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斷滅論

又作斷見。即主張眾生死後完全斷滅。為印度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中,依後際(未來)而起之分別見。計有七種斷滅,故又...

斷道

梵語 prahāna-mārga。指能伏斷、離滅惑障之道力。又稱滅道、對治道。此「斷」非唯斷滅惑障,乃含有...

斷遍知

又作斷知。謂週遍了知四諦之境,由此而斷除見、修二惑。即於果(斷)附以因之名,稱為斷遍知。斷遍知以擇滅為體...

斷漏

即斷絕煩惱。漏,為煩惱之意。 p6566...

斷疑生信

指斷除疑惑而信實相之妙理。天台宗謂如來以權實之二智為妙能,而以本門之法華經具有斷疑生信之勝用。法華玄義卷九...

斷頭罪

即波羅夷罪。為戒律之根本極惡戒。指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波羅夷罪之出家人,無分道果,必失其比丘、比丘尼...

斷臂

為我國禪宗二祖慧可斷臂以示求法決心之故事。據景德傳燈錄卷三、傳法正宗記卷五、卷六等載,慧可未得法前,初名神...

斷斷

為四正勤之一。謂已起之惡法,斷除之後復生,則愈加精進修行,不使其生起;斷而復斷,故稱斷斷。四正勤為三十七道...

斷離滅三界

即斷界、離界、滅界。此三界皆以無為解脫(擇滅無為)為體。即於九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之...

斷鹽

又作鹽斷。亦即禁斷食鹽。密宗行者修驅除諸毒之秘法而持神咒時,依經軌記載,以不食鹽分為成就此修法的要點之一。...

歸一道

清朝同治、光緒(1862~1887)年間興起之秘密宗教。盛傳於河北、山東之農村。據傳該教源自清初之先天道。...

歸山

山,意指寺院。謂僧侶外出後再歸返原住之寺院。又作歸寺、歸院。 p6569...

歸元

即指人之死亡,或特指僧侶之示寂。又作歸化、歸真、歸寂、歸本、歸空、歸去。歸元一語,原謂出離生滅無常之此世,...

歸元寺

位於湖北漢陽之西,為漢陽第一古剎。於清世祖順治年中(1644~1661)建立。乃昔時王章甫葵園之故址,與太...

歸內供養

又作入內供養。即於宮廷內奉請供養佛菩薩。如唐朝中宗、肅宗、代宗等帝王即常於宮內奉請供養佛菩薩,於奉請、奉送...

歸仰

梵語 adhigamanīya。表示歸命敬仰之意。亦即對諸佛菩薩之歸依禮敬。法苑義林章卷四歸敬章(大四五·...

歸依

梵語 ?arana,巴利語 sarana。又作皈依。指歸敬依投於佛、法、僧三寶。歸依之梵語含有救濟、救護之...

歸命合掌

梵語 pranāma。音譯作缽囉拏摩。略稱歸合掌。為密教各種手印中之基本印母「十二合掌」之第七印。此合掌之...

歸命頂禮

又作皈命頂禮、歸命禮。謂以至誠恭敬之身心頂禮三寶。歸命,即將身心歸投佛、法、僧三寶,是屬意業之禮拜;頂禮,...

歸宗寺

位於江西星子縣,廬山南麓。系東晉咸康六年(340),右將軍王羲之舍其故宅,為三藏佛陀耶舍所建。唐元和(80...

歸宗斬蛇因緣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歸宗智常禪師藉斬蛇因緣,顯示自在無礙機法之故事。智常為馬祖道一之法嗣,籍貫與生卒年皆不詳...

歸性

謂攝一切有為之事相,歸之於真如實性。在法相宗,判一切諸法之體性為「四重出體」,即攝相歸性體、攝境從識體、攝...

歸俗

出家眾無罪而自願返回俗世生活者,稱為歸俗。有罪斥令而歸,則稱還俗。或亦以歸俗混同於還俗。[禪林象器箋罪責門...

歸家穩坐

禪林用語。以歸家有安穩著落之感,比喻遠離迷妄生活,一念發心,修行佛道,徹求心證。碧岩錄第一則(大四八·一四...

歸程祥參

又作歸程詳參。即回光返照以參究自己本來之面目。乃謂大徹大悟後之精進修行,以保任佛道之要機。普勸坐禪儀(大八...

