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盧行者

即禪宗第六祖慧能禪師。俗姓盧,初在蘄州(湖北)黃梅憑茂山五祖弘忍門下修道,稱為盧行者,或盧居士。行者,謂帶...

盧舍那經

為江南敏法師所立二教之一,與釋迦經相對。華嚴五教章卷一列舉十種對佛陀一代言教之判釋,第八項即敏法師之教判,...

盧景裕

(?~542)北魏人。字仲孺,小字白頭。專攻經學,撰有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等之註疏。曾遭高歡(北魏...

盧達斯

(Lyders, Heinrich; 1869~1943)德國之東方學、印度學學者。生於盧比克(Lybec...

盧遮那

(一)梵名 Vairocana。為佛之報身或法身。又作毗盧遮那、盧舍那、流舍那、淨滿。各宗說法不一。如華嚴...

彌陀本願

指阿彌陀佛所立之誓願。阿彌陀佛在往昔為法藏比丘時,立下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待成就是願,方得成佛;此誓願計有四...

彌陀利劍

謂彌陀之聖號猶如利劍,可以斬除眾罪。蓋因稱念聖號,則心清淨,不再造業,故有此說。般舟讚(大四七·四四八下)...

彌陀供

又稱阿彌陀護摩。為追薦及回向而行供養阿彌陀佛之修法。 p6418...

彌陀頭

化主之一。於禪林,多擔任勸化讀誦阿彌陀經之職。現今叢林已不存此職。禪苑清規卷四(卍續一一一·四四八下):「...

彌帝麗尸利

梵名 Mitra?rī。罽賓國人。被認為系賢劫出現之第七佛之聖者。又稱彌妒路刀利、沙帝貝尸利、彌帝[(匕/...

彌迦

梵名 Mekā。為佛世時之牧牛女。佛陀初成道時,來獻乳糜。大寶積經卷十一(大一一·六一中):「有彌迦女,名...

彌勒三尊

指以彌勒佛居中,法音輪菩薩居左,大妙相菩薩居右之三尊佛像。據唐代金剛智譯之吽迦陀野儀軌卷中載,作隨心曼荼羅...

彌勒下生成佛經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與鳩摩羅什譯出之彌勒下生成佛經(又作彌勒下生經...

彌勒下生經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又稱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

彌勒上生經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全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又稱彌勒菩薩般涅槃經、觀彌勒上生經、觀彌勒...

彌勒上生經疏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又作觀彌勒上生經疏、彌勒上生經瑞應疏、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讚。收於大正...

彌勒大成佛經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略稱彌勒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在彌勒經中具有...

彌勒六部經

又稱彌勒菩薩六部經。指敘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提成佛時,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

彌勒寺

位於韓國全羅北道益山郡金馬面。七世紀初,百濟武王(600~640)所創建,又稱王興寺。一說始建於武王之父法...

彌勒來時經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譯於東晉。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與竺法護所譯十七紙之下生經(已佚)、鳩摩羅...

彌勒受決經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成佛經、下生成佛經、當下成佛經、彌勒當來成...

彌勒信仰

指以彌勒菩薩為信奉對像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即有此信仰,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賢劫經卷七佛興立品等,皆以...

彌勒淨土

指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其內院常為補處菩薩所生之處,當來下生彌勒佛即生於此,故以之為彌勒淨土。彌勒上生經...

彌勒淨土變

即依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造之彌勒淨土兜率天宮相之圖畫或雕刻。又稱彌勒淨土圖、彌勒天宮觀、兜率天曼荼羅。...

彌勒菩薩

彌勒,梵名 Maitreya,巴利名 Metteyya。又稱梅呾麗耶菩薩、末怛唎耶菩薩、迷底屨菩薩、彌帝禮...

彌勒論師

彌勒,梵名 Maitreya。意譯作慈氏。佛陀入滅後九百年頃之印度人,為瑜伽大乘之始祖。於現存漢譯藏經中,...

彌曼差經

梵名 Mīmājsā-sūtra。為印度六派哲學彌曼差學派(梵 Mīmājsā)之根本聖典。傳為耆米尼(梵...

