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會下

猶言門下、會中、會里。指於說法之集會時,前往受教之人;或為於師家處受學者之總稱,例如青原會下、南嶽會下。又...

會本

將各種同類之經文或註疏合成一本而流通之,稱為會本。宋朝以後之刊行本多為會本,例如十不二門指要鈔會本、妙宗鈔...

會昌法難

指唐武宗會昌年中所引起之廢佛事件。武宗素信道教,繼文宗之後即帝位,會昌元年(841)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八...

會者定離

謂相會者終必分離。佛遺教經(大一二·一一一二中):「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即謂世事無常...

會座

說法之場所。說法席上稱為會上;若聚於會座聞法者,稱為會下。又若將說法之場所與說法之聚會加以區別,則有「處」...

會通

會合疏通之意。又作和會、融會、會釋。或單稱會。即會和疏通異說異義而調和其矛盾,以呈現其間真正之意義。蓋佛教...

會善寺

位於河南登封縣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積翠峰下。屬曹洞宗,與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併稱為嵩山之名剎。據北宋開寶五年...

會讀

於研討會上,問者與答者對坐,講者居於上位,以預定之題目反覆論難研討,此種研討學問之方法,稱為會讀。所討論之...

梵語 karman,巴利語 kamma。音譯作羯磨。為造作之義。意謂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

業力

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故通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有部毗奈耶卷...

業火

惡業害身譬如火。又指受到惡業果報之罪人在地獄中所受之烈火。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大四七·四五二下):...

業田

業能生苦樂之果,故譬之為田,稱業田。八十華嚴經卷三十八(大一○·二○四中):「六趣受生各差別,業田愛潤無明...

業因

梵語 karma-hetu。有二義:(一)業即因,以業為招感未來果報之因。又作因業。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大...

業受

受,指壽。又作業壽。謂依先業所感之壽命,即依宿世業因而定之壽命。 p5498...

業果

業,指善惡業;果,即由業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報。又作業報。由業而報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稱為「業果法然」...

業波羅蜜菩薩

業波羅蜜,梵名 Karma-vajrī,音譯作羯磨嚩日離、羯磨跋折哩。又作羯磨波羅蜜菩薩。為密教金剛界三...

業垢

指罪業與煩惱。又作罪垢、業塵。垢,煩惱之異名;煩惱者,其性不淨而心染污,故稱垢。又業之性不淨,譬之於塵垢,...

業苦

謂由作惡業所感之苦果。或謂由作善惡之業而感苦樂之果者,通稱為業;蓋依業而得之苦樂果,通稱為苦。淨心誡觀法卷...

業風

梵語 karma-vāyu。以風比喻業力,謂眾生因善惡業力而飄流生死海中,猶如風吹枯葉或風吹船舶。入楞伽經...

業病

又作業障病。指由宿業所感之疾病。因宿昔之惡業而感惡疾、痿困於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過之所...

業處

梵語 karma-sthāna,巴利語 kamma-tthāna。又作行處。即業止住之所。為成就禪定之基礎...

業通

謂由宿業而成就之通力。又作報通。五種通力之一。即神境、天眼、天耳、宿命等四通中,由業而成就之通力。於一切通...

業報

業與報併稱。意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作業果。此為...

業感

謂苦樂等一切果報非存乎偶然,係由善惡之業力所感而來,故稱業感。即由善惡之業因,感苦樂之果報。[俱舍論卷十一...

業感緣起

為緣起論之一。謂世間一切現象與有情之生死流轉,皆由眾生之業因所生起者。小乘諸宗派皆持此說,尤以說一切有部為...

業瑜伽

梵名 Karma-Yoga。全一卷。印度近代宗教改革家、哲學家維威卡難達(Swami Vivekānand...

業道

梵語 karma-mārga。業作用之場所(所行之義),或指有情眾生苦樂果報(異熟)之通路(能通之義)。一...

