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傳戒

指傳授戒律予出家之僧尼或在家居士之儀式。又稱開戒、放戒。就求戒者而言,則稱受戒、納戒、進戒。戒分五戒、八戒...

傳供

又作奠供、供遞、遞供。即捧執供物,由數人遞次傳送至祖師像前。我國一般稱「遞上」或「供遞」。繫於大法會時所行...

傳法

廣義上指傳授佛法;狹義上特指傳承法脈,或傳付正法之儀式。密教傳授秘法之灌頂,稱傳法灌頂;教示秘法者,稱傳法...

傳法正宗記

凡九卷。宋代明教大師契嵩(1007~1072)著。略稱正宗記。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系繼景德傳燈錄之後...

傳法正宗論

凡二卷。宋代明教大師契嵩(1007~1072)著。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系由傳法史考訂禪門祖師之正脈法統,...

圓

(1605~1645)明末臨濟宗僧。出生於漢岳池羊山麓,俗姓不詳。字字水,號鐵龍。十三歲出家,通教學,常參...

傳法院

北宋時代之譯經處。太平興國五年(980)二月,北印度人天息災、施護等法師來華,帝詔中使鄭守均於開封太平興國...

傳法寶紀

全一卷。乃我國初期禪宗史傳書之一。於巴黎圖書館所藏有二種(伯希和第二六三四號、第三五五九號),前者收錄於矢...

傳法灌頂

為密教最重要儀式之一。又稱阿闍梨灌頂、傳法阿闍梨灌頂、付法灌頂、傳教灌頂、受職灌頂。即密教之行者於即阿闍梨...

傳持八祖

指日本真言宗流傳護持真言秘法之八位祖師。又作住持八祖。與「付法八祖」相對而稱。即:龍猛菩薩、龍智菩薩、金剛...

傳昱

(1638~1685)明末曹洞宗僧。金陵人,俗姓張。二十三歲出家。一日,閱杖人錄(覺浪道盛禪師之語錄),至...

傳教大師

(一)(?~1001)即宋代譯經僧法天之封號。為中天竺人,開寶六年(973)至我國。太平興國七年(982)...

傳奧

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詳。并州祁縣人,俗姓韓。初習儒學,博學能文。偶遇圭峰宗密之門人潛輝闍梨,遂發心從其出家...

傳遂

(1632~1660)明代曹洞宗僧。淮人,俗姓武。世稱子成傳遂禪師。母夢佛摩頂而生師。年六歲,隨其父潛庵乾...

傳燈

(一)與傳法同義。謂法脈展轉相傳而不絕,如燈火相續而不滅。大般若經卷四○六(大七·二九上):「諸佛弟子凡有...

傳燈玉英集

凡十五卷。宋代王隨編。現收於宋藏遺珍上集。此係刪定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三十卷之拔鈔本,於宋景祐元年(1034...

傳燈寺

位於韓國京畿道江華郡。號鼎足山,為韓國三十一本山之一。系新羅阿度創建,原稱真宗寺,因高麗忠烈王妃貞和宮主進...

募化

又作求化、奉加、勸財。指勸化信徒,使其佈施,以供佛堂寺塔之新造、佛具之補充修理等用途。又以募化乃勸募而結佛...

募緣疏

指為勸募而譔寫之疏文。有關橋樑、祠廟、寺塔、經像,與衣食器用之類,凡非一力所能獨成者,必撰疏文以募之。其文...

梵語 vīrya。音譯作毗梨耶。又作精進。即修善斷惡,致力於善事之勇猛心。為「懈怠」之相反詞。繫心所(心之...

勤巴子

即指宋代臨濟宗高僧圓悟克勤(1063~1135)。又稱巴頭子、川勤。此因圓悟頭上有一瘢痕,狀如「巴」字,故...

勤行

指努力修行。與「勤行精進」同義。又指在佛前禮拜讀經。日本指一般朝夕之課誦行持;此時之儀式作法稱為勤式,勤式...

勤息

梵語 ?ramana 之意譯。音譯沙門。意謂出家者剃除鬚髮,勤行眾善,止息諸惡,調御身心,勤修善法,以期達...

