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儐荼波多

梵語 pindapāta。又作賓荼波底迦、賓荼夜。意譯為乞食、團墮、分衛。即比丘依一定之行儀而乞食。又因印...

凝然

(1240~1321)日本華嚴宗僧。伊勢(愛媛縣)人,俗姓藤原。十六歲於比叡山受菩薩戒,為東大寺戒壇院長老...

凝然常

凝然常住之意。又稱本性常、自性常。佛三身中,自性身之常住即為凝然常。亦即自性常住之真如法性。法相宗以真如法...

(一)原為一切用具之總稱,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於佛教經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機根,故又...

器手天

梵名 Karotapāni。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部眾之一天,為伊舍那天之眷屬。以其手執酒器,故又稱器酒天。 p...

器手天後

梵名 Karotapāninī。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部眾之一天,為伊舍那天之眷屬。其與器手天共執酒器。 p62...

器世間

梵語 bhājana-loka。三世間之一。又作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眾生所居之國土世界。相當於依正二報...

器世間清淨

二種清淨之一。指阿彌陀佛淨土之莊嚴功德。眾生世間為果報中之正報,器世間則為彼眾生所依用之依報。於極樂淨土中...

器世間說法三義

據華嚴經疏卷八所載,器世間之說法有下列三義:(一)約通力說,約,即依之義。謂佛以神通力,令諸世間無情之物皆...

器朴

比喻眾生根機之用語。出於善導觀經疏定善義。器為曲木,朴為直木,器、朴均系未加工前之原木,故以之比喻眾生為定...

器朴論

凡三卷。日本時宗第七祖托何(或稱托阿)著。敘述時宗之教義。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本書分為聖淨難易、本懷非本...

器界說

華嚴經中五類說法之一。器界,指有情所依處之山河、大地、草木等世界。如來以不可思議之神力,能使草木、國土說法...

器量

本指器物之容量,引申指人之才識、度量。據最勝王經卷一載,世尊說法,無有分別,係隨眾生器量之多寡,並應其機緣...

噱叉河

噱叉,梵名 Vaksu。又作婆輸河、婆叉河、博叉河。閻浮洲四大河之一。大唐西域記卷一譯作縛芻河。即今之奧克...

壁定

比喻定如牆壁,故稱壁定。定如壁,惡覺如風,壁定堅固,則惡覺之風(指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八風)不能...

壁觀

(一)面壁靜觀之意。梁時,菩提達摩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世人稱為壁觀婆羅門。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載,達摩初至建...

梵語 mandala 之意譯。音譯作曼荼羅。「曼荼羅」一詞,係用於教理層面;而就曼荼羅之本體而言,於修法時...

壇上禮

日本曹洞宗授戒會之法式。即由啟建日至登壇夜之間,每日藥石後,敲小鐘一會,大眾上殿,鳴鐘七下,三師上殿,由戒...

壇行事

為密教修法會時,在道場內監督法事,負責指揮莊嚴道場、辦備供具,以利法會圓滿之職稱。耳人身著五條袈裟。一般皆...

壇場

有二義:(一)指佛家說教法之場所。(二)密教之曼荼羅(梵 mandala),義為壇、道場,亦稱壇場。為密教...

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略稱。為禪宗六祖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壇上所說之法,由門人法海記錄而成。據夾註輔教編卷六壇經讚...

(一)指實地修行實踐。亦即研究真理,以斷妄惑。即修習戒、定、慧三者。雜阿含經卷十四(大二·九五中):「彼比...

學人

(一)梵語 ?aiksa,sacchisya,巴利語 sekha。尚須學習之人。為「有學人」之略稱。即佛教...

學生

指從事於研究學問之人。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受戒軌則條載,原指在寺院中學習佛教以外之學問者,主要指少年。 日...

學匠

指學徒、學生。師稱師匠,故學生稱為學匠。又指有學問之僧侶。 p6215...

學地

指修學佛道時,尚殘留有餘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學,而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學佛大悲心

學習佛之大慈悲心,共施救濟,以助其化。為真實僧寶所應具有之德。其救濟之方法與程度不一,就淨土門之究竟而言,...

