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諦察法忍

三種忍辱波羅蜜之一。又作察法忍、法思惟解忍、法思勝解忍、通達忍、觀法忍、觀察法忍。忍,謂忍耐違逆之境,而不...

諦緣度

合併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而稱諦緣度。天台宗以此三者為三藏教中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觀所修。[八宗綱要] p6...

諦聽

梵語 ?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地聽聞佛法。[長阿含經卷二、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

諦觀

(一)朝鮮高麗僧。生卒年不詳。精通天台教觀,道譽極盛,頗受高麗國王之禮遇。其時在我國,由於唐末五代之戰亂,...

諦觀全集

凡二十八冊。演培著。為作者歷年之著述,及其弘法之講稿所匯集而成。作者號諦觀,故命書名為諦觀全集。全書採用語...

諺文

(An-mun)李朝世宗時代所製定之朝鮮文字。正式稱為「訓民正音」。諺文系對於漢字而自謙之稱,現稱 Han...

諫王經

梵名 Rājāvavādaka。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此經甚短,為平易之散文體。記述...

諮嗟

為感嘆稱讚之語。又作諮嗟。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

諾矩羅

梵名 Nakula。又作諾矩那。為十六羅漢之第五。傳說即阿羅漢具德經中之諾酤羅長者,彼與其眷屬八百阿羅漢共...

諾健那

梵名 Mahā-nagna。全稱摩訶諾健那。又作荼健那、諾伽那。意為露形身、露形神、露身。為裸身之大力神。...

諾瞿陀樹

梵語 nyagrodha,巴利語 nigrodha,nigoha。類似榕樹之桑科植物。產於印度、錫蘭。又稱...

諷誦

諷詠諳誦之意。又作誦經、諷經、諷讀、讀經。即出聲讀誦經文、偈頌等。諷誦之法,原為印度婆羅門間所行的六行(梵...

諷誦文

法會時用以讚歎三寶或追悼死者之文。多系古德所作之法語、發願文、回向文,或偈頌。禪宗之心王銘、信心銘、參同契...

賴吒和羅

梵名 Rāstrapāla,巴利名 Ratthapāla。又作賴吒和羅、羅吒波羅、賴吒拔檀。意譯為護國。又...

賴吒和羅經

(一)全一卷。吳·支謙譯。又稱羅漢賴吒和羅經。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記述賴吒和羅聞佛說法而立志出家,得證阿...

賴耶三位

由「因位」到「果位」,將第八阿賴耶識之變化分為三段以說明之,稱為賴耶三位。此係唯識宗之說。即:(一)我愛執...

賴耶三相

即第八阿賴耶識所具之三種相。唯識宗以阿賴耶識之自體本具諸法之因與果,為顯其體、義之差別,而立三相。即自相(...

賴耶三藏

第八阿賴耶識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一)能藏,就阿賴耶與種子之關係而言,阿賴耶識乃微細任運相續,無始終亦...

賴耶四分

據翻譯名義集卷十五所舉,第八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善惡種子,具有下列四分之義,即:(一)相分,相,即形相。相分...

賴耶緣起

為四種緣起之一。法相宗之唯識說,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又作阿賴耶緣起、唯識緣起。賴耶,阿賴耶之略,...

踴身七樹

據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載,釋尊曾躍身空中,身放光明,以照人天,其高七倍於多羅樹。淨覺師碑銘:「開口萬言,音和...

輸羅印

輸羅,梵語 ?ūla。即兵器中之戟。輸羅印,即戟形之印相。[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九] p6316...

辨主問

為「偏僻問」之別稱。汾陽十八問之一。主,指師家。學人為試驗師家而提出質問,稱為辨主問。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

辨長

(1162~1238)日本僧。字辨阿,號聖光房。又稱二祖上人、鎮西上人、築紫上人。敕謚「大紹正宗國師」。為...

辨體

即辨明一經之指歸。為天台智顗大師所立五重玄義之一。智顗為解釋諸經,而立有五種義解法,即釋名、辨體、明宗、論...

