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又作瓶。乃陶器,或為金屬所製之容器。(一)梵語 kala?a。音譯為迦羅奢。系盛五穀、香水等,供養佛、菩薩...

瓶體無實

乃成實宗用以比喻諸法無我之語。謂五蘊之諸法皆為假和合之體,而非如凡夫所思惟之有實體者。 p5534...

煮雲

(1919~1986)江蘇如皋人,俗姓許。法名實泉,字煮雲,號醒世。年十九,依如皋西場惠民寺參明和尚披剃,...

殿舍之間為便於通行而設之建築物。又作細殿、渡殿。在柱與勾欄間通風之廊,以上無物覆之而可透見者,稱為透廊。若...

都康

為藏語音譯,乃大殿之意,元明間亦譯為都綱。為西藏佛教寺院中各紮倉僧眾集會之經堂。 p5291...

都市

梵語 nagara,巴利語同。印度都市之成立,較遲於吠陀成立之時代。在最古之佛典經集(巴 Sutta-ni...

都市王

又稱都帝王、都吊王。為冥界十王之第九。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所載,死者在冥途中,於一週...

都寺

都監寺之略稱。或稱都管、都總。禪寺東序六知事之一。乃督管全寺庶務之職稱。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兩序章東序知事都監...

都牟盧天

梵名 Tumburu,巴利名 Timbaru。又作兜牟盧天、凍母囉天、耽浮樓天、珍浮樓天。此尊居於密教現圖...

暖法

四善根之初位。即對於見道四加行位之第一位,既經了知總別之念處,而自此專觀四諦十六行相之位。蓋此位將發見道之...

都伊森

(Deussen, Paul; 1845~1919)為德國之哲學家、印度哲學學者。曾擔任柏林大學講師(18...

都文

又作都聞。禪林中,介於都寺、監寺間之職位。今已不存。[禪林備用清規卷三、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5289...

都部陀羅尼目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稱陀羅尼門諸部要目、陀羅尼諸部要目、諸部要目。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本經舉金剛頂經、大...

都會壇曼荼羅

都會,諸尊都來集會;即諸尊都來集會之曼荼羅。又作都壇、大都法壇、都法壇、都會道場法壇、都會壇、普集會壇、普...

都維那

北魏時所置之僧官名稱。北魏文成帝於興安元年(452),設都維那於道人統之下。道人統乃中央僧官機構監福曹之首...

都盧

全部之意。道行般若經卷十囑累品(大八·四七八上):「我般泥洹後,都盧三千大千國界,其中人民,汝悉教入經法中...

都講

又稱都講師。為經論之講會中所設之職稱。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學者講經採取一問一答方式,都講發問,後由講師詳加講...

感情

人類的精神活動可分為知、情、意等三種狀態,其中,可分別出快樂與不快樂之要素者,即稱感情。此一作用既包括感官...

搩手

梵語 vitasti。又作磔手。乃古代印度之尺數名。搩,張開之意。搩手,即張開拇指與中指之距離,故一搩手,...

極臘

又作極臘、臘滿、一臘。臘,與「臘」同,法臘之意。僧受戒之年歲稱臘,臘次之最高者,稱為極臘。蓋僧團中以夏安居...

畺良耶舍

(383~442)梵名 Kālaya?as。意譯作時稱。乃劉宋時代之譯經家。西域人。博通阿毗曇、律部,尤精...

感通寺

位於雲南大理南方蒼山之第四峰中腹。據雲南通誌載,感通寺在大理府太和縣城南十二里,漢時,迦葉摩騰、竺法蘭由天...

感夢求法說

乃有關佛教初傳我國,最著名、最早之說法。關於感夢求法之記載,可見於晉代袁宏之後漢紀卷十孝明皇帝紀、南朝劉宋...

感應

又作應感。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稱為感應。感,屬於眾生;應,屬於佛。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七:「感...

感應道交

指眾生之所感與佛之能應相交之意。佛陀與眾生之關係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眾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於機緣成...

感謝

即慈悲。亦即對所有人皆懷有深厚之友情,稱為「慈」;內斂自身之痛苦,而處處為他人設想,則稱「悲」,此即佛教最...