勤勞

原始佛教教團系一群為出家求法而遠離家庭、舍棄家業之比丘團體。彼等以挨戶乞食所獲之物為進食原則,另又禁止積蓄...

勤策

梵語 ?rāmaneraka 之意譯。舊譯沙彌。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此眾受持十戒,抱著欲為比丘之希望,勤...

勤策律儀

梵語 ?rāmaneraka-sajvara。音譯作室羅摩拏洛迦三跋羅。意譯作勤策擁護。?rāmanera...

勤操

(758~827)為日本三論宗僧。又稱石淵僧正。大和(奈良縣)人。空海之師。早年學於大安寺,後任東大寺別當...

勤舊

指禪院知事、侍者、藏主等之退職者。以彼等嘗勤事務,故稱勤;又已退職,故稱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進退條、...

勢至菩薩

勢至,梵名 Mahāsthāma-prāpta。又作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住於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觀音院,...

勢至觀

又稱大勢至觀。即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一。行者修此一觀法時,觀想大勢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以智...

勢速

梵語 java。乃唯識宗所立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指變化或動作迅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舉出三種:(一)諸行...

悉曇字 (tsa)。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蹉、縒、哆娑。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二五·四○九上):「若聞蹉字,即...

嗣如

宋代法眼宗僧。生卒年、身世均不詳。參謁大梅居煦,得嗣其法。後出住於婺州(浙江)智者寺。[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二...

嗣法

禪林用語。指嗣續法統。又作傳法、嗣續。釋尊傳法予摩訶迦葉時,曾囑付(大五一·二○五中):「吾以清淨法眼涅槃...

嗚嚕捺囉叉

梵語 rudrāksa。又作烏嚧吒羅迦叉。意譯作天目珠,或金剛子。學名 Elaeocarpus ganit...

園城寺

位於日本大津市別所。為日本天台宗寺門派之總本山,與稱「山門」之延曆寺相對而稱寺門。山號長等山。通稱御井寺、...

園頭

又作圓頭。禪林中,司掌栽培耕作菜園之職稱。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列職雜務條謂,園頭須不憚勤苦,以身率先,栽種菜蔬...

圓仁

(794~864)日本天台宗僧,延曆寺第三世座主。又稱慈覺大師。下野([析-T+萬]木縣)人,俗姓壬生。十...

圓心

指求涅槃圓果之心。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五四·二三○上):「圓具圓心,遵修律藏。」涅槃乃完全滅除煩惱,超越...

圓伏

為天台宗圓教之法。即體悟惑體融通,泯絕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之差別,而於同時伏之。 p5399...

圓光

(一)放自佛菩薩頂上之圓輪光明。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三中):「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

圓光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相當於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載(大九·五七下)「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圓成實性

梵語 parinispanna-svabhāva。又作圓成實相、圓成自性、第一義諦體性。略稱圓成實。唯識宗...

圓行

(800~853)日本真言宗僧。為日本入唐八家之一。京都人。先於元興寺習學,後從空海學密教。承和五年(83...

圓位

(一)乃天台宗藏、通、別、圓四教中最高之階位。位位相攝圓融,故稱圓位。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大四六·一五...

圓佛教

為韓國佛教之新興宗派。創立者為韓國人朴重彬。朴氏法名「少太山」,通稱「大宗師」,後人尊之為「教祖」。一九一...

圓具

又作近圓戒、具戒。即具足戒(梵 upasajpadā)。具足戒乃比丘或比丘尼所受之戒,此戒之戒品具足,不同...

圓明百問

乃清世宗雍正皇帝所譔之禪宗問題一百則。收於雍正御選語錄卷十二。雍正自幼耽於典籍,深受宮廷崇信佛教影響,尤好...

圓空

日本臨濟宗僧。為著名之佛像雕刻家。江戶時代中期美濃人。自幼出家,後雲遊四方。曾發願雕十二萬尊佛像,遍游北海...

圓陀陀地

禪林用語。形容物之圓形。略稱圓陀陀。禪家以此形容心體之圓滿無際。碧岩錄第四十三則頌語(大四八·一八○中):...

圓信

(1571~1647)明代臨濟宗僧。浙江鄞縣人,俗姓朱。初號雪庭,後改雪嶠,晚年自稱語風老人。九歲,聞誦彌...

