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臨終現前願

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九願。又作臨終迎接願、攝取修德欲生願、來迎引接願、聖眾來迎願、現其人前願。即念佛...

臨壇

謂僧尼登臨戒壇,舉行授戒之儀式。此等登壇授戒之僧尼,即稱為臨壇大德。臨壇大德之設置始於唐永泰元年(765)...

臨濟三句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接引學人之三種方法。即:(一)三要印開朱點側,未容擬議主賓分。(二)妙解豈容...

臨濟四喝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臨濟義玄禪師以「喝」接引徒眾之四種方法。臨濟錄(大四七·五○四上):「師問僧:『有時一喝...

臨濟四賓主

又作濟宗四賓主。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提出四句賓主,為臨濟根本思想之一;旨在以四句料簡提示禪機。即指導學人時,師...

臨濟寺

(一)位於河北正定。原稱臨濟院。創建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義玄...

臨濟佛法大意

禪宗公案名。又作定上座佇立、定上座問臨濟、臨濟托開、擒定上座。系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與定上座之問答。碧岩錄第三...

臨濟宗

略稱濟宗。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以唐代臨濟義玄(?~867)為宗祖。屬南宗南嶽法系。義玄先參黃...

臨濟宗旨

全一卷。宋代僧覺范慧洪(1071~1128)著。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慧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闡論三玄三...

臨濟栽松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黃檗希運與臨濟義玄師徒間之問答。臨濟錄(大四七·五○五上):「師栽松次,黃檗問:『深山里...

臨濟真人

禪宗公案名。臨濟錄(大四七·四九六下):「上堂云:『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

臨濟喝德山棒

又作臨濟金剛王·德山木上座。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教導學人多用喝,德山宣鑒禪師則多用棒,此語系併舉兩者相似之機鋒...

臨濟義玄

(?~867)臨濟宗之祖。唐代曹州(河南)南華人,俗姓邢。幼負出塵之志,及落髮受具足戒後,便慕禪宗,初到江...

臨濟瞎驢

禪宗公案名。系唐代臨濟義玄禪師示寂前與其弟子三聖慧然之問答。臨濟錄(大四七·五○六下):「師臨遷化時,據坐...

臨濟錄

全一卷。全名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又作臨濟義玄禪師語錄。唐代三聖慧然編集。為臨濟宗之祖臨濟義玄法語之集錄,...

臨齋

指午齋之時,或指接受檀越之供養。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卷上(卍續一一二·一二下):「或久出歸時,就臨齋,俓入僧堂...

禪林用語。舉起、舉出之意。為禪錄記載禪師提示祖錄公案或提起拳棒以啟發學人時之用語。又從提示唱道之意而言,有...

舉一全收

又作舉體全收、舉體全攝。謂舉一法而收一切法。以此一法即具有一切法之通性故。華嚴五教章卷四(大四五·五○一下...

舉一明三

禪林用語。謂知解敏銳,示一即能知三。禪宗以此語顯示伶俐之機用。碧岩錄第一則(大四八·一四○上):「隔山見煙...

舉一蔽諸

舉,明顯提出以揭示其意;蔽,賅攝、涵蓋之意;諸,眾多之意。即於解說某種義理或表達某種概念時,僅舉示其中一項...

舉手低頭

謂於佛前舉一手,或微低其頭,表示敬禮;此係禮法中之輕者。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九·九上):「或有人禮拜,或復...

舉向

禪林用語。指提示、唱道祖錄公案。他如舉示、舉唱、舉似等,皆同此意。景德傳燈錄卷八則川和尚章(大五一·二六一...

舉似

禪林用語。似,猶示。謂以言語提示古則,或以物示人。宋代詩人蘇軾有詩云(卍續一三七·一五九下):「溪聲便是廣...

舉則

禪林用語。又作舉古。舉,舉唱之意;則,指本則、公案。首座於法戰時,讀唱本則,稱為舉則。(參閱「法戰」342...

舉哀

禪林中,遇和尚遷化,於佛事終了後,眾僧於其龕前同聲舉唱「哀!哀!哀!」三聲,此一葬式,稱為舉哀,又稱為舉哀...

舉喝

為禪宗應機接物之法。喝,指發出叱吒之聲音。即禪師為開導學人,不以言語或文字表示,而用叱喝之聲以破除其邪見、...

