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庵婆羅村

梵名 āmra-grāma,巴利名 Amba-gāma。又作庵滿聚落。庵婆羅村以其地甚多庵婆羅樹而得名。由...

庵婆羅婆利

梵名 āmrapālī,巴利名 Ambapālī。又作庵婆婆利、阿范和利、阿梵和利、阿梵婆羅、庵沒羅女、庵...

庵婆羅樹林

梵名 āmrayastikā,巴利名 Ambalatthikā。據梵網經(巴 Brahmajāla-sut...

庵羅林

梵名 āmrātaka-vana,巴利名 Ambāla-vana, Ambātaka-vana。乃古印度一...

謂心情纏綿於某事理而不舍離,如愛著、執著、貪著等是。大乘義章卷二(大四四·四九三下):「纏愛不舍名著。」釋...

著心

謂執著於事理之心。摩訶止觀卷十(大四六·一三七上):「四門雖是正法,若以著心著此四門,則生邪見,見四門異。...

著法

謂執著於法,或指執著之念及所執著之事物。又以為於五蘊假和合之身中有「實在之我」而執著之,稱為著我。執著於事...

著語

即置評語之意。又作揀語、揀話、下語。禪林中,對公案之本則、頌等所加之短評。[雪竇頌古直注卷上、天童頌古直注...

菜根譚

凡二卷。明代洪自誠撰。又作菜根談。書名「菜根」二字,係由「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而來。本書採用語錄之形式,係...

菜頭

禪林中,典座之下,設有管領菜蔬之僧,稱為菜頭。其職司為揀舍枯葉、蝕葉、菜蟲等。若誤煮菜蟲,則造殺業;若以非...

虛心合掌

梵語 sajputa。音譯三補吒。又稱空心合掌、空中合掌、虛合、虛心合。為密教基本印契十二合掌之第二。即指...

虛妄

虛假、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其義細別有三,即:(一)梵語 a-santa-bhāva,乃非實在之意。如妄法...

虛妄分別

梵語 vitatha-vikalpa。略作妄分別。錯會事物之真相,而妄自思惟、識別(分別),稱為虛妄分別。...

虛妄輪

眾生以虛妄之業障而輪回不已,恰如車輪之輾轉不止,故以輪喻之。凡生死輪回,皆虛妄之惑業所感,其體非真,故稱虛...

虛舟

(1196~1277)南宋禪僧。江都人,俗姓史。名普度。早歲雖習世典,然有出塵之志,其母知之,允入天寧寺出...

虛受信施罪

略稱虛受罪。即以虛偽立場接受信施之罪,或受虛偽施物之罪。又僧尼以破戒之身受檀越之施與,所犯之過罪,亦稱虛受...

虛空

梵語 ākā?a。音譯阿迦舍。(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亦為「無為法」之一,即說一切有部、經量...

虛空無垢持金剛菩薩

虛空無垢持金剛,梵名 Gaganāmala-vajradhara,音譯誐誐娜摩羅縛日囉汰洛;西藏名 R...

虛空無為

梵語 ākā?āsajskrta。(一)小乘說一切有部所立「三無為」之一。虛空,即無礙;無為,指離因緣造作...

虛空無邊超越菩薩

虛空無邊超越,梵名 Gaganānanta-vikrama,西藏名 Nam-mkhah-la rnam-p...

虛空雲海明門

為形容第十一地(已至佛果)菩薩智慧不可限量之用語。蓋初地菩薩得百法明門,二地以上菩薩則每地循次增為十倍至第...

虛空慧菩薩

虛空慧,梵名 Gagana-mati。又作共發意法輪菩薩、供養發意菩薩、才發心轉法輪菩薩(梵 Saha...

虛空藏求聞持法

全一卷。唐代善無畏譯。全稱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又稱虛空藏求聞持法經、虛空藏菩薩滿願最勝...

虛空藏院

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十二大院之第十院。位於持明院下方。以虛空藏菩薩為主尊,故稱虛空藏院。此院表悲智合一,包藏萬...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梵名 ākā?a-garbha(音譯阿迦舍檗婆), Gagana-gaja(音譯誐誐曩彥惹),西...

