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曇無德

梵名 Dharmaguptaka,巴利名 Dhammagutta, Dhammaguttaka, Dham...

曇無德戒本

梵名 Dharmaguptaka-bhiksu-prātimoksa-sūtra。全一卷。後秦佛陀耶舍譯。...

曇無諦

梵名 Dharmasatya。又作曇諦。意譯法實。安息國人。善解律學,曹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254)至洛陽...

曇無蘭

梵名 Dharmaraksa?。又稱竺曇無蘭。意譯法正。西域人。生卒年代及來華年代不詳。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

曇無讖

(385~433)梵名 Dharma-raksa。北涼譯經僧。又作曇無懺、曇牟讖、曇無羅讖、曇摩讖、曇謨懺...

曇華

(1103~1163)宋代臨濟宗僧。蘄州(湖北蘄州縣)人,一說黃梅(湖北黃梅縣)人,俗姓江。字應庵。十七歲...

曇暉

(422~504)南朝梁代比丘尼。成都人,俗姓青陽,名白玉。十一歲從西域禪師疆良耶舍諮受禪法,便欲出家,其...

曇詢

(520~599)隋代僧。弘農華陰(河南靈寶)人,俗姓楊。後遷居於河東郡(山西)。二十二歲,游白鹿山北霖落...

曇靖

北魏僧。生卒年不詳。以北魏太武帝毀佛,北地經像俱毀,師遂於南朝劉宋孝武帝(453~464 在位)時,偽撰提...

曇影

晉代僧。為鳩摩羅什之弟子。曾助道安翻譯鼻奈耶。能講正法華經及光讚般若,聽者逾千,姚興大加禮遇。及羅什至長安...

曇征

高麗僧。日本推古天皇十八年(610)至日本。將儒教(以五經為主)、彩色(繪畫)、紙墨之製法及農具等傳於日本...

曇摩

(一)梵語 dharma。又作達磨。意譯法。即保持自性而不改變之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四三·二三九下)...

曇摩伽陀耶舍

梵名 Dharmagataya?as。意譯法生稱。南齊譯經僧。中印度人。善隸書。高帝建元三年(481),於...

曇摩侍

又作曇摩持。意譯法慧、法海。西域僧。善諷誦阿毗曇,復善持律。前秦建元年中抵長安,於建元十五年(379)誦出...

曇摩流支

梵名 Dharma-ruci。意譯法樂、法希。(一)西域僧。通曉律藏,後秦弘始七年(405)至長安。此前,...

曇摩耶舍

梵名 Dharma-ya?as。意譯法明、法稱。罽賓國人。少好學,長通經律。以夢中得博叉天王之教示,而起游...

曇摩迦羅

梵名 Dharma-kāla。又作曇柯迦羅、曇摩柯羅、曇柯羅。意譯法時。中印度人。自幼聰敏,通解四吠陀,自...

曇摩密多

(356~442)梵名 Dharma-mitra。又作曇摩蜜多。意譯法秀。南朝劉宋時代譯經三藏。罽賓國人。...

曇摩掘多

印度僧。生卒年不詳。師與罽賓沙門曇摩耶舍於東晉安帝義熙年中(405~418)至長安。姚秦弘始九年(407)...

曇摩蜱

梵名 Dharma-priya。又作曇摩卑。意譯法愛。罽賓國沙門。器宇明敏,常存弘教之志。前秦建元年間來華...

曇摩羅

西域烏場國沙門。又作僧摩羅。聰慧利根,精通佛法。於北魏嘉平年間(249~253)到中國,未久,即通曉魏語、...

曇摩難提

梵名 Dharma-nandi。又作曇無難提、難陀。意譯法喜。兜佉勒國人。幼年出家,聰慧明敏,遍閱三藏典籍...

曇遷

(一)(384~482)南朝宋、齊時代僧。祖先為月支人,俗姓支。寓居建康,篤好佛儒,善談老莊,工於書法,又...

曇噩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儒。及長志求出世...

曇穎

(989~1060)宋代臨濟宗僧。杭州(浙江)錢塘人,俗姓丘。號達觀。人稱達觀曇穎。十三歲投龍興寺出家,神...