舉經

指讀經時,始唱讀誦之經名、題號。又指唱經名之人。昔時以默讀為主,故無須舉經,今以維那司此職。又唱經名之方法...

舉讚

讀誦經典前,為讚佛而唱讚文,稱為舉讚。如香讚、結讚等。黃檗清規祝釐章一(大八二·七六六下):「堂頭陞座,祝...

薪盡日

薪盡,意指釋尊涅槃。薪盡日,即指釋尊之涅槃日。關於釋尊涅槃之日有三說,即:(一)二月八日,(二)二月十五日...

薪盡火滅

比喻佛之涅槃,如薪盡火滅一般。出自法華經序品。大小乘對此有不同之解釋:(一)小乘以為菩薩為伏惑行因,故成佛...

薄地

(一)意即卑賤下劣之位。指下賤之凡夫位。道宣之淨心戒觀法卷下(大四五·八二六下):「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報...

薄伽梵

梵語 bhagavat,巴利語 bhagavā 或 bhagavant。為佛陀十號之一,諸佛通號之一。又作...

薄伽梵塔派

梵名 Bhāgavata-sampradāya。印度毗濕奴派中之一派。廣義而言,指信仰毗濕奴為薄伽梵(梵 ...

薄伽梵歌

梵名 Bhagavad-gītā。又作聖婆伽梵歌。意譯為世尊歌。為古代印度之宗教詩。即大敘事詩(梵 M...

薄拘羅

梵名 Vakkula, Bakkula, Bakula, Vakula,巴利名 Bakkula, Bāku...

薄福

梵語 alpa-punya。謂薄德少福。今世福德淺薄,乃因宿世作惡多,為善少,無宿世之善根,故苦多樂少,不...

薄證

指淺薄之證悟。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九下):「端心正觀,那得薄證片禪即以為喜,才見少惡即以為憂?」 p...

薜舍國

薜舍,梵名 Vai?āli。為印度之古國。又作毗耶離國、鞞舍離國、維耶國、吠舍釐國。意譯為廣嚴國。位於中印...

薜蘿

又作薜羅。(一)原指薜荔與女蘿等蔓草,多用於比喻隱士所著之衣。在佛教中,轉指破袈裟,蓋形容僧衣之陋劣,故又...

覆缽

指向下之半球體,狀如倒覆之缽。即於佛塔塔身之上所作半圓之覆缽形狀。俗稱斗形。於各種樣式之佛塔中,形制最古者...

姜羯羅

梵語 kajkara,或 kavkara。為古代印度極大數之名稱。又作矜羯羅、甄迦羅、恆迦羅。印度古代表示...

薛懷義

(?~695)唐代僧。京兆鄠縣(陝西)人,俗姓馮。原為雜技團中之大力士,以偶然之機會得接近則天武后,因此得...

螺髮

又作羅發、蠡發。謂頭髮收斂右旋呈螺文狀。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隨形好之一。生身釋迦佛之發細軟潤澤,右旋轉呈...

螺髻仙人

指釋迦牟尼之前身。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釋迦昔時為仙人,名尚闍梨。因髮結生於頂,形如螺,故稱螺髻仙人。常行第...

螺髻梵王

梵天王頂髻作螺形,故稱螺髻梵王,或螺髻梵。曾於維摩會上與舍利弗問答。淨心誡觀法卷上(大四五·八二三上):「...

謗三寶戒

顯教十重禁戒之一。即禁製誹謗佛、法、僧三寶之戒。又作譭謗三寶戒、助謗三寶戒、謗亂正法戒、誹謗戒、謗菩薩法戒...

謗佛

(一)指為妨害釋尊弘教所做之誹謗事蹟。最有名者為提婆達多,彼原系佛陀之堂弟,後出家為佛弟子;至晚年,欲排擠...

謗佛經

全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與竺法護譯之決定總持經為同本異譯。內容敘述師子遊戲菩薩等十大菩...

謗法闡提

二種闡提之一。又作斷善闡提。指生起大邪見,誹謗大乘而斷一切善根之不可成佛者。闡提為一闡提(指無成佛之性者)...

謙益

百濟律宗之鼻祖。於百濟聖王四年(526),為求律典,乃渡海轉至中印度常伽那大律寺,學梵文五載,洞曉竺語,深...

講演、講說之意。謂聚集眾人,講演或論議經論等。依講說之內容,可大別為講經、講律、講論。在印度,阿育王時代已...

