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蒸沙作飯

又作蒸砂作飯。謂蒸沙石欲其成飯,比喻事物之不可成。楞嚴經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下):「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

蜜伽闍

梵名 Mrgajā。系釋尊尚為悉達太子時所娶三位夫人之一。意譯作鹿子、鹿王、鹿養。[有部毗奈耶卷十八] p...

裴玄證

隋代河東人。宿慕佛道,早年出家為僧,住於京師之化度寺。化度寺又稱真寂寺,乃三階教之祖信行於京師所置三階教五...

裴休

(797~870)唐代孟州濟源(河南濟源)人,一作河東聞喜(山西聞喜)人。於長慶年間(812~824)舉進...

裹頭

僧人將頭包起之行裝,稱為裹頭。佛陀住世時,即有以帽裹頭之制。據四分律卷四十載,若遇頭部冷痛時,比丘可作劫貝...

誦文法師

貶斥唯知誦唱經文,而不了解經文意義之僧。摩訶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二中):「非闇證禪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

誦咒

咒,為梵語 dhāranī(陀羅尼)之意譯。陀羅尼能攝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誦唱陀羅尼時,必須至心禮...

誦律

指八十誦律與十誦律兩種。於諸律本中,僅此二律之名含有「誦律」二字,其義概指「法應誦持」及「經由口誦而結集成...

語言

印度人關於語言之探究與考察,自吠陀時代開始,即產生音聲學(梵 ?iksā)、文法學(梵 vyākarana...

語表業

梵語 vāg-vijapti-karman 三表業之一。語,即語言。人之語言系以一種意思表示於人之作業,故...

語密

梵語 vāg-guhya。為如來三密之一。又作口密。如來之言語為神變而不可思議者,故稱語密。即指成就萬德之...

語梵

指語密與梵輪。語密(梵 vāg-guhya),為如來三密之一,又作口密。依大智度論卷十載,佛說法時,或一里...

語無表業

梵語 vāc-avijapti-karman。三無表業之一。即與語表業共於身中生出一種無法表示於他人之業體...

語等

四等之一。意指三世諸佛之言音同等無二、無增無減,皆以六十四種梵音演說教法。楞伽經卷三(大一六·四九八下):...

語滲漏

洞山三滲漏之一。指滯迷於文字言句之見解。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大四七·五二六上):「語滲漏,謂究妙失宗,機昧終...

語輪境界

即指佛之陀羅尼身境界。此境界系由百光遍照真言 (aj)字所成。大日經卷六百字果相品(大一八·四○中):「佛...

語錄

為禪宗祖師說法開示之記錄書。禪師平日說法開示,並不藻飾華詞,大多以通常俗語直說宗旨,其侍者與參隨弟子予以記...

認賊為子

又作以賊為子。比喻將自家之妄心,錯認為真正之悟見。圓覺經(大一七·九一九下):「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

認識

系就認識之主觀,與被認識之客觀(對像)之關係而言。佛教中,稱主觀為「識」,客觀為「境」。以說明兩者相接的關...

誡疑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故常告誡勿起疑惑,稱為誡疑。據八十華嚴經卷六十載,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之疑,隨眾生各自心...

誡罰

即對有過失之修行僧,給予嚴重之懲罰。大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四○中):「或有過者,主事示以拄杖,焚其衣缽...

誡勸

指誡、勸二門。佛教教義不出誡、勸二門,諸惡莫作,稱為誡門;諸善奉行,稱為勸門。百論疏卷上之中(大四二·二四...

梵語 yathā-abhyupagamaj。即自表不食言之詞。亦有約束之意。即立志求取某事、狀態,而在心里...

誓不成正覺

阿彌陀佛在因位為法藏菩薩時,除立四十八願外,復立誓,自謂其願如不滿足即不成佛。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九...

誓水

又作金剛水(梵 vajrodaka)、金剛誓水。為密教修行者灌頂受三摩耶戒時,為表不退菩提心之誓約所飲之淨...

