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錘鍱像

又作錘鍱佛、押出像、押出佛。為佛像製作方法之一。系依金屬板模型錘擊出,製成似浮雕之佛像。除禮拜用之大型佛像...

闕本經

又作缺本經。為原已譯成之經典,歷經長年之輾轉流傳,遂散逸而成缺本者。 歷代經錄,如南朝梁代僧祐之出三藏記集...

闕異喻依

因明用語。為因明論式中,闕遺「異喻依」之情形。屬於古因明所說闕過中「無體闕」之一;新因明則未說此闕過。凡闕...

闕無

因明用語。又作闕無過。此乃就因明論式中之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而言。三支中闕無任何一支,...

闕過

因明用語。闕遺不周之過失。為「支過」之對稱。又作闕減過、闕減。即因明論式中,或無言陳,或雖有言陳而義理闕漏...

離二邊分別止

又作息二邊分別止、息二邊止。天台宗針對空、假、中三觀所立三種止行之一。離二邊分別止,乃對中觀而立,謂不分別...

離中知

為「合中知」之對稱。眼、耳、意三根唯取不至之境,不直接與對像接觸,能於遠離之某種對像發生作用,謂之離中知。...

離生

即永離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於見道,了見諦理,斷盡見惑,永離三界之生,稱為正性離生。而此類聖者出離生死之正...

離生喜樂地

為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禪天。蓋三界共分九地,即欲界一地,色界與無色界各四地;故色界之初禪天即為九地中之...

離作法

梵語 vyatireka。因明用語。「合作法」之對稱。又作離、遮遣。即於因明論式中,就異喻所為離異簡濫之作...

離作業灌頂

指離事業作法之灌頂。即三種灌頂中之印法、以心等二灌頂。與之相對之修法,則稱作業灌頂,或事業灌頂、具支灌頂。...

離言中道

為「言詮中道」之對稱。法相宗立二重中道之說,其中,就言詮而論中道之旨者,稱為言詮中道,亦即於世俗門中論法之...

離言真如

又作絕言真如。二真如之一。為「依言真如」之對稱。指真如之法體,即自真如絕言語、絕思惟之立場而言。大乘起信論...

離身行

謂斷除欲界煩惱,得色界之四禪果而遠離色身。成實論卷二(大三二·二五三中):「離身行者,除欲界結,得四禪,故...

離車毗

梵名 Licchavi, Lecchavi,巴利名同。為中印度毘舍離城(梵 Vai?āli)之剎帝利種族,...

離延忌

又作小練忌、小飯忌。系對亡者死後第五個七日之追善供養。親眷於此日為亡者行追善供養,以祈求冥福,滅除其罪業。...

離怖畏如來

梵名 Abhayajkara-tathāgata。施餓鬼會時,所供奉五本尊之一。依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載,行...

離性無別佛

謂性即是佛。性,有體、因、不變等諸義。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性謂法爾自有者。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四八·三八...

離垢

梵語 vīta-mala,巴利語同。謂遠離煩惱之垢穢。一般慣稱「遠塵離垢」,係法眼(梵 dharma-ca...

離垢世界

指舍利弗當來成佛之國名。據法華經譬喻品載,舍利弗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

離垢地

梵語 vimalā-bhūmi,音譯維摩羅普。又作離垢、無垢地、淨地、具戒地。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十地位之...

離垢眼

指遠離煩惱垢染,得見聖道之清淨法眼。法苑珠林卷八十六(大五三·九一八下):「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成無上...

離染

梵語 virāga。又作離貪、離欲。遠離貪染之意。據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之解釋,狹義言之,離染指遠離貪慾;廣...

離染服

為袈裟之異稱。意謂遠離煩惱雜染之衣。據心地觀經卷五載,袈裟堅如甲冑,能令如利箭之煩惱無法穿透。又據金剛般若...

離染得

為「受生得」、「加行得」之對稱。染,指煩惱。謂離煩惱時所得者,如出離下地煩惱時,即得上地之定。此乃顯示淨定...

離相戒

為「隨相戒」之對稱。又作無相戒。謂持戒者心無執著,視諸戒猶如虛空,而遠離持、犯之相。[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五...