盧醯多迦

梵語 rohitaka。略作盧醯多。又作盧醯呾迦。赤色之義。如盧醯多龍王,譯為赤龍。[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翻...

磨牛

原指挽磨之牛,比喻未具真修之僧尼。挽磨碾物之牛,日日辛勤操作,然徒為身勞,無所用心;遂以此比喻修行佛道之僧...

磨院

又作磨司、磨下、碓房。在禪林,有專供舂米磨面之屋院,稱為磨院。掌理磨院之僧職,則稱磨頭。[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磨祛

梵名 Māgha。又作磨伽、莫伽、麼佉、摩伽。意譯作季冬、星月、七星、七星月。為印度歷第十一月之月份名稱。...

磨衲

袈裟之一種。相傳乃高麗所產,以極精緻之織物製成。磨,即指紫磨,屬於綾羅類。六祖壇經宣詔第九(大四八·三六○...

磨滅

消滅、消失之義,謂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世間之物歷經碾磨,終至消滅殆盡;准此而知,有為諸法必因日漸磨損,終至...

磨磨迦羅

梵語 mamakāra 之音譯。意譯為「我所」。乃從屬之義,意指屬於我所有者、不離於我者。為執著於我所見的...

磨頭

禪林中,掌管磨院之僧職。負責碾磨谷、麥等谷糧。又作磨主。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列職雜務條(大四八·一一三三上):...

磨灑

梵語 māsa,巴利語 māsa。又作磨沙、摩娑迦(梵 māsaka,巴 māsaka)。意譯為錢、銅錢。...

(一)中國古代樂器,以玉石所製,作板樣中曲,兩頭垂下(ヘ)字形,屬禮器之一。種類甚多,有玉磬、銅磬、鐵磬、...

積功

謂修行佛道,累積所行之各種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眾生。同義語如積累、積功累德等。法華經提婆品(大九·三五中...

積聚

(一)謂積蓄收成之穀物。長阿含經卷二十二(大一·一四八下):「由我爾時競共積聚故,便生糠糩。」 (二)指蘊...

積聚心

西藏語 sdud-pahi sems。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凡夫之妄心可分別為五十九種,積聚心即其一種,係妄以...

積聚精要心

為摩訶止觀卷一上所列三心之一,宗鏡錄所列四心之一。謂能積聚諸經中所有之核心要義,如般若心經積聚大般若六百卷...

穎川

(一)河南許州東北,即後漢豫州之穎川郡。我國三國時代,首位前往于闐國求取梵本經典之沙門朱士行,即生於此。 ...

穆罕默德

(Myhammad, 約 570~632)舊譯為摩訶末、馬哈麻、謨罕驀德。為伊斯蘭教(回教)創始人。生於阿...

窺基

(632~682)法相宗初祖。唐代京兆長安(陝西西安)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法師...

梵語 bandhana。拘束之義。為煩惱之異名。有下列各種分類:(一)相應縛與所緣縛。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教...

縛日羅

梵語 vajra 之音譯。又作跋折羅、伐折羅、斫迦羅。意譯作金剛、金剛杵。金剛為金中最剛者。金剛杵原系古代...

縛底

梵語 patnī 之音譯。又作波帝。意譯為妻女、女。[性靈集卷八、秘藏記] p6278...

縛迦

梵語 vākya。又作薄迦。含有章、部、品、言等義,與跋渠(梵 varga)之義同。俱舍論疏卷五(大四一·...

縛芻河

梵名 Vaksu 或 Vavksu。又作博叉河、婆叉河、婆槎河、婆輸河。乃閻浮提四大河之一。我國舊稱媯水、...

縛馬答

比喻不得要領之回答。又作順環答。俱舍論卷八(大二九·四一下):「今此所言同縛馬答,猶如有問:『縛馬者誰?』...

縛脫

謂解脫煩惱之繫縛。楞嚴經卷五(大一九·一二四下):「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縛野吠

梵名 Vāyave。為風神,乃一種無縛之風天乘。吠,表無言三昧,義謂畢竟空。大日經義釋卷七載,此一本來無縛...