誓扶習生

又作扶習潤生。天台宗於所判藏、通、別、圓四教中,謂通教十地中第九之菩薩地以誓願力扶持煩惱之習氣,受生於三界...

誓願

梵語 pranidhāna,巴利語 panidhā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約制(自製其心),亦即發願...

誓願一乘

又作本願一乘、弘願一乘、悲願一乘。淨土宗以阿彌陀佛之本願為一佛乘之法義,而以其他一切法門皆為方便權假,稱為...

誓願力

指佛於過去世修行時所發大誓願之力。佛果位所得之功德力,即全由過去因位之誓願而成。 p5930...

誓願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四。又作慈悲接引安樂行、夢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即菩薩愍念眾生於法華一乘不聞、不知、不...

說一切有部

梵名 Sarvāsti-vādin,巴利名 Sabbattivāda。音譯薩婆阿私底婆地。略稱為薩婆帝婆、...

諸釋子以火聚驗羅睺羅

羅睺羅,為釋尊未出家時,與耶輸陀羅所生之子。據雜寶藏經卷十載,耶輸懷妊六年,於佛成道之夜始生羅睺羅。諸釋迦...

說出世部

梵名 Lokottara-vāda。音譯盧俱多羅婆拖、盧迦尉多羅,或盧俱多羅婆地(梵 Lokottara-...

說四眾過戒

十重禁戒之第六戒。即為防患談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之過誤所制立之禁戒。又作說四眾名德犯過戒、...

說示

即說教法以示人。據慧遠(淨影)維摩經疏載,將言對法,謂之說;以言對人,謂之示。 p5921...

說戒

指為受戒者講解戒律。有二義,或單指解說戒法;或於每半月布薩之日,上座比丘誦讀戒本時,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須...

說戒日

舉行說戒儀式之日。亦即布薩日。印度曆法,分每一月為白月與黑月兩半,白月即月盈至於滿之間,黑月即月虧至於晦之...

說戒師

於每半月一次之說戒日宣讀戒本者。通常由一座之長老任說戒師。 p5922...

說戒犍度

為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布薩法、布薩犍度(梵 uposatha-khandaka)。犍度,為篇章之義。律中聚集...

說法

梵語 dharma-de?anā,巴利語 dhamma-desanā。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與說教、...

說法五德

賢者說法時所得之五種福德。即:(一)長壽,賢者宣說善法要義,令好殺之人聞法而止殺,故得長壽。(二)大富,賢...

說法四謗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五十所舉,說法者若不了知真如之理,則會產生如下四謗,即:(一)增益謗,謂不知真如之理乃...

說法妙

天台宗所立跡門十妙之一。指如來演說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緣法、所詮法、圓妙法等大小偏圓之教法,俱使眾...

說法明眼論

全一卷。日本圓通居士撰。旨在解說說法者之心得、法要之次第及佛之三身等。內容計有著衣品、入道場品、禮三寶品、...

說法品

天台宗所立五品弟子位之第三位。即圓頓之修行者於觀行即(六即位之第三)之位,受持讀誦法華經之外,復說法利導於...

說法瑞

為佛陀講說法華經前所現瑞相之一。法華經乃佛陀講說「出世本懷」之大經,故先現六種祥瑞之相,稱為法華六瑞,說法...

說假部

梵名 Prajāpti-vādin,巴利名 Paatti-vādā。音譯缽蠟若帝婆耶那、波羅若底婆拖。又作...

說欲

比丘欲成受戒、說戒等僧事者,因有他事以致無法出席時,則將自己讚同而隨意其事之希望,囑託其他比丘於僧眾中陳說...

說規矩

禪林用語。指對年少之修行僧說示禪門之規則禮度,以資警誡。如敕修百丈清規、禪林備用清規等所載之訓童行即是。[...

說通

即向大眾說法而能通達無礙。亦即致力於化導眾生之化他門、向下門。與「宗通」共為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之二種通相...

說無垢稱經疏

凡六卷或十二卷。唐代窺基(632~682)譔於咸亨三年至五年(672~674)。又稱說無垢稱經讚、說無垢稱...

