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清涼月

比喻菩薩之悲德如妙月清淨。即以菩薩內證離障,是為淨智;能以淨智攝照萬物,是為光明,故以之比喻菩薩之悲德。六...

清涼池

比喻涅槃之無熱惱。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二五·二二一下):「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或...

清淨

梵語 ?uddha, vi?uddha, pari?uddha,巴利語 suddha, visuddha,...

清淨三業

據菩薩瓔珞經卷十一載,須菩提請問佛之色身如何,佛以三業清淨作答,即:(一)身業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

清淨人

(一)諸佛之通稱。諸佛遠離煩惱之垢染,三業清淨,故稱清淨人。成唯識論卷一則稱為滿清淨者。[方廣大莊嚴經卷十...

清淨光寺

日本時宗總本山。別稱藤澤道場、無量光院、遊行寺。位於神奈川縣藤澤市。為一遍上人所開創(一說為四世吞海所開創...

清淨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十七種國土功德之一。謂彼土為畢竟安樂之大清淨處,非如三界之顛倒不淨。蓋彼淨土依法藏...

清淨大攝受

阿彌陀佛三十七種名號之一。曇鸞之讚阿彌陀偈中有(大四七·四二三上)「稽首清淨大攝受」一語。此有多種解釋:清...

清淨心

指無疑淨信之心、遠離煩惱之無垢心、自性清淨之心。又金剛經(大八·七四九下):「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清淨慧菩薩

梵名 Visuddha-mati。音譯尾戍馱摩帝。相當於大日經密印品之生念處菩薩。不空罥索經卷九載,形像為...

清淨施

指行佈施時,於施者、受者、施物三者,不執著為實有,而達到空之境界,稱為清淨施。[寶雨經卷一](參閱「三輪體...

清淨本然

禪宗公案名。系宋代長水子璇禪師就「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語,請問琅玡慧覺禪師(汾陽善昭禪師之法嗣)...

清淨比丘

即密教不動明王使者八大童子中之第六位。由不動真言歸命句中之 (va,嚩)字生出,主不動尊之寶波羅蜜福德心行...

清淨毗尼方廣經

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或謂竺法護)譯。又稱清淨毗奈耶方廣經、清淨毗尼經、毗尼方廣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

即安住於 (a,阿)字本不生之三昧。全稱滿一切願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又作法幢高峰觀三...

清淨法界

又作淨法界。佛所證之真體。清淨者,真如之體,離一切煩惱之垢染;法界者,一切世間、出世間功德之所依。據佛地經...

清淨法行經

全一卷。今已不傳,故內容不詳。據傳,本經以老子、孔子及顏回為摩訶迦葉等所應化之說而著名。又廣弘明集卷八所載...

清淨積

佛所具妙德四神三昧之一。指清淨無染污之一切功德的積集。所謂「四神三昧」,即佛所具之四種妙德,即指無形、無量...

清淨覺海

比喻清淨之本覺,深廣如海。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上]:「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

清淨解脫三昧

指遠離一切繫縛之禪定。此三昧,為無垢清淨,遠離一切繫縛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稱清淨解脫三昧。住此三昧,能於一念...

清淨身

形容佛身清淨,無諸染垢。法華經法師品所說之清淨光明身、新華嚴經卷四十二所說之清淨法身即是。華嚴經探玄記卷八...

清淨道論

巴利名 Visuddhimagga。凡三卷。系五世紀中葉印度高僧佛音(梵 Buddhaghosa)所作。收...

清瀧權現

又作青龍權現、清涼權現。婆揭羅龍王之第三女,即善女龍王。密教尊崇為如意輪觀音之化身。住印度無熱池,為密教守...

清眾

指出家教團或於叢林修行之大眾。又稱清淨大海眾、清淨眾。如印度四大河流入於大海,即舍原名,皆成海水;比丘出家...

