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發起

指物之初起。又作發處。或指激揚鼓動他人。注維摩詰經卷二(大三八·三四四上):「欲令其顯維摩詰辯才殊勝,發起...

發起序

二序之一。為「證信序」之對稱。在諸經序分中,僅記該經個別之發起緣由之序文,稱為發起序,又稱別序;而總通諸經...

發起眾

指開端發起之眾。聽法四眾之一。即能鑒知時機,發起集會,發起瑞相,發起問答等之眾,稱為發起眾。如法華經之會座...

發趣論

巴利名 Patthāna-ppakarana。原稱發趣大論(巴 Patthāna-mahāpakarana...

發遣招喚

指釋尊在娑婆世界發遣眾生往生淨土,而阿彌陀佛於淨土招喚眾生往生。略稱遣喚。據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之二河譬所載,...

發露

謂顯露表白所犯之過失而無所隱覆。天台四教儀(大四六·七七九上):「如是五逆十惡及餘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

發願

發起誓願之意。又作發大願、發願心、發志願、發無上願。總指發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別指完成淨土,以救濟眾...

發餓鬼心

十種發心之一。指眾生於念念之間,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而內無實德,虛比聖賢;唯行諂誑,作下品十惡,以植三...

皎然

唐代僧。長城人,俗姓謝。字清晝。生卒年不詳。師之交遊廣闊,與武丘山之元浩、會稽之靈徹,以及朝中之於頔、權德...

盛者必衰

謂勢力盛者必致衰滅。與「生者必滅」同義。表示諸行無常之義,為佛教人生觀所顯示之真理。[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壽...

盜牛

謂盜他人之牛,因不知使用方法,故不能得醍醐之味;以此譬喻僅知剽竊佛教文句者,不能獲得解脫之益。[三論玄義]...

眷屬

梵語 parivāra,巴利語同。眷為親愛,屬為隸屬,指親近、順從者。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謂佛陀有大眷屬與內眷...

眷屬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國土十七種莊嚴之一。往生極樂淨土為彌陀眷屬之諸聖眾,皆由彌陀之正覺華化生,一味平等...

眷屬地獄

指八熱地獄各有十六處附屬小地獄。眾生受畢根本地獄之苦後,引餘罪而至眷屬地獄。計一二八處眷屬地獄,若加根本地...

眷屬妙

為天台宗所立法華「門十妙」之第九妙。指昔時曾受教於如來之法,而今前來輔助如來之教化者;此等如來之眷屬共分...

眷屬無明住地

即枝末煩惱,為釋摩訶衍論卷四所用之名稱。大乘起信論將無明(即煩惱)概分為根本煩惱與枝末煩惱兩種,根本煩惱為...

眷屬般若

即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助發觀照般若者。五種般若之一。無相之真智為觀照般若,亦即能照見一切皆空乃至體相平等...

梵語 caksus。司視覺之感覺器官,或指視覺性之認識機能。關於眼之分類,有諸種說法: (一)三眼:瑜伽師...

眼同

指眾人一同處理事務之意。禪林象器箋言語門載,眾眼一同觀而為事;系元朝俗語。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列職雜務(大四八...

眼搭眵

禪林用語。原指眼中粘著眼屎之意;禪林中,轉指執著己見,不離小見。嘉泰普燈錄卷十五(卍續一三七·一一九下):...

眼根

梵語 caksur-indriya,巴利語 cakkhundriya。音譯斫芻。單稱眼。為眼識之所依,能看...

眼橫鼻直

禪林用語。眼橫列,鼻直挺,比喻如實知見。與「花紅柳綠」同義。蓋指覓道不必奇遇,直須看取本來面目。 p474...

眼疾病陀羅尼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全稱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記述淨眼陀羅尼之功德。即有一釋種...

眼目異名

指眼與目名稱雖異,實質上為同一物。即名異實同之意。如「性」與「體」、「一切」與「諸」即是眼目異名。[俱舍論...