說會曼荼羅

指於如來說法之會座中,說法者與對告眾(聽法者)之集會,或指有關此一說法集會之圖繪。於密教中,多指大日經之說...

說經

即講說經典之義理。其後轉指講說俗謠。我國自唐代以後,盛行將佛教教說或因緣譚等,以平易之文字配以音曲,而成為...

說罪

梵語 āpatti-pratide?ana。音譯痾缽底缽喇底提舍那。阿缽底,罪過之義;缽喇底提舍那,對他說...

說道

示說正道之意。法華經卷三藥草喻品載如來諸名號中,其一即為說道者(梵 mārgade?ika)。 p5927...

說遍十處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載,毗盧遮那如來示現法界無盡身雲,週遍微塵剎海,於下列十處常說華嚴大經,令眾生皆歸性...

說默

說為說法,默為不說。若依因緣則應說,依理體則應默,此二者乃菩薩之聖行。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三(大一五·五○下)...

說聽方軌

即說法者與聽法者所應注意之事項。佛所說之法門可使眾生轉迷開悟,故說法者與聽法者皆應專心致意。據思益梵天所問...

說聽四句

即以唯說無聽、唯聽無說,說聽雙存、說聽雙寂四句,分別佛之說法與眾生聽法之相。語出澄觀之華嚴玄談卷七。此四句...

誨機

唐代僧。又作晦璣。清河人,俗姓張。屬青原行思之法系。初參岩頭全奯,後師事玄泉山彥,得嗣其法。唐天祐年中(9...

誘引

誘導引入之意。即指隨機方便。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大九·一三下):「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

梵語 ?āthya。欺詐之意。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以種種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據...

豪斯貝爾

(Fausbll, Michael Viggo; 1821~1908)丹麥之印度學學者。曾任哥本哈根大學教...

賓陀林山

梵名 Vindhya, Vindhyātavi, 巴利名 Vijhā, Vijhātavi。其位置不明。錫...

賓菲

(Benfey, Theodor; 1809~1881)德國之梵文學者。西元一八六二年起,任哥丁根(Gtt...

賓頭盧

梵名 Pindola,巴利名同。全稱賓頭盧跋羅墮闍(梵 Pindola-bhāradvāja,巴同)。又作...

賓頭盧住世因緣

賓頭盧尊者永住於世之因緣,經典所載不一,據法苑珠林卷四十二載,賓頭盧尊者曾入於禪定,取樹提伽長者懸置於高處...

賒多

梵語 ?ānta。寂滅之義。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二五·四○八下):「若聞賒字,即知諸法寂滅相。賒多,秦言寂...

赫列布南特

(Hillebrandt,Alfred;1853~1927)德國之印度學學者。任波蘭布勒斯旁大學教授(18...

趙州

(一)位於河北省西部之都市,即趙縣。隋謂趙郡,唐名趙州,宋名慶源府,元稱趙州而為首邑。其地形,西為太行山脈...

趙州三轉語

禪宗公案名。趙州從諗以機轉之三語句接引學人,開示真佛之所在,俾使人人徹見本來面目。聯燈會要卷六(卍續一三六...

趙州大死底人

禪宗公案名。又作趙州大死底、趙州問死。為趙州從諗與投子大同之問答。意味不執著於死、活等無用之言語,即能顯示...

趙州大蘿蔔頭

禪宗公案名。為一僧向趙州從諗探問趙州與南泉普願相見一事之問答。碧岩錄第三十則(大四八·一六九下):「僧問趙...

趙州四門

禪宗公案名。又作趙州東西南北。趙州從諗就僧所問,以東、西、南、北四門答之。碧岩錄第九則(大四八·一四九上)...

趙州至道無難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趙州從諗與僧所作有關「究極之真實」之問答。碧岩錄第二則(大四八·一四一中):「趙州示眾雲...

趙州柏樹子

禪宗公案名。又作趙州柏樹、庭前柏樹子。趙州從諗寄庭前之柏樹子,以示達磨西來之本意。聯燈會要卷六趙州從諗條(...