彌曼差學派

彌曼差,梵名 Mīmājsā,考察研究之義。印度六派哲學之一。即重視祭祀,主張聲常住之聲顯論師。又作彌曼蹉...

彌梯羅城

彌梯羅,梵名Mithilā,巴利名同。又作彌薩羅城、彌絺羅城、弭癡囉城、彌夷城、無夷城。意譯作量城、分侄城...

彌樓山

(一)位於印度王舍城北方。為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居住之所在。 (二)七金山之一。又稱尼民陀羅山、持地山。此世界...

彌遮迦

付法藏第六祖。率有大仙八千,後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與諸仙共發菩提心,成為提多迦之弟子。得法後,游化...

彌盧

梵語 meru。意譯高。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中):「如來口右輔上牙有大人相,名寶焰彌盧藏雲。...

彌遲伽塔

彌遲伽,梵名 Mrttika。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轉妙法輪品第三十七載,佛陀初成道時,欲往波羅[木*奈]城...

彌蘭陀王

彌蘭陀,梵名 Milinda,巴利名同。意譯作慈王。又稱畢鄰陀王、旻鄰陀王、彌蘭王。係指紀元前二世紀後半葉...

徽宗排佛

指北宋徽宗皇帝尊崇道教,而排斥佛教之事蹟。徽宗寵信道士徐知常、徐守信、劉混康等,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建造玉清...

應人

謂應受人、天供養之人,即阿羅漢。亦稱應供、應真。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五四·二○五上):「次有弘法,應人結...

應土

二土之一,三土之一,四土之一。又作應化土。即佛應眾生之機感所示現之佛土。為應身佛所居住之處,故亦稱應身土。...

應化

又作應現、應化利生。佛、菩薩應眾生之利益而變現與眾生同類之形像,稱為應化。據大智度論卷九十四載,應化,謂諸...

應化佛菩提

又稱方便菩提。就佛三身而言,可分為三種菩提,應化佛菩提為其中之一。謂於應當示現化導之處所,隨即示現。如釋尊...

應化法身

指自法身佛應現之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無量身。又稱他受用報身、應身、化身。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載,自初...

應化聲聞

四種聲聞之一。即佛菩薩為化導眾生,暫現聲聞身,以令眾生進入大乘法門者。如舍利弗、目犍連等聲聞眾。[法華文句...

應天寺

位於洛陽夾馬營。營在紋城東郊,為宋太祖誕生處,真宗時敕立為寺,供奉太祖像,賜額應天禪寺。後改稱發祥寺,俗稱...

應夫

宋代雲門宗僧。滁州(安徽滁縣)清流人,俗姓蔣。生卒年不詳。初入江寧府(江蘇南京)保寧禪院承泰門下,出家並受...

應文

(1337~?)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後即位,年號建文。於燕王靖難之變時,剃髮並改名應文,逃離京師。經...

應本

即應化身之根本。在天台宗,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中之別、圓二教即以中道為應本。[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下](參...

應用無邊

與「應化無方」之義同。謂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應現化身之妙用,無礙自在,無時而不現,無處而不顯,即應化之神力自...

應作

(一)應機而示現。與「應現」、「應化」同義。謂佛菩薩應眾生之根機,而權巧方便示現種種身相威儀等。法華文句卷...

應形

佛應眾生之根機而示現教化,稱為應形。義同於應身、應化等。金光明經卷二(大一六·三四四中):「佛真法身,猶如...

應身

梵語 nirmāna-kāya。又稱應佛、應身佛、應化身、應化法身。即佛為教化眾生,應眾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

應身記

「法身記」之對稱。指應身佛之記莂。即將來八相成道其應身之相所示現之年數、國名、佛名等種種記莂。在天台宗所立...

應身與化身同異

謂於應身與化身之同異,諸經說法不同,如同性經、金光明經於應身之外立化身,則二身差別;大乘起信論於應身之外不...

應供

梵語 arhat 或 arhant,巴利語 arahat 或 arahant。音譯阿羅漢、阿羅訶。為佛十號...

