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寂靜門

即指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本來皆無,是為寂靜之性質,故稱為寂靜門。一切言說,則是寂靜門顯示寂靜。大方廣寶篋經卷...

寂靜相應真言

指與寂靜法(息災法)相應之真言。據大日經疏卷七載,若真言中有納麼、莎縛訶等字,即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之真言。...

寂靜音夜天

梵名 Pra?ānta-ruta-sāgaravatī。又作寂靜海音。即指華嚴五十五善知識之第三十六位。嘗...

寂靜涅槃

指於 (va,仰)、(a,壤)、(na,拏)、 (na,曩)、(ma,莽)等五字上各加涅槃點 (ah,惡)...

寂靜真言

寂靜,梵語 ?āntika,音譯扇底迦。與寂災、寂然、息災等同義。又作寂災真言。大日經疏卷八解說寂然護摩時...

寂默外道

六種苦行外道之一。住屍林塚間,常默而不語,以修超現象界而靜寂沉默禪定之外道。[北本涅槃經卷十六](參閱「六...

宿心潛會

意即依宿昔之善根,得能相會而親近參學。傳法寶紀(大八五·一二九一下):「罕有知者,唯道昱、慧可,宿心潛會,...

宿世

梵語 pūrva,巴利語 pubba。宿即久、舊、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過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狀態,稱...

宿世因緣周

法華經所說三週之一。佛對下機者說宿世因緣,而誘令證悟之說法,化城喻品之說法即是。(參閱「三週說法」560)...

宿因

過去世所造之業因。因雖通善惡,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業雖有善惡,而宿業多指惡業。(參閱「宿世」4509...

宿住隨念智力

梵語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bala。又作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佛十力之一。...

宿住隨念智證通

梵語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巴利語 pubbenivāsānussati-ān...

宿作外道

又作宿作論師。外道十一宗之一。相當於外道十六宗之諸因宿作宗,即尼乾子外道之宿作因論。宿作外道即指主張一切眾...

宿坊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宿房。原指日本高野山、比叡山參詣者所住之房舍,迄今仍沿用之。此外,僧侶自身之僧坊,及檀越...

宿呵多國

宿呵多,Swāt。北印度之古國。位於健馱羅國之西,烏仗那國之南。依法顯傳載,國中佛法鼎盛,尚存有佛於本生修...

宿命

過去世之命運。又稱宿住。即總稱過去一生、無量生中之受報差別、善惡苦樂等情狀。若能知此情狀,稱為宿命通。凡夫...

宿命智陀羅尼經

全一卷。宋代法賢譯。又稱宿命智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系敘述釋尊對阿難說,若有眾生聞此宿命智陀羅尼,受持...

宿食

指隔夜之食物。依戒律有比丘禁食宿食之戒,稱為食殘宿戒。十誦律卷四(大二三·二六下):「啖宿食、不受食、不受...

宿根

宿世之根性。今則泛指修行之根機。(參閱「宿世」4509) p4510...

宿殖

指於宿世植積善根。又作宿植。法華經卷七妙音菩薩品(大九·五七上):「宿殖德本,眾人愛敬。」宿殖善、宿植善根...

宿煮

比丘於住處煮食,稱為宿煮。戒律禁之,若犯則稱宿煮罪。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二之一(大四○·二○二下):「食...

宿善

梵語 pūrva-ku?ala-mūla。前世、過去世所作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為限,從前迄今所作之善事亦稱...

宿善往生

「念佛往生」之對稱。謂由於宿世善根之開發,而能往生淨土。安樂集卷上、西方要決釋疑通規、往生要集卷下末皆以為...

宿債

宿世所負之債。即在過去世所造惡業負有往後當須償還之果報。景德傳燈錄卷三慧可章之注(大五一·二二一上):「了...

宿業

梵語 pūrva-karma,巴利語 pubba-kamma。過去世所造之善惡業因。又稱宿作業。即指於現世...

宿德

即指德望重、見識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積修行之僧。[...

