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鮮演

遼道宗(1055~1100 在位)時代之華嚴學者。生卒年不詳。著有華嚴經談玄抉擇六卷,該書系節錄澄觀所著華...

鴻福寺

位於貴州貴陽。乃貴陽之主要名勝,亦為西南之一大叢林。其大殿建築宏偉壯麗,重簷飛尖,畫棟雕樑,氣魄雄偉。 p...

鴻臚寺

寺,本為官衙之意。鴻臚寺為漢朝接應外國賓客之官衙。鴻臚寺之長官,秦代稱典客,漢代稱鴻臚卿,掌理接待外賓及凶...

鴿園

(一)梵名 Kapotika-sajghārāma。音譯迦布德迦伽藍。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東部之精舍。佛陀過...

鴿隱佛影

譬喻持戒之人具無比威力。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載世尊之言(大一二·五二九上):「我昔一時與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

鴿鬘

為一濕生女子之名。水氣之所,生物自行出生,謂之濕生。俱舍光記卷八(大四一·一五五下):「鴿鬘者,昔有一王,...

點化

指示教化、教導之意。碧岩錄第六十則(大四八·一九二中):「雲門以拄杖示眾云:『(點化在臨時,殺人刀,活人劍...

點心

禪宗指齋食(晝食)前之小食。關於點心之義,據禪林象器箋飲啖門載,點心,點於空心也。即以食點空腹之義。我國唐...

點即不到

禪林用語。為「到即不點」之相對語。僧眾集會時,缺席者其名之上即被記以一點,稱點即不到;到席者之名上則不作記...

點茶

又作奠茶。與點湯(奠湯)合稱點茶湯,即指沖泡茶、湯供養。禪寺用以供養佛、祖師或大眾。又自供養佛祖茶湯之義,...

點淨

(一)依佛制,比丘得使用三衣、坐具等,而在受用新袈裟時,須以少分故衣貼於新衣,或墨點於新衣上,稱為點淨。淨...

點湯

又作奠湯。點茶之外,有點湯。為佛、祖或大眾點湯,稱為點湯。湯有米湯、七香湯等多種。[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

點塵

指微塵;比喻數量之多,猶如微塵之不可數。與「恆河沙」一語同義,皆比喻其數之大,無法計算。(參閱「恆河沙」3...

點檢

交點檢閱。又作檢點。謂禪林中茶頭行者巡查寺門中之火盜,或化主等交點檢閱關牒書信乃至茶湯粥飯等。又意謂心境之...

齋七

又作累七、累七齋。即人死後至七七(四十九)日間,每隔七日營齋供養追悼。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三○五中):「...

齋七幡子

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間,逢七舉行一次齋會,以供養亡靈;此際以紙作成幡子(旌旗),由主持僧祈福並火化幡子,...

齋日

(一)在家佛教徒於特定之日持八齋戒,謹慎身心,反省行為,並行善事之精進日。陰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齋月

又作三長齋月、善月。指陰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份。於此三月,宜持齋食法,慎言行,勤修善業,杜絕惡事,故...

齋主

即供養僧眾齋食之施主。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下):「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

齋戒

廣義言之,指清淨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齋之梵語為 upos...

齋戒學會

民國五十六年(1967),懺雲法師於南投水里蓮因寺所創辦之暑期齋戒學會。專以大專學生為對像,而側重律學與齋...

齋板

禪林中懸掛於庫院前之大板。用齋時打齋板以集眾。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大四八·一一二三中):「廚司方鳴齋板...

齋法

(一)指過午不食之法。(參閱「齋戒」6546) (二)為嚴整威儀之法。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下...

齋食

指僧眾正午之飲食。略稱齋。又作正食、時、時食、不過中食、過中不食、過午不食。又正午即日中,故亦作中食。戒律...

齋時

齋食之時;即自天明至正午之間。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載,午時日影,過一發一瞬,即為非時。禪苑清規卷六警眾條(卍續...

齋退

禪林用語。又作齋罷。指午時齋食後,自正午至午後三時頃。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大四八·一一二六中):「齋退...

