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端坐

坐禪之相狀,即正威儀而坐。系坐禪之正確坐相,不得前後左右傾側,以耳對肩,鼻對臍,然後調息,一心專注不亂。宗...

端的

禪林用語。謂事理之本末始終,確切分明而顯然可見。義同於正是、真是、確實等語。碧岩錄第一則之評唱(大四八·一...

端美三菩提

西藏名 Thon-mi-sambhota。又譯作吞米桑布札。系七世紀頃,藏王棄宗弄讚(藏 Srov-bts...

端美文法

即文法論根本三十頌(藏 Luv-du ston-pahi rtsaba sum-cu-pa shes-by...

端嚴

謂端正莊嚴。如勝鬘經所說(大一二·二一九上):「又如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於眾山。」佛即以上記之語比喻正法之...

管主八

元代僧。生卒年、籍貫俱不詳。曾任松江府(江蘇松江)僧錄,受「廣福大師」之號。據磧砂延聖院板大藏經之大宗地玄...

管法成

西藏之宗教學者、譯經家。世代為後藏達那(日喀則地區)地方之吐蕃貴族。生卒年不詳。唐代太和七年(833)至沙...

管毒木

乃常瞿梨童女所持物之一。或謂系四角形之木;或謂以毒木作成管狀;或謂非一木之名,乃紮束諸毒木而成。常瞿梨為觀...

管弦講

謂於佛前吹奏管弦以營供養。古代印度即有此風俗,據長阿含經卷十載,帝釋天之執樂神般遮翼(梵 Paca?ikh...

管屬僧尼

指我國古代朝廷管理僧尼之制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管屬僧尼條載,佛教傳入初期,由朝廷之鴻臚寺兼管之,至後秦始設...

箕坐

為坐法之一。橫左足,斜立右膝,右足跟壓覆於左足底之上;因兩足之間其形如箕,故稱箕坐。此坐法於密教修息災、敬...

算沙法門

系善財童子(梵 Sudhana-?resthi-dāraka)歷參五十五善知識時,南行至名聞國,於自在主善...

算題

又稱短冊。略稱算。系天台宗論場中之條目。算,即細長之竹片。天台宗於法問論義時將難解之文句書於「算」上,以便...

絃樂器之一。又稱秦箏,或唐琴。為自古流行於東方諸國之樂器。佛典中,其名散見於六度集經卷七、佛本行集經卷二、...

此、這之意。如「個里」、「個人」等。系流行於唐代以後之俗語。此外,亦作為量詞之用,而置於數詞、指示代名詞之...

個個圓常道

為華嚴宗、天台宗所說幽遠玄妙之教。圓者,完全圓滿之意;常者,常住不滅之意。謂個個事物,如山川、草木,乃至一...

精明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淨心中本具之絕妙明澄。[無量壽經卷下、首楞嚴經卷六] p5882...

精舍

又做精廬。意為智德精練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別稱。經典中雖屢見精舍一詞,然其原語不一,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之雞林...

精室

為密教修法之道場。意即精妙之壇場,或精修練行者之室宅。[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 p5883...

精真

指精明真如之本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十(大一九·一五一下):「覺明虛靜,(中略)觀...

精進

梵語 vīrya,巴利語 viriya。音譯作毗梨耶、毗離耶。又作精勤、勤精進、進、勤。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

精進十種利益

據月燈三昧經卷六載,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而精勤無怠,故有下列十種利益:(一)他不折伏,指不為一切邪...

精進弓

弓有強勁捷疾之推進力量,故經典中常以之比喻精進。同類用語有「智慧箭」、「慧劍」等,即以箭之銳利可摧斬餘物比...

精進佛七

專以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為主,為期七天之修持法會。修淨土宗者,常集眾限期念佛,或一七日,或多七日,以收剋期取...

精進波羅蜜菩薩

精進波羅蜜,梵名 āryavīrya-pāramitā,音譯阿利也微利也波羅蜜多。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位於...

