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萬杉寺

位於江西星子縣慶雲峰下。始建於南朝梁代。至唐代,稱為慶雲院。宋景德年中(1004~1007),僧大超手植萬...

萬松行秀

(1166~1246)南宋曹洞宗僧。河內(河南沁陽)人,俗姓蔡。字報恩。早歲從邢州(河北邢台)淨土寺贇允出...

萬法

語同「諸法」。總賅萬有事理之語。即色、心所亙即之一切差別之法。與一般所說之萬象、萬事、萬物等語相當。往生拾...

萬法一心

一切法盡歸入一心,稱為萬法一心。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卷上二(大三九·五三七中):「諸經論俱說萬法一...

萬法一如

萬法指一切諸法,即一切所有存在(者)之總稱;「一」為不二之義;「如」為不異之義。一切諸法皆由因緣生起,故無...

萬物有靈論

乃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提出之理論。主張原始人...

萬恆

(1249~1319)高麗僧。熊津郡(忠清南道公州)人,俗姓朴。生於儒者世家,幼年即出家為僧。為曹溪山天英...

萬指

意謂萬人。林間錄卷上(卍續一四八·二九三上):「王公復至寺,眾橫撞大鐘,萬指出迎。」 p5544...

萬回

(632~711)唐代僧。河南閿鄉人,俗姓張。其兄從征遠調安西,父母憂思,萬回每朝往視之,暮持兄書返家,鄉...

萬善同歸集

凡三卷(或作六卷)。北宋延壽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系廣舉經論、祖釋等禪家心要之書。各卷之初,首敘其概旨...

萬歲寺

位於福建福州九仙山。原為唐末天祐元年(904)琅玡王王審知所創建之七層塔,初稱報恩定光塔,後梁開平(908...

萬僧供養

即邀請萬僧,以飲食等供養之。又稱萬僧供、萬僧齋。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載,唐咸通十二年(871),懿宗於禁中設...

萬壽寺

位於北平西直門外。為北平名剎之一,創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殿宇宏麗,門臨大道,清康熙、乾隆皆曾重加修...

萬福寺

(一)我國黃檗山萬福寺。黃檗山位於福建福清縣西南十七公里之處,以山多檗木,故有此稱。其上有乳香岩,岩間有飛...

萬燈會

即萬燈供養。為懺悔與祈求滅罪,以萬燈供養佛、菩薩之法會。與獻花供養相同。燃燈供養之功德甚大,其說散見於諸經...

稠林

梵語 gahana。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眾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林。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九...

稠禪師

(480~560)北齊僧。昌黎人,俗姓孫。博通經史,二十八歲投僧寔法師出家,先後參訪道房、跋陀三藏、道明禪...

窟內窟外

據大唐西域記卷九、宗輪論述記等記載,摩揭陀國迦蘭陀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北,有大石窟、如來入滅後,迦葉...

梵語 sūtra。音譯作修多羅、素怛纜、蘇怛羅。一般譯為契經、正經、貫經。佛教聖典可總括為經、律、論三藏,...

經分別

巴利名 Sutta-vibhavga。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經分律。主要內容為戒之條文、說明成立之因緣...

經木

(一)讀經時用以擊打節拍之木。又作音木。 (二)以檜或杉木削成薄片,其長約三十八公分,寬約一公分,其上書寫...

經木流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經流。於經木上寫亡者之戒名、法名,放入水中流走,稱為經木流。系為日本大阪四天王寺,於春秋...

經王

即諸經中之王。顯、密教經典中,皆有自稱經王者,亦有被讚歎為經王者。如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

經本母

巴利名 Suttanta-mātikā。錫蘭大寺派巴利七論中之法集論(Dhammasavgani),於卷首...

經瓦

日本佛教用語。又稱瓦經。埋經之一種。即刻佛經文字於瓦面,為留傳後世而埋置土中者,有令法久住之意。 p555...

經生聖者

指小乘聖者,彼等須經欲界、色界之生,方能臻至涅槃之境。此類聖者可分欲界經生、色界經生兩種。(一)欲界經生,...