齋堂

即指禪宗寺院之食堂。禪林象器箋殿堂門:「齋堂即食堂也,食堂即僧堂也。今日本黃檗山僧堂外別設齋堂,蓋大清禪林...

齋粥

齋,午食;粥,朝餐。齋粥,泛指僧堂飲食之事。一般為早餐食粥,午餐食飯。即曉光漸現至得見掌中紋時,為粥時。又...

齋僧

設齋食供養僧眾。又作僧齋、施僧、飯僧。略稱齋。兼指入寺供養或延僧至俗家供養。依受供養僧侶之數目多寡,又有五...

齋筵

又作齋會。指設齋食供養佛法僧三寶之法會。「齋」之原意,即指清淨身心;在此類供養法會中,不論施者、受者,均應...

齋醮

為道教設壇祭禱之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藉以祈福免禍。其作法首須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向神靈祈禱。結壇之...

齋嚫

又作齋襯。齋,即齋食;嚫(梵 daksinā,達嚫),即佈施,或指所佈施之物,或謂僧為回報施財物而說法。齋...

齋鐘

報齋時鳴大鐘。禪苑清規卷六警眾條(卍續一一一·四五五下):「城隍先齋鐘,後三下;山林先三下,後齋鐘。」[僧...

壒圾堆頭見丈六金身

禪林用語。壒,即塵埃;圾,即聚集塵埃之處所;堆頭,形容高高堆起;丈六金身,指佛身。意謂在塵埃堆中見及佛,表...

蒙憧三百擔

禪林用語。蒙憧,又作蒙瞳、懵憧,謂事理不分,是非曲直不別;三百擔,謂背負極重。以比喻業識茫茫而極其癡鈍闇昧...

擯出

梵語 pravrājana 或 nā?ana,巴利語 pabbājana 或 nāsana。又作滅擯、驅擯...

皤唎

梵語 bali 之音譯。意譯作施食、祭祀、祭食。於密教中,為「施與一切食法印」之印契名。結此印契時,口誦「...

罽利沙盤

梵語 kārsāpana,巴利語 kahāpana。為古印度之貨幣名,或為重量單位。又作羯利沙缽拏、迦利沙...

罽那尸棄佛

梵名 Ratna?ikhi。為釋迦牟尼佛於過去世修菩薩行,至最初阿僧祇劫滿時所奉事供養之佛。又作剌那尸棄佛...

罽賓王臂墮

傳說罽賓國王殺害師子尊者,其臂墮地。據景德傳燈錄卷二載,禪宗相承系譜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游...

罽賓國

又作[罒/剡]賓國、劫賓國、羯賓國。為漢朝時之西域國名。位於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爾一帶之地。有關其國名,諸...

罽賓國龍池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濕彌羅國條、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載,昔罽賓國有阿羅婆樓龍王(梵 Aravāda)降大雨,淹流...

罽羅多族

罽羅多,梵名 Kirāta。為住於印度西北部山中之種族。一說為希臘人之吉拉德族(Kirrhadae),於摩...

罽饒夷國

罽饒夷,梵名 Kanyakubja。為中印度之古國。又作羯若鞠闍國、葛那及國。意譯曲女城、妙童女城。即今印...

悉曇字 (va)。又作婆、縛、和、啝、和。悉曇體文遍口聲之第四,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綜合諸經論,...

薈福寺

位於熱河巴林右翼旗大板鎮東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帝之次女榮憲公主興建。初名巴爾斯(虎)廟,後...

蹇荼

梵語 khanda。意譯為砂糖、白糖。據大日經疏卷七載,蹇荼之色甚鮮白,觸之即碎。唐朝玄奘旅印時,於犍馱羅...

悉曇字 (ysa)。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逸娑、也娑、拽娑、夷娑、闍、嵯。大智度論卷四十八謂聞此醝字,即知醝...

鍱腹

謂以金屬薄片護裹腹部;系佛世時一憍慢外道之故事。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載,佛陀在世時,有一憍慢之薩遮祇尼犍子外...

悉曇字 (aj)。又作庵、暗、唵、[口*庵]。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為「阿字五轉」中之第三轉,即於...

闇心

為大日經所說六十心之一。即對於無疑慮法生起疑慮之心,而與六十心中之癡心、疑心相類似。癡心與闇心雖同屬於癡煩...