精藍

即僧徒所居之伽藍。藍,伽藍之略。伽藍為精進修行者所居,故稱精藍。(參閱「伽藍」2769) p5885...

精靈

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又作精神、精魂、魂神精識。或單稱為靈或精。據灌頂經卷六冢墓因緣四方神咒經、大佛頂首楞嚴...

精靈棚

日本佛教用語。指於盂蘭盆會期間所設之壇,其上放置飲食等珍味以祭亡靈。又稱靈棚。此風源自江戶時代。即於盂蘭盆...

精靈會

日本佛教用語。精靈,死者之靈魂。於日本,盂蘭盆會亦稱精靈會。於盂蘭盆會首日,迎請精靈到來,於最末一日,則恭...

綜理眾經目錄

全一卷。東晉道安(314~385)撰。又稱苻秦沙門釋道安綜理眾經目錄、安法師所譔錄、釋道錄、道安錄、安公錄...

綜藝種智院

位於日本京都市南區九條。為日僧空海所創設之私立學校。當時之日本,一般子弟受教育之限制極多,然空海創設該院後...

綠度母

度母,梵名 Tārā,全稱聖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二十一尊,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綠...

緊那羅

梵名 Kij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緊捺洛、緊拏羅、緊擔路、甄陀羅、真陀羅。或稱歌神、歌樂神...

緊波迦果

緊波迦,梵語 kimpaka。屬胡蘆科之一種毒草。學名為 Trichosanthes palmata。又作...

網明菩薩

網明,梵名 Jālinīprabha,又譯作明網、光網、網光。或稱網明童子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此尊系金剛...

綱目

綱,與網通。天台以頓、漸、秘密、不定之化儀四教為此宗判教之大綱,而以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為釋義之綱目。...

綱格

指佛門規章。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七下):「教門綱格匡骨盤峙。」[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四] p5889...

綱維

負責領導、維持寺院諸事之職僧。據義楚六帖卷六師徒教戒部載,綱維即指寺主、上座、維那,餘者但名知事。依此,五...

綺語

梵語 sajbhinna-pralāpa。又作雜穢語、無義語。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詞。十惡之一。成實論卷八以...

維口食

為四種邪命之一。又作維邪食。維,指四維,乃堪輿家所用二十四方位中之四隅。比丘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以如是之...

維那

維那二字,係梵漢兼舉之詞;維,綱維,統理之義;那,為梵語 karma-dāna(音譯羯磨陀那)之略譯,意譯...

維威卡難達

(1862~1902)梵名 Svāmī Vivekānanda。意譯辨喜。本名挪倫特拉那特達德(Naren...

維祇難

梵名 Vighna。三國吳僧。天竺人。生卒年不詳。家世奉拜火教,師亦以火祀為最上之法,後受一沙門之影響,乃...

維摩

梵名 Vimalakīrti。音譯毗摩羅詰利帝。又作毗摩羅詰、維摩詰、無垢稱、淨名、滅垢鳴。為佛陀之在家弟...

維摩經

梵名 Vimalakīrti-nirde?a。凡三卷,計十四品。姚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又稱維...

維摩經玄疏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又稱維摩經略玄、維摩經玄義、淨名玄義、淨名玄疏、淨名玄。本疏系以...

維摩經略疏

(一)凡五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稱維摩詰所說經疏、不可思議解脫經疏、淨名經略疏、維摩經疏。收...

維摩經疏

凡二十八卷。隋代天台大師智顗撰。又稱淨名廣疏、維摩經大疏、維摩經文疏、維摩經廣疏、維摩疏、維摩羅詰經文疏。...

維摩經義記

凡四卷或八卷。隋代慧遠(523~592)撰。又稱維摩義記、維摩詰所說經註、維摩義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維摩經義疏

(一)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稱維摩經疏、維摩經廣疏、淨名經廣疏、維摩廣疏。收於大正藏第三...

緇衣

又作黑衣、墨衣、墨染衣。即黑色法衣。僧侶著用之。緇衣又可引申為僧侶之意,故一般亦以緇流、緇門、緇徒作為僧侶...