講宗

指佛教禪、律二宗外之其餘諸宗派。系禪宗所立;以彼等多重講說經典義解,不似禪宗之強調見性悟道,故以此名稱之。...

講師讀師高座

於法會中,講師、讀師宜升之高座。在佛前左右,講師座居右,讀師座居左,二座相對。讀師讀經題,講師講經義。如日...

講院

又作講寺。與禪院、律院相對。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主之寺院。據續釋氏稽古略卷二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

講堂

梵語 prāsāda,巴利語 pāsāda。指供作講經說法之建築。於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如增一阿含...

講經四益

謂講說金光明微妙經典,可獲得四種利益。據金光明經卷一載,即:(一)國土吉祥益,即軍眾勢力強盛而無怨敵,疾疫...

謝三郎

系禪林中對唐代青原法系玄沙師備禪師之稱號。師備俗姓謝,人依謝家三男之意而稱謝三郎。又師備持律嚴謹,人亦稱備...

謝瓦基佛塔群

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東南約六公里處。包括四座佛塔、二座石幢,約建於二世紀頃,年代稍晚於黑山佛塔群。佛塔外...

謝因緣

禪宗住持之誨示,稱為因緣;學人謝師家指導開示,而對之展具三拜或九拜,即稱為謝因緣。敕修百丈清規卷六(大四八...

謝安

(320~385)晉代陳郡陽夏人。字安石。東晉孝武帝(373~396在位)時,任中書監、尚書僕射,後受封建...

謝戒

禪林中,沙彌得度受戒後,至戒師所之拜謝禮,稱為謝戒。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大四八·一一三八中):「俟他時登壇受...

謝掛搭

系禪林中新近被允許掛搭者,為表示對住持之謝意所舉行之儀式。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對此儀式有詳細記載,並謂(大四八...

謝鎮之

南朝劉宋明帝時散騎常侍。生卒年不詳。因道士顧歡撰「夷夏論」一文,貶斥佛教為夷狄文化,鎮之即作「與顧道士析夷...

謝靈運

(385~433)劉宋陽夏人。好學博覽,工於書畫、詩文,縱橫俊發,獨步江左。歷任太尉參軍、永嘉太守。稟性簡...

醫羅缽呾羅龍王

醫羅缽呾羅,梵名 Elāpattra,巴利名 Erāpatha。又稱[口*垔]罹缽多罹龍王、伊羅缽多羅龍...

賽巴巴

(Saibaba, 1926~ )當代印度宗教界之神奇人物。出生於南印度版格羅省普塔帕第村。自三、四歲起,...

賻儀

指贈予死者家人之財貨,以資助其成喪。敕修百丈清規卷三(大四八·一一二八中):「然後上祭所有賻儀,用餘當歸常...

避死經

全一卷。全稱婆羅門避死經。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內容敘述佛告諸比丘,昔有四婆羅門,得五通,精進修...

避羅樹

避羅,梵語 bilva。又作比羅樹、毗利婆樹、頻螺樹。意譯為莮樹、萓莮樹。學名 Aegle marmelo...

還山錄

凡四卷。全稱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又作為霖禪師還山錄。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為霖道霈(1615~1702)撰,興燈...

還生

(一)謂自涅槃界復活。依實大乘教之意,二乘之人雖已入於無餘涅槃界,而餘業未盡,則經若干劫數,還生心身,發大...

還年藥

即可令老者返回少壯之藥。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二五·二二四中):「如是耆老相,還變成少身,如服還年藥。」 p...

還門

天台宗所立六妙門之一。轉心反照謂之還。即反照能觀之心不可得之法門。蓋修行者雖修觀照,而真明未發,即應轉心反...

還俗

又作歸俗。謂已入僧籍者因心生退墮,或奉官命脫下法服歸還俗家。還俗之因約有三種:(一)自身不欲為僧侶而除去僧...

還相回向

略稱還相。二種回向之一。與「往相回向」相對。據往生論註卷下、往生禮讚偈等所說,往生彌陀淨土之聖賢已成就方便...

還相回向願

指彌陀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二願。謂往生極樂之菩薩,為濟度眾生誓願復出他方國土。在無量壽經現存諸譯中,如魏譯無量...

