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禪堂

(一)坐禪堂之略稱。亦作僧堂。(參閱「僧堂」5739) (二)系為與僧堂有所區別而稱禪堂。僧堂為行坐禪、睡...

禪帶

又作善助。坐禪時所使用之帶,纏於腰間,防腹部受涼。據四分律卷四十一載,於露地坐,有患背痛者,故作禪帶護之。...

禪舍

指四禪定中第三禪之舍離「喜」受。於第三禪定中,對最上樂不生偏頗之心,不起好惡之念,此種舍離即稱為禪舍。蓋於...

禪教

(一)禪宗之教法。即闡揚禪之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教說。[續高僧傳卷十六] (二)禪與教之併稱。即禪...

禪梵天

色界中有四重天處,皆為修禪定者所生之處,故稱禪天。禪梵天即指色界初禪之三天(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法苑...

禪偈

禪門善知識開示坐禪之方法與境界等,而以偈頌形式表現者。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三九九下):「教也者...

禪愉

(?~1561)日本臨濟宗僧。京都人,俗姓源。字龜年。幼年出家,禮特芳和尚剃髮受具足戒,偏游諸山,親近建仁...

禪間

介於初禪天根本定與二禪天近分定中間之定。得此中間定之觀、喜、樂、一心等四支之禪定,稱為「禪間無覺有觀定」;...

禪雲寺

位於韓國全羅北道高敞郡雅山面。為修者(雲水僧)雲集之處,故名之為禪雲寺。義雲國師創建於百濟威德王二十四年(...

禪源寺

位於浙江西天目山昭明、旭日、翠微、陽和諸峰下。清代康熙四年(1665),浙直宰官請玉琳國師至西天目山重修高...

禪源諸詮集都序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初宗密著有禪源諸詮集一書,收錄禪宗諸家之...

禪窟

修禪者所住之岩窟。即禪僧之住居。後轉指禪宗寺院。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大九·四五下):「園林浴池,經行禪窟。」...

禪肆

指官府所立之禪宗寺院。據續高僧傳卷十六僧稠傳載,北齊天保三年(552),敕令於鄴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為僧稠...

禪榻

又稱禪床。即坐禪時之席位。榻者,即坐台或寢台,較床為低短細長。禪林中僧堂之座位稱為單,又稱單位,其形狀雖異...

梵語 adhigama,巴利語同。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即以智慧契合於真理。依其所悟,能證...

禪慧

禪定與智慧。依此二者能攝一切之證行。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止觀輔行...

禪學

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講禪或加以解釋之書。 p6481...

禪燈世譜

凡九卷。明代僧山翁道忞編,吳侗集,崇禎五年(1632)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七冊。初時,道忞欲搜錄諸傳燈錄...

禪錄

指禪門之諸語錄。即記錄禪門宗師開示說法之作。 p6481...

禪靜

梵語 dhyāna。音譯禪那,略作禪。意譯定、靜慮。取音譯與意譯併稱之,即作禪靜。謂令心住於一境,以詳密思...

禪頭

(一)禪林之首座。大鑒清規(大八一·六二一下):「僧堂坐禪號令,權在首座,不在住持,首座謂之禪頭。」 (二...

禪齋

齋,靜肅之室。禪齋,即禪室。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二六三下):「又有呼為禪齋,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

禪禮

坐禪與禮懺。禪宗行者依坐禪及禮拜三寶二者,以懺悔罪障。續高僧傳卷二十釋志超章(大五○·五九二上):「眾感其...

禪鎮

坐禪時,安置於頭上,用以警覺睡眠之道具。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禪鎮,木版為之,形量似笏,中作...

禪襟

禪僧自稱之詞,著禪衣之義。又指僧眾。 p6482...

禪關

(一)禪法之關門。釋門正統卷三(卍續一三○·三九○下):「然啟禪關者,雖分宗不同,挹流尋源,亦不越乎經論之...

禪關策進

全一卷。明代雲棲袾宏(1532~1615)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書前集收錄諸祖法語節要三十九章、諸祖...