眼筋

禪林用語。意指眼光敏銳,比喻有作為、有氣概之貌;禪林中,轉指明辨是非、得失之意。又稱眼里(里)有筋。為「眼...

眼藥

修行密教者為除懈怠昏沉,於眼部所塗用之藥物。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圓備成就品載其合藥法及佛、蓮華、金剛三部之眼藥...

眼識

梵語 caksur-vijāna,巴利語 cakkhu-viāna。即以眼根為所依,了別色境之識,隨根而立...

眾合地獄

眾合,梵語 sajghāta,音譯為僧干。又作聚磕、堆壓、合會。八熱地獄之一。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所載,...

眾同分

梵語 nikāya-sabhāga。略稱同分(梵 sabhā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唯識、...

眾學

即有關修行僧衣、食、住、行之細則戒法。全稱眾多學法(梵 sajbahulāh ?aiksa-dharmāh...

眾寮

即禪剎於僧堂外所設眾僧依止之寮舍。眾寮內設內外板,外板又作前板、大板,大眾問訊、坐禪坐參、歸堂、點茶湯時擊...

眾寶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坐於岩岸,右足伸岩上,右手按地,立左膝,左手安於左膝,成安穩之相。[法華經卷七普門品] p...

眾法

三種羯磨法之一。又作僧秉、眾僧法。為僧眾所秉之法,即四人以上之比丘相和作羯磨,發得戒體,以成就滅惡生善之事...

眾生

梵語 bahu-jana, 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譯。音譯僕呼繕那、禪頭、社伽、...

眾生世間

梵語 sattva-loka。由五蘊和合而成之眾生,依正報呈現不同分界;即指從佛界乃至地獄之十界有情。為三...

眾生五事恃怙

恃怙,倚賴之義。據出曜經卷一載,佛因眾生愚癡,以其所有作為恃怙,不知世間無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究竟無為之...

眾生心

即眾生所有之心,亦指眾生所具之如來藏心。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五下):「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

眾生愛樂十由

即一切眾生受如來普攝而得諸樂之十種原因。據新華嚴經卷七十二載,善財童子南遊參謁五十五善知識,其中第三十八位...

眾生界

「佛界」之對稱。十界中,除佛界之外,總稱其他九界為眾生界,即: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界、天界...

眾生見

即執著眾生為實有之妄見。其義同於「我見」。我見,即妄計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我之謬見。金剛經(大八·七五二中)...

眾祐

佛陀之尊稱,為如來十號之一。乃梵語 bhagavat 及巴利語 bhagavant(音譯為婆伽婆、婆伽梵)...

眾經目錄

類別漢譯經論之目次。略稱經錄。最早經錄為三國時代朱士行所記之「漢錄」。道安之「綜理眾經目錄」完成以後,稍具...

眾罪如霜露

謂罪障皆由妄想而生,藉思惟、懺悔之功德,一切罪障皆消滅;如霜露遇朝日而消失,罪業受智慧光明之照射而無蹤。觀...

眾聖點記

佛弟子優婆離於佛陀入滅後結集律藏,是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竟,以香花供養律藏,即記下一點置律藏前,爾後,眾聖年...

眾許摩訶帝經

梵名 Mahāsammata-rāja。凡十三卷。宋代法賢譯。又稱眾許摩訶帝釋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冊。為佛陀...

眾香國

即充滿妙香之佛國。據維摩經卷下香積佛品載,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樓閣苑囿皆香...

祥月

亡者每年之忌月,相當於忌日之月。又作征月、正月。儒家依禮記之記載,自古有小祥與大祥之禮法,親亡十三月(一週...

祥邁

元代禪僧。生卒年不詳。山西代郡人,俗姓呼延。字如意,世稱如意禪師。九歲出家,曾住薊州北盤山甘泉普濟寺。精研...

祥雲

(1921~)遼寧人,俗姓李。法名會源。長春市般若佛學講習所、國防部政治干部訓練班及政工業務訓練班結業。早...

祭司

指專職掌管祭神活動者。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乃原始宗教發展至較完備階段宗教活動之主持者。各族祭司之名稱與具體...