宿緣

即宿世因緣,指過去世所結之善惡因緣。興起行經卷上孫陀利宿緣經、同骨節煩疼因緣經等,以宿世之惡緣為宿緣;新華...

宿曜

又作星宿。印度之天文法,星宿可分七曜、九執、十二宮、二十八宿(或二十七宿)等。宿曜一詞雖取自二十八宿七曜之...

宿曜經

凡二卷。唐朝不空譯。全稱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共分八品,內容系以...

宿曜儀軌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之初列舉虛空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與宿曜有關之諸尊印明...

宿願

即指於宿世(過去世、前生)、往昔所發之誓願;廣義而言,一般指世間、出世間之願望。又稱心願、素願。可就佛於因...

密牛宮

梵名 Brisa。音譯毗梨沙。十二宮之一。又作牛密宮、金牛宮、牛宮。相當於黃道太陽四月之位置。於密教胎藏現...

密王

指密教教主大日如來。大日為心王,故稱為密王。 p4473...

密付

又作密授、密附。即師家親自秘密傳付佛法予弟子。亦即禪宗之以心傳心。又學人了悟自己本來之真面目,並由其師給予...

密立

即依循純密教之法式所組織之法會儀式。為「顯立」之對稱。所謂顯立系將顯教法式用於密教;而密教之特有法會則稱為...

密印

(一)根據密教之根本教義,諸佛菩薩皆有本誓,為標示此一本誓,常以兩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勢動作,顯現種種相,是...

密印寺

位於湖南寧鄉縣西之大溈山中。唐代元和(806~820)年中,溈山靈祐(771~853)應裴休之請所開創。溈...

密印真傳

(1625~1678)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敘州(四川省)人,俗姓李。號密印。靈隱印文之法嗣。自幼出家,聞一老...

密印禪師語錄

凡十二卷。明末清初密印真傳(1625~1678)撰。如暐等編。收於明藏中。十二卷之內容即:卷一至卷三為上堂...

密印灌頂

即不行具支灌頂之一切作法,而僅傳授印契真言之灌頂。系特別針對機性較優之弟子而行者。或相當於印法灌頂,或以心...

密因

(一)如來證悟了義之果德名秘密藏,而達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稱為密因。密,乃經上所說之陀羅尼,非凡小所能知,故...

密在汝邊

禪林用語。意謂佛祖所傳之法,並非秘密者,而繫在自己之身邊。無門關第二十三則(大四八·二九六上):「汝若返照...

密多羅

梵名 Mitra。意譯朋友。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神名。乃吠陀中之晝神,其威力、智慧與婆樓那(梵 Varun...

密字

指諸尊種子之字。以其理趣深密,故稱為密字。例如瑜祇經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軌儀品(大一八·二六五下):「金剛語...

密成別益

乃天台宗為顯示五時中般若時「淘汰之益」之用語。謂此時能於冥密間成就融通大小法門,拂卻執著之利益。又稱冥成別...

密成通益

天台宗為顯示五時中方等時「彈訶之益」之用語。乃台宗九祖湛然所說。又作密成通人。天台之藏教二乘,於方等時雖遭...

密行

即微細護持戒行。亦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悉能持守無缺。一如羅睺羅即以持戒堅固而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

密行忍禪師語錄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廣等編。清康熙年間(1662~1722)刊行。全稱衡州開峰密行忍禪師語錄。本書內...

密村

為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中隸屬於康村下之一級組織,意為一戶口、一戶人。一般以同一地區或同一部落之僧人集合為一居...

密供

依據密教法軌所作供養之總稱。即密教為實現教義之理想所逐漸發展出之種種宗教儀式。此類宗教儀式,均載於教義經典...

密咒圓因往生集

全一卷。宋代智廣、慧真編集。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收集金剛幢所譯諸經之神驗秘咒,包括觀自在菩薩六字大明...

密宗

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

密宗道次第論

西藏名 Gnags-rim chen-po。宗喀巴著。原名勝遍主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又稱真言道次...