學戒

菩薩欲成就六度所修六事之一。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聚淨戒。長時學戒,可成就戒波羅蜜,使其圓滿...

學定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又稱禪定堅固。佛陀入滅後,以五百年為一期,分五期以區分佛法盛衰之狀態,稱為五五百年。其中,第...

學法灌頂

為密教修行者正式取得弟子位之儀式。又作受明灌頂、受法灌頂、持明灌頂、弟子灌頂。對一密教行者而言,表示許可其...

學侶

指有學問之僧侶。在日本,南都諸寺及高野山對於學僧,稱為學侶,意謂從事於學問之僧侶。高野山所謂三方,即指學侶...

學徒

又作學者、學人。指從師受業之人。於禪宗指學道修禪者。與學生、弟子、門人等語意相同。[俱舍論卷一、大乘法苑義...

學悔

指犯殺、盜、淫、妄四波羅夷罪之一而後懺悔之比丘。犯此重罪者,即失比丘之資格,然若懺悔,則稱為學悔,終身列於...

學海

南北朝北周僧。又稱曇顯。博通經藏,以慧學聞名。丞相宇文泰欽敬之,令其依大乘經典譔著菩薩藏眾經要及百二十法門...

學海湧智水

比喻學解智辯,如水之湧瀉,一無阻礙。 p6216...

學教成迷

三論宗形容修學佛所說之教法而產生謬解之情形。如小乘、權大乘等即是。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於三論玄義中,又稱此一...

學處

梵語 ?iksāpada,巴利語 sikkhāpada。意謂所學之處。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學習戒律時...

學無學

梵語 ?aiksa-a?aiksa,巴利語 sekha-asekha。「學」與「無學」之併稱。學,即有學,...

學階

日本表示僧侶學識之階級。日本平安時代,參加奈良舉行之三會(維摩會、御齋會、最勝會等講經法會)而畢業者,稱為...

學道用心集

全一卷。全稱永平初祖學道用心集。日本曹洞宗之祖道元著。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二冊。本書內容系對初機參學者垂示修道...

學僧

又作學問僧。其義有二:(一)指研究佛教之僧侶。(二)指有學問之僧侶。 p6217...

學寮

日本佛教用語。即佛教講學之寮舍。學生住宿其中而受學。系日本佛教諸大寺模擬官制大學寮制度而有之名稱。始於室町...

學慧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又稱解脫堅固。佛陀入滅後,以五百年為一期,分五期以區分佛法盛衰之狀態,稱為五五百年。於第一之...

學蘊

(1613~1689)明末臨濟宗僧。雲南洱海人,俗姓王。號知空。十四歲(一說十歲)出家於雞足山寂光寺,聽講...

寰中

(780~862)唐代僧。河東蒲阪(山西蒲州)人,俗姓盧。秉性聰敏,博古通今。二十五歲應試中第。後入并州(...

導公寺

位於安徽壽縣。即指南朝宋武帝劉裕為酬報鳩摩羅什門下僧導所建之寺。又稱東山寺。寺域廣大,有五層塔一座。劉裕即...

導化

即導引教化眾生。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如來導化,各能宣佈。」 p6219...

導師

(一)梵語 nāyaka,巴利語同。又作導首。即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之聖者。特指釋尊,或為佛、菩薩之通稱。...

強梁婁至

梵名 Kālaruci。意譯真喜。西晉譯經家。西域人。志情曠放,心懷弘化之志。於武帝太康二年(281,一說...

指對於某一對像,心中懸繫而不忘。大乘義章卷二(大四四·四九二上):「常守一緣,不能舍離,於緣發悟名憶。」 ...

憶念

梵語 smrti,巴利語 sati。憶,憶持不忘之義;念,明記不忘之義。深刻於心內,記憶而不忘失,稱為憶念...

憶念輪

三輪之一。又作意輪、記說輪、記心輪。指佛、菩薩之意業。佛、菩薩能鑒察眾生之根機意樂,隨宜說法而無錯謬,故稱...