經行

梵語 cavkramana,巴利語 cav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場所中往覆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後、疲倦...

經夾

又作梵夾。刻經文於貝多羅葉,夾以厚板,以繩結之,故稱為梵筴。夾,或為筴之誤;筴,同策之義。 p5551...

經供養

書寫經典送人,或書寫經畢,欲置入經藏時所行之法會。又作開題供養、書寫供養、一切經供養。又經屬三寶中之法寶,...

經典

即佛陀所宣說教法,經阿難等結集之,初以口傳,後以文字記載,舉凡文句、書籍,均稱為經典。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

經卷

記載經文之卷帙,稱為經卷。一般指經典,或佛典。法華經卷四所謂之「經卷」係指書籍而言,為梵語 pustaka...

經宗

(一)經宗即經典主要之宗旨,或指根本的主張而言。而所謂「經體」者,係指始終一貫經文之內容。如以房屋為喻,則...

經律異相

凡五十卷。寶唱撰。梁天監十五年(516)成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冊。本書系將散見於經、律中之希有異相集錄而...

經軌

指密教之經典及儀軌。密教中,師門相承,口耳相傳,均須以之為依據,故稱經軌。 p5553...

經冢

又作經冢。將書寫完成之經典置於筒中埋在地下,稱為經冢。此乃為保護經典使傳諸永世之意,亦為自己祈願或為祖先亡...

經家

指誦出佛陀所說教法,並將之結集成經典之佛弟子。在佛陀諸弟子中,阿難與迦葉等當其大任。一般而言,經典以最初「...

經師

(一)通曉經典或善於讀誦經文、諷吟梵唄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曉經典之僧侶。四分律卷十三第二十九單提法條,解釋...

經馬

以般若心經與馬圖並印於紙上,而作為祈安會或盂蘭盆會的供養之用(施於鬼神)。於唐代時,即流行以紙馬添加酒脯等...

經堂

保存大藏經之殿堂,即經藏。乃收藏經典之府庫。(參閱「經藏」5557) p5554...

經帷子

又稱經衣、經帷衣、曳覆曼荼羅。為死者所穿之淨衣。在衣上書寫經文、陀羅尼或佛名,即連罪孽深重者,亦可以得到解...

經笥

盛經之箱,引伸為通達經典之人。釋氏要覽卷中(大五四·二九三上):「經笥、法將,並五印度學人,稱奘法師。」大...

經筒

又作如法經筒。為安置經卷之容器,多以木刳成圓筒形、八角形,附上金銀泥繪之花紋,若埋於地中者,為避免腐朽,每...

經量部

梵名 Sautrāntika。又作僧迦蘭提迦(梵 Sajkrāntika)、修多羅論部、說度部、說轉部、說...

經集

巴利名 Sutta-nipāta。屬南方上座部經藏(小部)之巴利語經典。因其他各經分別有其獨自之特徵,故均...

經塔

(一)指收藏經書之塔。塔內所收之經文、偈頌、陀羅尼等,稱為法舍利。 (二)即以經文書寫成之塔形。又作經曼荼...

經道滅盡

佛陀之教法稱為「經」,故以「經道滅盡」喻指佛之教法衰微滅盡。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當來之世,...

經幢

刻有經文之石柱。又作石幢。一般多使用八角形之石柱,其上刻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此風盛行於唐朝中期至五代遼金之...

經論釋

指經、論、釋三者。經為佛陀所說之教法;論為印度學者祖述(或解釋)經所說者;釋則闡釋經論之深義,而由中國或日...

經頭

禪林中掌管經卷圖書之職稱。又禪院中,為補修大藏經而至街坊誦讀經典,向人募捐之僧,亦稱經頭;若所誦讀者為般若...

經櫃

貯經書、道具、眾僧衣服之器。其在僧堂者,稱為函櫃;在眾寮者,稱為經櫃。眾寮是看經之所,故作經櫃。[敕修百丈...

經藏

(一)指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參閱「經」5548) (二)又作經樓、經堂、經庫、法藏、輪藏、轉輪藏、藏...

