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撥遣

撥去遣送之意。又作發遣。密教修法時,首先由他方世界迎請佛、菩薩等;待法事畢,再奉送所召請之佛、菩薩至其本處...

播尼

為梵語 pāni 之音譯。意譯作手掌。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二上):「十九金剛手秘密主者,梵雲播尼,即...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全一卷。唐代僧曹山本寂(840~901)撰,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校訂。又稱曹山大師語錄、曹山...

敵論者

因明用語。為「立論者」之對稱。略稱敵者。即問難者、反駁者。因明之對論法中,以三支建立自宗(命題)者,稱為立...

梵語 sajkhyā。唯識宗作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勝論學派以之為二十四德之一。即表示存在之數量。印度將數...

數息觀

梵語 ānāpā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譯作念入出息、念無所起、...

數珠

梵語 pāsakamālā。音譯作塞莫。又作念珠、誦珠、咒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用以計算稱名念佛或...

數習力

累積多數習慣,謂之數習;由數習所成之力,稱為數習力。又作串習力、習力。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三(大三一·七...

數論

為小乘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論藏之別稱;亦為說一切有部之代稱。又作數經。數論之「數」,含有二義,一為「慧數...

數論頌

梵名 Sājkhya-kārikā。又稱數論偈、僧佉頌。印度六派哲學數論(梵 Sājkhya)學派之經典。...

數論學派

數論,梵語 Sājkhya,音譯為僧佉,又作僧企耶;意譯又作數術、制數論。數論學派為印度六派哲學中成立最早...

暫住無常

暫住,謂暫時存續;無常,謂一切有為法皆生滅遷流而不常住。暫住無常,謂有為法雖屬無常,然因相違緣未到,故暫時...

暫到

暫到僧之略稱。禪林中,指暫時逗留在僧院,未久即將離去之僧人。而新至叢林掛搭之僧,或新參之僧,則稱為新到僧。...

暴流

梵語 ogha,巴利語同。又作瀑流。(一)為煩惱之別名。舊譯暴河。大水暴漲之時,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煩惱亦...

槨示雙趺

釋尊於拘尸那揭羅城外之娑羅林入滅後七日,迦葉方至,悲念而右繞釋尊金棺,一心敬慕,讚歎佛德。時,千輻輪相(三...

標月指

標,表之意。指示月之指,稱為標月指。佛教將「真如」比喻為「月」,故對不知真如(月)者,以諸種法來說明(指)...

標幟

又作幖幟。謂彰表之義。系藉世間具體之名字、符號、器具等,彰表出蘊含其內、密而不顯的微妙深意。於密教中,諸尊...

樓至佛

樓至,梵名 Rudita 或 Rucika。為賢劫千佛中之最後成佛者。又作盧遮佛、盧至佛、魯支佛、樓由佛。...

樓炭經

凡六卷。全名大樓炭經。西晉法立、法炬共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敘述世界之成壞情形。與長阿含之世記經同本。...

樓閣

梵語 kūtāgāra,巴利語同。為具有重層之建築物。或作為藏書、繪像、登眺遊覽景物之用。經典中常有此語,...

(一)梵語 sukha,巴利語同。為「苦」之對稱。即身心適悅之感覺。三受之一,又作樂受;亦為五受根之一,二...

樂天

梵語 apsara。為天界之有情。經典記載,彼等凌空飛行,奏伎樂,散天花,故稱樂天,又稱飛天。彼常在樂境界...

樂生天

指色界四禪(四靜慮)中之初禪、二禪、三禪等三天。俱舍論卷十一載,於三靜慮(共九處)中,受三種樂(離生喜樂、...

樂邦文類

凡五卷。南宋宗曉(1151~1214)編。慶元六年(1200)完成。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樂邦乃安樂國,即...

樂受

梵語 sukha-vedanā,巴利語同。受,為領納對境而覺苦樂之精神作用。樂受,即領受順情之境,而覺身心...

樂果

(一)涅槃之妙體,離一切生滅,謂之樂;此妙樂為菩提所得之果,故稱樂果。觀經玄義分(大三七·二四六上):「開...