業道冥祇

冥祇,幽冥界之神祇。指依各自之業因而生成之諸鬼神。一髻尊陀羅尼經載(大二○·四八六中):「啟白一切諸佛般若...

業種子

業果之種子。「名言種子」之對稱。又稱業習氣(梵 karma-vāsanā)、異熟習氣、有支習氣、有分熏種子...

業網

指善惡之業因網羅有情,致使沉沒於生死輪回中,故以網比喻之。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九上):「業網所拘,...

業障

梵語 karmāvarana。指業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業累。謂眾生於身、口、意所造作之惡業能蔽障...

業緣

二十四緣之一。謂善業為招樂果之因緣,惡業為招苦果之因緣。一切有情皆由業緣而生。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

業系

謂業力繫縛有情使不自在。又作業縛、業罥、業繩。身、口、意所造之善惡等業,如繩索繫縛眾生於三界之牢獄,故稱業...

業識

(一)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又作業相(梵 karmajātilak?ana)...

業鏡

指照業之鏡。又作淨頗梨鏡、淨玻璃鏡、業鏡輪。在幽冥界,以此業鏡鑒照眾生所造之善惡業。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

業體

又稱業性。指業之自體,即能招引苦樂果報之異熟因。各宗派說法不一:(一)說一切有部以身、語二業之色法及意業之...

楚王英

後漢光武帝之子,孝明帝之弟。為我國正史上所載信仰佛教之第一人。據後漢書列傳第三十二載,英少時好遊俠,與賓客...

楚石

(1296~1370)元代僧。明州象山人,俗姓朱。名梵琦,楚石為其字。南嶽下二十世法孫徑山行端之法嗣。十六...

楚石梵琦禪師語錄

凡二十卷。全稱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又作楚石禪師語錄、楚石錄。元末僧梵琦(1296~1370)撰,祖光...

楚金

(698~759)唐代僧。廣平(河北宛平)人,俗姓程。七歲能誦法華,九歲出家,十八歲即陞座講法華義旨。嘗於...

楚俊

(1262~1336)元代僧。浙江鄞縣人,俗姓黃。字明極。生性閑雅,不好戲弄。年十二,就靈嚴寺竹牕喜剃髮,...

楚南

(813~888)唐代禪僧。福建人,俗姓張。幼依開元寺曇藹為沙彌。落髮後詣五台山受具足戒,學律。依芙蓉靈訓...

楚圓

(986~1039)宋代禪僧。全州清湘(廣西桂林)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二十二歲回心向道,於湘山...

楷定疏

凡四卷。即唐代善導大師所著之觀無量壽經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由於卷四之末有「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極七返有

梵語 saptakrdbhavaparama。又作極七返生。意謂至多僅須往返七次受生。即住於預流果而尚未斷...

極大慈悲母

讚歎阿彌陀佛之慈悲所稱之名。意謂極廣大慈悲之母。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八上):「慈眼視眾生,平等如一子;...

極光淨天

極光淨,梵名 ābhāsvara。音譯阿波會提婆。舊譯作光音天。又作遍勝光天。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禪之第三天...

極成

梵語 prasiddha。因明用語。至極成就之意。因明論式中,所立之宗(命題)應真實無誤,且為立(立論者)...

極位

至高無上之位、極證悟之位,通常係指佛果而言。法華文句記卷三之上(大三四·一九八中):「若極位者,則一切下位...

極果

謂至極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無學果。又稱無上涅槃之極果,即指佛之正覺,乃因位修行之結果。大乘義章卷...

極迥色

為唯識宗所說「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指分析虛空、青、黃等不具質礙性之顯色及明、闇、光、影等空界色而令至物質...

極略色

為唯識宗所說「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指分析色聲香味觸等五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之實色而令至物質之最小單位「極...

極喜三昧耶

密教表示至極喜悅之印言。又作悅喜三昧耶、歡喜王摩訶薩埵三摩耶、大三昧耶真實印、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隨心印、普...