應受識

十一識之一。即塵識。塵識系由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轉作之識,故稱應受識。[顯識論](參閱「十一識」3...

應和宗論

為日本佛教史上之著名法爭,由我國曆來性相二宗之衝突所引起。村上天皇應和三年(963)八月,於宮中開講法華經...

應果

即阿羅漢果。阿羅漢,係梵語 arhat 之音譯,意譯則作應、應供,即謂斷盡一切煩惱,具足應受人天供養之福德...

應法妙服

指僧眾所披之袈裟。應法,謂與法相應而不悖於理。以袈裟之形、色、量三者皆相應於佛制,故稱應法妙服。或以自在如...

應法沙彌

三沙彌之一。謂正合沙彌之位。沙彌,係受持出家十戒而尚未受具足戒之男子。凡十四歲至十九歲之男子,出家得度,依...

應客侍者

方丈六侍者之一。即代為招呼客人之侍者。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六侍者條:「方丈有六侍者,一、巾瓶,二、應客,三、書...

應病與藥

謂醫師針對病癥施藥,比喻佛菩薩等善知識應所對之根機而說法。佛陀自古被稱為醫者之王,若視人間種種迷惑、束縛、...

應干

(1034~1096)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袁州(江西宜春)萍鄉人,俗姓彭。出家受具足戒後,即遍參諸方尊宿。...

應理圓實宗

略稱應理宗。為法相宗(唯識宗)之別名,係依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所說而立。以唐代慈恩窺基為初祖,立五位百法,判...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為金剛般若經中之名句。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

凡十卷。又作應庵和尚語錄。宋代應庵曇華撰,守詮等編,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冊。內...

應慈

(1873~1965)安徽歙縣人,俗姓餘。字顯親。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南京三聖庵出家。越四年,受戒...

應滅擯

梵語 pravāsanīya。略稱應擯。義同於擯出。系戒律中對犯重罪之僧眾所行之刑罰。如比丘犯四波羅夷罪者...

應頌

梵語 geya,巴利語 geyya。音譯祇夜。又作重頌、重頌偈。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經)之一。此類...

應端

(1069~1129)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世稱法輪應端。南昌(位於江西)人,俗姓徐。幼年即依化度寺善月出家...

應應

為「法應」之對稱。法身之感應,稱為法應;應身之感應,則稱為應應。法華玄義卷六上(大三三·七四七中):「法應...

應聲即現彌陀

指觀無量壽經中說第七觀時,出現於韋提希夫人面前之阿彌陀佛。亦即應釋迦演說除苦惱法而應聲出現之佛,故稱應身即...

應護

(一)諸佛菩薩為眾生之利益而應機化現,稱為應化;若應同眾生之願望,於冥暗中守護眾生,則稱為應護。 (二)指...

闍嚩羅

梵語 jvālā。(一)意譯為光明。即謂由安住於無去無來之行,成就無與倫比之大威光。大日經疏卷十有(大三九...

戲曲

凡是宗教,其儀式之原始型態大多含有戲劇之成分,最初系以獻神為目的,後則逐漸演變為佈教之用途。然佛教略異於此...

戲忘天

又作戲忘念天、遊戲忘念天。此界天眾因耽著於戲樂,而忘失正念,由彼處退沒,故稱戲忘念天。瑜伽師地論卷五(大三...

戲海獰龍摩天俊鶻

禪林用語。鶻,屬於鷹類;獰龍、俊鶻,皆比喻才智出眾之人物。禪家以此語喻指修行已達於海闊天空任運自在之境界者...

戲論

梵語 prapaca。謂錯誤無意義之言論。即違背真理,不能增進善法而無意義之言論。佛遺教經(大一二·一一一...

戴逵

東晉畫家及雕塑家。譙國銍縣(安徽亳縣)人,字安道。秉性高潔,博學多才,常以琴書自娛。擅畫人物、山水、走獸、...

戴進

(1388~1462)明代畫家。浙江錢塘人。字文進,一名文璡,號靜庵,別號玉泉山人。精通繪畫,幼師藥澄,及...