歸敬序

又稱歸敬文、歸敬偈。即在經、律、論三藏之首,先述歸依禮敬佛菩薩及三寶等之文詞。一般為「歸命大智海毗盧遮那佛...

歸嶼

(862~936)唐末五代僧。壽春(安徽壽縣)人,俗姓湄。年二十受具足戒。精通大小乘,尤於俱舍、唯識、因明...

瀉瓶

謂將一瓶之水注入他瓶,比喻傳法無遺漏。又作寫瓶。師徒傳持教法時,猶如一瓶水注入另一瓶中,無絲毫遺漏,故以瀉...

瀑流

又作暴流。即煩惱之異名。謂三界煩惱能使善品流失,猶如洪水之令家屋樹木流失。蓋瀑流,有漂激、騰注、墜溺之義,...

獵師

比喻破戒之僧。即指無僧戒而著僧衣者。此類人破壞僧團戒法,並以邪見撓亂正法,雖身著法衣,猶如獵師。南本大般涅...

璇璣

又作旋機。為古代之天文觀測儀器。以其隨星之運行而回轉,故用以比喻:(一)人心即隨著煩惱而輾轉不息。(二)禪...

甕中捉鱉

禪林用語。又作甕里不走鱉。比喻欲得到之人、物均已在掌握之中,唾手即得,絕無走脫之虞。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

瞿夷

梵名 Gopī, Gopikā 或 Gopā,巴利名同。音譯瞿卑、裘夷,瞿波、劬毗耶、瞿毗耶、喬比迦。意譯...

瞿汝稷

明代江蘇常熟人。字元立。號那羅窟學人,又稱槃談。以父蔭受職,三遷至刑部主事,出知辰州府,任職長蘆鹽運使,累...

瞿折羅國

瞿折羅,梵名 Gurjara。為西印度古王國。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此國都城為毗羅摩羅,其土宜風俗與蘇剌他...

瞿波

梵名 Gopa。(一)為佛陀入滅後百年頃,出世於印度之阿羅漢。稱為瞿波阿羅漢(梵 Gopārhat)。著有...

瞿波羅龍王

瞿波羅,梵名 Gopāla,巴利名同。意譯牧牛、地護。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瞿波羅龍王棲居於北印度那揭羅曷國...

瞿陀尼洲

瞿陀尼,梵名 Godānīya。又作瞿耶尼洲、瞿陀尼耶洲、瞿夜尼洲、瞿伽尼洲、劬伽尼洲。意譯作牛貨洲、牛施...

瞿毗霜那國

瞿毗霜那,梵名 Govisana。為中印度古王國。位於秣底補羅國東南。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此國週二千餘里,...

瞿師羅

梵名 Ghosila,巴利名 Ghosita。又作瞿私羅、劬史羅、具史羅。意譯為美音、妙音聲。為古代中印度...

瞿師羅園

梵名 Ghosilārāma,巴利名 Ghositārāma。又作瞿師羅園精舍、美音精舍。位於古代中印度憍...

瞿翅羅鳥

瞿翅羅,梵語 kokila,巴利語同。學名 Cuculas indicus。產於印度之黑色杜鵑鳥。又作拘翅...

瞿摸怛羅

梵語 gomūtra。譯作牛尿。密教於修法造壇時,取之與瞿摩夷(梵 gomaya,即牛糞)拌和塗之,以為清...

瞿摩夷

梵語 gomaya,巴利語同。又作巨磨。指牛糞。自古印度人皆將牛視為神聖之象徵,並以牛糞為最清淨之物,故常...

瞿曇

瞿曇,梵名 Gautama 或 Gotama,巴利名 Gotama。為印度剎帝利種中之一姓,瞿曇仙人之苗裔...

瞿曇仙

瞿曇,梵名 Gautama 或 Gotama,巴利名 Gotama。印度太古時代之仙人。又作瞿曇大仙、...

瞿曇法智

梵名 Gautama Dharmajāna。又稱達磨闍那、達磨般若、法智。為隋代之譯經居士。中印度波羅[木...

瞿曇彌

梵名 Gautamī,巴利名 Gotamī。又作憍曇彌、瞿答彌、喬答彌,或作瞿夷、裘夷。為印度剎帝利種族之...

瞻波國

(一)瞻波,梵名 Campā,巴利名同。意譯無勝。位於中印度吠舍離國南方之古國。又作瞻婆國、瞻匐國、瞻卜國...