辦事

禪寺中從事雜務者之總稱。如寮元、寮主、副寮、延壽堂主、淨頭、化主、園主、磨主、水頭、炭頭、莊主、監收等皆稱...

辦事明王

又作辨事明王。於密教中,為如來執作諸務之明王,稱為辦事明王。大日經疏卷五載,不動明王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

辦事真言

又作辨事真言、成辦諸事真言。密教於成辦事業,如築壇場、辨供具、奉供物等諸法事時所誦之真言;此真言即辦事明王...

辦道

意指修行、成辦道業、精進佛道等。又作辨道。唐代初期之禪宗未有「辦道」一詞,直至中唐,五家七宗之宗風形成後,...

遵式

(964~1032)宋代僧。台州臨海(浙江寧海)人,俗姓葉。字知白。投天台義全出家,十八歲落髮,二十歲於禪...

選友

為婆羅門種,乃悉達太子之師。佛祖統紀卷二載,太子七歲時,王令其學書,遂從國中之聰明婆羅門選友學習。太子曾問...

選佛

原指選出可成佛成祖之師,後引申為坐禪修行之意。碧岩錄第四則(大四八·一四三下):「選佛若無如是眼,假饒千載...

選佛圖

又作十法界圖、佛法雙六、名目雙六、淨土雙六。借佛教之名相,依轉迷開悟之理所繪製之遊戲圖。圖樣有數種。明代,...

選擇

分辨事物之好壞、優劣,而汰劣存優之意。據日僧源空之選擇集載,「念佛」是阿彌陀佛所選易修之殊勝行,為闡明其故...

選擇本願

廣義指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或特指第十八願。當阿彌陀佛猶在因位時,歷經五劫之長時思慮,並參考諸佛所立誓願,乃...

遼道宗

(1032~1101)遼第八代皇帝。姓耶律,名洪基。二十四歲即位,在位(1055~1100)時期,國內外雖...

遺形

指佛入滅後之遺骨。即佛舍利。長阿含卷四遊行經(大一·二九下):「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在但當分取,眾咸稱...

遺教

指佛、祖師等遺留予後世之教法;或特指佛臨終時所說之教法。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佛教為釋迦佛所說...

遺教經

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遺經、佛臨涅槃略誡經、略說教誡經、佛遺教經。收於大正藏第...

遺教經論

全一卷。印度天親菩薩造,南朝陳代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此論乃釋論「遺教經」之書。分七科釋之,以闡述...

錢弘俶

(929~988)五代杭州臨安人,字文德。為吳越國文穆王錢元瓘之第九子。又稱錢俶。天性誠厚,心向佛法,年二...

錢謙益

(1582~1664)清代江蘇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明萬曆進士,弘光年間(1645)為禮部尚書。學問淵博...

錫克教

(Sikhism)梵名 Sikha。印度教改革派之一。開祖為那那克(Nānak, 1469~1538),...

錫杖

梵語 khakkhara,或 khakharaka。音譯為隙棄羅、吃棄羅。又作聲杖、有聲杖、智杖、德杖、...

錫拉圖召

位於綏遠歸綏城內之喇嘛寺。寺,蒙古語稱作「召」或「招」。歸綏一帶,大、小之召甚多,而以錫拉圖召為最著名。錫...

錫金佛教

錫金,古稱哲孟雄。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界西藏,東南鄰不丹,南接印度,西接尼泊爾,面積七千餘平方公里。於一...

錫蘭佛教

錫蘭系位於印度半島東南海外約三十二公里之島國,梵名 Sijhala,音譯僧伽羅,意譯執師(獅)子、師子胤...

錫蘭僧伽派

巴利名 Sinhala-savghanikāya。為緬甸早期上座部佛教教派。亦稱錫蘭宗派(巴 Sinhal...

錄外經典

即指登載於一般經錄以外之經典。依其內容,約可分為四類:(一)失譯經典,指譯者不明之經典。此乃因古時於所譯經...

錦包特石

禪林用語。謂錦中包有大石,比喻外柔內堅;即指師家指導學人之機法,表面雖柔和,然內涵辛辣。從容錄第十四則(大...