縛喝國

縛喝,梵名 Bokhara。又作捕喝國、薄佉羅國。西域諸國之一。或即今奧克薩斯河(Oxus)南方之巴爾克市...

縛斯仙

縛斯,梵名 Vasistha,巴利名 Vāsettha。又作婆藪仙。六火天之一,二十八部眾之一。原系印度吠...

縛薩怛羅

梵語 vastra。又作婆參。意譯為衣。或特指上衣、上服。於有部律中,亦以此語為僧衣之稱。[法華經卷五分別...

縉雲寺

位於四川重慶縉雲山。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初名相思寺,明代始改稱縉雲寺。建築規模極大,華麗莊嚴,...

翰林五鳳集

凡六十四卷。系奉日本後陽成天皇之敕旨,而完成於元和九年(1623)之漢詩集。為「五山文學」初期至江戶初期集...

興化打中

禪宗公案名。系唐代興化存獎禪師與某僧之機緣對話,於其中點出直取中道之意。五燈會元卷十一興化章(卍續一三八·...

興化存獎禪師語錄

全一卷。又作興化語錄、廣濟大師語錄。唐末臨濟宗僧興化存獎撰,明永樂初年(1403?)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

興世

指佛之出世。諸佛出現於世間成佛,隨機示現生滅大法,拯救眾生出離苦海,故謂興世。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上(...

興皇寺

位於江蘇省江寧縣。初有西涼僧道猛,於劉宋元嘉二十六年(449)至京師,居東安寺。泰始(465~471)初年...

興起行經

凡二卷。又作十緣經、嚴誡宿緣經。後漢康孟詳譯於興平元年至建安四年(194~199)間。收於大正藏第四冊。內...

興教寺

位於陝西長安城南約三十公里處。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載,唐麟德元年(664)二月...

興莞

(1634~?)明末曹洞宗僧。准郡人,俗姓袁。世稱古岩興莞禪師。師初生時,閉口拒不食乳,母焚香拜禱許以素食...

興渠

梵語 hivgu。為五辛之一。又作興瞿、興舊、興宜、形虞、形具。產於新疆和闐、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

興隆

明末曹洞宗僧。古田(福建)人,俗姓陳。世稱遍照興隆禪師。幼習儒業,年二十五出家,依恆濤大心深究心宗。後遍參...

興慈

清末民初僧。浙江天台人。字觀月,號天台觀月。宗奉天台,教弘淨土,其法緣普及滬、杭、甬一帶。於上海興建法藏寺...

興聖寺

位於日本京都府宇治市。日本曹洞宗寺。山號佛德山。道元所開創,為日本最早之禪寺。本寺前身原為深草鄉谷口之舊極...

興聖萬壽寺

位於浙江餘杭西北約二十八公里處之徑山山麓。又稱徑山寺、能仁興聖萬壽禪寺、萬壽寺。唐代天寶三年(744),法...

興徹

(一)(1635~?)明末曹洞宗僧。濟南人,俗姓魏。世稱義雲興徹禪師。年十六即有出塵之志,遂禮報恩寺嵩乳道...

興福寺

位於日本奈良市法蓮寺町。日本法相宗大本山。又稱山階寺、藤原寺、中臣寺、觀世音寺。相對於元興寺「南寺」之稱而...

興輪寺

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又稱天鏡林興輪寺。新羅法興王十四年(527),舍人朴厭髑與王諮議,假藉伏法就刑,顯...

興儔

(1639~1695)明末僧。日本曹洞宗壽昌派之祖。金華浦陽人,俗姓蔣。字心越,號東臬。十歲落髮,後參謁翠...

興禪護國論

凡三卷。日僧榮西(1141~1215)著。為日本最早之禪書。榮西系將臨濟宗黃龍派之禪宗自中國傳至日本之第一...

蕭子良

(460?~494)南齊武帝之次子,封竟陵王。字雲英。少時即清廉高尚,交遊天下才學之士;好學而善解,博通經...

蕭寺

為寺院之異稱。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多造立寺院,而冠以己姓,稱為蕭寺。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二六三下):「今...