離婆多

梵名 Revata。(一)又作離越多、隸婆哆、哩嚩帝、離婆、離曰、離越,或頡離伐多、褐麗筏多。意譯常作聲、...

離欲地

梵語 vīta-rāga-bhūmi。為菩薩修行階位之一,即三乘共十地之第六位。又稱離貪地、滅淫怒癡地。入...

離欲退

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而得不還果之聖者,再起欲界之煩惱而退墮者,稱為離欲退。[俱舍論卷六、卷二十一] p671...

離貪心

為「有貪心」之對稱。指遠離貪慾煩惱之善心。俱舍論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五下):「離貪心者,謂治貪心;若貪不...

離喜妙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第三禪天。於此地,已離二禪天粗動之喜受,而心悅安靜住於勝妙之樂受。[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一...

離間語

梵語 pai?unya,巴利語 pisunā-vācā。又作兩舌。十惡業之一。即離間人與人之間親和之言語。...

離微

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餘,謂之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謂之微。寶藏論離微體淨品(大四五·一四七上):...

離蓋

蓋,指貪慾等五蓋(梵 paca āvaranāni),即五種覆障心性之煩惱;或泛指諸煩惱。離蓋,即謂脫離煩...

離戲論菩薩

離戲論,梵名 Nisprapaca,音譯瑟波羅半左。又稱住無戲論菩薩。位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最...

離系

梵語 vi-sajyoga,巴利語同。又作離滅。指擇滅無為,與解脫之義同。謂由斷除煩惱而遠離有漏法之繫縛。...

離系子

梵名 Nirgrantha-?rāvaka。又作尼虔子。即裸形外道,主張離一切繫縛而修苦行。本師稱「離系」...

離系果

梵語 visajyoga-phala。又作解脫果。五果之一。由慧之簡擇力而斷諸煩惱,遠離有漏法之繫縛,證得...

離系得

即得離系果。於有部宗指擇滅無為,以無漏慧簡擇四諦之理,而得涅槃法,稱離系得。如俱舍論卷六載,離系亦意謂斷、...

離譏嫌名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六願。即願淨土無譏嫌惡名,故又稱無諸不善願。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設...

雜生世界

雜生種種生物之世界。如娑婆世界,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雜居之世界。[淨土論註卷下] p6635...

雜行

為「正行」之對稱。謂除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外,並禮拜其他諸佛,且稱念其名,讚歎其德等。又修習三學、六度等...

雜阿含經

梵名 Sajyuktāgama,巴利名 Sajyutta-nikāya。音譯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劉...

雜阿毗曇心論

梵名 Sajyuktābhidharma-hrdaya-?āstra。凡十一卷。法救(梵 Dharmatr...

雜染

梵語 sajkle?a。音譯作僧吉隸爍。係指有漏法。「清淨」之對稱。雜,即間雜、和雜之義;染,是染污法,即...

雜毒

苦性與煩惱能障修善,故將之比喻為毒;混入此等毒之法,稱為雜毒。正法念處經卷五十六(大一七·三二九下):「諸...

雜毒善

含有貪、瞋、癡等煩惱之善行。又稱雜毒行。如凡夫自力之修善,即為雜毒善。因繫住於虛假不實之心,所起三業之行;...

雜修

為「專修」之對稱。為往生極樂淨土而專修稱名一行,稱為專修;兼修餘行,稱為雜修。善導判往生淨土之行為五正行、...

雜修靜慮

又作雜修定。靜慮,即禪定。乃指有漏靜慮與無漏靜慮相雜而修之意。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阿羅漢及不還果(阿那含)...

雜曼荼羅

又作諸尊曼荼羅、別尊曼荼羅。日本密教之兩界曼荼羅以外,依寶樓閣經、不空罥索經、一字金輪佛頂經等所建立之曼荼...

雜業

非往生淨土之行業,乃以餘行而求往生淨土,稱為雜業。與「雜行」同。依往生禮讚所說,修雜業而往生淨土者,甚稀甚...

雜緣

(一)於四念住(身、受、心、法)之觀法中,混合二種以上為對像而觀者,稱雜緣。雜緣復有二合觀、三合觀、四合觀...