經藏堂主

禪林中管理經藏之職稱。堂主之上有藏主,然藏主不居藏殿,而由堂主守經,其職責與眾僧之借閱書籍有直接之關係,故...

經題

即經典之標題。又作首題。一般而言,梵文佛典不論經、律、論,皆於卷首置歸敬序,其次為本文,至末尾始揭示標題。...

經懺

誦經禮懺之略稱。誦經有種種功德,禮懺可消除罪業,故為佛教徒常見之修行方式。今謂出家人專以替信徒誦經禮懺為業...

經變

全稱佛經變相。為描繪經典所記述情景之圖畫。以唐代寺院壁畫為主。唐代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記卷三之長安慈恩寺條:...

經體三塵

指聲塵、色塵、法塵三者。(一)聲,如於佛世時,聞金口之聲而得道者,是以聲塵為經。(二)色,於佛滅後,由經卷...

經讚

即讚歎經典之偈頌。現存之梵文經讚中,有法華經讚(梵 Saddharmapundarīka-stava)及讚...

置答

即置棄而不答。如外道問佛:「神魂是斷?是常?」或問:「如來死後是有?是無?」等問題時,佛皆置而不答。(參閱...

違反道理,觸犯禁條而招受苦報之惡行為,稱為罪或咎。亦有稱煩惱為「罪」者,然大抵以身體、言語、意志(即身、口...

罪人

梵語 pāpin。指造罪之人。佛教之因果觀中,強調善惡必報,造惡眾生,死墮地獄,受極大苦。地藏菩薩本願經卷...

罪重大果

罪重,謂諸惡業中之最重罪,即破僧之虛誑語,為罪中之最大者。大果,謂諸世間善業中之最大果,即感非想非非想處之...

罪根

謂深植罪惡而不可拔者。或謂罪惡之行為乃招致罪報之根本,故稱罪根。(參閱「罪」5563) p5564...

罪報

由於所造之罪業,於現世或未來世所受之果報。佛陀以其過去世之業,亦嘗受苦報,此即大智度論卷九所謂之「九罪報」...

罪惡

佛教主張人類之心性本即清淨(心性本淨、本性清淨),污染心性者為貪慾、憎惡、迷妄等三毒,古時稱此三毒為罪(巴...

罪業

梵語 nigha。指身、口、意三業所造之罪。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載,一切眾生所造之罪有二,一為輕,一為重...

罪福

罪與福之併稱。五戒、十善等善業(善行)能招致樂報,稱為福、福德。反之,五逆、十惡等惡業能招苦報之惡業者,則...

罪福無主

謂自諸法實相之理而言,罪與福皆無定實之主,均屬平等空寂。觀普賢菩薩經(大九·三九二下):「我心自空,罪福無...

罪障

罪惡障礙聖道,為得善果之障,故稱罪障。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大二○·六四○下):「此比丘承此咒力,罪...

梵語 artha,巴利語 attha。音譯阿他、阿陀。(一)意指:(一)意思,(二)道理,(三)意義、價值...

義尹寒岩

(1217~1300)日本曹洞宗僧。通稱法皇長老。本為後鳥羽天皇皇子。最初學於比叡山,後參學於道元之處。曾...

義天

(一)全稱第一義天、第一義淨天。即住大涅槃之諸佛菩薩,或十住等之菩薩,皆稱為義天。蓋以善解諸法之義,故以喻...

義天目錄

凡三卷。高麗義天編。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本名「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內題為「東海有本見行錄」。系輯錄流傳於...

義心

謂猶豫不決之心。有迷事、迷理兩種,迷事之疑,於見道時斷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時始能斷之。 p5567...

義存

(822~908)唐代僧。泉州(福建)南安人,俗姓曾。號雪峰。九歲請出家未准,十二歲從父游蒲田玉潤寺,拜慶...

義邑

北魏初期至隋唐之際,存在於江北地方,以在家佛教徒為中心而結成之信仰團體。又作法義、邑義、邑會、社邑、義社。...