蕭長懋

字雲喬。南朝齊武帝長子。生卒年不詳。武帝即位,立為皇太子。與弟竟陵文宣王子良皆篤信佛法,俱歸依高僧。精通涅...

蕭統

(501~531)南朝梁武帝長子。字德施,小字維摩。天監元年(502),立為皇太子。敏睿好學,五歲能通五經...

蕭琛

(476~512)南朝齊、梁時代學者。一作蕭璨。蘭陵(山東)人。字彥瑜。謚號「平子」。雅愛音樂、詩書及醇酒...

融三世間十身

華嚴宗二種十身之一。又作融三世間十佛。華嚴宗謂圓教之菩薩以真實之智解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論萬有萬法,皆...

融本末

「分諸乘」之對稱。為華嚴宗判教之用語。華嚴宗將如來一代之聖教大別為三乘與一乘兩種,更於一乘之中分判同別二教...

融事相入唯識

華嚴宗所立十重唯識之一。依事事無礙之相所成立。即理性圓融無礙,故依理所成之事,事法相入,事相別體,顯了分明...

融通

融會通達而了無滯礙。與相即相入同義。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四(大四七·七七五下):「德山棒、臨濟喝,皆徹證無...

融通妄想

即想陰、想蘊。為五妄想之一。眾生之色身為實質,念慮為虛情,虛實迥異,而能相使相應,係由想融合之故。又心生虛...

融通念佛宗

為日本十三宗之一。全稱融通大念佛宗。略稱大念佛宗。宗祖為聖應大師良忍。良忍於永久五年(1117),倡十界一...

融通念佛緣起

凡二卷。日本南北朝時良鎮撰。又作融通緣起、融通大念佛緣起。主要敘述融通念佛宗宗祖良忍之傳記及宗義要領,兼有...

融通圓門章

全一卷。日本融通念佛宗第四十六代大通融觀著。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敘述宗祖良忍開創融通念佛之因緣,並解釋宗...

融熙

(1888~1959)廣東番禺人(原籍浙江),俗姓湯。字雪筠。又號九指頭陀。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以能文...

融識

指通達事理之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四三·二二九上):「誕茲融識,秀跡傳燈。」 p6290...

衡山

位於湖南衡陽北方。又稱南嶽。為五嶽之一。南朝陳代之慧思、唐代之懷讓、希遷及明代之德清等歷代高僧皆曾居此山,...

親友

指正直有德之人,亦即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善知識。與善友、勝友同義。據觀無量壽經所載,釋迦如來稱念佛行者為人...

親友七法

又作善友七事。指成為正直有德者所應具足之七種善法。據釋氏要覽卷下所列舉者,即:(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

親光

梵名 Bandhu-prabha,或 Prabhā-mitra。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之學者,大乘佛教瑜伽...

親因緣

即四緣中第一之「因緣」,為能生起有為諸法之直接、親密之原因。於唯識宗稱為親因緣,意謂能親生自果,辨生自體之...

親里覺

八種惡覺之一。即常思憶親戚鄉里之念。據成實論卷十四惡(不善)覺品第一八二所說,出家人若憶念親里,則生貪著,...

親所緣緣

「疏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將四緣中之所緣緣分為親、疏二種。與能緣之體不相離,而為見分(能認識客觀之主體)等...

親迷惑

於「見道」所斷十惑中之疑與五見(邊見、身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六惑,稱為親迷惑;以皆親迷於四諦之理...

親勝

梵名 Bandhu?ri。音譯畔度室利、畔徒室利。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其事蹟不詳,傳說與世親為同時代人。嘗...

親緣

念佛行者所蒙受攝取之利益有三緣,親緣即三者之一。即行者與彌陀間密切之關係。行者日常口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

諦殊羅施

梵名 Tejorā?i。為具有如來無見頂相功德之「五佛頂」之一。意譯作火聚佛頂、光聚佛頂、放光佛頂、火光佛...

諦善巧

為三乘所修所觀之法門「十善巧」之一。即觀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等四諦,及世間、出世間之因果。[辯中邊論卷中...

諦閑

(1858~1932)清末民初天台宗名僧。浙江黃岩人,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幼見沙門即喜。少時習醫,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