極喜地

梵語 pramuditā-bhūmi。又作歡喜地。為菩薩十地中最初之位,故又稱初歡喜地。略稱初地。菩薩入此...

極無自性心

能了知諸法之至極無自性之心。為顯教之最極、密教之初心。即日僧空海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亦相當於華嚴經所說圓融法...

極微

梵語 paramānu。又作極微塵、極細塵。舊譯鄰虛。物質(色法)分析至極小不可分之單位,稱極微。依俱舍論...

極微分不分

三位極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有異說,小乘以分析之極為極微,至於極微,則無可分上下左右方角等部分,稱為...

極愛一子地

略稱一子地。即菩薩證化他之果、極憐愍眾生之階位。菩薩住此地,視眾生如同一子,若見彼等修善、安穩則生大歡喜,...

極睡眠

梵語 acittaka。又作極重睡眠、極重睡。五位無心之一,六位無心地之一。因疲勞等緣引睡眠,使前六識不起...

極樂世界

梵名 Sukhāvatī之意譯。音譯作蘇訶嚩帝、須摩提、須阿提。即指阿彌陀佛之淨土。又稱極樂淨土、極樂國土...

極樂寺

(一)北平名剎之一。建於明成化(1465~1486)年間。正殿、後殿尚存有嚴嵩所譔之碑。寺內牡丹極盛,東有...

極樂海會

極樂,指阿彌陀佛之淨土;海會,指僧眾或諸尊聖眾之會集。極樂世界之聖眾相聚而為法會,其廣大如海,故稱極樂海會...

極樂庵

位於江蘇宿遷縣境內。又稱極樂院。創建於明朝,至清順治十一年(1657)性澄律師主其丈席,大事修建,廣置田產...

義味

以食味比喻法義,謂依文生義,猶如依食生味。或謂義者言義,味者趣意,即指言與意。 p5569...

楊文會

(1837~1911)安徽石埭人。字仁山。為清末復興中國佛教之樞紐人物。生性任俠,好讀奇書,淡泊名利,鄙棄...

楊布拉宮

西藏名 Yum-bu gla-sgav。西藏南部雅倫(藏 Yar-kluvs)地方的三聖地之一。據傳,該堂...

楊岐山

位於江西袁州萍鄉縣北約四十公里處。又作煬岐山。北宋方會禪師曾入此山住持普通禪院,化益四方海眾,門風自成一格...

楊岐方會

(996~1049)北宋臨濟宗楊岐派之開祖。石霜楚圓之法嗣,南嶽懷讓法系第十一世,臨濟義玄法系第八世法孫。...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全一卷。宋代僧保寧仁勇、白雲守端等編。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系集錄楊岐宗之開祖楊岐方會之語要、偈頌等之作。...

楊岐寺

位於江西萍鄉楊岐山。又稱普通禪院。創建於唐代,清道光年間重修。寺內有如來佛、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塑像,並...

楊岐宗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稱楊岐派。以臨濟宗第七世石霜楚圓之弟子楊岐方會(996~1049)為開祖。方會初從楚圓...

楊枝

梵語 danta-kāstha,巴利語 danta-kattha 或 danta-pona。音譯作憚哆家瑟...

楊柳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藥王觀音。左手結施無畏印,右手持楊柳枝。若修楊柳枝藥法,可消除身上之眾病。又於千手觀音...

楊炫之

元魏北平(河北滿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讀書志中誤作羊炫之。曾任期城郡太守。永熙(532~534)年間兵亂後...

楊傑

北宋無為(安徽)人。字次公,號無為子。雄才俊邁,年少登科。好禪,歷叩諸山名宿,參謁天衣義懷,義懷每引龐居士...

楊惠之

唐代雕塑家。開元(713~741)初年,與吳道玄共同學畫,而道玄聲光獨顯,遂焚筆埋硯,專事塑作。數年之間,...

