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橫來機

又作橫來新受小機。謂於釋尊一代之說法中,未依次第聽受,而於中途聞法之小乘修行僧。即佛陀對於此等機類亦不漏失...

橫拈

禪林用語。指師家之拈提評釋縱橫自在。又師家指導學人時,能縱橫收放,自由自在靈活運用之方法,稱為橫拈豎放、橫...

橫柱指合掌

為密教十二種合掌之一。又稱啼哩曳。即合掌之時,二掌上仰,兩手中指指頭微屈互接。[大日經疏卷十三、大日經義釋...

橫掛絡

日本佛教所用袈裟之一。掛絡又稱掛子、絡子。今日本禪林所著用之掛絡分為二種:(一)小掛絡,僅掛於頸,多用於作...

橫被

指披七條衣時,另外覆於右肩之衣。又稱橫披、橫帔、橫皮、橫尾、橫帶。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二時食法條(大四五·...

橫超大誓願

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此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重要者,故又有願王之稱。彌陀誓願攝受十方一切眾生,由信者...

橫截

謂橫斷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於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

橫豎

即橫與豎。與「縱橫」同義。有二義:(一)以次第謂豎,不依次第謂橫。(二)以於時間謂豎,亙於空間謂橫。如選...

橘夫人念持佛

為日本光明皇后之母橘夫人所造之念持佛像。指安置於法隆寺金堂之橘夫人念持佛櫥子內的阿彌陀三尊像。該櫥子高二點...

橘寺

位於日本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本名佛頭山上宮院菩提寺。以其地多橘樹,故俗稱橘寺。屬日本天台宗寺。又稱橘尼寺...

樹下石上

謂坐於樹下之石上。指世尊成道之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後世以出家修行,或隨緣游化,稱為樹下石上。...

樹下坐

梵語 vrksa-mūla,巴利語 rukkha-mūla-senāsana。即指住於樹下。為頭陀行者所應...

樹下思十二因緣經

全一卷。三國吳·支謙譯。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為緣起聖道經之異譯...

樹王

樹中之王。有二說:(一)指菩提樹。(二)指波利質多羅樹(梵 pārijātaka)。又稱天樹王。意譯為高遍...

樹提伽

梵名 Jyotiska,巴利名 Jotika。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一說瞻婆國人。佛弟子之一。又作聚底色迦...

樹提伽經

全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敘說佛世時長者樹提伽往昔之因緣及佈施之功德。又跋陀羅另譯...

樹想

為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四觀。又作寶樹觀、樹觀。佛陀在世時,有韋提希夫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亦欲未來世...

樹經

指經典。以梵文經典多刻於貝多羅樹之樹皮或樹葉上,故經典稱為樹經。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拂石年窮,樹經無泯。...

樹頭

指禪林中管理山林樹木之職僧。[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僧堂清規卷五列職] p6246...

橋流水不流

禪林用語。形容超越一般常識見解之境界。蓋以常識之立場而言,應是「水流橋不流」;今則藉「橋流水不流」之轉語形...

橋樑

謂以橋樑之受人踐踏,比喻謙恭卑下而忍受他人之侮慢。注維摩詰經卷七(大三八·三九一上):「示行憍慢,而於眾生...

根機、機緣等之意。即具有遇緣而發動之可能性,亦即堪受佛陀教法之素質能力。或指佛陀說法之對像。機與法、教併稱...

機用

禪林用語。玄機妙用之意。大徹大悟之禪林師家,以拄杖、手勢,或棒喝等超越言詮之方法教化學人進入深禪境地,稱為...

機先

禪林用語。又作機前。原指事機之先兆;禪林中,形容一念未動、一言不發前之狀態。意謂於吾人分別情識尚未起動之前...

機如

(1632~?)明末臨濟宗僧。上海人,俗姓潘。號古林。幼即有志出家。十六歲喪父,遂投惟一剃髮。未久,參謁二...

機見

謂隨機感見。蓋眾生之機根不同,所見之國土或佛身亦異,此皆隨機而感見之故。宗鏡錄卷二十一(大四八·五三二上)...