虛空藏菩薩法

以虛空藏為本尊所修之秘法。略稱虛空藏法。系依據不空所譯之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而來,分褔德、智慧、音聲三種法。...

虛空藏菩薩經

梵名 ākā?agarbha-sūtra。全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譯。又稱虛空藏經、虛空藏菩薩神咒經。收於大正...

虛假

「真實」之對稱。一般常將虛假不實、虛假諂偽連用。內懷虛假邪念,外現賢善精進之相,稱為行為虛假行,或虛假雜毒...

虛堂和尚語錄

凡十卷。又稱虛堂智愚禪師語錄、虛堂禪師語錄、虛堂錄、虛堂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為臨濟宗之重要語錄。集...

虛堂智愚

(1185~1269)宋代臨濟宗楊岐派禪僧。浙江象山人,俗姓陳。號虛堂、息耕叟。十六歲從普明寺師蘊出家。先...

虛堂集

凡六卷。全稱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又作虛堂錄。宋代僧丹霞子淳撰,林泉從倫評唱,元成宗元貞元年(...

虛庵

即南宋天童寺懷敞禪師。生卒年不詳。屬臨濟宗黃龍派,為天童雪庵從瑾之法嗣。淳熙十四年(1187),日僧榮西來...

虛無身

即指證得涅槃妙理之法身。虛無,為涅槃之異稱,以涅槃離一切差別相,故稱虛無。譬如佛身融通自在,離一切相,如光...

虛無僧

指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徒。又稱虛妄僧、薦僧、菰僧、普化僧、莽蓾破裸、暮露、梵論、梵論子。因普化宗奉馬祖道一...

虛雲

(1840~1959)湖南湘鄉人,俗姓蕭。名古岩,字德清。為民國以來,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

蛤蜊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以其坐於蛤蜊中,故有此稱。此乃起源於唐朝以後之信仰,非經軌中所載。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唐文宗...

街坊化主

或單稱街坊、化主。禪林中,勸化於市井街坊,以募施物作為大眾之供養,或補寺內財物不足之職稱。[禪苑清規卷八龜...

裂裳金杖

佛嘗以金杖與裂裳,懸記小乘十八部之分派。據俱舍頌疏註記載,頻毗娑羅王,夢見一[疊*毛]裂為十八片,一金杖斬...

視篆

又作滌篆。篆,篆文;因印章多用篆文,故轉稱印章、寺印為篆。視篆,禪林於新住持入院時檢視寺印之謂。禪林於住持...

訴訟

僧團中處理僧諍之法。即將關於僧團內之諍事,於僧團集會時,提出處理之謂。被訴訟之比丘,於比丘集會時,依所規定...

訶五欲

天台宗正修觀法二十五方便五科中之第二。謂訶斥色聲香味觸等五境。五境本非欲,然其中有愛味,能令修行者引生欲心...

訶多伐那伽羅寺志

巴利名 Hatthavanagallavihāravajsa。凡十一章。作者不詳。為南傳上座部佛教三藏外之...

訶宅迦

梵語 kātaka。又作呵吒迦。全稱呵吒迦阿羅娑(梵 kātaka-rasa)。意譯金色水或金光汁藥。傳說...

訶佛罵祖

禪林用語。斥罵佛祖之謂。又作殺佛戮祖。禪宗每有訶佛罵祖之語,藉罵倒佛祖,否定權威之法,為學人解縛破執,使其...

訶利雞羅國

梵名 Harikela。約當今緬甸國之阿拉干(Arakan)地方。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載,由師子洲向東北,...

訶陵

又作波陵。相當於唐朝南海(今馬來群島)中之闍婆島(今爪哇島)。六朝末期至唐代間,印度文化普及於印度諸國及馬...

光

後唐僧。永嘉人,俗姓吳。字登封。幼於陶山寺剃度。為人耿介,不與常人交雜。好作古調詩,然皆苦僻寡味。擅長草隸...

訶梨跋摩

梵名 Harivarman。單稱跋摩。意譯師子鎧、師子胄。西元四世紀頃之人。為成實宗之祖。中印度婆羅門之子...

訶嚩

即悉曇字 (hva)。悉曇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叵、火婆、嗑縛、沙波、訶婆、訶麼、火。舊華嚴經卷五十七(大九...