軟語

「粗語」之對稱。溫順而適人情之柔語。禪苑清規卷三首座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七上):「凡是堂中一切不如法事,於...

趙州真際禪師語錄

全一卷。為趙州從諗之語錄。又作趙州和尚語錄、趙州從諗禪師語錄、真際大師語錄、趙州錄。唐代趙州從諗(778~...

趙州勘婆

禪宗公案名。又稱台山婆子。趙州從諗以「勘破婆子」之語,顯示隨處作主之意。聯燈會要卷六(卍續一三六·二六七下...

趙州救火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勘驗大眾之公案。景德傳燈錄卷十(大五一·二七六下):「師作火頭,一日閉門燒滿...

趙亮傑

(1913~)山東萊陽人。法名能考,別號海印居士。民國三十一年(1942)於青島湛山寺皈依倓虛法師。來台後...

趙茂林

(1903~1981)江蘇鹽城人。早歲在上海等地曾服務於軍政各界,並任公司廠長、董事等職。民國三十八年(1...

趙歸真

(?~846)唐代道士。荊州人。精通鉛汞之術。唐武宗召其築望仙台,修金籙道場,帝且親升法壇,拜受法籙。會昌...

輔教編

凡三卷。北宋契嵩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鐔津文集卷一至卷三。闡說佛教要義,以調和儒釋二教。契嵩對北宋當時儒...

輕毛

輕毛任隨風吹,忽東忽西,比喻心力劣弱而進退不定。十信位之菩薩,於佛道有進有退,故多以此喻之。釋摩訶衍論卷七...

輕安

梵語 prasrabdhi,巴利語 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身心輕...

輕垢罪

為重罪(波羅夷罪)之對稱。其罪雖輕,然污黷清淨之行,故稱輕垢罪。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輕垢罪篇(大四○·六三...

輕重二業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舉出,輕、重二業因人之智、愚差別,而有下列二種情形,即:(一)重業輕受,謂有智之人...

遠因

二因之一,五因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載,因有近因、遠因二種,直接引果之原因,稱為近因;間接引果之原因,稱...

遠行地

梵語 dūrajgamā-bhūmi。音譯頭羅迦摩普。為菩薩十地之第七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此地...

遠劫

指歷劫久遠。劫,乃劫波(梵 kalpa)之略稱,為計世界成壞之時量。 p5940...

遠忌

又作遠年忌、遠關日。忌,指忌日,即人死亡之日。遠忌,指五十回忌以上之較遠之忌日,或指五十年忌以後,每五十年...

遠果

「近果」之對稱。又作殘果。指引因所引得之結果。如屍骸、枯木等,俱屬遠果。此等屍骸、枯木等於枯死後猶未頓絕,...

遠沾妙道

又作遠沾妙道。指佛陀示寂後,眾生於去佛遙遠之末世中聽聞法華經,而沾受恩惠。法華文句記卷一上(大三四·一五七...

遠師二教

指隋代淨影寺慧遠之教判。即將如來一代聖教判為漸教與頓教:(一)漸教,對須經長時修行方始覺悟者,所設具有三乘...

遠國戒壇

指設立於邊遠地方之授戒壇。又作邊國戒壇。為「中國戒壇」之對稱。佛所製定之戒律,廣行於各地後,因風俗習慣不同...

遠塵離垢

梵語 viraja vītamala,巴利語同。即遠離塵垢。塵垢,為煩惱之總名,然此處係指八十八使之見惑(...

遠離

謂超越修行佛道之障礙。無為法之本體為空,乃脫離有為法之事相者,故有時亦稱無為法為遠離。修行佛道者,首要之務...

遠離樂

五種樂之一。為色界初禪天之樂。即初禪天能遠離欲界之愛染煩惱,而生禪定喜樂。[華嚴大疏鈔卷十三](參閱「五樂...

遠羅天釜

凡三卷。日本臨濟宗中興之祖白隱慧鶴(1685~1768)著 。本書乃了解白隱對坐禪態度之重要著作。例如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