禪籍志

凡二卷。日本臨濟宗僧義諦撰。列舉中、日之禪籍凡二四四部,並加略解。計分單錄禪要、把斷公案、宗門全史、宗門略...

禪髓

(一)禪道之精髓。景德傳燈錄卷三(大五一·二一九中):「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

禪觀

坐禪觀法。指坐禪時修行種種觀法。景德傳燈錄卷二師子尊者章(大五一·二一四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 ...

禪鑽

鑽,鑽研。禪鑽,研究禪理之意。諷刺人以禪理為鑽營之器,謀進身之階。琅玡代醉編卷三十一:「呂申公素喜釋氏之學...

罥索

梵語 pā?a,巴利語 pāsa。音譯播舍、皤賒、波舍。又稱金剛索、罥索、罥網、寶索、珠索。略稱索。為戰...

糜文開

(1908~1983)江蘇無錫人。曾在印度國際大學哲學研究院研究。歷任香港新亞書院、台灣大學、師範大學、中...

糞果

原指污糞中之果實;於此糞果,取而還棄,比喻凡夫之欣生而惡死。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大一二·四三五下):「如...

糞除

除糞之意。糞,比喻三界之見惑、思惑。據法華經卷二信解品記載,有一長者,安置窮子於家中為奴,給付酬勞,使其清...

糞掃衣

梵語 pājsu-kūla,巴利語 pajsu-kūla。 略稱糞掃。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舍棄於糞塵...

糟糠

糟,乃取酒後之滓;糠,乃取米後之谷皮。原指粗劣之糧食,而轉喻憍慢之比丘及粗惡之法。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七下...

總別

總體與個別之併稱。即一般與特殊之分。總攝全體,稱為總;特別指部分,稱為別。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諸法有二性...

總別二義安心

安心,指由修道之體驗或對教法之理解,而將心安住於一處,以達到安定不動之境界。總安心,即指於佛教全體之安心法...

總即別名

謂以全體之名稱而指其中部分之名稱者,稱為總即別名。原為全體或一般性之名稱,亦轉指於特殊或個別的情況。如淨土...

總供

密宗行者於供養本尊時,先供養塗香、花、燒香、飲食、燈明等五種,稱為別供。供已,更以印明行普供之法,從此印明...

總宗

因明用語。總,全部之意。指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題)之全體。於因明大疏中又作宗體。乃「別宗」之對稱。(參閱...

總持

南北朝時代尼師。又稱尼總持。俗姓蕭,名明練,為梁武帝之女;出家後,號總持。師事禪宗初祖菩提達磨。據景德傳燈...

總持寺

(一)位於日本橫濱市鶴見區鶴見町。山號諸岳山。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天平年中(729~749),日僧行基於能...

總持門

(一)總持之法門。總持,為梵語 dhāranī(陀羅尼)之意譯,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

總相別相

總括全體之狀態者,稱為總相;僅指個別、特殊之狀態者,稱為別相。例如,無常、無我等相共通於一切有為法,稱為總...

總相戒

指十善戒。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六載,戒波羅蜜總攝一切戒法,譬如大海總攝眾流;如十善戒為一切戒法之根本,稱為總相...

總相觀別相觀

總相觀與別相觀之併稱。總觀佛色身相,稱為總相觀;僅觀其色身之一部分,稱為別相觀。日僧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中本分...

總參

禪林入門之學人以喚鐘為訊號,順次入其師之室中,親受師家之教;是時,任何人皆不得缺席,即稱為總參。[禪林備用...

總報別報

總報與別報之併稱。又作總果別果。為法相宗所立教義之一。第八識之果,稱為總報;前六識之果,稱為別報;二者合稱...

總想觀

乃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之第六觀。又稱樓想觀、寶樓觀、總觀。即以極樂世界之寶樓而觀全體報土之觀法。觀無量壽經(...

總願別願

總願,指諸佛、菩薩共通之誓願,如四弘誓願、普賢十大願等;別願,指諸佛、菩薩由各自之意樂所立之誓願,如阿彌陀...

