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滅相

四有為相之一。又作滅盡、無常。謂有為諸法於剎那之間壞滅而入於過去之相。又為真如三相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

滅喜禪派

滅喜,梵名 Vinītaruci。又稱毗尼多流支禪派。系越南早期之禪宗派別,於六世紀頃由禪僧毗尼多流支(?...

滅智

梵語 nirodha-jāna。十智之一,或十一智之一。謂了知滅諦之智,即斷滅見思煩惱所得之無漏智。(參閱...

滅滅相

指令「滅相」寂滅之法。與生生、住住、異異等三相並為「四有為相」之隨相、小相,為四有為相中「滅相」之相對用語...

滅罪

又作除罪。即藉懺悔、觀佛、念佛、稱名、持咒等宗教行為,得以滅罪、消業障。如謂念佛能滅除八十億劫之生死罪;懺...

滅罪生善

滅罪,即藉懺悔、觀佛、念佛、稱名、持咒等宗教行為,得以滅罪、消業障;生善,又作作善,乃積極積功累德。滅罪、...

滅盡定

梵語 nirodha-samāpatti。又作滅受想定、滅盡三昧。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

滅盡定無為

梵語 nirodha-samāpatti-asajskrta。又作想受滅無為。唯識宗六無為之一。指禪定進入...

滅種

指滅卻無漏之種子而永不可成佛者。即唯識論所說五種性中之無性有情、楞伽經所說二闡提中之斷善闡提。 p5510...

滅諍

梵語 adhikarana-?amatha。即止滅僧尼諍論之法。又作止諍。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部...

滅諦

梵語 nirodha-satya,巴利語 nirodha-sacca。全稱滅聖諦(梵 nirodhārya...

滅擯

梵語 nā?anīyaj。又作擯出、驅擯。略稱擯。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種治罰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

滅類智

梵語 nirodhe ''''nvaya-jāna。觀三界之四諦而發的十六心(八智八忍)之一。即緣色界、無...

滅類智忍

梵語 nirodhe ''''nvaya-jāna-ksānti。觀三界之四諦而發的十六心(八智八忍)之一...

溥光

元代僧。又稱普光。生卒年不詳。山西大同人,俗姓李。中峰普應國師七世之法孫。字玄暉(元暉)。號雪庵(雪窗)。...

溥洽

(1346~1426)明代僧。會稽山陰人,俗姓陸,為放翁之後。字南洲。出家於普濟寺,禮雪庭為師,貫串經范,...

溥畹

清代僧。生卒年不詳。昆山人,俗姓顧。字蘭谷。世祖順治(1644~1661)初年,漸行入滇,屢經變亂,遂隱居...

溫地須

(Windisch, Ernst; 1844~1918)德國印度學與語言學學者。為來比錫大學教授(1871...

溫室

為溫浴而設之浴室。印度人重視身體之清淨,且因暑熱,不絕洗沐之事,隨處鑿池,以俟行人洗浴。大抵健康者行水浴,...

溫室洗浴眾僧經

全一卷。略稱溫室經。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醫王耆域請佛及眾僧於所設溫室洗浴,佛乃為說澡浴之法,...

溫泉寺

位於四川重慶北溫泉公園。建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曾蒙皇帝賜以「崇勝禪院」之額,後改為鐵瓦殿。鐵瓦殿為...

溫特爾尼茲

(Winternitz, Moriz; 1863~1937)奧地利之印度學學者。曾於牛津大學研究,致力於印...

溫宿

西域古國名,相當於現今之烏什(Uch-Turfan)。位於新疆天山之南麓,喀什噶爾(Kashgar)之東北...

溫塘摩崖

位於河南陝縣西南溫塘村南斷層山崖壁上。佛像全部數十尊,均為唐代之作品。較大之佛龕有四個。第一龕高八十八公分...

滑石經

於滑石畫線刻經文埋入土中之經。現存極為少數,其形式皆一致,故可推定約為同一時代所製作。埋藏之際,必配列圓形...

准宗教現象

幻想靠特定主觀行動影響或支配客觀事物之現象,產生於原始宗教出現之前,為現今所知人類意識活動最早型態之一。已...

准提

梵名 Cundī。又作準提、準胝、準泥、準提觀音、準提佛母、佛母准提。意譯作清淨。護持佛法,並為短命眾生延...