清竦

五代僧。台州(浙江天台)人。天台宗第十四祖。從元琇受業,潛修天台十乘三觀之法,日夜不懈。未久,繼元琇之後住...

清藏

清代開版之大藏經。分有三種:(一)龍藏,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敕刊於北京,於乾隆三年(1738)完成...

清規

指禪宗寺院(叢林)組織規程及寺眾(清眾)日常生活之規則。即禪家僧堂關於大眾行、住、坐、臥等威儀所定之僧制,...

清覺

(1043~1121)宋代僧。洛陽登封人,俗姓孔。號本然。自幼習儒,二十七歲時,閱法華經,乃志求佛道,從汝...

清談

指東漢末年至魏初之際,知識階層所形成「藉談辯而達治學、求理目的」之社會風氣。此風盛行於魏、晉兩朝(202~...

清豁歸山

禪宗公案名。宋代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972),自知臨終時期,於入寂前,路過苧橋,曾遺偈言(大五一·三八...

清辨

梵名 Bhāvaviveka,或 Bhavya。音譯婆毗吠伽、婆毗薛迦。又作清辯、明辯、分別明。為六世紀南...

清齋

清淨之持齋。齋,莊嚴潔淨之意,尤指飲食、動作、思慮、意念而言。據釋氏要覽卷下載,民間有辰刻飲一杯水,終日不...

減劫

「增劫」之對稱。即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由八萬歲減至十歲所需之時間。佛教之世界觀,認為以人間世界為中心之宇宙有...

減執

「增執」之對稱。即妄執諸法為空無之見解。蓋若自佛教中道之理觀之,凡主張諸法為實有者,即稱為增執,此乃因此類...

減緣減行

指聲聞之人於見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減所緣之觀境與能緣之行相,而觀四諦之理。小乘修道階位上,忍位共分上、中、...

無安

謂世間一切悉以苦為自性,無安穩之法,故稱無安。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

渴仰

熱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與敬仰,如渴者之欲飲水。經典中常用以形容對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長者經(...

渴愛

非常愛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愛樂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添品妙法蓮華經卷三(大九·一五四上):「彼丈夫受其義已...

渴樹羅樹

渴樹羅,梵語 kharjūra。又作朅樹羅樹。與波斯棗同類,或謂即為波斯棗。屬棕櫚科,學名 Phoeni...

遊仙寺

位於山西高平縣城南十公里遊仙山麓。寺因山得名。四週環境幽雅,山門壯麗,有前殿、中殿及七佛殿,兩廂有配殿、廂...

游增地獄

又作游增地獄。即附屬於八熱地獄之小地獄。八熱地獄為大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即於各大地獄獄城之四面...

渾侖

禪林用語。又作渾淪、混淪、鶻淪、渾圇、囫圇、崑崙。原指天地未形成前,陰陽未分,暗黑不明,一團迷濛混濁之狀態...

湖南海眾

指廣集於湖南一帶,接受石頭希遷禪師教化之修行僧。石頭希遷為我國唐代南宗禪青原行思系統下之大禪師,天寶年間(...

湘山寺

(一)位於廣西全縣城西一公里。俗稱壽佛寺。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今已傾圮。寺前有依石雕成之鳥獸蟲魚等藝...

湛山寺

位於山東青島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倓虛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佔地約一百五十公畝,為青島市區唯一...

湛慶

(?~1256)日本佛像師。京都人。為運慶之長子。通稱尾張法印。可確定之作品有三十三間堂之本尊、雪蹊寺之毗...

湛海

(1629~1716)日本真言宗僧。伊勢(三重縣)人,俗姓山田。字寶山、如來房。苦學於江戶、京都、高野山。...

湛然

(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荊溪(江蘇宜興)人,俗姓戚。家世業儒,而獨好佛法。十七歲從金華...

湛然居士

(1190~1244)遼東丹王突欲之後裔。為萬松行秀之法嗣。初姓耶律,後改移剌。字楚材。法諱從源,號湛然居...