縹帽

指淡青色之帽子。又作縹帽子、縹冒。俗稱華帽子、帽子。亦稱裹頭。源於印度裹頭之制;佛世時,以印度北方天寒,佛...

縵衣

梵語 patta。音譯缽吒。僧衣之一種。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之袈裟,稱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衣,...

悉曇字 (ī)。又作伊、曳、縊、曀、意、藹、[口*垔]。為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方廣大莊嚴經卷四(...

翳身藥

即隱身藥。又作翳形藥。用此藥塗眼,則他人不能見及。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四(大九·六八○中):「譬如有人以翳身藥...

翳迦珊尼

梵語 ekāsanika,巴利語 ekāsanikavga。意譯一坐食、一食、受一食法。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翳迦惹吒羅剎王

翳迦惹吒羅剎,梵名 Ekajatā-raksa。意譯一髻羅剎。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囉囌悉地院南端之菩薩。以不...

翳荼迦蟲

為食糞之蟲,如蜣螂之類。慧琳音義卷十五翳荼迦之注(大五四·三九六):「蟲名也,食糞,如蜣螂之類。」 p64...

梵語 ?abda,巴利語 sadda。音譯攝拖。指具有呼召作用之音響。為耳根所聞、耳識所了別(認識)之對像...

聲入

為十二入之一。即指音聲。入,涉入之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互相涉入,稱...

聲生念誦

為秘藏記所載五種念誦之一。又作生念誦。謂於心中觀想法螺,念想由此發出妙音聲,隨聲而誦。(參閱「五種念誦」1...

聲字實相

為日本真言宗教義之一。謂聲字即實相之體;亦即一切音聲文字之自體不外是實相。自如來之三密而言,身、語、意三業...

聲字實相義

全一卷。略稱聲字義、聲字實義。日僧空海撰。收於大正藏第七十七冊。本書自真言密教之立場闡明聲字實相(一切音聲...

聲佛事

日本佛教用語。以音聲作佛事之意。即謂音聲之功德能成就佛事。維摩經略疏卷十(大三八·六九九下):「此間耳根利...

聲杖

即錫杖。錫杖上端為金屬製成,上懸鐶,振之則發出聲響,禽獸等類聞聲自然警覺避開,故稱聲杖。據十誦律卷五十六載...

聲念誦

為金剛界大法對受記卷六所載五種念誦之一。謂發出長短分明之音聲而念誦,使自他皆能聽聞。(參閱「五種念誦」11...

聲明

(一)梵語 ?abda-vidyā。音譯攝拖苾馱。為印度五明之一。指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有關其要目,瑜伽...

聲明源流記

全一卷。日本華嚴宗僧凝然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內容記述日本梵唄之由來、源流及師資相承之次第。享保四年(...

聲前一句千聖不傳

禪林用語。聲前一句,指未發出音聲以前之一句、父母未生以前之一句,此為佛祖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千聖,指...

聲為佛事

凡發揚佛德之事,皆稱為佛事。聲為佛事,謂以音聲演說教法,因而濟度眾生。維摩經略疏卷二(大三八·五八九下):...

聲為教體

為小乘說一切有部之教義。謂佛之教法以音聲為體,使聞者得道;亦即以聲為經。法華經玄義卷八上(大三三·七七六下...

聲教

教法由音聲而宣說,故稱聲教。佛有六塵說法,此即為聲塵說法。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七下):「即是漸、頓、...

聲欲

為五欲之一。因心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而生起五種情慾,稱為五欲。其中,聲欲即以嬌媚妖詞、淫聲染語...

聲塵得道

指依音聲而得道。聲,為耳根之對像,屬六塵(六境)之一,故又作聲塵。即聽聞佛、菩薩說法,乃至歌唄等音聲,由此...

聲聞

梵語 ?rāvaka,巴利語 sā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

聲聞十六行

又作四諦十六行相。指小乘聲聞修行者入聖位見道之前,於四善根位(即暖、頂、忍、世第一法)觀察四諦,因每諦各有...