義和

宋代僧。籍貫不詳。住平江能仁寺,提倡華嚴圓融念佛法門。南宋乾道元年(1165),於臨安府慧因院撰華嚴念佛三...

義忠

(一)唐代僧。襄垣(山西)人,俗姓尹。幼從淄州沼出家,初學涅槃經。年二十受具足戒,研究四分律。久之,沼公命...

義空

唐代禪僧。籍貫不詳。師事鹽官齊安,盡學南宗禪之奧旨,為其上首。其時,日本橘皇后聞唐有佛心宗,承和六年(83...

義青

(1032~1083)宋代僧。青社(山東)人,俗姓李。七歲,於妙相寺出家,習百法論。後轉習華嚴,見「即心自...

義科

日本佛教用語。與「宗要」、「問要」相對稱。謂定立科目,辨別義理之是非。即日本天台宗之論義論題中,就自他兩宗...

義准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七過類。於論議之中,問難者不知「宗」(命題)與「因」...

義真

(一)唐代僧。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惠果之法孫,受法於義操。唐開成、會昌年間(836~846),住於長安青龍...

義堂和尚語錄

凡四卷。又作義堂錄、空華錄。日本臨濟宗僧義堂周信(1325~1388)撰,中圓、中季等編。收於大正藏第八十...

義堂周信

(1325~1388)日本臨濟宗僧。號空華道人。土佐(高知縣)人。參禪於夢窗處,且為其高足。後居於關東圓覺...

義寂

(一)(919~987)宋代天台宗僧。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稱淨光大師、螺溪義寂、螺溪尊者。十二歲...

義淵

(?~728)日本法相宗僧。大和(奈良縣)人。初隨元興寺智鳳學唯識。學德高深,天智天皇賜以岡本宮,遂建立龍...

義淨

(635~713)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一說齊州(山東歷城)人,俗姓張。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穎慧,遍訪...

義疏

謂疏通義理,即解釋本經之義理者。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九中):「覽他義疏,洞識宗途。」(參閱「疏」47...

義通

(927~988)天台第十六祖(一說十五祖)。高麗國人,俗姓尹。字惟遠。後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異相,頂有肉...

義湘

(625~702)朝鮮華嚴宗初祖。新羅雞林人,俗姓金。二十九歲出家。永徽元年(650)來唐,止於揚州。後往...

義無礙

四無礙之一。謂知諸法之義,了了通達而無滯礙。大乘義章卷十一(大四四·六九一下):「知義無滯,名義無礙。」 ...

義雲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義雲語錄。日僧永平義雲撰,圓宗、即門等編。本錄與永平道元之學道用心集同為日本曹洞宗典籍刊行之嚆...

義楚

五代僧。相州安陽(河南安陽)人,俗姓裴。七歲出家,勤學不怠。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慧解益進,尤於俱舍造詣特深。...

義解

(一)註釋、分析字義,解釋義理。又泛指解釋義理之書籍。 (二)了解意義與義旨。此外,禪林中以「義解禪和子」...

義福

(658~736)唐代僧。潞州銅鞮(山西長治)人,俗姓姜。早歲參訪福先寺杜朏,三十二歲始落髮受具足戒。後師...

義璋

(718~788)唐代僧。夏州朔方(陝西橫山)人,俗姓王。諱潛真。開元二十六年(738)隸名於本城靈覺寺,...

義褒

(611~661)唐代僧。常州晉陵(江蘇)人,俗姓薛。初從蘇州永定寺小明法師學華嚴經、大品般若。繼從婺州永...

義學

即名相訓義之學、理論之學。又稱解學。如俱舍、唯識之學,分析法相之名目與數量,並詳細規定修行因果階位之組織與...

義操

唐代僧。籍貫不詳。受法於慧(惠)果。住長安青龍寺東塔院。師學究三密,智達五明,化布綿亙順宗、憲宗、穆宗三朝...

義諶

(1592~1665)李氏朝鮮時代僧。京畿通津人,俗姓柳。號楓潭。十六歲隨妙香山性淳出家受戒,參學天冠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