准開山

謂道行崇高,功被山門者。又稱中興祖。[禪林象器箋卷三靈像門] p5515...

溪嵐拾葉集

凡三百卷(現存一一六卷)。日僧光宗(1276~1347)著。收於大正藏第七十六冊。本書為光宗於應長元年(1...

煙霞洞

位於浙江杭縣西南高峰下。據大明一統志所載,煙霞洞在杭州府城南十六里,洞中舊有石刻羅漢六尊,吳越王別刻十二,...

煩惱

梵語 kle?a,巴利語 kilesa。音譯吉隸舍。又作惑。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之...

煩惱冰

大乘佛教之究極,謂煩惱即菩提,意即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猶如冰之於水,相即不離;比喻菩提如水,煩惱如冰,故有...

煩惱即菩提

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礙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稱為煩惱;反之,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稱為菩提。然...

煩惱習

又作餘習、習氣、殘氣。即由數數現起之煩惱所薰成之餘習。雖已斷盡煩惱之賢聖,猶殘餘不如法之習氣。如難陀雖已證...

煩惱賊

煩惱能損慧命、傷法身,故稱為賊。大般涅槃經卷下(大一·二○五上):「我等既去無上法王,煩惱之賊日見侵逼。」...

煩惱障

梵語 kle?āvarana。又作惑障。指妨礙至菩提之道(即聖道),而使無法證得涅槃之煩惱而言。 (一)俱...

煩惱礙智礙

又稱二礙。大乘起信論謂,屬枝末無明之六染心,稱為煩惱礙;屬根本無明者,稱為智礙。煩惱礙系惑障,能障礙根本智...

照衣

(1605~1673)明末臨濟宗僧。四川綦江人,俗姓熊。號慧覺。三十歲於華銀山參禮普賢大士,值遇常白,乃依...

照堂

於僧堂之後門與盥洗處之間有一走廊,其屋頂極高,采光不佳,故須開設天窗以助照明,稱為照堂。其後之叢林中,每設...

照寂

照,謂真如之妙用照十方;寂,謂真如之妙體離諸過。妙用之當相為寂體,稱為照寂;寂體之當處為妙用,稱為寂照。 ...

照鑒

即照見。係指佛菩薩洞然照見眾生之所有行為;故又以「照鑒無私」一語表示佛菩薩對有情眾生公正無私之態度。 p5...

暖答世

為歷代皇帝受佛戒之儀式。據明代輟耕錄之受佛戒條載,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寶,而近侍陪位者,必有九人...

牒釋

牒文作釋之略稱。將長篇文章分成段落,稱為牒文;若依其所分,逐段加以解釋,稱為牒釋。此係解釋經論所用方法之一...

獅子正宗禪寺

位於浙江西天目山獅子岩之左。元順帝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原妙禪師來此建構禪叢,稱師子院。延祐五年(1...

獅子吼

(一)又作師子吼。比喻佛陀說法猶如百獸之王獅子之吼叫聲。(參閱「師子吼」4091) (二)為道安於民國二十...

猿猴捉月

謂群猿捕捉映在水面之月。原系形容愚者相隨從而受苦惱,引申譬喻憍慢者失策。常作畫題之用。據摩訶僧祇律卷七第十...

梵語 nimitta,巴利語同。全稱瑞相(梵 pūrva-nimitta,巴 pubba-nimitta)...

瑞今

(1904~ )福建晉江人,俗姓蔡。字寂聲,號誰真。十二歲於南安小雪峰寺,從轉敬老和尚出家,年二十受具足...

瑞仙

宋代僧。會稽(浙江紹興)人,生卒年與俗姓均不詳。弱冠出家,試經得度。初習律藏,其次探研天台,深領三觀十乘之...

瑞琴派

(Shwegyin)緬甸上座部佛教派別。又譯作瑞景派。於施泊王(Thibaw, 1878~1885 在位)...

瑞像

諸佛菩薩之造像大多祥瑞圓滿,稱為瑞像。如大唐西域記卷五載,世尊成正覺後,上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優...

瑞德宮佛塔

(Shwe Dagon)位於緬甸仰光市(Rangoon)北部之塔。又稱仰光大金塔、大金瓦寺。塔名含有黃金瑞...

瑞應刪傳

全一卷。唐代少康、文諗共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全稱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別名西方往生瑞應傳。略稱瑞應傳...