錦江禪燈

凡二十卷,另有目錄一卷。清代臨濟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著,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於卍...

閻牟那河

閻牟那,梵名 Yamunā。意譯作縛河。乃印度恆河之支流,長約一三八五公里。印度自古視為閻摩天之妹閻美(梵...

閻浮提

梵名 Jambu-dvīpa,巴利名 Jambu-dīpa 之音譯。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閻浮,...

閻浮樹

閻浮,梵語 jambu,巴利語同。又作譫浮樹、贍部樹、剡浮樹、染部樹、潛謨樹。略稱閻浮。屬於落葉喬木。學名...

閻浮檀金

梵語 jambūnada-suvarna。意謂流經閻浮(jambū)樹間之河流(nada,檀)所產之沙金。...

閻曼德迦明王

閻曼德迦,梵名 Yamāntaka。此尊能降服閻魔,解除眾生之縛。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持...

閻曼德迦儀軌

記載佛說大威德明王念誦法之儀軌。計有四本:(一)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全一卷,唐代不空譯。(二...

閻婆度鳥

為地獄中令罪人受苦之鳥。又作閻婆鳥。居於十六眷屬地獄中之閻婆度地獄(又作閻婆叵度地獄)。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

閻羅人

指在地獄中呵責罪人之獄卒。正法念處經卷六(大一七·二九下):「閻羅人苦切偈語責疏之言:『汝邪見愚癡,癡罥所...

閻羅十殿

又作十殿閻羅。閻羅,即閻羅(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被一般人視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

閻羅王五天使經

全一卷。劉宋慧簡譯。全稱佛說閻羅王五天使經。略稱焰羅經、五天使經。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內容述說佛以天眼能隨眾...

閻魔王

閻魔,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閻羅、剡魔,意譯作雙、雙世、遮止、靜息、縛、深惡勝業...

閻魔界

梵名 Yama-loka。指閻魔王之世界,即諸鬼本處。又作琰魔界。俱舍論卷十一載,閻魔王國位於贍部洲(閻浮...

隨一

謂多數中之一。順正理論卷五十(大二九·六二二中):「六境中隨一所攝故。」金七十論卷中(大五四·一二五一中)...

隨一不成過

因明用語。隨一不成,梵語 anyatarāsi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因十四過之一。即在因明對論中,立(...

隨三智轉智

指隨三種智觀照轉境相之智。為唯識宗所立菩薩所觀唯識無境中四智之一。唯識宗為破除外道、餘乘之執著實我與實法而...

隨分

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八十華嚴經卷三十四(大一○·一八三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圓覺...

隨分覺

(一)謂除去一分之無明,即證得一分之真如。 (二)指初地以上乃至九地菩薩之覺智。與「究竟覺」相對。為大乘起...

隨心供佛樂

指念佛行者由極樂淨土之依正二報所得十樂之一。為日僧源信於往生要集卷上所說聖眾來迎、蓮華初開、身相神通、妙境...

隨心咒

(一)又作心中心真言。於諸尊秘法中多有心中心真言、心真言、根本真言等三種。心中心真言乃從諸尊內證本誓之三種...

隨心金剛

梵名 Vajra-kelikilah。為密教金剛部之忿怒身。又稱金剛藏隨心、金剛隨心、雞利系羅、吉利枳羅...

隨心院

為日本真言宗善通寺派之大本山。位於京都市東山區。通稱小野門跡,或隨心院門跡。正歷二年(991),由仁海所創...

隨心轉

為「不隨心轉」之對稱。三種律儀中,別解脫律儀稱為不隨心轉;靜慮律儀(定共戒)與無漏律儀(道共戒)稱為隨心轉...

隨文釋

乃解釋經典時,依本文逐章逐句註釋其所含攝之意義,並闡明其義理。又作隨文解釋、隨文作釋、文句釋、隨釋。於隨文...

隨方毗尼

謂隨風俗民情之需,對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開許之事等不經開許廢止之新事例,得隨順地方之...