樂欲

願求慾望。又作欲樂。其義有二:(一)指聞法修行方面之樂欲,即於一切智及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樂無厭之心。法...

樂說無礙辯

梵語 pratibhāna-pratisajvid。為四無礙辯之一。系隨一切眾生所樂聞而說法無礙之辯才。又...

歐美佛教

歐美佛教最初以研究佛教文獻為始,法國以大乘佛教研究、考古學研究入手;德國、英國以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研究、考...

歐涅

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中康村(紮倉下之一級組織)之財務管理人。任期三年。 p6101...

歐陽修

(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

歐陽漸

(1871~1943)江西宜黃人。字竟無,一字漸吾。早歲刻苦治學,博覽諸子百家,中日甲午戰起時,感於雜學無...

嘆佛

又作嘆佛、白佛。禪門疏文及回向之首,以聯句或四句偈等讚歎佛德,稱為嘆佛。又讚歎佛德時所唱之偈文,稱為嘆佛偈...

嘆真

又作嘆真、白真。意即讚歎祖師之真容。後轉稱祖師忌回向文之首語為嘆真。[敕修百丈清規卷二] p6102...

嘆德

又作嘆德。指讚歎佛、菩薩、祖師、佛弟子等之功德。若記錄成諷誦之文,則稱嘆德文。經典之首,常載有讚歎佛、菩薩...

嘆德師

又作嘆德師。密教行灌頂之時,誦讚新阿闍梨(傳法灌頂)及大阿闍梨(結緣灌頂)之德者,稱為嘆德師。此為最榮譽之...

嘆靈

又作嘆靈。即面對亡者之靈,讚歎其德業。為亡者回向之首語。例如禪林象器箋卷十三諷誦類嘆靈條:「舊說曰:『亡俗...

潼南大佛

位於四川潼南縣城西約一公里處之大佛寺內。寺始建於唐咸通年間,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據縣誌載,舊有石佛首,...

澄淵

遼代學僧。生卒年不詳。住南京奉福寺。著有南山道宣所譔四分律行事鈔之註疏四分律鈔詳集記十四卷,及科文三卷。四...

澄遠

(908~987)五代雲門宗僧。四川綿竹人,俗姓上官。幼投成都真相院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後離蜀入秦,四處...

澄儼

(1090~1141)高麗僧。為肅宗第四子。初名澄佶,後避宋帝之諱,改名澄儼。肅宗三年(1098),以九歲...

澄觀

(738~839)唐代僧。為我國華嚴宗第四祖。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俗姓夏侯。字大休。號清涼國師、華嚴菩...

潑結木九巴

(1110~1170)西藏名 Phags-mo-gru-pa。又稱帕木竹巴。意為金剛王。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

潔齋

指按一定之法,清淨身心,使飲食、行為皆有節制。即持齋戒,止淫事,斷酒肉、五辛等。又稱精進潔齋、齋清淨、物忌...

澆季

澆,薄之意;季,末之意。即人情、風俗、道德浮薄之時代。又作澆世、澆末。全稱澆季末法。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大...

潭柘山岫雲寺志

凡二卷。清代神穆德撰,義庵續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潭柘山位於北平西約四十六公里,為西山之脈。古有...

潭柘寺

系北平附近佛寺中之最古者。位於石景山之西,栗園莊之北,距北平約四十六公里。巘嶺重疊,九峰扆列,古有龍潭、柘...

潛真

(718~788)唐代僧。夏州朔方(陝西橫山縣西)人,俗姓王。字義璋。性好佛典及外典,二十歲出家,開元二十...

潮音洞

位於浙江定海縣普陀山之紫竹林內。由山石裂罅所成。有二門,奔濤衝入,音發如潮,故稱潮音洞。據普陀山誌卷一所記...

潤生惑

指眾生於臨命終時,對自體、境界及往生之處起俱生起之貪愛,以招引次生果報之惑業。為「發業惑」之對稱。此惑能助...

潘迦拉朵拉派

梵名 Pācarātra。印度教毗濕奴派之一,以潘迦拉朵拉集(梵 Pācarātra Sajhitā)為根...