象王

譬喻佛之舉止如像中之王。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載,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像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

象徵

世界諸宗教皆有其象徵性之器物或符號,以表達其中心思想,佛教使用之象徵物頗多,然最早以空座、足跡、法輪等來象...

象徵主義

東方之思想、文化透過象徵手法所表現出來之形式頗多,於印度最古之文學遺產梨俱吠陀(梵 Rg-veda)中所含...

象爐

即像形之香爐。又稱香象。此爐焚香置於道場入口,行者跨之入內,表以香薰身,使令清淨。以象身有香氣,故用象形表...

貼庫

禪院內負責物品整理、出入之職稱。[黃檗清規禮法章] p5276...

貼單

指公佈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一般於每年十月十五日舉行。事先客堂與維那將全寺人員及其戒臘久近開具清單,送與...

費長房

隋代成都人。博學能文,通佛儒百家。初為僧,於後周武廢佛時,被迫還俗,尋遁歸隱居。隋興,開設譯場,受詔為翻經...

費隱禪師語錄

凡十四卷(或十六卷)。明代臨濟宗僧費隱通容(1593~1661)撰,隱元隆琦等編,崇禎十六年(1643)刊...

悉曇字 (ha)。又作呵、訶、[可*欠]、歌。為悉曇五十字門之一。為與迦字等區別,古來稱之為因業之賀字。瑜...

貴己等佛

乃斥責空談心性者之語,謂其由生佛一如之見而生高慢心,以己為貴。就理言之,雖生佛一如,然迷悟因果懸隔,若心生...

貴族

印度之貴族制度溯自西元前一千年頃,印度雅利安人自旁遮普漸向東遷移,直至朱木那河、恆河中間,佔據土地最肥沃之...

貴霜王朝

梵名 Ksāna。為興盛於一世紀末至三世紀中葉之西北印度統一王朝。早期由中亞遊牧民族月氏族族長丘就卻(Ku...

越三昧耶罪

如來之本誓稱三昧耶;違越如來本誓之罪,稱為越三昧耶罪。即犯扱取秘密教義之罪。又作越法罪。系密宗所立三種重罪...

超一

民國僧。生年、籍貫均不詳。嘗隨大勇法師入藏習密,同止甘孜。東返後,任教於漢藏教理院,後至京、滬等地傳授密法...

超八醍醐

天台宗用語。謂法華經、涅槃經之教,超越八教(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乃五味中最上之醍醐味,故稱超八醍醐。 p...

超日王

梵名 Vikramāditya。音譯訖羅摩阿迭多,馝柯羅摩帙多。又作正勤日王。為印度崛多王朝(梵 Gupt...

超世願

指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彌陀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歷經五劫,參考諸佛之願,熟思再三,始立四十八願。其願超乎世間...

超永

明末臨濟宗僧。生卒年不詳。浙江攜李人,俗姓姚。號霽侖。幼習儒學,及長,遇崇禎末年兵變,幾死復生,功名念澹,...

超佛越祖

禪林用語。又作殺祖殺佛。意為超越佛祖之究極境界;即不執著任何事物,達絕對自由之心境。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大五...

超戒寺

梵名 Vikrama?īla,西藏名 Vi-kra-ma-?ī-lahi gtsug-lag-khav。位...

超宗越格

禪林用語。超宗,謂不立真如佛性之方法;越格,謂不依舊例之形式。即指能超越凡聖之形式,而存乎自在之天機者。碧...

超定

小乘禪定中,超越中間之一地而入之禪定。一般修禪定皆依初禪、二禪、三禪等順次而進;但經由訓練,則可超略其中一...

超度

佛教、道教中,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請僧尼、道士為亡者誦經拜懺,謂之超度。 p5283...

超智

(1610~1674)明代臨濟宗僧。四川成都人,俗姓胡。號奇然。九歲於四川中峰寺出家。曾參祝家庵印心、天童...

超越

一神教認為世界之創造神為超越神;然在佛教真理中,並無相對於世界及人類之超越神存在。超越一語之真實含義,乃是...

超越三昧

指佛及菩薩能超越上下諸地而隨意入出之三昧。為天台宗所謂觀禪、練禪、薰禪、修禪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稱為頂禪。又...