瑞應華

梵語 udumbara。音譯作優曇波羅。又作優曇華、優曇花。為佛書中常提及之花。此花之出現,為祥瑞與希有之...

瑞岩

唐代僧。為青原行思法系(南宗禪)下之第六世。閩越(福建)人,俗姓許。法名師彥。自幼出家,持戒嚴謹。初禮岩頭...

瑞岩寺

位於日本宮城縣宮城郡松島町。屬日本臨濟宗寺。山號青龍山。舊稱圓福寺。通稱松島寺。圓仁於承和五年(838)創...

瑜伽

梵語 yoga 之音譯,巴利語同。意譯作相應。依調息(調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於一點,修止觀(奢摩他與毗缽...

瑜伽上乘

又作瑜伽最上乘。真言密乘之美稱。密教系以瑜伽為宗之教,自稱為諸教中之最上者,故稱為瑜伽上乘。 p5529...

瑜伽宗

又作瑜伽派。(一)法相宗在印度稱為瑜伽宗,係奉持瑜伽師地論之學派。於印度大乘佛教中,與「中觀派」相對。此宗...

瑜伽法水

即密教三密瑜伽教法之傳承。所謂瑜伽,在密教一般稱為三密瑜伽;此因真言行者之瑜伽終歸於身、語、意三密之行。大...

瑜伽派

(一)奉行瑜伽師地論等教說之宗派。又作瑜伽宗、瑜伽行派。即行於印度,與中觀派對立之大乘佛教教派。初祖為四、...

瑜伽師地論

梵名 Yogacārabhūmi。彌勒講述,無著記。略稱瑜伽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系瑜伽行學派之基本論書...

瑜伽師地論略纂

凡十六卷。唐代窺基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三冊。又作瑜伽師地論略纂疏、瑜伽論略纂、瑜伽鈔。本書系法相宗主要經典...

瑜伽師地論釋

全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玄奘譯。又稱瑜伽論釋。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為瑜伽師地論最古之註疏。最勝子(梵 J...

瑜伽振鈴

即修瑜伽行之振鈴。瑜伽,意譯為相應,意謂集中精神,與本尊融會。密教稱為三密瑜伽之行,而加以實修。修此法之規...

瑜伽經

梵名 Yoga-sūtra。為印度六派哲學中瑜伽學派(梵 Yoga)之根本經典。相傳此經系巴丹闍梨(梵 P...

瑜伽羯磨

梵語 yogakarman。授戒之作法,稱為羯磨。瑜伽羯磨,指瑜伽師地論所說之授戒作法,乃法相三乘家所相承...

瑜伽論記

凡二十四卷。唐代遁倫集撰。又稱瑜伽師地論記。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二冊。乃糅錄諸師有關瑜伽師地論之釋文。主要依據...

瑜祇經

梵名 Vajra?ekhara-vimāna-sarva-yogayogi-sūtra。全一卷。金剛峰樓閣...

瑜祇灌頂

原指瑜伽行者之灌頂。今指密教金剛乘(最上)瑜伽法中,傳授瑜祇經的大事印言之灌頂作法。此修法系據瑜祇經之金剛...

當今如來

為北魏道人統法果之主張;謂皇帝即如來,拜天子即為拜佛。由於此類主張之影響,乃形成北魏佛教之「國家性格」,即...

當分跨節

天台宗判釋教相之用語。(一)當分,謂於藏、通、別、圓等四教各有其當分之教、行、理,亦即就諸經之當意而判其教...

當位即妙

指在當分之地位,即為微妙;即使處於世俗間,不改凡夫之位,亦可契合真理。意即不論何事,其位皆妙,如良醫所觀,...

當來導師

指彌勒菩薩。謂彌勒菩薩將於未來繼釋尊之後,在娑婆世界成佛,為眾生導師。 p5535...

當相即道

言諸法之當相即是真實之道。意謂世間淺近事相皆有深妙之道理,猶言「即事而真」。密宗之事相門盛談此旨。 p55...

當情現相

指於凡夫妄情之前,現種種之相。譬如於疑心之前生暗鬼。然在理上,此類物相乃屬虛妄不實者,唯因凡夫迷心本來具有...

當麻寺

位於日本大和奈良縣北葛城郡當麻村二上山麓。又稱二上山禪林寺。乃真言、淨土兩宗兼修之寺院。聖德太子之弟麻呂子...