緇門

緇,黑。僧衣色黑,故稱僧侶為緇流或緇徒。緇門者,緇流之門,指佛門而言。緇門警訓卷一(大四八·一○四三中):...

緇門世譜

全一卷。詳稱終南山天龍會集緇門世譜。又稱釋氏源流五宗世譜定祖圖。清代臨濟宗僧迅雷明喜等編,康熙四十二年(1...

緇門崇行錄

全一卷。明代袾宏輯。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作者因慨嘆末世出家沙門之墮落,故撰輯本書,內容簡述自佛世至明...

緇門警訓

凡十卷。元代臨濟宗僧永中補,明代臨濟宗僧如巹續補,先後刊行於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及明憲宗成化十年(1...

緇素

緇與素之併稱。又稱緇白。緇,黑;素,白。出家眾通常披著黑衣,故以緇代稱;在家者披著素衣,故又稱白衣。緇素即...

緇黃

為僧侶與道士之併稱。因僧侶著緇服,道士戴黃冠,故二者併稱為緇黃。[法苑珠林卷一○○] p5895...

指對於違犯戒律者,依其罪之輕重而施予種種處罰。有大乘戒與小乘戒之別,其罰之性質亦不同。大乘戒中,不論犯何種...

翠微寺

(一)位於陝西西安南方約二十九公里處之終南山。又稱永慶寺。原為唐高祖於武德八年(625)所設之太和宮,後廢...

翠岩

五代僧。又作翠岩。法號令參。湖州(浙江吳興)人。雪峰義存之法嗣。嘗住明州(浙江鄞縣東)翠岩山,大張法席,其...

翠岩夏末示眾

禪宗公案名。又作翠岩眉毛。五代之翠岩(岩)禪師於夏安居之最末一天,以一夏以來為同門說法,或許已觸犯佛法,而...

耳聽。與思、修合稱三慧。對於根據經典而來之教說,聽聞而信解之,稱為聞法、聞信。佛陀之弟子常聽聞聲教,稱為聲...

聞光力

聞,聽聞而信解之;光,光明;力,威力。聞光力,謂聞信佛之光明有攝取眾生的作用。如聞阿彌陀如來之智慧光明,有...

聞名

謂聞佛之名號,特指聞阿彌陀佛名號而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四十七願為聞名不退願。無量壽經卷上載其願文為(大...

聞成就

為六成就之一。每一經典首端均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比丘眾」等數言,順次以如是、我聞、一時、佛、...

聞法

又作聽法、聞經。謂聽聞佛之教法。凡從佛直接聞法、從高僧聞法、從經典聞法等,均通稱為聞法。聞法乃信教入道之第...

聞陀羅尼

又作聞持陀羅尼、法陀羅尼。為四陀羅尼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將陀羅尼分為法、義、咒、忍四種,其中,聞陀羅尼...

聞信

謂聞阿彌陀佛之名號而生信。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中):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

聞思修

聞,指聽聞教法;思,指思惟義理;修,指修行。而聞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為經由聞、思、修而成之智慧。此三慧...

聞香教

為明代民間宗教之一。又稱東大乘教。萬曆(1573~1619)年間,河北灤州石佛口之王森所創立。自稱曾救一狐...

聚沫

沫,水泡。聚沫,指聚集之水泡。經典中用以譬喻有為法之無常。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中):「是身如聚沫,...

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嬉戲中聚砂作佛塔供養,以此事因,諸童子乃得成佛之緣。法華...

聚落

梵語 grāma,音譯枷喇摩;巴利語 gāma。又作聚洛。或稱村落、村。即眾人所聚居之處。五分律卷一(大二...

聚墨

用以譬喻物之黑。無量壽經卷上頌曰(大一二·二六七上):「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

肇論

全一卷。後秦僧肇(384~414)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作者僧肇為鳩摩羅什門下四聖之一,號稱解空第一。...

肇論疏

(一)凡三卷(下卷缺)。南朝陳代慧達撰。又稱肇論吳中集解。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為肇論之註釋書中最古者,其...