感覺

感覺器官由於內外之刺激而產生之意識作用。相應於眼、耳、鼻、舌、皮膚、粘膜、筋肉、內臟等器官,而有視覺、聽覺...

梵語 sajjā,巴利語 saā。音譯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蘊之一。系動詞 jā(知)與接頭語...

想愛

指情想與愛慾。諸事順緣情想則生愛慾,以此二者為受生之本因。楞嚴經卷四(大一九·一二○中):「想愛同結,愛不...

想顛倒

三顛倒之一。謂凡夫對六塵之境起顛倒思想,生種種煩惱。[宗鏡錄卷四十二] p5452...

想蘊

梵語 sajjā-skandha。蘊為積聚之意。佛教謂一切有為法之積聚有五種類別,想蘊即其中之一。人有想像...

想觀

謂於心中想像有形之事物而觀之。屬於事理二觀中之事觀,如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十六觀皆為想觀。 p5452...

(一)梵語 trsnā, tosayati, priya,巴利語 piya 之意譯。又作愛支。十二因緣之...

愛行見行

愛行,梵語 trsnā-carita;見行,梵語 drsti-carita。(一)人類行為中,依其性格可大...

愛別離苦

梵語 priya-viprayoga-duhkha,巴利語 piya-vippayoga-dukkha。謂...

愛見

又作見著二法、愛見二行。愛與見之併稱。即對事、對理所起之煩惱。分別言之,愛系屬情意上之煩惱,由於執著事事物...

愛見大悲

指不離於愛見之大悲。即未證實相之理,承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起大悲之謂。於注維摩詰經卷五,曾舉諸家之釋,鳩摩...

愛河

猶言情天慾海。愛慾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貪愛之心,執著於物而不離,如水浸染於物,故亦以河水譬之。八十華嚴...

愛法樂法喜法之心

即愛法之心、樂法之心、喜法之心。為讚歎淨土菩薩功德之語,出自大無量壽經卷下。淨影大無量壽經義疏謂,始求法時...

愛金剛

梵名 Rāgavajra。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稱愛縛金剛、愛樂金剛、悲愍金剛。位於金剛界...

愛染

由於對各種事物之貪愛而引起執著染污之心,稱為愛染。與「愛慾」同義。為煩惱之異名。所謂「染」,是對世間諸種事...

愛染明王

梵名 Rāgarāja。音譯為羅誐羅闍。略稱愛染王。密教諸尊中,住於大愛慾與大貪染三昧之明王。此尊為金剛薩...

愛染明王法

以愛染明王為本尊之密教修法。略稱愛染王法或愛染法。此一修法,有「三十七尊立」與「十七尊立」二種,後者系依金...

愛染曼荼羅

即以愛染明王為本尊之曼荼羅。又稱愛染王曼荼羅。其種類不一,有十七尊所成者,有三十七尊所成者。十七尊所成之曼...

愛流

謂貪愛之煩惱。貪愛能惑溺人心,譬如暴流,故稱愛流。愛即貪愛,能漂流諸煩惱有情之善品,流轉於生死中。此煩惱為...

愛假

思惑之異名。思惑以愛為主,而愛自迷情而起,其體虛假,故稱愛假。 p5461...

愛惑

謂愛慾之惑。惑,謂昧於真理。此惑不斷,則不能見真理。金光明經文句卷三(大三九·六○上):「八人見地,猶有愛...

愛結

九結之一。略稱結。又作隨順結。結,結縛之義。貪愛縛人,故稱結。即諸眾生為貪愛之故,廣行殺、盜、淫、妄等不善...

愛著

梵語 rāga,巴利語同。愛,恩愛、親愛;著,執著、染著。執著於恩愛之境而難以分離之情。屬於三毒中貪慾之煩...

愛敬父母喻

以孝子之愛敬父母比喻菩薩之慈悲。大無量壽經序分(大一二·二六六中):「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

愛樂

謂信愛慾樂。即信樂世間、出世間善法之意,屬無染污之愛。俱舍論卷四謂,愛乃愛樂,其體即是信。成唯識論卷六謂,...