憶持

梵語 dhārana,巴利語同。指於法記憶受持而不忘失。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二下):「汝等憶持,廣為大...

懈怠

梵語 kausīdya,巴利語 kusīta。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為「勤」之...

懈怠耕者經

全一卷。全名佛說懈怠耕者經。南朝劉宋惠簡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記載佛對耕者說懈怠不勤力之過失,耕者因而悔...

懈怠賊

懈怠,即於斷惡修善之事皆不勤力。以懈怠能賊害修道之心,故稱懈怠賊。大智度論卷十五(大二五·一七三中):「一...

懈慢

(一)即懈惰怠慢,意謂不熱衷於從事某項事物。又有懈怠憍慢之義。 (二)懈慢界之略稱。又稱懈慢國。即欲往生阿...

懈慢國

懈慢之人所生之國。又稱懈慢界。據菩薩處胎經卷三載,懈慢國位於閻浮提洲之西方十二億那由陀,為至阿彌陀佛極樂國...

懈慢邊地

即懈慢界、邊地。為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方便化土,係疑惑阿彌陀佛之本願而雜修者所生之處。懈慢界為菩薩處胎經卷三...

戰主國

戰主,梵名 Yuddhapati,巴利名同。為中印度恆河流域之古國名,位於波羅奈國之東。據大唐西域記卷七所...

戰鬼

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近東北隅處,即安置於師子宮左上方之尊。其形像為身著襯衣,頭戴寶冠,雙手持笏狀...

戰捺羅野

梵語 candrāya。為月天子(梵 Candra,音譯戰捺羅)之真言。又作戰捺羅也。以月能息除一切世間之...

擁護

扶持守護之意。指佛教之外護者守護佛、法、僧三寶等。據七佛經載,毗婆屍佛自兜率天降臨閻浮提時,有四大天子,具...

據勝為論

比較兩種以上之主張或事物,而僅就各自之優點或特徵以敘述要旨者,稱為據勝為論。在菩薩戒義疏中解釋梵網經之品名...

據實通論

又作據實為論、據實而論、克實通論。比較兩種以上之主張或事物,若就整個事實而論,稱為據實通論;若就其中之多者...

擇力

擇法力之略稱。指以智慧來簡擇一切事物之判斷力。擇,分別之意。即指批判力、判斷力;於禪門中,轉指作為指導者的...

擇地

密教中,建立曼荼羅,作諸法事,或建立殿堂時,選擇最好、最適合之地處,稱為擇地。又在秘法中,須隨其修法種類之...

擇乳眼

與「鵝王眼」同義。據傳有鵝王能別水、乳,以水混於乳中,使其飲之,但飲乳汁而遺水,稱為擇乳眼。以此比喻修學佛...

擇法眼

指修學佛道者簡擇諸法是非真偽之識見。即指師家之識見。 p6224...

擇法覺支

梵語 dharma-pravicaya-sajbodhyavga,巴利語 dhamma-vicaya-sa...

擇時

即依日月星辰之運行,判定時辰之好壞,以說吉凶成敗。據大乘義章卷一載,十六外道中有妄計吉祥宗;大日經疏卷四則...

擇滅

梵語 pratisajkhyā-nirodha,巴利語 patisavkhā-nirodha。又作數滅、智...

擇瑛

(1045~1099)北宋僧。桐江(浙江)人,俗姓俞。字韞之。幼遭母喪,隨父至杭州,從南山瑞峰出家,並師事...

撿校

即於事點撿典校而監察之。又作檢校、撿挍。初唐時,為一種官職名稱,其後僧侶中亦有採用此職稱者,如大週刊定眾經...

擔步羅樹

梵語 tāmbūla。即檳榔樹。屬棕櫚科。學名 Areca catechu L.。產於印度、中南半島、台灣...

擔板漢

禪林用語。本指背扛木板之人力夫,以其僅能見前方,而不能見左右,故禪宗用以比喻見解偏執而不能融通全體之人。景...