祭官

為婆羅門教主持祭祀者。始於吠陀時代,至梵書時代則愈趨複雜,規定不同之祭祀應請不同之祭官。以蘇摩祭為例,有四...

祭文

為齋供冥眾、弔祭亡者所讀誦之文章。又作齋文。亦有於乾旱時為祈雨,或為驅逐邪魅、祈求幸福等而作之祭文。我國六...

祭獻

經由一定儀式,以食品、禾稼果品等物獻給神靈或祖先亡靈。一般均由祭司或僧侶行之,亦有由本人行之者;大多數之教...

移山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全稱力士移山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系敘述佛陀晚年於拘夷那竭顯示神力,將五百末羅人無法...

移轉身見

梵語 satkāya-drsti。音譯薩迦耶見。即執著因緣和合身為常住、實有之妄見。於大乘唯識家謂,移轉,...

移龕

尊宿遷化,遺骸入龕三日後,即移至法堂,稱為移龕。是時,讀經普同三拜等,稱為移龕佛事。禪林象器箋喪薦門:「尊...

程顥

(1032~1085)北宋儒者。洛陽人,字伯淳。謚號「純公」。世稱明道先生。與弟程伊川(程頤)併稱二程子。...

章安

(561~632)隋代僧。臨海章安(浙江臨海)人,俗姓吳。字法雲,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七歲從攝...

章敬寺

住於陝西長安城東通化門外。系大歷二年(767)唐代宗寵臣內侍魚朝恩,為章敬皇太后而建。牛頭宗徑山法欽受代宗...

章敬撥空

禪宗公案名。章敬,指唐代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章敬懷惲。本則公案為章敬禪師接化學人時,被問及「祖師心地法門」之...

章疏

區分篇章以論教義者,稱為章;通釋經論之文句者,稱為疏。如大乘義章、觀經疏。中國、日本著述之佛教書籍一般皆稱...

章華寺

位於湖北沙市東北隅。原為楚靈王六年(535 B.C.)所建章華台之舊址。原台高十丈,亭榭、宮室極其壯麗,元...

童女

梵語 kumārī 或 dārikā。即未成年之少女。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

童女相

即指童女之身相。有謂依童女之身相,可知其將來所生男女之善或非善。俱舍論卷五(大二九·二七下):「勿謂表有為...

童子

梵語 kumāra,巴利語同。音譯作鳩摩羅。或梵語 kumāraka,音譯鳩摩羅伽。(一)四歲或八歲以上,...

童子寺

位於山西太原西南二十公里龍山上。為北齊天保七年(556),宏禮禪師創建。相傳有二童子見此山石,儼似世尊,遂...

童子形

為佛像分類之一。又作童形。即頂上結髮,呈可愛少年少女之姿態。 p5169...

童子經法

為依據護諸童子經所修之秘法。父稱十五童子法、護諸童子經法、乾達婆法、童子經書寫供養作法。護諸童子經為北魏菩...

童真

(一)梵語 kumārabhūta。音譯究摩囉浮多。為沙彌之別稱。據玄應音義卷五載,究摩囉,乃彼土八歲未冠...

童行

行,行者,乃於寺院服雜役者。禪宗寺院對於尚未得度之年少行者,稱為童行。又稱童侍、僧童、道者、行童。其所居之...

梵語 sughosaka。音譯索伽沙迦。管樂器之一種。又稱笙笛。起源不詳,乃行於古代東方諸國之樂器。 據通...

指行腳僧覆蓋於頭頂之鬥笠。律典中分竹蓋、葉蓋二種。敕修百丈清規卷三入院條(大四八·一一二五中):「古人腰包...

笠置山

位於日本京都府相樂郡木津川之南岸。山上有彌勒寺,為大友皇子(天武天皇皇子)所創建,貞慶再度興建,作為後醍醐...

第一寂滅

(一)指實相妙理、涅槃寂靜。實相之妙理本為諸法中之第一義,故稱第一;遠離一切言辭之相,故稱寂滅。法華經卷一...