愛樂金剛女

梵名 Rāga-vajrinī。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稱愛金剛女。乃愛金剛之妻。位於金剛薩埵左...

愛論見論

對一切事物偏重感情執著之言論,稱為愛論;反之,固執於知識理論則稱為見論。以上兩者皆係違反真理,而障礙修道之...

窣波大吉祥菩薩

窣睹波大吉祥,梵名 Stūpa-mahā?rī,音譯窣睹波摩訶尸利。七白吉祥之一。又作塔大吉祥菩薩、窣堵波...

悉曇字 (ja)。為悉曇五十字門之一,亦為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闍、社、若、搓、嵯、喏、[糸*若]、諾。瑜伽...

惹耶

梵名 Jayā。又作誓耶、社耶、者耶、半者耶。意譯作勝。四姊妹女天之一,為文殊菩薩之眷屬。位於密教胎藏界曼...

梵語 apatrāpya。心所之名。「無愧」之對稱。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怖畏己過,且引以為恥之...

愍忌

指尊宿(德高年長者)之誕生日,尤指尊宿示寂後之誕生日。於此日所設之齋供,稱為愍忌齋。禪林象器箋第十六類報禱...

愍忠寺

位於北平宣武門外。又稱法源寺。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親征高麗,歸瘞陣亡忠骸於幽州,為立此寺以追福。五...

搭衣

搭,掛之意;將袈裟掛於身上,稱搭衣。又稱搭袈裟。搭衣法有偏袒右肩、通肩兩種。通肩法唯適用於如來與耆年老宿,...

損伏斷

「畢竟斷」之對稱。系經部所立。依有漏道之力,暫時抑止煩惱之種子,故觸緣乃再為現行。 p5463...

敬上慈下

謂恭敬供養父母尊長,慈愍憐念一切眾生。觀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三四一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敬天寺

位於韓國京畿道豐郡扶蘇山中。創於高麗睿宗八年(1113)九月,曾得睿宗、仁宗先後臨幸,寺風大振。後堂宇頹廢...

敬田

指八福田中之佛田、聖人田、僧田。由恭敬而生功德猶如田生穀物,故稱敬田。即對於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可生無...

敬愛法

敬愛,梵語 va?īkarana。音譯作皤施迦羅拏、嚩誐羯囉拏、嚩始迦魯拏或嚩舍、伐施迦囉拏。密教修法之一...

敬禮

梵語 vandana,巴利語同。音譯末捺南、末弟、和南、婆南。恭敬禮拜之意。又作禮、禮敬。即起恭敬心禮拜...

新十玄

華嚴宗教義中,立有十玄緣起無礙法門之說,以表示現象界的事事物物之間具有各自獨立又密切交涉之關係,此係華嚴宗...

新日王

新日,梵名 Bālāditya,音譯婆羅帙底也、婆羅阿迭多,意譯幻日。為世親時代統治印度阿逾闍國之王。依據...

新加坡佛教

新加坡(Singapore),又作星加坡、星洲。為位於馬來半島南端之小島,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島嶼遙望;...

新戒

指新近受戒之僧,亦指受沙彌戒為日尚淺之幼年僧。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新戒參堂條(大四八·一一三八中):「得度受沙...

新到

禪林用語。於叢林中,指新到某寺掛搭之僧。亦泛指一般新參之僧。新到於旦過出寮,正式至僧堂入籍,稱為新到掛搭式...

新命

禪林用語。指一寺新任命之住持。又稱新命住持、新命和尚、新住持。黃檗清規住持章住持進退條(大八二·七六八下)...

新往菩薩

為「舊住菩薩」之對稱。於淨土中之菩薩,新往生至淨土者稱新往菩薩;反之,原已住於淨土者,即稱舊住菩薩。 p5...

新版峨山圖志

清代黃綬芙、譚鐘岳合撰,民國俞子丹重繪。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峨眉山由麓至頂,綿亙數百里,古跡勝境,...

新律家

「舊律家」之對稱。四分律、五分律等為舊譯之律,唐代義淨所譯之有部律為新譯。故以有部律為所依者,稱新律家。然...