瞻病五德

又作看病五德。據四分律卷四十一載,看護病人之五法為:(一)知病人之可食與不可食,可食之物方與之。(二)不嫌...

瞻卜樹

瞻卜,梵語 campaka ,巴利語同。又作瞻波樹、瞻博迦樹、佔婆樹、瞻婆樹、佔博迦樹。意譯為金色花樹、黃...

又作禮拜、拜。即對佛、菩薩、尊者、長者、佛塔等表達敬意之行為。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禮法有九種,稱為天竺...

禮足

即以頭頂觸禮佛足;用以表示身心上之絕對皈依。又作頂禮、接足作禮、頭面禮足、稽首禮足、頂禮雙足。釋門歸敬儀卷...

禮拜

合掌叩頭表示恭敬。略稱為禮、拜。即以身體之動作(身業)來表示尊敬之意;而與口業之讀誦、稱名、讚歎,及意業之...

禮拜五功德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載,恭敬禮拜如來,可獲得五種功德:(一)端正,謂見佛相好而發歡喜、生渴仰之心,以此因緣,...

禮敬

又作敬禮。即禮拜恭敬之意。依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致敬之儀分為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

禮話

為禪林問候寒暄之辭語。禪苑清規卷一掛搭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下):「參頭曲躬近前,(中略)又一展云:『某寒...

禮盤

指禮佛及說法時所升之高座。原稱高座或師子座,早在佛世時即有。其座高不定,或縱橫約三尺;或縱六尺、橫三尺,上...

禮懺

禮拜與懺悔之略稱。又作拜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所造諸惡業。大抵藉由禮佛、誦讀經文,以為懺悔之意。唐代智...

禮讚

(一)即恭敬禮拜三寶,讚歎其功德。其讚歎文詞稱為禮讚文,有唐朝善導之往生禮讚、宋代仁岳之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

穢土假名人

指居於穢濁國土之人,即此世界之人。為「淨土假名人」之對稱。佛教不同意人有實體之存在,而認為人僅存立於五蘊和...

穢身

由惑業所感得的有漏不淨之肉身。即指凡夫污穢不淨之身。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唯可勤心奉法...

穢剎

與「穢土」、「穢國」同義。剎,梵語 ksetra,意譯國土。指此娑婆世界為凡夫所住,係穢惡不淨之國土。唐代...

穢食

(一)比喻小乘之法。維摩義記卷二本中,比喻小乘之法如穢食,而比丘之大樂欲猶如寶器,故不應以小乘之穢弊法食投...

穢業

為三業之一。依瞋恚而生之身、口、意三業,統稱穢業。據大乘義章卷七載,瞋恚之心,能污穢自己與他人,故名為穢;...

簡別

(一)簡擇差別之意。又作簡異、別異、分異。略稱簡。即簡擇諸法之同異,以明其差別。俱舍論卷一(大二九·六上)...

簡言

因明用語。即簡別之言。又作簡別、簡別語。即因明對論中,為避免論法上之過失,於宗(命題)、因(理由)、喻(譬...

簡擇

即選擇。指依智慧力作正確之判斷,以舍偽取真。「簡」與「擇」,均為選擇、分別之意。以智慧來簡擇一切諸法之力,...

織田佛教大辭典

全一卷。日本織田得能編著。大正六年(1917)刊行。作者畢其一生從事本辭典之編纂,自明治三十二年(1899...

繡佛

指以彩絲刺繡、織成之佛像或曼荼羅。又作繡像、繡帳、縫佛。前秦苻堅之時,此類繡佛即由印度傳來,南齊以後則有造...

繒蓋

繒,指絹帛。意即以絹帛製造之大蓋。又稱天繒蓋。系天蓋之一種。蓋,原為印度作為防日遮雨之器物,後世乃以圓筒形...

翻波式

為日本平安初期佛像木雕之特徵。雕刻佛像時,特別強調衣服之褶處,自其斷面觀之,呈現波浪狀之曲線,頗具立體感,...

翻梵語

凡十卷。譔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為梵語辭典,簡略解釋漢譯佛典及中國著述諸書中出現之梵語意義。共分七...

翻經台

南北朝劉宋詩人謝靈運,欽服於廬山慧遠,乃於寺中築台翻涅槃經,又鑿池,並植白蓮於池中,遂稱其台為翻經台,後世...