湧泉寺

位於福州鼓山白雲峰麓。唐末,州人於山廬墓,制滿拆廬,有泉湧出。山中原有華嚴寺,據傳其地有潭,潭中有毒龍,唐...

湯泉三緣

據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二所載,中天竺迦勝國王問婆舍斯多尊者泉水熱如湯之原因,尊者以如下三緣作答,即:(一)神業...

湯灌

又稱浴亡。指入棺前,以溫湯為死者洗浴之儀式。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三住持章遷化條所載,小師、侍者,親隨人等安排洗...

湯藥侍者

禪林五侍者之一。又稱侍藥。湯藥,指湯果、藥石。即侍候方丈飯食湯藥之職稱。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西序頭首侍...

湯頭

禪林中,掌理茶湯、藥湯之職稱。石溪心月禪師語錄卷下鎮湯頭條(卍續一二三·六四上):「甜似黃連微帶澀,苦如甘...

烹佛煆祖

禪林用語。於洪爐中烹焚佛或祖師之像。與「殺佛殺祖」、「超佛越祖」等語同義。乃表示師家靈活運用之機法。亦即不...

焚經台

漢明帝時,佛道二教燒經決真疑之處。永平十四年(71)正月一日,五嶽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九○人上表,請帝火驗...

梵語 a。意謂非存在。佛教認為所謂有或無之二邊(即「偏有」或「偏無」之一方)皆為謬誤;唯有超越有與無之相對...

無一物中無盡藏

菩提境中無有生死、涅槃之別,亦無迷悟、凡聖之別,更無取舍、執著之一切事物,故稱之為無一物;然於對應人生一切...

無上上

為佛之德號。即無上無上之意。與最勝同義。南本涅槃經卷五「四相品」之餘(大一二·六三三下):「無上上者,即真...

無上依經

凡二卷。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內容包含:校量功德品、如來界品、菩提品、...

無上兩足尊

為佛之尊號。略稱兩足尊。如金光明經卷一(大一六·三三七上):「十方諸佛,現在世雄,兩足之尊。」法華經方便品...

無上功德田

佛陀之美稱。諸福德田中,以佛為最上,故稱無上功德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嘆佛六句中,第一即為無上功德...

無上士

梵話 anuttara,巴利語同。音譯阿耨多羅。佛十號之一。又作無上、無上丈夫。如來之智德,於人中最勝,無...

無上大果

即佛果。對於等覺而言,稱為無上果;對於二乘小果而言,稱為大果。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八下):「法王法中,久...

無上妙覺

如來所得之覺體,不可思議,最勝而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妙覺。圓覺經(大一七·九一七下):「無上妙覺,遍諸十方...

無上寶珠名號

以如意珠比喻阿彌陀佛名號。如意珠乃珠寶中之最上者,故稱無上寶珠。此珠自體清淨,而有拂除穢濁、雨萬寶之妙用。...

無上尊

為佛之尊稱。佛乃人天中之最勝者,故稱無上尊。 (一)諸佛之尊稱。佛德尊勝,非人天乘所可比擬,故方等大集經卷...

無上忍

堪受真理之智,稱為忍;包括有無生忍、寂滅忍等。無上,乃嘆稱之語。大寶積經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三下):「菩...

無上方便

阿彌陀佛發願,以方便攝取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蓋一切善巧方便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方便。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

無上涅槃

證果之名;以涅槃之果無上,故稱無上涅槃。又若對二乘、外道等所證之有上涅槃而言,則佛所證之果,稱為無上涅槃。...

無上菩提

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為菩提;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諸佛菩提、阿...

無上行持

指最上、最殊勝之修行。即於修行佛道時,日夜六時皆勤勤懇懇,精進無間,而無一刻之中斷,即稱無上行持。[正法眼...