新修淨土往生傳

凡三卷。又作新修往生傳。宋代王古撰。記述我國往生淨土者之事蹟。本書為增補飛山戒珠所著淨土往生傳之作,成於宋...

新唯識論

民國熊十力撰。全書分明宗、唯識、轉變、功能、成物、明心等六篇,共析為九章。民國二十一年(1932)出版者為...

新發意

(一)梵語 nava-yāna-sajprasthita。又作初發意、初發心、新發心。略稱新發、初心。即新...

新華嚴經論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六冊。本書系就實叉難陀所譯之新華嚴經明其玄旨,並隨釋經文而成。初於...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凡三十卷。五代後晉可洪撰。又稱可洪音義。以開元釋教錄入藏錄之函次,拾集藏經中之難字附以音義,並匡正訛字。本...

新歲

又作受歲。謂夏安居結束之翌日,即七月十六日(舊律),為比丘之新年元旦。即指修滿九十日之夏安居而增一法臘而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凡八卷。又作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寶珠集。南宋陸師壽撰。記述我國曆來往生淨土者之事蹟。今僅存第一卷,內收慧遠...

新編佛法大明錄

凡二十卷。南宋圭堂居士著。序文有三篇,即:(一)空隱道人於紹定二年(1229)作,(二)自序,(三)江州李...

新編諸宗教藏總錄

凡三卷。又作義天目錄、義天錄、海東有本現行錄。高麗僧義天(1055~1101)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本...

新學四書

即新學天台者所應習讀之四種書。(一)法界次第初門,又稱法界次第,凡六卷,解說天台宗所習用之名目法數。(二)...

新學菩薩

謂新發心學習佛道者。梵網經菩薩戒卷十下(大二四·一○○四上):「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參閱「新發意」...

新薰家

又作唯新薰家。印度唯識學者中,主張一切種子悉皆七轉現行之所薰生,非先天本具之一派。以難陀、勝軍二論師為代表...

新藥師寺

位於日本奈良高[火*田]町。舊稱香藥師寺。屬日本華嚴宗寺。為東大寺之別院。天平十九年(747),光明皇后為...

新譯

指唐朝以降所譯之經。玄奘大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譯法,遂提倡忠於原本、逐...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

凡二卷。收於中華藏第一輯第三十冊。唐代慧苑撰。就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中之難字加以註音釋義之書。又稱大方...

新譯華嚴

凡八十卷。又稱八十華嚴。指唐朝實叉難陀所譯之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新續高僧傳四集

凡六十五卷。民國喻謙等編。此係續讚寧等之宋高僧傳而作,集錄北宋至民國初年凡九百餘年間之高僧事蹟。全書計分十...

暗禪

謂昧於教理之禪。又作暗證禪、盲禪。嘲諷禪僧唯耽於觀道,不知教相文理之語。 p5473...

暗證禪師

又作盲禪者、暗禪比丘。系教家等禪宗以外之宗派者嘲諷禪家之語,尤指只執著於修禪定而不研究教法,闇於智解而又憍...

暖佛節

緬甸佛教節日。於每年西曆二月之月圓日舉行。屆時全國佛教徒聚集佛教聖地曼德勒(Mandalay),於佛前置一...

暖寮

使寮中之人溫暖之意。又作暖席。在禪宗,新入僧堂者,必辦茶果等招待其他先居之人,稱為暖寮;其所費之錢則稱暖席...

暖簾

秋冬之際,叢林為防風取暖之故,乃於僧堂前後門垂掛一綿布簾,此簾即稱暖簾。至於夏季,則用涼簾。[禪苑清規卷三...

梵語 parsad,巴利語 parisā。集會、合會之意。涅槃會、維摩會、法華會等,其「會」字即有集會之意...

會一立五

謂會通一乘之旨而立五性各別之說。為法相宗解深密經所說。法華經、涅槃經等主張唯有一乘法,謂一切眾生悉修佛道成...

會三歸一

又稱會三入一。即開三乘之方便歸入一乘之真實。系天台宗就法華經之教義所立之名目。天台宗謂,佛於法華以前之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