隨他權教

權教,謂權假方便未了義之教。佛陀順應眾生之根機而方便說法,此乃隨他意所說者,故稱隨他權教。為「隨自實教」之...

隨犯隨制

指隨所犯罪過而製定之戒律。為「一時頓制」之對稱。又稱隨緣制戒。即佛陀隨弟子之每犯過誤而設定製止之戒律。律藏...

隨犯隨懺

謂隨犯錯而隨即懺悔。又作隨犯隨悔。指依隨犯戒律所禁之行為或起煩惱等,即刻對所犯之錯一一懺悔;由此消滅罪障,...

隨名釋義

為三論宗四種釋名之一。又作依名釋義。謂就世俗之字義,依其名稱解釋之,如解釋「真」為真實之義,「俗」為浮虛之...

隨年錢

依其人之年數而施予錢財。與「隨年嚫」同義;嚫,係達嚫(梵 daksinā,施物)之略稱。聯燈會要卷二十九亡...

隨自意三昧

為天台宗四種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異稱。謂隨意之生起即修禪定,而不局限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大品般若經...

隨自意隨他意

隨自意與隨他意之併稱。略作隨自隨他。又作隨智隨情。佛說法時,依其自內證而說者,稱為隨自意、隨智;其所說者,...

隨自實教

為「隨他權教」之對稱。實教,謂真實究竟了義之教。佛陀隨順自意宣說內證真實之法,稱為隨自實教。如「一切眾生悉...

隨至施

謂對隨近自己來者行佈施。乃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施等八種施之一。...

隨色摩尼珠

謂摩尼寶珠無有自色,乃隨所對物之色而現其色相。乃比喻佛性本來空,雖離諸相而隨緣顯現諸相。趙州和尚語錄卷上(...

隨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十六資具之一。謂於無人處即坐,不必只尋冢邊、樹下或露地而坐。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載,...

隨形好

梵語 anuvyajana,巴利語同。又作隨好、小相、小好、好。佛、菩薩之身所具足殊勝相貌中,顯著而易見者...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全一卷。唐代寶思惟譯。又稱隨求經、隨求得大自在咒。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敘述佛應大梵天王之請,而說根本咒...

隨求即得天子

又稱隨求天子。唐代寶思惟所譯之隨求經載,昔有破戒比丘,得重病受苦,有一優婆塞為其書寫隨求經神咒,並繫於其頸...

隨宜

即隨順眾生根器之所宜。又順應人、時、處所宣說之法,稱為隨宜所說、隨宜說法。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五中):「佛...

隨念分別

梵語 anusmarana-vikalpa。即憶念過往之境事而起各種追念分別。為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

隨念智

即能憶持而不忘失過去諸事之智慧。為菩薩後得無分別智之一。攝大乘論釋卷九(大三一·三六七上):「後得無分別智...

隨法行

梵語 dharmānusārin。十八有學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為「隨信行」之對稱。又作法行。於俱舍宗,指...

隨舍利

梵名 Licchavi,巴利名同。古代中印度吠舍釐城(梵 Vai?āli,巴 Vesālī)之種族,屬跋祇...

隨門

天台宗六妙門之一。又作隨息門。謂細心依隨息(呼吸)之自然出入,專住而不散。即修行之人,心隨於息,入時知入,...

隨信行

梵語 ?raddhānusārin。十八有學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為「隨法行」之對稱。指聲聞乘「見道」之鈍...

隨染本覺

大乘起信論就隨染、性淨二義說明本覺之相。所謂隨染,乃依妄染之污穢,顯示本覺之作用。又分智淨相、不思議業相二...

隨相

又作小相。與「本相」(大相)相對稱。顯示諸法生滅變遷之生、住、異、滅等四相,稱為本相。一切有為法皆具四相,...

隨相十地

為華嚴宗所稱十地之因分。與果分之「就實十地」相對。依唐代華嚴三祖法藏之說,隨相十地為菩薩之所知、所行,故稱...

隨相戒

指事相之戒法。又作事戒。為「離相戒」之對稱。謂受持三業、四威儀等。即隨順如來一代之教法,衣缽具足、落髮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