(848~85...

能仁學會

民國六十六年(1977)創辦於台北之佛教弘法團體。以實行「八正道」之生活為創會宗旨。由創辦人圓一法師兼任會...

能化

相對於「所化」一詞,即指能教化他人者。一切眾生皆為受教化者,對此而言,能教化一切眾生之佛、菩薩,稱為能化。...

能引支

指十二因緣中之「無明」與「行」二支;以此二支能引發識、名色、六入、觸、受五種之果,故稱之。 p4292...

能生支

指十二因緣中之「愛、取、有」等三支;以此三支能生當來果之生及老死,故稱之。 p4292...

能立

因明用語。梵語 sādhana。即推理證明。分為真能立與似能立二種:(一)真能立,即正確之推理證明。其條件...

能立不遣過

因明用語。能立不遣,梵語 sādhanāvyāvrtt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似異法喻五過之第二。即於因明論...

能立所立

因明用語。能立與所立之併稱。又作「能成立、所成立」。能立,梵語 sādhana;所立,梵語 sādhya。...

能立法不成過

因明用語。能立法不成,梵語 sādhana-dharmāsi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似同法喻五過之一。乃...

能安忍

又作安忍成就、安忍強軟賊、安忍強軟兩賊。為天台宗所立十乘觀法之一。謂能安忍,不為逆順之緣所動而成就道事。行...

能行

「所行」之對稱。能主動而行之謂。就「念佛」一事而言,眾生稱念佛名之主觀意志、能力等,稱為能行;佛之名號,稱...

能行者

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初在五祖之下為行者,故稱之。(參閱「慧能」6040) p4294...

能作因

梵語 kāranahetu。又作所作因、無障因、隨造因。乃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一法生起時,除其自體...

能別

因明用語。「所別」之對稱。又作後陳。與法、差別合稱因明宗義之三名。因明論式中,宗(命題)之前陳(主詞)為後...

能別不極成過

因明用語。能別不極成,梵語 aprasiddha-vi?esana。略稱能別不成。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宗(命...

能忍

釋尊之別號。釋尊出現於此娑婆世界,而娑婆之梵語為 sahā,乃「忍」之義;釋迦以能忍之故,出現於五濁惡世,...

能見心不相應染

六染心之一。即由根本無明之起動而成能見之相者。若至心自在地(即達第九地時),於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無礙智,...

能見相

又作轉相、見相。三細之一,九相之一。依前之業相,轉而成為能見之相。此相既有動作,亦有能見之相;然此位之境界...

能依

「所依」之對稱。二法對待之時,自動之法稱為「能」,被動之法稱為「所」。能依他法而起作用者,稱為能依。如草木...

能取所取

梵語 grāhya-grāhaka。能取(梵 grāhaka),即「能把握」;所取(梵 grāhya),即...

能所

即「能」與「所」之併稱。某一動作之主體,稱為能。其動作之客體(對像),稱為所。例如能見物之「眼」,稱為能見...

能門

謂能入之門。於佛道信仰之中,理為所入之法,而教為能入之門戶。法華文句卷五上(大三四·六四中):「執所入之一...

能信

「所信」之對稱。指能自動生信者,即相對於被信仰者而言。例如產生信仰之主體(信徒),稱為能信;成為信仰對像之...

能持

(一)能護持而不忘失。戒壇傳授戒法,戒和尚向受者一一說其戒相後,必問:「汝能持之否?」受戒者答以:「能持。...

能施太子

釋尊在因位修菩薩行時之名。又作大施太子、普施太子。為佛陀本生譚之一。此說散見諸經,其族姓等於諸說中亦略有異...

能破

因明用語。因明論議中,具有能破斥論敵(問難者)之立論,稱為能破。可大別為真能破與似能破二種。(一)真能破,...

能寂

能仁寂默之略稱。即指釋迦牟尼佛。梵語 ?ākya(釋迦)意譯作能仁,梵語 muni(牟尼)意譯為寂默。(參...

起信論義記幻虎錄

凡五卷。日本華嚴宗僧鳳潭撰。為法藏所譔大乘起信論義記之註疏。大乘起信論之註疏本極多,其中以大乘起信論義記為...

起骨

收遺骨安置寢殿之佛事稱為安骨;其後入塔時所行之佛事稱為起骨。[敕修百丈清規卷六亡僧入塔條] p4324...

起單

禪林用語。起離自己坐禪之位,引申為禪僧離寺而去。又作抽單、暫暇。禪僧於解夏後,往往起單以赴其他僧堂。此外亦...

起塔六意

為華嚴經疏卷二十八所舉六種建造佛塔之意義,即:(一)為表人勝,如來為三界之至尊,最勝無比,故建塔以表彰之,...

起塔供養

建塔以作供養之謂。又作建塔供養。印度自古即有起塔供養之風俗,諸經中亦多次論及起塔供養之功德。佛滅度後,香姓...

起滅

謂事物之生與滅。因緣和合則生起,因緣離散則滅謝。維摩經問疾品(大一四·五四五上):「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

起請

又稱起誓。立誓乞求神佛的照鑒與冥護之意,亦含有違背則將受罰之意。將誓文記於紙上稱為起請文。 p4325...

起請文

又作起誓文、起誓狀、誓文、誓紙、誓詞。於神佛之前立誓,且祈請證明,如或違誓,則請責罰。日本佛教界極盛行書寫...

起龕

由宅第送棺木至墓地之謂。起龕過程所行之儀式,稱為起龕佛事;率眾進行起龕佛事者,稱為起龕師。據敕修百丈清規卷...

起觀生信

此乃世親的淨土論說法之一。指一心觀想淨土的莊嚴美好,從而生出信心。 p4325...

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全一卷。全稱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又作佛入涅槃哀戀經、力士哀戀經。前秦(351~431)年間所譯,譯...

送亡

即送亡者至葬場。又作送葬、津送。有關送亡之情形,敕修百丈清規卷六送亡章所舉甚詳。一般用於送亡最常見之葬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