翻譯

又作翻譯。蓋佛教本源於印度,隨著教義之傳佈與信仰人數之日增,業已超越種族,廣傳至其他各民族,佛教經典亦隨之...

翻譯四例

指翻譯佛經之四種原則。依翻譯名義集卷六唐梵字體篇所舉之四例,即:(一)翻字不翻音,如諸經中之咒語,字為漢字...

翻譯名義大集

梵名 Mahāvyutpatti。西藏名 Lo-pan mav-pos mdsad-pahi bye-br...

翻譯名義集

凡七卷。南宋法雲著。為佛教之梵漢辭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始作於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收集資料前後...

翻譯家

即佛典之翻譯者。又作譯師、譯經家。例如五世紀時,將錫蘭語之三藏註釋書編譯成巴利語之佛音(梵 Buddhag...

職眾

又作色眾。指密教舉行灌頂或大法會時,持華、持幡、持金剛等諸職之僧眾。以其原著有色袈裟,故又稱色眾;後因擔任...

聶那比伐姆沙

巴利名 ānābhivajsa。緬甸僧。屬通肩派(巴 Pārupana,又作全纏派),為孟雲王(Bodaw...

聶承遠

西晉譯經居士。恆居關洛。明解有才干,博通經傳,復善於譔文。曾參與竺法護之譯經工作,篤志務法,參正文句,而有...

聶雲台

(1869~1953)湖南衡山人。號共傑,法名慧傑。清末提倡科學,自譯赫氏無線電學,創辦恆豐紗廠,與張季直...

聶道真

西晉譯經居士。聶承遠之子。少時隨父受學,博通內外典籍,並通達梵語,譔文綴詞有出藍之美。初隨父使役於竺法護之...

舊住

指久居一處。又作久住。於禪林則多稱久住叢林之老宿為舊住。[禪林象器箋稱呼門] p6593...

舊住菩薩

指自古久住在一佛世界之菩薩。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大九·五一下):「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

舊律家

為「新律家」之對稱。律家有新舊之分,如四分律、五分律等為舊譯之律,唐代義淨所譯之有部律為新譯。故以前者為所...

舊善

為「客善」之對稱。一般世俗之人倫道德規範(指忠孝、十善等),稱為舊善。反之,佛教所說宗教之善行(三歸、五戒...

舊叢林

又作古叢林。指於叢林中長時修行之僧。亦即通達叢林法規儀式之人。 p6594...

舊醫

指舊時之醫師。即以舊醫比喻佛教成立以前之外道學說。為「客醫」之對稱。於佛教尚未成立之前,印度已有許多外道學...

舊譯

指舊時之翻譯。為「新譯」之對稱。又作舊翻、古翻、古譯。有關漢譯佛典,南朝梁代僧祐之出三藏記集卷一中,以西晉...

(一)梵語 pitaka,巴利語同。音譯作必棏家、比摘家、比吒迦。乃籃或篋、篋藏之義,引申為倉庫,或學之義...

藏下

有二義:(一)藏,指經殿,即收藏大藏經之建築物;藏下,即指建築物之下。(二)藏,指管理藏經之藏主,其下之職...

藏六

乃取龜之隱藏頭、尾、四足等六處於甲殼內,能免他物之迫害危難,以之比喻行者應深藏六根而防護之。謂眾生之六識由...

藏王權現

指安置於日本奈良縣吉野郡金峰山藏王堂之本尊。又作藏王菩薩、金剛藏王菩薩、金峰山權現、金峰菩薩。相傳為日本修...

藏主

於禪林中,主掌經藏之職稱。又稱知藏、藏司。為六頭首之一。主事者須通義學。藏主為藏殿之主管,掌管禪院大眾之閱...

藏司

有二義:(一)指禪林專司經藏管理之藏主所住之處。(二)指管理藏殿之藏主,有時亦稱為藏司。[嘉泰普燈錄卷十九...

藏要

自民國十八年(1929),南京支那內學院所陸續印行之大藏要籍之選輯,稱為藏要。該院鑒於歷代藏經皆有十弊,即...

藏海

(一)指阿賴耶識。唯識宗比喻第七末那識為波浪,而以能生起末那識之第八阿賴耶識為能藏之海。吽字義(大七七·四...

藏教

為天台大師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稱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別稱。關於其名稱,四教義卷一載(大四六·七二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