機宜

謂眾生皆有善根,故若欲度化,則隨應其機,而施之以適宜之教法。法華玄義卷一下(大三三·六九一上):「夫教本應...

機性

指眾生之機根性質。蓋佛陀說法,乃隨眾生根性之不同而為演說教法。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一(大三九·一八三下):「...

機法

機與法之併稱。機,根機;法,教法。法為能被、能化、所信,即法能被機,能化機,為機所信受者;機為所被、所化、...

機法一體

為日本淨土宗西山派及真宗之用語。此乃根據善導觀經疏玄義分之「六字釋」而來,機為眾生或眾生對佛之信心,法為阿...

機要

機,樞機;要,精要。又作要機。續高僧傳卷四(大五○·四五七上):「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宏智禪師廣...

機根

指教法所被之機,又指人之根性資質。又作根機。或作根、機。含有修行能力之意。二教論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上):...

機能

(1618~?)明末臨濟宗僧。湖北黃岡人,俗姓康。字天則,號淨善。幼投安國寺剃髮,於杏岩受戒後,遍參南浙。...

機教

指眾生之機與佛陀之教。謂眾生之根機各異,佛陀乃隨其機,施以深淺之教。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四上(大三九·四...

機教相應

指佛陀之教法與眾生之根機相應契合。又作機法相應、時教相應。在中國、日本等地,機教相應之說,隨末法思想之盛行...

機感

機,機類;感,感應。謂眾生皆為具有善根之機,能隨機感應佛之化導,而佛亦能隨機應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三五...

機語

禪林用語。指契合神妙機法之語句。蓋說法有契理、契機二者,文義俱明,稱為理;忘言獨契,稱為機。山庵雜錄卷上(...

機緣

機,根機;緣,因緣。眾生之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化之因緣,稱為機緣;凡說法教化皆以機根之純熟為緣而起。此...

機鋒

禪林用語。又作禪機。機,指受教法所激發而活動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之關鍵、機宜;鋒,指活用禪機之敏銳狀態...

機機

禪林用語。指師家之機與學者之機。又師家與學者之心地相契冥合,稱為機機相應、機機相副、機機投合。碧岩錄第五十...

機應

機,指眾生之機根;應,指如來之應機化導。以眾生皆有善根,故佛隨機而應。法華文句卷一上(大三四·三下):「信...

機關

禪林用語。指師家為令學人得悟,而順應其根機所設之機法。亦即所謂之公案、話頭,或棒喝等。禪門之師家常以古則公...

機關木人

比喻五蘊之虛假。木人,傀儡之意。人之身心繫由五蘊假和合而形成,無有自性,猶如傀儡,故以機關木人喻之。大智度...

歷代三寶紀

凡十五卷。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撰。又作開皇三寶錄、開皇錄、三寶錄、長房錄、房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

歷劫

謂經過劫數,乃形容長遠之時間。劫,梵語 kalpa 之音譯,指宇宙在時間上之一成一毀,從成、住、壞至空繼續...

歷劫迂回

為漸教之法門。以經歷三阿僧祇百大劫修行後方始成佛,故稱歷劫迂回。與頓教之一念成佛相對稱。 p6254...

歷然

即區別分明之意。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三五·一一九上):「一切教法舉體真如,不礙事相,歷然差別。」[肇論] ...

歷緣對境修

為修習止觀之一。又作歷緣對境修止觀。緣指行、住、坐、臥、作、言語等六種緣;境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澡豆

洗滌身體、衣服等污穢所用之豆粉。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系由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羅草、梨頻陀子等磨粉...

澡瓶天子

又稱「作瓶天子」。據佛本行集經卷十四至卷十六載,佛陀為太子時,十年於宮內受五欲之樂,作瓶天子見之,遂以神力...

澤庵宗彭

(1573~1645)日本臨濟宗僧。但馬(兵庫縣)人,俗姓平。字澤庵。號東海暮翁、冥子。曾至大德寺參詣宗弼...