楊億

(974~1020)北宋浦城(福建建甌)人。字大年。少時以文章名世,太宗嘗召入面試,嘆為神童。真宗時,歷任...

楊璉真加

元代僧。蒙古人。世祖時,江南初平,任釋教總統。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與喇嘛僧桑哥勾結,挖掘故趙宋帝王...

楞伽山

楞伽,梵名 Lavkā,巴利名同。又作[食*夌]伽山、[馬*夌]迦山、楞迦山。意譯難往山、可畏山、險絕山。...

楞伽宗

初期禪宗之別名。以達磨傳授慧可四卷「楞伽經」為禪法心要,故稱楞伽宗。[續高僧傳卷十六僧可傳] p5490...

楞伽島

梵名 Lavkā-dvīpa。即位於印度半島南端之錫蘭島(即今斯里蘭卡)。又稱師子洲、執師子國。或稱僧伽羅...

楞伽師資記

全一卷。唐代淨覺集於景龍二年(708)頃。又稱楞伽師資血脈記。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本書記述楞伽經八代相承...

楞伽經

梵名 Lavkāvatārasūtra。凡四卷。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443)。收於大正...

楞伽懸記

謂釋尊在楞伽山懸記如來入滅後,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名龍樹,宣說大乘無上之法,初證歡喜地,應往生安樂國。此說出...

楞嚴會

禪林古法,於夏安居結制中,為祈福除魔,遂設楞嚴壇。自陰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每日於佛殿集眾僧誦楞嚴咒。...

楞嚴經

凡十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之略稱。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唐代中天竺沙門般剌蜜...

楞嚴頭

楞嚴會中舉唱聖號、序引、楞嚴咒之職稱。通常擇請音聲亢足佳美者任之。敕修百丈清規卷七楞嚴會條(大四八·一一五...

榆林窟

位於甘肅安西縣西南七十五公里,榆林河兩岸之崖壁上。俗稱萬佛峽,為敦煌莫高窟藝術之分支,現存石窟四十一,分佈...

歲計

即叢林歲末之會計報告。據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所載,圓仁於唐代開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至...

殿主

知殿之異名。又作殿司。西序六頭首之一。即司掌佛殿之花燭及灑掃等事之職稱。[敕修百丈清規卷上兩序章西序頭首條...

殿堂

為佛寺中各重要屋宇之總稱。殿,係安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祈禱之處;堂,係供僧眾說法行道之處。殿堂之名稱即依據所...

殿試

科舉時代,天子親自在宮殿試士,故稱殿試,為我國任用官吏的試驗方式(進士之試業)之一。依承此法,僧人學業,由...

源仁

(818~887)日本真言宗僧。通稱池上僧都、南地院僧都。初隨護命學唯識,後受實慧、宗睿、真雅之密宗,且嗣...

源信

(942~1017)日本天台宗學僧。惠心流之祖,通稱惠心僧都。大和(奈良縣)人。登比叡山師事良源,才學早顯...

源清

宋代僧。天台宗山外派第三世。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慈光晤恩之門人。曾與同門洪敏作難辭二十條,以闡揚其師之宗義...

滇釋紀

凡四卷。清代圓鼎和空編。內容系集錄有關雲南僧俗之傳記,計有法源編、應化編、隋釋編、唐釋編、後晉釋編、後周釋...

(一)梵語 vyupa?ama。寂滅之略稱。即涅槃之意。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為之境地,稱為入滅。(參閱「涅...

滅法智

梵語 nirodhe dharma-jānaj。觀三界之四諦而發的十六心(八智八忍)之一。即緣欲界之滅諦所...

滅法智忍

梵語 nirodhe dharma-jāna-kānti。觀三界之四諦而發的十六心(八智八忍)之一。即證得...

滅度

梵語 nirvāna,巴利語 nibbāna。謂命終證果,滅障度苦。即涅槃、圓寂、遷化之意。此謂永滅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