第一我身

密教經典用以喻指密教之教祖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我,大自在之意。毗盧遮那為第一無比之大自在身,故有此稱...

第一最勝三昧耶印

為密教所說阿彌陀如來定印之一。略稱最勝三昧耶印。又稱法界定印、除散亂心印。據守護國界主經卷二載,此印之印相...

第一梵教會

梵名 ādi Brahma Samāj。印度教近代革新之分派。為特朋特拉泰戈爾(Tagore, Deben...

第一義和合

即涅槃經所說之菩薩僧。為「世和合」之對稱。和合,指和合僧、僧團、教團。世和合則指聲聞僧。涅槃經主張「佛性常...

第一義悉檀

大智度論卷一所說四悉檀之第四。又作入理悉檀。佛以善巧,依第一義來詮明一實中道之理,令眾生斷惑證理,稱為第一...

第一義智

指究極絕對之智慧。即於「金剛喻定」斷盡一切煩惱之究竟佛智。金剛喻定,係指猶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動,而能斷破一切...

第一義樂

指涅槃之妙樂。第一義,即究竟、窮極、最高之真理、最高之境地。涅槃為一切煩惱災患永盡之境地,超脫生死之苦難而...

第一義法勝經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系世尊以佛教之觀點,為光明炬仙人解說眾生自何處生、有關劫燒...

第一義空

梵語 paramārtha-?ūnyatā。十八空之一。指大乘至極之涅槃、諸法實相為空。又作勝義空、真實空...

第一義諦

梵語 paramārtha-satya,巴利語 paramattha-sacca。二諦之一。即最殊勝之第一...

第一義門

指第一義諦、向上門。於禪籍中,常用以表示超越言語思惟之究極境地。反之,如離脫第一義門之根本宗旨,則為向下門...

第七仙

為釋迦如來的別號之一。釋迦為過去七佛之第七,又以具長生不老之德,故稱第七仙。八十華嚴經卷十二(大一○·五八...

第三分

(一)為「四分」之一。即唯識宗所說之心、心所法四種認識作用中之自證分。心、心所法之認識作用分為相分、見分、...

第三禪

梵語 trtīya dhyāna,巴利語 tatiya-jjhāna。新譯作第三靜慮。為四禪之第三。具有行...

第二七日說

為佛陀講說華嚴經之時。華嚴宗依十地經論卷一所舉(大二六·一二三中)「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

第二壇

指密教修法之護摩壇、正覺壇等。「大壇」之對稱。一般而言,兩部大曼荼羅之供養壇稱為大壇;相對於此,灌頂時之正...

第二月

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猶如眼翳之人,望真月時,幻見二月,即以為天上有二個月。與「空中花」等為同類用語。於佛教...

第二禪

梵語 dvitīya-dhyāna,巴利語 dutiya-jhāna。新譯作第二靜慮。為四禪之第二。具有內...

第二義門

即由向上之平等處,回入向下差別門之教理法門。於宗門中,第一義門(向上門)多指真實絕對悟境的佛道究極之旨,或...

第五大

比喻有名無實者。顯教各宗認為地、水、火、風等四大能生一切色法,而無有第五大,故以第五大喻龜毛兔角之虛無。同...

第八外海

指九山八海中之第八海。於佛教宇宙論中,一世界由九山八海所成,地形為團圓,似銅燭盤,以須彌山為中心。若依一山...

第八有

「極七返有」之對稱。又作第八生。即預流果之聖者,受生至欲界,最多為七次,而不受第八生。然就此七生而言,小乘...

第六天寶

指欲界中最殊勝之寶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寶亦為最殊勝之物。諸經中,常用於顯示佛...

第十八願

即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重要者,故又稱王本願。其內容以念佛往生為主,眾生修習念...

第十六王子

為釋尊過去世前身之一。於過去三千塵點劫之時,演說法華經之大通智勝佛未出家前為國王,有十六王子,父王成道後,...

第四禪

梵語 caturtha-dhyāna,巴利語 catuttha-jhāna。新譯作第四靜慮。為四禪之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