聲聞形

為佛像造型之一種。又作比丘形、僧形。即剃髮、披袈裟之相。釋迦十大弟子與地藏菩薩等之造像,皆作聲聞形。 p6...

聲聞身

梵語 ?rāvaka-kāya。為解境十佛之一。指聲聞之果位。即觀苦、集、滅、道四聖諦而求涅槃解脫者。[舊...

聲聞畏苦障

謂聲聞之人,畏怖世間生死輪回之苦,樂著涅槃,反為證佛果之障礙。涅槃宗要(大三八·二四六上):「聲聞畏苦,障...

聲聞界

為十法界之一。又作聲聞法界。指聽聞佛之聲教,觀察四諦之理而證得阿羅漢果,入於灰身滅智之無餘涅槃之境界。[法...

聲聞乘

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聲聞果之四諦法門。乘,為運載之意,指能乘載眾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

聲聞乘教

光宅四乘之一。光宅,即指南朝梁代光宅寺之法雲法師。師依法華經譬喻品所說之羊、鹿、牛、大白牛等四車,判釋佛陀...

聲聞菩提

為三種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聲聞果之智慧為聽法之結果,與緣覺、佛之智慧分別由思惟、無師自修而得者不...

聲聞僧

二種僧之一,三種僧之一。指剃髮染衣,現沙門之形相,而修習戒、定、慧三學者。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舉出聲聞僧、菩薩...

聲聞說

五類說法之一。指聲聞之說法。系就能說華嚴經之人所作之分類。即指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初,為聲聞人承佛力加被而說者...

聲聞應

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之第四。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示現三十二種身相,以應同各種機類;聲聞應即以聲聞之身應現...

聲聞藏

二藏之一,三藏之一。指釋尊為聲聞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等教說。為菩薩所說之六度等教法,則稱菩薩藏。聲聞藏一語...

聲緣

為聲聞、緣覺二乘之併稱。又作聲獨。聲聞,指聽聞佛陀之聲教,了悟四諦之理,斷除見惑與思惑,而入於涅槃者。緣覺...

聲論

指計執「聲為常住」之主張。又稱聲常住論、聲論師。為印度哲學之一派系,主張觀念之恆常性,而計執聲之常住;謂聲...

聯燈會要

凡三十卷。南宋晦翁悟明撰。又稱禪宗聯燈錄。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六冊。列舉過去七佛至天童正覺之法嗣等禪宗五家之傳...

臂吒犍槌

梵語 pitaghantikā。臂吒,意譯為打;犍槌,又作犍稚、犍地、犍遲、犍椎,意譯為鐘、磬、打木、聲鳴...

臂卑履也

梵語 pipīlikā。又作比臂里迦。意譯為蟻子。翻譯名義集卷二(大五四·一○九一中);「臂卑履也,此雲蟻...

臂香

謂將香置於臂上燃燒,以供養佛、菩薩,表示赤誠之意。古時有燃臂香求神明者,乃源自佛教燃臂香供佛之舉。[聞見近...

臂索

指密教行者修法時懸於右臂之珠索。又稱真言索。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載,行者作諸事時,右手臂常系真言索帶,右手持...

臂奢柘鬼

臂奢柘,梵名 Pi?āca。為啖食人之精氣、血肉之鬼。又作畢舍遮鬼、毘舍闍鬼、臂舍柘鬼。意譯作食血肉鬼、啖...

臂釧

即臂環。又作釧。釧,為裝飾之物;一般拑於兩臂之釧,多以寶玉莊嚴之。慧琳音義卷十五臂釧之註釋(大五四·三九九...

臨終

指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即壽、暖、識三法將舍離之際。印度之祇洹精舍設有「無常院」,係安置僧眾中之重病者,使彼等...

臨終正念

謂臨命終時,修行佛道者不起貪、瞋、癡之邪念,唯專意於佛道之修持。淨土宗特別強調,臨命終時須不為死苦而心生顛...

臨終正念訣

全一卷。唐代善導撰。又稱臨終要訣、臨終正念記、善導和尚臨終正念決。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龍舒淨土文卷十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