密林山部

梵名 Sandāgārikā。音譯沙那利迦、山拖伽梨柯。又作密林住部、密山住部、芿山部、六城部。小乘二十部...

密陀繪

為一種油畫。即油中加入各種顏料,再加上乾燥劑(稱為密陀僧之一種氧化鉛),以此種油畫顏料所描繪而成者,即稱為...

密室

(一)指四面關閉之室。摩訶止觀卷七上(大四六·八九中):「定中觀智,如密室中燈照物則了。」(二)比喻絕對之...

密家三藏

指密教之經、律、論三藏。又作密教三藏。即金剛、胎藏二部之大經為經藏,蘇婆呼童子經及大小乘之律典為律藏,菩提...

密師白兔

禪宗公案名。唐代禪師密師(神山僧密)與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對話間,顯示臨機應變、不拘泥於貴賤高下之靈活機法...

密特羅教

(Mithraism)古代波斯(伊朗)之宗教。流行於羅馬帝國時期秘密宗教之一。屬於祆教之直系宗教,其聖典「...

密院

西藏拉薩三大寺系統中專修密宗之學院。又稱舉巴。有上下兩院,每院以五百人為量,上密院又稱居堆,下密院又稱居麥...

密勒日巴

(1038?~1122)藏名 Mi-la-ras-pa。為西藏高僧。迦爾居派創始者爾巴(藏 Mar pa...

密庵沙盆

禪宗公案名。即宋代禪師密庵(密庵)咸傑於其師天童應庵曇華之座下獲得印證之公案。五燈會元卷二十(卍續一三八·...

密教三三昧門

即密教之三解脫門,亦即行者於行法之初、中、後作此觀。三三昧為吽字之三摩地,其吽字具有三解脫之德。據大日經疏...

密教五大

即相對於顯教所詮釋五大為有為無常之法;於密教則以五大為諸法之本體所立之法,係如來之三昧耶身。三昧耶,為本誓...

密教四波羅夷

一般比丘戒有殺生、偷盜、淫慾、妄語等四波羅夷罪;於密教則就佛性三昧耶戒,別立四種重禁。即:(一)不舍正法戒...

密教四無量觀

四無量觀,又作四無量心觀。即真言行者觀想佛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乃跏趺坐,令身心端正,結彌陀定印而觀之...

密教法器

所謂法器,乃佛教中修道或法會時之資具,包括供具與用具。西藏密乘特色之一,即為其特重繁複之儀軌與特定之法器。...

密教美術

密教特有之美術。密教向以本尊之修法為重點,在造像與繪畫方面依據儀軌而有特殊之規定,故應修法之需要,於佛像、...

密教懺法

即密教所行懺悔禮佛法。有胎藏、金剛等二種法,胎藏界之懺法為九方便,金剛界之懺法為五悔。 胎藏界之九方便,係...

密庵和尚語錄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咸傑禪師語錄、密庵錄。宋代僧密庵咸傑(1118~1186)撰,松源崇嶽、笑庵了...

密雲禪師語錄

凡十三卷。明代密雲圓悟(1566~1642)撰,山翁道忞編。明代刊行。內容即:卷一至卷四為上堂語,卷五為上...

密意

隱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為密。此即言,即使詳細說明,眾生亦難以理解...

密義

指深奧秘密之義理。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中):「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密號

(一)即不能以表面文字通解所隱含之真義之語。如比喻山有淨菩提心不動轉之義,或比喻地有穿無明住地且去妄想心垢...

密語

(一)指佛陀真實、秘密之言語與教示。佛陀真意自表面之理解而言,是隱藏的,稱為密意。例如說如來已涅槃,係隱去...

密壇

秘密壇之略稱。即指修行密法之壇。廣義而言,大壇亦稱為密壇;然一般係指相對於大壇,置於佛前之長方形的壇為密壇...