擔當

(1593~1673)明末清初臨濟宗僧。雲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國變後,禮無住老人出家,遍參吳越...

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用以定歲時節氣之方法,稱為歷。一般分為太陰曆與太陽曆。印度自西元前一世紀頃,因季節之運...

歷代法寶記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譔者不詳。又稱師資血脈傳、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最上乘頓悟法門。收於大正藏第五十...

曉了

(一)徹底通達、了解之意。灌頂經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三中):「雖知明經不及中義,不能分別曉了中事。」 (二...

曉公四教

新羅元曉判釋諸經所立之四教。即:(一)三乘別教,如四諦教、緣起經等。所說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學,其中...

曉雲

(1913~ )廣東南海人,俗姓游。別號青峰。早耽禪悅,樂文詞,嗜丹青。廣東文理學院、南中美術學院畢業,...

曉鼓

為「昏鼓」之對稱。即天明時所打之鼓。反之,黃昏時所打之鼓,稱為昏鼓。擊打之法為擬聲三聲,次以一棒由緩而漸快...

曉瑩

南宋臨濟宗僧。字仲溫。少壯行腳,遍參諸方叢林,得了大事,嗣法於大慧宗杲。晚年歸隱江西羅湖,杜門不與世接。紹...

暹羅派

(Siam-nikāya)錫蘭三大佛教派別之一。為錫蘭佛教復興運動領袖薩罹難迦羅(Saranavkara,...

梵語 dharma,巴利語 dhamma。為「曇摩」之略稱。譯作法。即指佛法。又唐代僧人之名,多冠以曇字,...

曇一

(692~771)唐代僧。山陰人,俗姓張。景龍年間出家,精通內外之學。初從曇勝學行事鈔,後游長安,師事相部...

曇弘

(?~455)南朝劉宋僧。黃龍人。幼年修習戒行,專精律部。永初年中(420~422)南遊廣東,止於台寺,後...

曇始

東晉末劉宋時代僧。生卒年不詳。關中(陝西)人。號白足和尚。出家後,常顯神通。晉孝武帝太元(376~396)...

曇宗

唐代僧。居嵩山少林寺,精於武技,以平定隋末王世充之亂有功而著名。隋末,王世充盤據洛陽,經常騷擾少林寺,僧侶...

曇延

(516~588)隋代僧。桑泉(山西臨晉)人,俗姓王。初隱於太行百梯寺,譔著涅槃經疏,後至長安,大開講筵。...

曇林

隋代僧。生卒年不詳。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弟子。又稱曇琳、法林。因其臂為盜賊所斷,故人稱「無臂林」。自北魏元...

曇花一現

曇花,即優曇花、優曇缽花。據法華文句卷四上所載,此花三千年開花一次,開時金輪王出世,乃佛之瑞應,故比喻事物...

曇度

(一)南朝劉宋僧。生卒年不詳。琅玡人,俗姓王。博通諸經,尤善涅槃、法華二經,復精通老莊及易學。住於京師新安...

曇相

(一)晉代僧。生卒年不詳。北方人。與毗浮同時,俱享盛譽。鑽研經義不輟,常傚法高邑(河北柏鄉縣)竺法雅之行儀...

曇晟

(782~841)唐代僧。屬青原行思之法系。鐘陵建昌(江西永修)人,俗姓王。少於石門出家,初參百丈懷海,歷...

曇密

(1120~1188)宋代臨濟宗僧。浙江天台人,俗姓盧。號混源。十二歲出家,師事資福道榮。十六歲受具足戒,...

曇無成

南朝劉宋時代僧。生卒年不詳。扶風(陝西咸陽)人,俗姓馬。十三歲出家,至長安從學於鳩摩羅什。受後秦姚興之殷厚...

曇無最

北魏僧。武安(河南)人,俗姓董。自少出家,博通經論、律典及儒學,頗為時人推重。初於邯鄲崇尊寺講戒律,後奉敕...

曇無竭

梵名 Dharmodgata。(一)菩薩之名。全稱達摩郁伽陀。譯作法盛、法勇、法上、法起。為眾香城之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