還珠洞摩崖造像

位於廣西桂林之伏波山麓,面臨漓江。唐代稱為東岩。還珠洞玲瓏通透,「臨江試劍石」尤為奇特。千佛岩內有唐代摩崖...

還滅

轉迷而還歸寂滅之意。又作還源。與「流轉」相對稱。據大毗婆沙論卷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五等所說,即由修行之功...

鍵南

梵語 ghana,巴利語同。又作伽訶那、健男、健南、羯南、蹇南。意譯堅、堅厚、凝厚,或硬肉。胎內五位之第四...

煉禪

又作練禪、九次第定。為觀、煉、薰、修等四種禪之第二。即指四禪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種禪定。修觀禪可得色、...

鍋子

原為日常烹煮食物必備之炊具,於禪林中,則轉喻極重要之事物。碧岩錄第七則(大四八·一九九中):「百丈問溈山:...

鍋頭

禪林之職稱。即隸屬典座之下,司掌鍋釜炊爨之人。禪林象器箋職位門;「東山外集送鍋頭偈云:『白雲生處疏山寺,無...

鐘山

位於江蘇南京境內。又稱蔣山、北山、金陵山、神烈山、紫金山、聖遊山。山高四六八公尺。東接青龍、雁門諸山,北連...

鐘馗

系我國民間流傳之闢邪神,彼立誓捉邪鬼。又稱鐘馗大臣、鐘馗神、早馗。相傳唐玄宗臥病時,夢見終南進士鐘馗捕食小...

隱形法

隱藏自己身形之法,即隱身術。據龍樹菩薩傳載,龍樹未出家前,曾學隱身法,入國王之後宮侵凌侍女;其法系以七十種...

隱沒如來藏

十種如來藏之一。又作隱覆如來藏。即法身如來為煩惱所隱沒覆藏。(參閱「十種如來藏」485) p6533...

隱沒相

報身佛所具五種相之一。指壽命無盡之佛暫時隱沒而不現形。(參閱「報身五種相」4921) p6533...

隱念佛

日本佛教用語。為淨土真宗「異安心」秘密法門之一。於傳教儀式時,必進入土藏(倉庫)、麴室,然後秘密施行,故稱...

隱所作法

密教行者如廁時,或入一切不淨之處時所修之法。又作隱所法。繫於頂上觀「囕」字,於左右脅觀「吽」字,並觀想囕、...

隱峰

唐代僧。生卒年不詳。南嶽之門下。福建邵武人,俗姓鄧。世稱鄧隱峰。初參謁馬祖道一,不能得其奧旨,復從學於石頭...

隱峰飛錫

唐代元和年間(806~820),隱峰禪師欲登五台山,途中遇官軍與賊兵交戰,師為除彼等之苦患,乃擲錫空中,飛...

隱峰倒化

禪宗公案名。隱峰禪師立倒示寂之故事。據景德傳燈錄卷八鄧隱峰章載,隱峰將示寂,先問眾雲(大五一·二五九下):...

隱峰推車

禪宗公案名。據禪苑蒙求卷中載,隱峰禪師一日推車,遇馬祖舒展其腳,坐於路上。師雲(卍續一四八·一二○下):「...

隱岳寺

位於浙江紹興、嵊縣間之石城山。此山重岩疊嶂,林木蔥鬱,有石兀立若牆,賡連數百丈。寺為東晉永和(345~35...

隱覆授記

四種授記之一。謂對於修行精進者,固應授與成佛之記莂,但恐授記將令彼生起增上慢或懈怠,若不授記卻會令眾懷疑其...

隱覆說

隱實理而說、方便說。大法鼓經卷上(大九·二九一上):「隱覆說者,謂言如來畢竟涅槃,而實如來常住不滅。」 p...

隱顯四句

為「存壞四句」之對稱。華嚴宗三祖法藏於華嚴五教章卷一,將別教一乘該攝門之下分為不異、不一等二門,不異門之下...

韓國佛教

佛教東傳朝鮮半島,據三國史記卷十八等載,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中國前秦苻堅遣使者及僧順道齎來佛像、...

韓愈

(768~824)唐代古文家。字退之。鄧州南陽(河南南陽)人,先世居昌黎。讚揚儒家,反對佛教、道教,富文名...

羅睺寺

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東隅。為喇嘛廟,供奉文殊菩薩。初建於唐朝,明弘治五年(1492)重建。清康熙、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