潘迦拉朵拉集

梵名 Pācarātra Sajhitā。印度毗濕奴教潘迦拉朵拉派聖典群之總稱。詳細規定教義、實修、禮拜形...

熟酥味

梵語 ghrta。為大般涅槃經五味喻中之第四味,指般若波羅蜜。亦為天台宗以五味配五時教判之第四般若時。略稱...

熱海

位於天山之西,蔥嶺之北。又稱大清池、闐池、鹹海。乃存於西域之一大湖,即俄屬土耳其斯坦之亦息庫爾湖(Issy...

熱惱

指逼於劇苦,而使身心焦熱苦惱。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大一○·四三二上):「如白栴檀,若以塗身,悉能除滅一...

瑩山清規

凡二卷。日僧瑩山紹瑾撰。又作瑩山和尚清規、洞谷清規。系參酌古來各種清規而作,為集曹洞宗叢林清規之大成者。收...

瑩山紹瑾

(1268~1325)日本曹洞宗太祖。越前(福井縣)人,俗姓藤原。法名紹瑾。十三歲禮永平寺第二世孤雲懷奘出...

瘡門

即人身泄漏不淨之門孔。指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等六瘡門;若將耳、眼、鼻孔之數計為二,則稱九瘡門。另有特指...

盤山三界無法

禪宗公案名。為盤山寶積提撕學人之垂語。景德傳燈錄卷七盤山寶積章(大五一·二五三中):「禪德!且須自看,無人...

盤山精底肉

禪宗公案名。又作盤山肉案。為盤山寶積省悟之因緣。五燈會元卷三(卍續一三八·五○下):「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因於...

盤山寶積

唐代僧。馬祖道一之法嗣,居於幽州(河北)盤山,宣揚宗風,故世稱盤山寶積。籍貫、生卒年均不詳。謚號「凝寂大師...

盤坐

兩足交疊而坐。即指趺坐。我國俗語稱為盤膝坐,又稱盤膝股坐。 p6113...

盤谷

(?~1272)元代僧。海鹽(浙江)人。號麗水。志氣超邁,博究經史。性樂山水,至元年中游五台、峨眉、伏牛、...

盤袱

指盤與袱二物。又作柈袱、拌袱。即於盤上鋪小袱,盛疏、印等物。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受法衣條(大四八·一一二二中)...

瞎屢生

禪林用語。瞎,謂盲目;屢,通「婁」,謂愚昧;生,指人。原指目盲愚癡之人,引喻為對法無見識者。又作瞎驢、瞎漢...

梵語 pratigha 或 dvesa,巴利語 patigha 或 dosa 。又作瞋恚、瞋怒、恚、怒。音...

瞋心不受悔戒

十重戒中之第九戒。又稱瞋不受悔戒、瞋不受謝戒、故瞋戒。即為防止起瞋恚心而不受他人悔謝所設之戒條。梵網經卷下...

瞋恚三種發相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舉出,修行者修禪定時,有如下三種瞋恚之發相,即:(一)非理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瞋...

瞋恚火

瞋恚之熱惱如火,故稱瞋恚火。又瞋恚能燒盡一切功德,故譬之以火。增一阿含經卷十四(大二·六一九下):「諸佛般...

瞋恚蓋

梵語 vyāpāda-nīvarana,巴利語同。五蓋之一。蓋,覆蓋之義,為煩惱之異名。瞋恚能令人發激怒之...

悉曇字 (cha)。為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車、捙、綽、擦、瑳、嗟、扯、蟲、且。其義有數說...

磋慶

指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全寺僧眾大會。為寺院中最高級之組織。磋慶,乃大眾之意,指全體喇嘛僧徒而言。其常設機關喇...

碾磑

指石臼,尤指使用水力之石臼。唐代,貴族及寺院於其莊園或寺領地設置碾磑,用以脫谷、制粉,成為重要之財源。以此...

磐石劫

梵語 parvatopama-kalpa。以天衣輕拂磐石直至消磨盡淨,譬喻劫期之長遠,稱為磐石劫。此磐石又...