澤當比烏哲古岩洞

譯作猴子洞。位於西藏拉薩東南八十公里澤當鎮貢布山。為傳說中觀世音菩薩所點化之獼猴與岩洞女結合繁衍子孫之地。...

濁世

原指亂世。於佛教則指塵世、凡界,乃謂充滿五濁之惡世。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又五濁熾盛,...

濁劫

指濁惡之時期。劫,為長時,即五濁中之劫濁。即指減劫中人壽二萬歲以後,見等四濁於此時盛起。法華經卷四勸持品(...

濁惡

指五濁與十惡。五濁,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蓋住劫中人壽減至二萬歲以後,即產生此五種渾濁不淨之...

濁惡處

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為五濁與十惡所行之處,故有此稱。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一中):「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濁業

三業之一。指依貪而生之身、口、意三業。俱舍論卷十五(大二九·八三中):「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

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全一卷。又稱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消災吉祥經。唐代不空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謂於清淨處設道場,誦持熾盛...

熾盛光佛頂

梵名 Prajvalosnīsah。乃釋迦佛之教令輪身,由毛孔流出熾盛光焰,故有此稱。種子為 (bhrūm...

熾盛光佛頂法

略稱熾盛法、熾盛光法。指依熾盛光佛頂如來之本誓,為除災所修之秘法。於日月蝕、天變地異、風雨災時得修此法。蓋...

熾盛光曼荼羅

即以熾盛光佛頂為本尊所建立之曼荼羅。依經軌而有數種形式,如據大聖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載,於淨白紲或淨素...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系依消災吉祥經而記述熾盛光佛頂法之壇場及念誦法。詳分壇場供養、方...

燒指

又稱燃指。即燃燒手指,表示信仰之誠摰。佛教有以身體供養佛者,燒指即屬此類,稱為燒指供養,或燃指供養。據法華...

燒香

梵語 dhūpana,巴利語同。謂於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於印度,...

燒香侍者

為五侍者之一。又稱侍香。於禪林中,任此僧職者須於法會中持香盒司掌燒香行禮,及記錄住持於上堂、小參、普說、念...

(一)梵語 dīpa。音譯你播。即燈明。為六種供具之一。(參閱「燈明」6259) (二)比喻佛法如燈火之照...

燈王

即須彌燈王佛之略稱。為東方須彌相世界之佛。據吳·支謙所譯維摩詰經卷上不思議品載,此佛身長八萬四千由延,其獅...

燈光城

梵名 Dīpavatī。音譯提婆跋提城。為釋迦佛前生從錠光佛受來世成道記莂之處。又作阿摩羅跋提城(梵 Am...

燈光梵志

又作焰光學志。為釋尊過去世修梵行時之名。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四所載,燈光梵志於林藪間行吉祥願,經四百二十...

燈來

(1614~1685)明末臨濟宗僧。四川墊江人,俗姓曾。字葦渡,號三山。十七歲,科舉不第,乃耽味禪學,讀聚...

燈明

梵語 dīpa,巴利語同。略稱燈。指於佛前供養或室內照明時所用之燈火。據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五載...

燈指比丘

原為佛世時王舍城中一長者之子,初生之日,其手一指放出大光明,故取名燈指。家業極富,然以逸樂豪奢,復遭群匪劫...

燈指因緣經

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記述王舍城長者之子「燈指」出家修道,證阿羅漢果之因緣。提示眾生...

燈滅方盛

系佛陀於涅槃前對佛法終滅所作之預言。謂佛法將滅時,反呈蓬勃興盛之相;猶如燈火將盡之時,更顯光彩燦爛,然隨即...

燈節佛供

西藏佛教於燈節(音譯局阿曲巴)時所供養物之總稱。包括酥油花與酥油燈兩種。所謂酥油花繫於木架或牌坊架上以各色...

燈錄

又稱傳燈錄。指記載禪宗歷代傳法機緣之著作。燈或傳燈,意謂以法傳人,如燈火相傳,輾轉不絕。燈錄之作,萌芽於南...