闇去明來

又作明來闇去。多用作表顯斷惑證理之譬喻。小乘謂先斷惑,而後證擇滅,恰如驅賊鎖門,故斷惑證理是前後二剎那,即...

闇林

梵名 Andha-vana,巴利名同。為古代中印度舍衛國祇園精舍附近之園林。又作安陀林、安和林、得眼林、開...

闇陀伽頻陀村

梵名 Andhakavinda,巴利名同。又作阿那伽賓陀村。據南傳律藏大品所記述,世尊曾暫住波羅奈國,後又...

闇室忽明

謂於闇室中點燈,剎時光明普照冥闇盡去;比喻煩惱業障,經智慧燈照,勢不能住。如來秘密藏經卷下(大一七·八四五...

闇室念佛

謂入於闇室大聲念佛。行者特別選擇闇室,出大音聲念佛,完全與外界斷絕視聽,遠離妄想,以成就念佛三昧。釋淨土群...

闇密里帝軍荼利明王

闇密里帝軍荼利,梵名 Amrta kundalī。即軍荼利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又稱甘露軍荼利明王。...

闇鈍

謂根性愚昧遲鈍。據法華經譬喻品載,誹謗法華經者將獲諸罪,其中,若生為人則諸根闇鈍,盲聾背傴;有所言說,無人...

闇鈍障

十重障之一。又作遲鈍障、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十重障,係菩薩於歡喜地、離垢地等十地中修十勝行而一一斷除之...

闇障

即指無明之障礙。大集經卷十一(大一三·六八下):「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壞闇障故,即是菩提。」[八十華嚴經卷...

闇囈集

凡十八卷。著作及印行年代不詳。集錄日本文安、寶德、文明等年代,論議天台教義之作。分為六篇,計佛部、五時部、...

鞞多羅尼河

鞞多羅尼,梵名 Vaitarani。大焦熱地獄十六別處中之第八別處。其中充滿惡燒、惡漂及啖食罪人之惡蛇。印...

鞞沙門天

鞞沙門,梵名 Vai?ravana,巴利名Vessavana。又作毘舍羅婆拏天、毘舍羅門天、毗沙門天、[革...

鞞婆沙論

凡十四卷。屍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譯。又稱阿毗曇毗婆沙、鞞婆沙阿毗曇論。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鞞婆沙,梵語...

鞞婆麗陵耆村

鞞婆麗陵耆,巴利名 Vebhalinga。往昔迦葉佛時,印度之村邑名。昔時佛陀與大比丘眾共行道,至此處而微...

鞞殺社

梵語 bhaisajya 之音譯。意譯作藥。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大五四·二二五上):「梵雲晡提木底鞞殺社,...

鞞跋致

梵語 vivartya。意譯為退。謂初發菩提心之菩薩,退失其所修之行。反之,阿鞞跋致(梵 avinivar...

鞞瑟胝羅居士

鞞瑟胝羅,梵名 Vesthila。又稱安住長者。為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載,善財童子為求法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知識...

鞞摩肅經

巴利名 Vekhanasa-sutta。全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

鞞羅羨

梵名 Vīrasena,巴利名同。鞞羅羨那之略稱。意譯為勇軍。據出家功德經載,鞞羅羨聞佛之預言而知將於七日...

鵂鶹仙化石

鵂鶹仙指印度六派哲學中勝論派之祖優樓佉。據止觀私記卷十載,此仙於成劫末出世,服長生藥,變化成石,形如牛臥。...

叢林

指僧眾聚居之寺院,尤指禪宗寺院。昔時印度多於都城郊外選擇幽靜之林地,營建精舍;故僧眾止住之處,即以蘭若(空...

叢林公論

全一卷。南宋者庵惠彬撰,宗慧作序,宋淳熙十六年(1189)刊定。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三冊。系評論古今禪林之文事...

叢林坊主

「學林坊主」與「學寮坊主」之對稱。指偏於僧堂修行而疏於佛法義理研究之僧人。亦為不通世情之禪僧之貶稱。 p6...