谷頭

禪林中,任職於典座之下,掌理一寺之米谷者,稱為谷頭。又作米頭、看糧。據溈山靈祐禪師語錄載,石霜慶諸禪師即曾...

稽首

為佛教禮法之一。即以頭著地之禮。我國周禮所載之九拜中,稽首為最恭敬之行禮法。佛教之稽首,彎背曲躬,頭面著地...

稽姜那國

稽姜那,梵名 Kikāna。為西印度之古國。位於伐剌拏國之西。此國地處大山川間,立大君長為主。以盛產羊馬馳...

稻田衣

指袈裟。又作水田衣。因袈裟之紋飾如方塊之稻田而得名。王維之六祖能禪師碑銘:「多絕膻腥,效桑門之食;悉棄罟網...

稻稈經

梵名 ?ālistamba。全一卷。譯者不詳。又作稻芊經、稻[艹/干]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系彌勒應...

窮子

梵語 daridra-purusa。為法華經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眾生譬如無功德法財之窮子(如須菩提等聲聞)...

窮生死蘊

小乘化地部所立三蘊之一。指直至生死終了而得金剛喻定之前,皆相續隨轉而無間斷之根本蘊。即六識以上之細意識。此...

范成

清末民初僧。江蘇如皋人。光緒三十四年(1904),入南京僧師範學堂,與太虛、仁山、智光等同學。曾與葉恭綽、...

篇聚

指戒律。比丘、比丘尼所學之戒律,因有五篇、六聚、七聚之分,故稱篇聚。具足戒類別為篇門與聚門,篇門系依結成之...

棰擯

禪林用語。棰即鞭,擯即逐。意指對於犯重大惡事者加以鞭打擯逐。為叢林中之重罰。又作遷單,即開除之意。[敕修百...

練根

指在加行位中之修行者,調練其根性,使成勝根。與轉根、增進根(梵 indriya-vivrddhi)同義。即...

緬甸佛教

緬甸(Burma)東北接我國康、滇,西鄰印、巴,東毗泰、寮,南濱孟加拉灣;其巴利語 Maramma(音譯...

緬祇園

梵名 Vaidhanya,巴利名 Vedhaa。系迦毗羅衛國庵婆樹之林園名。依長部經典第二十九清淨經(巴 ...

梵語 pratyaya,巴利語 paccaya。(一)狹義而言,乃指引起結果之直接原因(內因)外之間接原因...

緣力

指助緣之力量。相對於「因力」而言。佛家以為夙世有修習正法之善因,今生復聽聞正法而助其善因之發動,此力量稱為...

緣已生

指由緣所生之果分,即緣生法。為「緣起」之對稱。狹義之說,緣起指因法而言,緣生指果法而言,實則,緣生、緣起同...

緣中

指藉境繫念時,心所緣之境中。初學者為令心住於緣中而無分散,則繫心於鼻端,或眉間,或額上。所緣之境雖多,但只...

緣日

有緣日之略稱。以佛菩薩與此世界有緣之日稱緣日,例如彌勒菩薩降誕日(陰曆正月初一)、觀音菩薩降誕日(陰曆二月...

緣生法

梵語 pratītyasamutpanna-dharma,巴利語 paticcasamuppanna-dh...

緣因

二因之一。緣,緣助之義。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資助智慧之了因,開發正因之性。[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大明三藏法...

緣成

因緣所成之意。謂諸法皆為因緣所成,全無自性。華嚴五教章卷四(大四五·五○三下):「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緣成...

緣修

二修之一。為「真修」之對稱。在修觀時,有所藉緣而修行者,稱為緣修;若非藉緣而修行,即無修而修者,稱為真修。...

緣起

(一)梵語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 paticca-samuppāda 之意譯。音譯...

緣起法頌

略說緣起法之偈頌。又作緣起偈。即說佛教根本義四諦中之苦、集、滅三諦之偈文。偈文之梵語為 Ye dharmā...

緣起相由

為「法性融通」之對稱。依緣而生起之諸現象,互為交織,互相由藉,稱為緣起相由。為華嚴宗說明事事無礙理論之用語...

緣起論

為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與「實相論」相對稱。為佛教教理兩大系統之一,據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