燈頭

即禪林中司掌燈燭之職稱。禪苑清規卷四街坊水頭炭頭華嚴頭條(卍續一一一·四四八下):「菜街坊、醬街坊、水頭、...

燈籠

安置燈火之籠狀器具,可避免燈燭為風吹熄,或蚊、蛾等小蟲進入而為火所傷。又作燈樓、燈爐、燈呂。其質料除竹、瓦...

燕坐

梵語 pratisajlayana,巴利語 patisallāna。又作宴坐。乃安禪、坐禪之異名。謂寂然安...

獨一法界

謂一切諸法,平等真實,無妄無二,一法而融攝萬法,萬法即一法。系密教之語。顯教如華嚴宗則稱一真法界,亦即天台...

獨一善

系佛陀所說大小乘經典所具七善之一。依法華文句卷三之解釋,謂佛之說法純一無雜,與二乘不共而獨為菩薩說。於成實...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謂人之生死,但獨自一身,無人可代,亦無有雷同。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

獨行不共無明

法相宗所立四種無明中不共無明之一。謂不與貪等俱起,乃與第六意識相應,獨行而起之無明。複分為二種:(一)主獨...

獨明珠

又作異同珠。為「順明珠」(又作同異珠)之對稱。釋摩訶衍論卷二闡釋真如、生滅二法二門時,共列舉十名,其第九名...

獨秉

即心念法。三種羯磨法之一。謂比丘懺悔作法之時,若事屬極微,或界中無人可作懺悔對像,亦得獨發心念境,自行口誦...

獨空

又作一空。語出大品般若經。謂諸法隨緣而皆無自性,如色、心、依、正,乃至聖、凡、因、果等法,雖千差萬別,然其...

獨股杵

為密教真言行者所持金剛杵(梵 vajra,音譯跋折囉)之一。又稱獨鈷杵、獨股、獨鈷、一股杵、一股跋折囉。股...

獨參

學人單獨進入師家之室,呈上自己對公案之見解,稱為獨參。系臨濟宗提撕學人之重要方法。其法為學人應師之喚鐘,一...

獨眼龍

(一)一般指眇一目者;於禪林,則特指雖僅具一目而學德出類拔萃之人物。以龍古來即為我國傳說中的四靈之一,極為...

獨菩薩教

指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第三別教。天台宗將佛陀一代教法判立為藏、通、別、圓四大類,稱為化法四教,每一教皆依所...

獨影境

法相宗所立三類境之一。謂依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浮現實我實法之相,此相非有實體,僅為意識之見分(能照知所緣對...

獨樂寺

位於河北薊縣西門內,距北平東方約九十公里。寺不知創自何代,有一座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之觀音閣,於遼...

獨頭無明

二種無明之一,五種無明之一。又稱不共無明。無明,即癡之別名,指無法照了諸法事理之闇鈍心。於貪、瞋、癡、慢、...

獨頭意識

法相宗所謂八識中,第六意識有明瞭、定中、獨散、夢中意識等四種之別,其中之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夢中意識,因不...

獨覺身

華嚴經所說融三世間十身之一。華嚴宗謂圓教之菩薩以真實之智解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論萬有萬法,皆視為佛身,...

獨覺舍悲障

謂獨自修行,覺悟而離生死之人,徒能自度,難以生起大悲心,兼濟一切眾生,則無法臻於佛果,故謂之舍悲障。 p6...

獨覺菩提

又作緣覺菩提。乃三菩提之一。謂獨覺之人自發菩提心,而不勸化眾生髮菩提心,亦不習學大乘經義,以此因緣,獨得解...

獨覺應

觀音三十二應之一。謂觀音菩薩應獨覺人之機類,示現獨覺身而教化之,令得解脫。(參閱「三十二應」511) p6...

盧至

(一)為佛世時舍衛城中之長者。又作盧遮。世稱盧至長者、盧志長者或留志長者。原為慳貪之人,雖擁財萬貫,依然著...

盧至長者經

全一卷。全稱盧至長者因緣經。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記述慳貪之盧至長者得道之因緣。[開元釋教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