圓珍

(814~891)日本天台宗僧。為日本延曆寺第五代座主,又為寺門派開祖。讚岐(香川縣)人,俗姓和氣。系空海...

圓相

指真理之圓滿與絕對。又作一圓相。於禪宗,描畫一圓形圖以象徵真如、法性、實相,或眾生本具之佛性等。禪僧每以拂...

圓音

圓妙之聲音,指佛語。楞嚴經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此外,據法華玄義釋簽與唯識論載...

圓乘

謂圓滿無缺之教法,指三乘中之佛乘。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佛乘(菩薩乘),係佛陀就眾生根機之利鈍所立之三種教...

圓修

(一)唐代禪僧。福州人,俗姓潘。師之事蹟,各史傳所載有所不同,據宋高僧傳卷十一所載,師受戒於嵩山會善寺,後...

圓座

又稱蒲團。以蒲編成扁圓形之座墊。原以蒲編,後多包以綾錦。種類甚多,其厚者稱厚圓座;以菅編織者,稱菅圓座。[...

圓悟

(一)(1063~1135)又作圓悟。宋代臨濟宗僧。即佛果克勤禪師。「圓悟」乃師之賜號。(參閱「克勤」27...

圓悟心要

凡四卷。全稱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又作圓悟心要、佛果克勤禪師心要、圓悟禪師心要。宋代僧圓悟克勤(1063~...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凡二十卷。宋代圓悟克勤撰,虎丘紹隆等編。又作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圓悟語錄、佛果圓悟禪師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

圓悟禍門

禪宗公案名。又作圓悟禍門。圓悟,即宋代臨濟宗高僧圓悟克勤禪師。一日,有僧問圓悟「如何是佛」,圓悟答以「口為...

圓珠

謂心念奔轉不停,如盤上之圓珠。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六一中):「教稱野鹿,又等圓珠。」有情之心念時刻奔...

圓寂

梵語 parinirvāna 之意譯。舊譯滅度、入滅。音譯般涅槃。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

圓接別

三被接之一。又作圓入別。即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三別教之菩薩,彼等已了達「不但中」之理,更轉而被接入圓教之...

圓教

(一)指究竟圓滿之佛教。於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五,有為善財童子說圓滿因緣修多羅之記載。在我國,將諸經典內容體系...

圓教四門

天台宗所立之圓教分為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天台圓教以萬法圓融,故不可有門門各立之義,...

圓通

謂遍滿一切,融通無礙;即指聖者妙智所證的實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質圓滿週遍,其作用自在,且周...

圓通大士

觀世音菩薩之別號。又稱圓通尊。昔時楞嚴會上大小二十五聖各自說所證之圓通方便,佛敕文殊料簡是非,文殊歷評已,...

圓通大應國師語錄

凡二卷。日本南浦紹明語,侍者祖照等編錄。略稱大應國師語錄、大應和尚語錄、大應語錄、大應錄、南浦錄。今收於大...

圓通寺

(一)位於江西廬山西麓。為南唐李後主所創,時以緣德主持寺務。宋慶曆(1041~1048)年間,居訥自歸宗寺...

圓頂

(一)又稱圓顱。即完成剃髮而呈現出家人之形相。此為象徵出離煩惱之相。(參閱「聲聞形」6498) (二)清代...

圓測

(613~696)唐代法相宗僧。新羅(朝鮮)王族出身,俗姓金。名文雅,以字行世。隋大業九年生。十五歲遊學我...

圓琛

元代僧。晉(山西)人。字仲寶。金末,避亂至內黃(河南)。工詩善畫,有以箋素請其詩畫者,師則隨手應之不厭,士...

圓暉

唐代僧。籍貫不詳。幼即研習性相之學,精研俱舍。玄宗初年間,有禮部侍郎賈曾,好俱舍之文義,與師談論,以普光等...

圓照

唐代僧。生卒年不詳。京兆(陝西)藍田人,俗姓張。十歲,依西明寺景雲律師出家,研鑽維摩、法華、因明、唯識等諸...

圓瑛

(1878~1953)我國近代僧。福建古田人,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以字行。生於清光緒四年。幼失怙恃,...