無上覺

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覺,為梵語 bodhi 之意譯,音譯菩提,指證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證得之菩提,為最...

無上輪

(一)指無常輪。系三輪之一。無常如輪之堅厚,破之不易;又如輪之無終始,輪回不已,故比喻為輪。欲破無常輪,當...

無上道

指最上無比大道之佛道。蓋如來所得之道,無有出其上者,故稱無上道。具體稱為菩提。又與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菩...

無主物

指無一定所有主之物。「有主物」之對稱。取無主之物雖不成盜罪,若作有主想,或存疑而取之,亦犯輕罪。[善見律毗...

無事禪

指無所省悟亦不致力於修業求悟之禪法。此係宋代臨濟宗高僧大慧宗杲自「看話禪」立場來批判東林常總(照覺禪師)之...

無二亦無三

謂成佛之道唯一而無二道或三道。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七中):「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

無位真人

指徹見本來面目者。即不墮於菩薩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並超越凡聖、迷悟、上下、貴賤等分別,而無所滯礙,已...

無住

(一)梵語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為住著之所。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之對像,不失其自...

無住處涅槃

梵語 apratisthita-nirvāna。又作無住涅槃。為唯識宗所說四種涅槃之一。即不住於生死、涅槃...

無佛世界

指現在佛釋迦既已入滅,而未來佛彌勒尚未出世之中間時期。此時期地藏菩薩出世以教化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大...

無作

梵語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無因緣之造作。又指心無造作物之念,如無作三昧;或謂不假身口...

無作三昧

指於一切生死法中,離願求造作之禪定。即對一切諸法無所願求,為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

無作三身

謂天台圓教之法、報、應三身皆為本有自爾之性佛,不藉因行等造作而存。即法華經所說久遠實成之釋尊,不藉因行之造...

無作四諦

為天台宗智顗大師所立四種四諦之一。此係圓教之說,主張迷悟之當體即為實相;認為大乘菩薩圓觀諸法,事事即理而無...

無作戒

無作,又作無教、無表。戒體有作戒、無作戒兩種。作戒,謂受戒時如法動作之身、口、意三業,即可見聞之業體;無作...

無依

梵語 anālambya。猶言無著。謂雖處於萬境而一無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條件所左右。或指遠離煩惱繫縛之境...

無信稱名

僅口稱念佛,然無他力真實之信心。即不信自己之念佛為往生之正因,亦不知彌陀之願行,僅口誦名號而已。 p509...

無修無證

指究極之境界。於此境界,已然超越修行(修)與體悟(證)等之對立分別。亦即證無所證、修無所修的無為真人之境界...

無倒智

為遠離顛倒之智慧;指佛智。俱舍論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五上):「於所欲知境,無倒智起,故名一切智。」 p5...

無價

梵語 anarghya。無法計數價值之謂。如無價衣、無價寶珠等,皆為形容該物珍貴之語。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

無價馱娑

馱娑,梵語 dāsah,譯作奴。為人使役而不取佣資之奴,稱為無價馱娑。菩薩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猶如無價馱...

無刀大賊

不持刀之劫賊。以此比喻無德之比丘劫掠他人之信施。凡夫狂癡,外智內愚,未有戒定,示現戒定相,彰揚善名,招引利...

無分別智

梵語 nir-vikalpa-jāna。又作無分別心。指舍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即菩薩於初...

無分別法

諸法實相之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稱無分別法。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一○上):「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

無功用

梵語 an-ābhoga。略稱無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運自在之...

無功用智

於小乘,謂發有漏、無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運自在。為果圓德(三圓德之一)最初之智圓德所分無師智、一切智、一...

無動行

又作不動業。三行之一。謂修有漏之禪定而得生色界、無色界之果。因禪定離心之散動,故稱無動;又生天之果報決定而...

無合過

無合,梵語 ananvaya。因明用語。因明三十三過中,同喻五過之一。即於因明對論中,所舉之因(理由)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