當麻曼荼羅

乃日本大和當麻寺所傳之淨土曼荼羅。又稱觀經曼陀羅、藕絲曼陀羅。為日本淨土三曼荼羅之一。原圖系以蓮藕絲織成,...

當麻曼荼羅繪卷

凡二卷。屬於淨土曼荼羅之繪卷。藏於日本鎌倉光明寺。系描寫奈良時代所製作當麻曼荼羅之因緣故事的繪圖。所描繪之...

當機益物

即配合各種根性,適時施與適當之化益之意。諸經說法之所以不同,係因應眾生根機之不同,而施與化益之善巧方便。智...

當機眾

指宿緣純熟,一聞教法,即可得度者。聽法之大眾可分成四種類別,當機眾即其中之一。[法華經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

當頭棒喝

禪林用語。意謂警醒人之迷妄。棒喝,緣於禪家宗匠接引學人之作法。棒,始於德山;喝,來自臨濟。棒、喝均為接引學...

當體即空

謂不待分析壞滅一切有為法之事體而直接體達其當體本即是空。蓋因緣生之法,如夢如幻,並無實性。觀如此當體即空者...

當體即是

如波之當體即水,煩惱之當體即菩提,生死之當體即涅槃。為水為波,為菩提為煩惱,皆因實智與妄情所見之異。妄情之...

睦州掠虛漢

禪宗公案名。又作睦州掠虛、睦州掠虛頭漢、睦州問僧甚處、睦州問僧。乃顯示唐代睦州道明禪師(陳尊宿)門風嚴峻之...

睦州道明

(780~877)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又稱道蹤。江南人,俗姓陳。居睦州(浙江)龍興寺,晦跡藏用。常...

睦州道明禪師語錄

全一卷。又作陳尊宿語錄。唐代僧道明(780~877)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六。收錄上堂對機、...

碎身舍利

指荼毗後之遺骨;或指經荼毗後,將遺骨分置多處者。如釋迦佛之舍利,為碎身舍利。另如多寶塔中之多寶佛舍利則為全...

禁五路印

密教修招魂作法時所結之印契。為延留臨死病人之魂魄於現身,以求延命而結之印契。其結印之法,據穢跡金剛說神通大...

禁母緣

觀經六緣之一。善導之觀經疏序分義中,將觀無量壽經興起之因緣分為六,禁母緣為其第二,其內敘述阿闍世王幽閉其母...

禁戒

梵語 sajvara,巴利語同。佛為防止弟子們身、口、意之過非而製定之戒律。音譯作三婆邏、三跋羅。又作律儀...

禁足

指九旬安居期間,嚴禁安居之眾僧出於道場之外,此乃釋尊所製定者。蓋以雨期安居時,草木、蟲類繁殖最多,恐外出時...

禁慾

壓抑肉體與世間之慾望,以期達到精神上的理想境界之行為。禁慾之種類極多,或積極獎勵肉體上之苦行,或否定肉體,...

禁語

即禁止自己說話。一切眾生之生死輪回,皆由於身、口、意三業所致,若消除此三業,可速得解脫;禁語目的之一即為減...

萬天懿

元魏譯經居士。雲中人,本姓拓跋。又稱万俟氏,單稱萬氏。世居洛陽,故又為河南人。少曾出家,師事婆羅門。聰慧有...

萬年寺

(一)位於四川西南峨嵋山腰。為峨嵋山六大古剎之一。始建於晉代,原名普賢寺,唐代慧通改名為白水寺,後屢遭火災...

萬行圓備嘉號

「阿彌陀佛」名號之美稱。昔法藏菩薩,於「因位」時,代眾生修一切萬行,悉圓滿具備,故得此名號。淨土文類聚鈔(...

萬佛堂

位於遼寧義縣西北約十公里處,大凌河對岸之凝灰岩崖壁。為北魏時所造之石窟寺院,乃東北地方最古之佛跡。石窟有六...

萬佛禪寺

位於新竹市東山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妙義尼師率達果、達善二徒來此開山,初規模甚簡,四十五年陸續增建...

萬劫

劫,分別世界成壞之時量名,為古印度表示時間之最大單位。萬劫,經歷世界之成壞一萬次,即言時間之極長。 p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