密機

即堪於受教以修秘密真言之根機。首楞嚴經卷五(大一九·一二五下):「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p4495...

密藏

(一)指秘密之教法。乃諸法直顯法爾自然所示之教法;比教法超越肉身之佛(生身佛)所說之教法。二教論(大七七·...

密藏開禪師遺稿

凡二卷。明代密藏道開撰。卷上包括上慈聖皇太后、募刻大藏文、刻大藏願文等共五十篇;卷下包括上本師和尚、與徐海...

密簷塔

為古代建築寶塔形式之一種,佛塔亦採用之。為多磚之結構,一般呈八角形,亦有十二角形者。塔下有須彌座。底層塔身...

密嚴海會

指以身語意三密莊嚴之諸佛淨土。海會,比喻眾多。大日經疏卷三(大三九·六○八中):「由三蜜方便,自心澄淨故,...

密嚴淨土

指以身語意三密所莊嚴,為如來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淨土。又作密嚴國、密嚴佛土、密嚴佛國、密嚴世界、密嚴道...

密嚴華藏

即密嚴國與華藏世界之合稱。前者為密嚴經所說,後者為華嚴經所說;皆為清淨莊嚴之佛土。瑜祇經卷上(大一八·二五...

密嚴經

凡三卷。全稱大乘密嚴經(梵名 Ghana-vyūha-sūtra)。譯本有二,一為唐代日照(地婆訶羅)譯,...

密嚴經疏

凡四卷。唐代法藏(643~712)撰。又作大乘密嚴經疏。收於卍續藏第三十四冊。第一卷已散失。本書為地婆訶羅...

梵網經古跡記

凡三卷,或作二卷、四卷。新羅太賢集。又稱梵網古跡記、梵網經古跡。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系梵網經之註釋,分別為...

梵摩三缽羅

二十八部眾之一。面如天女,頭戴天冠,左手覆按於臍邊,右手持白拂當胸,瓔珞莊嚴如天人。(參閱「二十八部眾」1...

尉遲乙僧

七世紀唐代畫家。于闐人(一說吐火羅人)。尉遲為姓,乙僧系相對於其兄「甲僧」之稱而言;並相對其父尉遲跋質那「...

專心

即一心、無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雜餘念。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九所說之「專心禪思」、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之教...

專行

謂專修一善。即舍棄餘法而專行一法。[教行信證卷六](參閱「專雜二修」4514) p4513...

專念

專心繫念某一對像。長阿含經卷二(大一·一五中):「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又念雖有稱念、心念二義,淨...

專信

禪林用語。於禪林中,因處理特別事務所派遣之使者,稱為專使;專使所持之書信,則稱為專信。禪苑清規卷六(卍續一...

專修

謂專門修習一事。反之,混合其他而修,則稱為雜修。在淨土宗係指往生極樂世界之修行而言,亦即行為及心境皆與往生...

專想

指專注觀想一境而心不散亂、移動。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二上):「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專雜二修

即專修與雜修。略稱專雜。關於此二修之解釋,異說頗多,懷感以菩薩處胎經為根據,執心不牢固稱為雜修,執心牢固稱...

崇玄署

為唐初統理僧尼及道士之中央官府,掌理帳籍、齋醮等事,為僧官性質。原置於鴻臚寺之下。其後,僧官之權限漸被縮小...

崇嶽

(1132~1202)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處州(位於浙江)龍泉人,俗姓吳,號松源。自幼即有出家之志,二十三...

崇信

(一)唐代禪僧。出身、生卒年皆不詳。屬青原行思法系。從天皇道悟出家,得悟玄旨。後結庵於澧州(湖南澧縣)龍潭...

崇拜

即指對所信奉之對像加以尊崇與敬拜,為宗教基本要素之一。依不同之崇拜對像,可對不同之宗教進行分類,如自然宗教...

崇效寺

位於北平。為北平名剎之一。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舍其住宅建為寺。歷代屢建屢毀,僅存殿宇數處。清初詩人王士禎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