雜藏

四種攝藏之一。佛教聖典總攝為經藏、律藏、論藏、雜藏四種。其中,雜藏攝一切菩薩之教行。依增一阿含經序品載,方...

雜寶藏經

梵名 Sajyukta-ratna-pitaka-sūtra。凡十卷(或八卷、十三卷)。元魏吉迦夜與曇曜共...

雜譬喻經

全一卷。道略集,姚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其內容舉譬喻因緣以說明善惡業報之理,凡三十九喻。上述系依...

雙入

梵語 yuganaddha,西藏語 zuv-du hjug-pa。又作雙運。yuga,一對之意;naddh...

雙卷經

凡二卷。曹魏時康僧鎧譯。又稱兩卷經。指無量壽經,因其有上下二卷;又因相對於一卷之觀無量壽經,故教界特稱之為...

雙峰寺

(一)位於廣東韶州乳源縣西雙峰山下。又稱興福院。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竟欽(慧真廣悟)禪師開...

雙神變

同一器具或建築物,由中央劃一界限,使其左右兩方全然不同,此等神變奇跡稱為雙神變。欲得此神變而修之禪定,即稱...

雙塔寺

(一)位於江蘇吳縣城內東南隅。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五蘇州府條載,雙塔寺為建於唐咸通年中(860~873)之般若...

雙論

巴利名 Yamaka。音譯耶摩迦。為南傳上座部巴利文論藏七部論之一。內容系采問答形式,以闡明諸法相互之攝不...

雙溪寺

位於韓國慶尚南道河東郡,智異山南麓。新羅興德王(826~835 在位)時,真鑒國師慧昭(774~850)所...

雞子面

雞子,即雞蛋。雞子面,指呈雞子形之菩薩面相。據造像量度經續補載,雞子面之發攢高八指,頂尖寶嚴二指,面形似鳥...

雞足山

(一)梵名 Kukkutapāda-giri, Kurkutapāda-giri,巴利名 Kukkutap...

雞狗戒

雞戒與狗戒。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外道以苦行為出離解脫之道,持雞戒者,終日一足而立;持狗戒者,食人糞便。[止觀...

雞毒

梵名 Sindhu。與賢豆、身毒等同義。皆指天竺,即今之印度。(參閱「天竺」1350) p6643...

雞胤部

梵名 Kurkutika, Kaukkutika, Gaukulika, Gokulika,巴利名 Kuk...

雞婁鼓

又作奚樓子、雞婁子。為鼓之一種。以皮革製成,其形如甕,體正而圓,兩端可拍擊,通常自頭部懸於腋下而拍擊。為龜...

雞貴國

雞貴,梵名 Kurkuta-ī?vara ,音譯俱俱吒[醫-酉+言]設羅。為高麗國之別名。俱俱吒,譯作雞;...

雞園寺

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梵 Pātaliputra)。又作雞園(梵 Kukkutārāma, Kur...

雞鳴寺

位於江蘇南京雞籠山之東。寺向東遙對鐘山,西隔溪接雞籠山之北極閣,南俯瞰南京,北擁玄武湖,佔形勢之勝,蔚為南...

書寫文字或圖繪於板、紙、絹布上,而高懸於門堂,稱為額。又稱匾額、表。古來官署公衙等即有題署之風,後漸次及於...

額珠

以額上之珠譬喻人人本具之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載,有一力士與他人搏鬥,以頭相觸,眉間之金剛珠遂沒入膚中,...

額爾德派

西藏名 Dge-lugs-pa。西藏佛教新派(藏 Gsar-ma-pa)之一。亦稱兜率教派、德行派、格魯派...

顏氏家訓

凡二卷,後分為七卷。南北朝顏之推(531~590)撰。編輯於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系顏之推教訓...

顏延之

(384~456)劉宋琅玡臨沂(位於山東臨沂)人。字延年。幼時孤貧,然勤懇好學,文章之美,與謝靈運齊名。性...

題目

(一)經之題號。諸大乘經載,讀誦受持經之題號,即有莫大功德。故自古中國及日本均盛行唱誦經題之風。(參閱「題...