膏明

為形容行、解二者相輔相成之譬喻。膏,指膏油,比喻正行;明,指燈明,比喻妙解。依見聞學習而領解教理,屬於「解...

台座

本指規定佛像之位置。其後,依照儀軌,用以襯托佛像者,亦稱台座。古印度本無佛像,僅以一塊方形板,表佛之存在。...

與力不障

增上緣之一。為「無力不障」之對稱。謂付予助力,使之增強,以補其力之不足,使無障礙。 p5904...

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時,對其行事之決定,有所讚成或反對之欲...

與奪

為禪家用以指導學人之方法。與,給予修行者自然發揮,亦即放行之意;奪,即奪取、不允許,或奪去一切之自由,亦即...

與麼

禪林用語。原為宋代之俗語。又作恁麼、異沒、伊麼、漝麼。指現在所述說事物之狀態與已實現之狀態。意即這麼、如此...

與願手

即結「與願印」之手相。與願印,印相為右手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寶或甘露水之相。[攝真實經、大日經疏卷...

蒙古佛典

即蒙譯佛教聖典之總稱。蒙古民族自十三世紀歸依佛教以來,除將西藏佛典翻譯為蒙古語外,更將部分西藏之藏外佛典加...

蒙古佛教

佛教傳入蒙古最遲在元憲宗蒙哥之世(1251~1259 在位),成為普遍信仰則始於忽必烈時代,在此以前,蒙人...

蒙古佛教史

西藏名 Hor chos-byuv。Hjigs-med nam-mkhah 著。全名為 Chen-po h...

蒙古源流

(Erdeni yin Tobci)凡八卷。撒岡賽郡(Sagan Secen)著於一六六二年,時年五十九。...

蒙骨王

(Mongkut, 1804~1868)為泰國佛教法相應部(Dhammayuttika-nikāya,亦譯...

蒙堂

禪林都寺以下之知事職者,於退職後所安養之寮舍;或用以指居住於蒙堂之眾人。蒙有靜養之意。蒙堂之管理者,稱作蒙...

蒙潤

(1275~1342)元代僧。嘉禾(浙江嘉興)人,俗姓顧。號玉岡。十四歲於白蓮華寺從古源永清出家。就永清學...

蒲甘

(Pagan)上緬甸之古都,為緬族文化與信仰之中心。位於流經緬甸中央之伊洛瓦底江中游,為緬族之中心地區(現...

蒲室集

凡十五卷。元代僧笑隱大欣撰,延俊等編。元代刊行。輯錄烏回寺語、禪宗大報國寺語、中天竺寺語、大龍翔集慶寺語、...

蒲美蓬

(1928~)泰國第九世國王。父宋卡,母雙汪。十九歲登極,旋赴瑞士攻讀工程及政治學,兼攻英、法、德、拉丁文...

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之圓形扁平坐具。又稱圓座。乃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之物。其後亦有以綾錦包成者。種類頗多,厚者稱...

蒲闍尼

為梵語 bhojanīya 之音譯。又作蒲膳尼。意譯為正食、啖食。指五種正食:飯、麨、乾飯、魚、肉,或飯、...

(一)梵語 āvarana,覆障之義。指煩惱,因煩惱覆障善心,故稱為蓋。有五種,即:貪慾蓋、瞋恚蓋、惛沉睡...

蓋天蓋地

禪林用語。又作普天普地、盡十方世界。(一)謂佛法之真理,古今一如而無所不包;又佛法之顯現無所不在,舉凡草木...

蓋格爾

(Geiger, Wilhelm; 1856~1943)為德國印度學學者,巴利文之專門學者。一八九一年任埃...

梵語 satya,巴利語 sacca。審實不虛之義。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真理。增一阿含經卷十七載...

蓋纏

蓋與纏皆為煩惱之異名。蓋,覆障之義;因煩惱可覆障善心,故稱蓋。貪慾蓋、瞋恚蓋、惛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