超越證

為「次第證」之對稱。又作超證、超果。聲聞乘有四果,從初果順次證阿羅漢果,稱為次第證;超越前果而直接證入後果...

超塵

(1914~)江蘇興化人。幼依震華法師披剃。鎮江竹林佛學院畢業。民國三十三年(1944),與法宗法師等於棲...

超樂

(1642~1702)清代臨濟宗僧。浙江海鹽人,俗姓陳。父母好禪悅,構置庵堂,延僧居之,師每聞梵唄聲,欣慕...

超寶

(1635~1709)清代臨濟宗僧。豫章(江西)廬陵人,俗姓劉。九歲時突染病,甚危篤,其父乃許送師至祇陀寺...

跋伽娑仙

跋伽婆,梵名 Bhārgava,巴利名 Bhaggava。又稱婆伽婆仙、婆伽仙、跋伽仙。意譯作瓦師。又稱無...

跋陀羅

梵名 Bhadra。又稱拔達喇、耽沒羅跋陀。意譯作賢。為十六羅漢之第六位。據傳此羅漢與其眷屬九百阿羅漢共住...

跋祇

梵名 Vrji,巴利名 Vajji。為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又作跋耆、拔耆、跋闍、毗梨祇、越祇、毗離子、...

跋提

(一)梵名 Bhadrika。又作拔提、婆提、跋提黎迦、婆帝利迦。譯作小賢、善賢、仁賢、有賢等。為佛陀最初...

跋祿迦國

跋祿迦,梵名 Bālukā,方言為沙之義。或稱姑墨(Kum)。西域嶺東諸國之一,位於龜玆之西,佉沙東北。昔...

跋祿羯咕婆國

梵名 Bharukacchapa 或 Bhrgukaccha, Bhrgupura,巴利名 Bharuka...

跋闍子

巴利名 Vajjiputta。又稱跋耆子。為佛陀入滅百年後之跋耆族比丘。主張「十事」合法,引起教團之論爭,...

悉曇字 (p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波、簸。乃第一義諦之義。放光般若經卷四(大八·二六...

逮夜

通宵達旦之意。轉指前夜,今特指荼毗(火葬)之前夜,或指年忌、月忌等忌日之前夜。又作太夜、大夜、迨夜、宿夜、...

逸然性融

明代末年僧。生卒年不詳。浙江仁和人,俗姓李。明末為避世亂,於正保二年(1645)至日本長崎,任興福寺三世住...

進具

進一步受具足戒之意。指出家者受具足戒,成為完全之比丘、比丘尼。[續高僧傳卷八慧遠傳、卷九靈裕傳、佛祖統紀卷...

開跡顯本

又作發跡顯本。此係天台宗對於法華經所作判釋之語。天台大師智顗說明法華經旨趣之時,謂法華經有「本跡二門」之開...

酥油

由牛乳熬製而成。又作蘇油。或單稱蘇、酥。有生酥(梵 navanīta,巴同)、熟酥(梵 ghrta,巴 g...

梵語 pramāna 之意譯。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指認識事物之標準、根據;廣義言之,則指認識作用之形式、...

量句義明顯注

為西藏佛教因明著作。布頓仁欽札巴著。本書對於釋量論之詞句義理有清楚顯明之註釋。 p5295...

量等身

謂如來之身相等於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之量。八十華嚴卷五十二載,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具足十三個量等身,即:一...

量論

量,梵語 pramāna 之意譯。量論,即指有關量之研究。梵語 pramāna 之語義,可解作 pram...

鈍色

日本天台宗、真言宗所用法衣之一種。又稱鈍色衣、鈍衣、純色、椎鈍。系以精好之生絹所制單衣無紋之法衣,由袍、裙...

鈍使

「利使」之對稱。指十種根本煩惱中之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以其性遲鈍,故稱為五鈍使,係迷於「事」之惑...

鈍根

梵語 mrdvindriya。指根機遲鈍者。又作下根。系「利根」之對稱。於佛道修證上,根機之利、鈍,影響其...

閔那耶夫

(Minayeff, Ivan Pavlovitch; 1840~1890)俄國之印度學學者。通曉梵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