題名僧

於法會中,除導師及七僧之外,其他眾僧稱為題名僧,數額不定。此外,於法會儀式中,負責誦讀經之題號者,亦稱題名...

題號

明顯標示經、論、釋等內容之題目。書於卷首者為首題,書於卷末者為尾題,書於封面者為外題,書於開卷之初者為內題...

騎牛歸家

積修行之功,因而覺悟,歸返自己本來之面目,稱為騎牛歸家。乃廓庵所譔「十牛圖頌」之第六。頌云(卍續一一三·四...

騎驢覓驢

猶言「騎牛覓牛」。比喻凡夫不見自心之佛性而向外覓求,猶如騎驢覓驢,不知自己座下即為所求之驢。[從容錄第五十...

鵝王

梵語 hajsa-raja。喻指佛陀。於諸經論所說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中,其第五相為手足指縵網相(梵 jālā...

鵝王別乳

置水與乳於同一容器,鵝王唯飲乳汁,而留下水。水,表眾生(凡);乳,表示佛(聖)。此鵝王別乳之故事乃比喻覺者...

鵝王眼

因鵝王能分別水、乳,而獨飲乳汁;故以鵝王眼比喻學法者擇法眼明,直入正宗,猶如具鵝王之眼。又稱鵝眼、乳水眼。...

鵝珠

據大莊嚴論經卷十一所載,昔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師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為國王穿摩尼珠,乃暫置珠而入舍取食。...

醫濕弗羅跋那

梵語 ī?varavāna。又作醫羅跋那。指佛之音聲。意譯為自在聲、圓音。醫濕弗,乃自在、無礙之義,係諸佛...

謦咳

(一)為佛演說法華經後所示現的十種神力之一。謦咳係指欲言說之前,清潤喉嗓所發之聲。表示欲語之狀。據法華文句...

醯羅山

醯羅,梵名 Hila。位於北印度烏仗那國之佛教聖地。相傳系釋尊過去世為聽聞半偈法而舍身之處。北本大般涅槃經...

醯羅城

醯羅,梵名 Hidda 或 Hila。為北印度那揭羅曷國之都府名。又作佛頭骨城。以供奉佛頂骨而聞名。或謂釋...

鎌倉大佛

日本最古之阿彌陀佛坐像。座落於鎌倉長谷高德院(淨土宗)。大佛曾多次改鑄,初為八丈餘木像,遭大風損毀,復改鑄...

壞劫

梵語 sajvarta-kalpa。為成、住、壞、空等四劫之一。即介於住劫與空劫間,世間轉趨壞滅之時期。此...

壞法不壞法

為成就阿羅漢果之二種法;此係依所觀想之境而立其名。壞法,即修不淨觀時,以假想之慧,就自身及所愛之人次第疾修...

壞苦

梵語 viparināma-duhkhatā,巴利語 viparināma-dukkha。為行苦、壞苦、苦...

壞衲

其義有二:(一)指壞色所成之衲衣。壞色(梵 durvarnī,巴 dubbanna ),即避用青、黃、赤、...

壞道沙門

又作污道沙門。為四沙門之一。沙門,為出家修道者之通稱。壞道沙門,指沙門中違犯禁戒、染污佛道而無慚愧心之偽善...

壞驢車

指弊驢所駕之壞車。與法華經中「大白牛車」相對稱。天台宗說十乘觀法,謂不具足能觀之十法與所觀之十境,則無其功...

龐居士不昧本來人

禪宗公案名。乃唐代龐居士與馬祖道一禪師針對「不昧本來人」一語之機緣對話。本來人,指吾人本即清淨之自性,與「...

龐居士好雪片片

禪宗公案名。系唐代龐居士就眼前所下之雪,對全禪客一再擊掌激發之故事。碧岩錄第四十二則(大四八·一七九中):...

龐居士語錄

凡三卷。唐代龐蘊撰,於頔編。明崇禎十年(1637)重刊。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冊。卷上輯錄龐蘊與馬祖、石頭、丹...

龐蘊

(?~808)唐代著名在家禪者。世稱龐居士、龐翁。衡陽(湖南)人。世代業儒,獨蘊慕內法。貞元(7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