圓詮

指詮顯圓理之經,如華嚴、法華等經即是。多為華嚴宗或天台宗所用之語。蓋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宗奉之主要經典,天台宗...

圓頓

圓滿頓足之意,即一切圓滿無缺。以圓滿具足之心,立地可達悟界,即可頓速成佛。故有「圓頓一乘」、「圓頓止觀」等...

圓頓一乘

言諸法圓滿,於頓極開覺證果之一佛乘之法門。圓,圓融圓滿;頓,頓極頓足。天台宗指法華一乘之法門為圓頓一乘。蓋...

圓頓止觀

(一)略稱圓頓觀。與「漸次止觀」、「不定止觀」併稱三種止觀。靜止妄念稱「止」,真智通達稱「觀」;由止成觀,...

圓頓戒

又作大乘圓頓戒、圓頓菩薩戒、一乘圓戒、一乘戒、一心金剛戒、一心戒。或單稱圓戒、大戒。系依法華開顯之精神,采...

圓頓教

(一)圓教之全名,即指華嚴經圓頓之教。乃天台宗所立教義。據天台宗之判教,華嚴經系化儀之頓教、化法之圓教。維...

圓頓章

全一篇。系天台智顗於三種止觀中所敘述之圓頓止觀大要。又以其卷頭語而稱為圓頓者。摩訶止觀卷一上,錄有全文如下...

圓頓無作大戒

即日本天台宗所傳之圓頓戒。圓頓、大戒均屬讚歎戒德之語。無作,新譯作無表,為戒體之通稱。戒體為非色非心,住於...

圓頓菩薩大戒

系日本天台宗之圓頓戒。讚歎戒德,故稱圓頓;為別於聲聞、緣覺之所受者,故稱菩薩;相對於小乘戒,故稱大戒。乃依...

圓實

圓頓一實之意;乃稱天台圓教之教理。一行圓融一切行,一位圓具一切位,而成佛頓極頓速,稱為圓頓;又此理為一而無...

圓實墮

又作圓墮。謂墮於圓理之弊,如謬解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邪正不二、善惡一如等圓頓教理之義,而破壞戒行,流於...

圓滿

梵語 paripūrna。週遍充足,無所缺減之意。若指十八圓滿而言,稱十八圓滿,或十八具足;謂諸佛(報身佛...

圓滿修多羅

指華嚴經。修多羅(梵 sūtra),意譯作經。此係華嚴經中自稱之語。舊華嚴經卷五十五(大九·七四九上):「...

圓爾

(1202~1280)日本臨濟宗僧。初名辨圓。駿河(靜岡縣)人,俗姓平。於奈良、京都學各宗教義與儒學,又於...

圓聞

謂根機純熟而堪受圓教之聞法。在天台宗中以圓聞為十信位之前、觀行五品之初。若廣泛言之,則「名字即」以上之聞法...

圓澄

(1561~1626)明代曹洞宗僧。會稽(浙江)人,俗姓夏。字湛然,號散水道人。得戒於雲棲袾宏,年三十悟道...

圓壇

梵語 mandala。音譯曼荼羅。舊譯壇,新譯輪圓具足、圓滿具足。系安置諸尊之壇場,故稱圓壇。大日經疏卷一...

圓融

(一)謂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

圓融三諦

又作一境三諦、不次第三諦、不思議三諦。天台宗所說「空、假、中」三諦之前二諦系針對現象面所設立者,中諦則為針...

圓融三觀

謂於一心中修空、假、中三觀。為天台宗之觀法。與「次第三觀」相對。又作一心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空...

圓融至德嘉號

讚歎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用語。意謂由永劫之修行而圓具諸善萬行,由兆載之思性而融攝一切功德,具備無上至極之福德...

圓融門行布門

合稱為圓融行布。乃華嚴宗之教義。從菩薩至佛果之修行階位,就其意義可分為二門,即初後相即,稱為圓融;初後次第...

圓融萬德尊

佛之尊稱。佛以一體而圓滿具足萬德,應予尊重,故稱之為圓融萬德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中六句嘆佛句之第...

圓斷

即天台宗所說之「圓教之斷惑」。於天台宗,既了達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之體無有差別,而遠離與圓妙圓滿、惑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