叢林兩序須知

全一卷。明代僧費隱通容(1593~1661)撰,法嗣百癡行元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二冊。本書內容包括總引、西...

叢林校定清規總要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規、婺州清規、校定清規。宋代僧後湖惟勉編,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書,元世祖至元三十年...

叢林盛事

凡二卷。宋代僧古月道融撰,寧宗慶元五年(1199)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系道融為有見賢思齊、衛宗...

叢規

叢林清規之簡稱。為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蓋印度僧尼以戒律為生活規範,我國僧團除戒律外,並製定其他若...

擲惡人印

密教歡喜母(梵 Hārītī,音譯訶利帝母)三印之一。以右手拇指捻於無名指甲之上,每誦真言一遍,即一度擲向...

擺孫派

為我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小乘佛教教派之一。又稱田園派。其戒律較擺壩派鬆弛。寺院皆建於寨中。主要流傳於車里一...

擺莊派

為我國雲南德宏地區傣族小乘佛教宗派之一。又稱耿龍派。本派歸信者最多,信徒無須嚴格遵守五戒。僧侶教階分戛備、...

羅睺羅

(一)梵名 Rā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又作羅護羅、羅怙羅、羅吼羅、曷羅怙羅、羅雲、...

斷末摩

指臨終之苦。又作斷末魔。末摩,梵語 marman之音譯,意譯死穴、支節、死節,為人身體中特殊之部位,此部位...

斷伏

謂制伏並斷除煩惱。斷,指滅除煩惱之種子;伏,指制伏煩惱之現行。又就「斷除煩惱」與「制伏煩惱」之先後次第而言...

斷肉

梵語 mājsa-bhaksana-vinivrtta。即禁斷肉食。依小乘律,比丘可食不見、不聞、不疑之三...

斷見

梵語 uccheda-drsti,巴利語 uccheda-ditthi。又稱斷滅論。二見之一。為「常見」之...

斷事沙門

僧官之一。又作斷事比丘。即教團中處治僧尼觸犯綱紀之僧職。斷事,意指裁決事件。據續高僧傳卷二十一載,北齊時敕...

斷和

有仲裁、和事佬之意。即雙方爭執不下時,由第三者居中調解,使雙方和解。[碧岩錄種電鈔四十二] p6560...

斷律儀

梵語 prahāna-sajvara。謂與九無間道共生之靜慮律儀(定共戒)及無漏律儀(道共戒)。即指與有漏...

斷苦法

指斷苦惱之法。即永斷輪回之苦而得最後解脫之教法。[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p6561...

斷食

即為祈願或成就修行,而於特定期間內斷絕飲食。印度自古即行斷食法,本為瑜伽派或其他苦行外道行法之一。而後佛教...

斷酒肉文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廣弘明集卷二十六。律法中向無斷肉、懺悔食肉法等戒條,又漢代以降,...

斷屠

謂禁絕屠殺畜類。史載我國斷屠之制,起於唐高祖。初斷屠殺以順節令,或於帝王生日下詔斷屠,以長福德。後佛法興隆...

斷惑

梵語 kle?ah prahīyate。惑,為煩惱之別稱。即依有漏道、無漏道之力斷除煩惱,便惑障不生起。又...

斷惡修善

又作止惡修善。即斷除惡業,修習善法。勝軍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大二一·三三下):「明王四弘願云:『見...

斷智

能斷除煩惱等結縛之智慧。即指佛智。阿毗曇心論卷二(大二八·八一七下):「永盡無餘,謂之斷智」大乘義章卷十三...

斷善根

梵語 ku?ala-mūla-samuccheda。略作斷善。依上品(高程度)之邪見,否定因果,稱為斷善根...

斷善闡提

即指不信因果而起邪見、斷絕一切善根之顛倒眾生。闡提,為一闡提(梵 icchantika)之略稱,指耽湎、執...

斷圓

為天台宗所說圓教八義之一。其義有二:(一)謂一斷一切斷,即斷除一惑則斷除一切之惑。(二)以「不斷之斷」謂之...

斷圓德

為如來三種圓德中果圓德(果德圓滿之功德)之一。謂如來斷盡一切煩惱之功德圓滿。又分四種:(一)一切煩惱斷,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