擺?派

為我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小乘佛教教派之一。主要流傳於佛海一帶,以松列勐混佛爺為首,並以勐混佛寺為信仰中心。...

擊石火

禪林用語。形容極短暫之時間,亦比喻異常機敏。蓋擊石發火,火花瞬間即逝,故禪家用此語比喻於剎那間滅絕思慮分別...

擊節錄

凡二卷。宋代雪竇重顯(980~1052)拈古,圓悟克勤(1063~1135)擊節;即雪竇重顯拈提百則古則,...

擦擦

小浮屠;即泥作之小塔。置於海濱,以鎮海之災患。元史卷二○二:「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載:「作擦擦...

擬人神

乃依人類形象與本性而假想之擬人化之神。此於古代希臘宗教、羅馬宗教中表現得最突出,其所信奉之神,大都完全具有...

擬宜教

指天台宗五時教判中之第一華嚴時。擬者比擬,宜者機宜,即謂對機配合教化。華嚴經乃佛為菩薩大機之人所說之自證法...

擬寒山詩

全一卷。元代臨濟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著。收於中峰廣錄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詩作律詩一○○首,皆係...

擬聲

指鳴打殿鐘之最初三響。又鳴打大鐘一○八聲之最初三響,亦稱擬聲。 p6442...

擬講

日本平安時代以來,受敕命而任三會講師之僧人。另以正式任職之前,模擬講師者稱擬講;已任正式講職者稱已講。今為...

擬寶珠

為置於寺院之外椽,或橋之欄杆等柱頭上的裝飾。因其模擬如意寶珠之形狀,故稱擬寶珠。其起源不詳,蓋系由原置於佛...

斂衣

「提衣」之對稱。禪林住持入院時,披搭由開山所傳之袈裟,稱為提衣;若收回袈裟,即稱斂衣。如淨錄卷上(大四八·...

斂鐘

斂,收之意。斂鐘,謂撞鐘終了之收音。禪苑清規卷二念誦(卍續一一一·四四三下):「鳴鐘集眾,(中略)知事以下...

檀尼迦

梵名 Dhanikā。佛之弟子。又作檀膩迦、但尼迦、達膩迦、陀尼迦。檀尼迦原為陶師子,善於和泥作屋;因其欺...

檀弘忌

又作前至忌。指死後六七日(第六個七日)之忌辰。[諸回向清規卷四追忌名數之次第] p6442...

檀光

檀,梵語 dāna,佈施之意。以其佈施行之因,可得光明,能滅除慳貪罪,故稱檀光。又稱無慳光。舊譯華嚴經卷七...

檀耳

栴檀樹耳之略稱。耳亦作茸,生於栴檀樹之茸,稱為檀耳,為世所希有之珍品。據長阿含卷三遊行經載,有一工師子周那...

檀那

梵語 dāna,巴利語同。又作旦那、柁那、拖那、馱曩。略作檀。意譯為佈施、施。即給與、施舍之意。梵漢併稱,...

檀林寶座

即指極樂淨土之寶座。檀林,指栴檀林。意謂在栴檀林樹下,眾寶莊嚴之蓮華座。無量壽經(大一二·二七一中):「其...

檀契

檀,檀家,即信徒。檀契,指僧俗間之契合,尤指俗家對僧眾之交誼。 p6443...

檀施

檀,梵語 dāna 之略譯,意即佈施、舍施。梵漢併舉,而稱檀施。同於「檀舍」。或特指檀家(信徒)之佈施。 ...

檀拏

梵語 danda,巴利語同。又作檀荼、檀陀、但荼、單馱、單拏、娜拏、難拏。或作檀拏幢、檀拏棓。意譯為杖、寶...

檀特山

梵名 Dandaka。位於北印度健馱邏國。約今印度沙薩達(Charsada)東北約六十四公里之帕羅罕立(P...

檀溪寺

位於湖北襄陽。東晉寧康元年(373)道安創建,有五層之塔,房舍四百,為當時襄陽諸寺院之首位。道安於中率徒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