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圓鏡曼荼羅

又作鏡曼荼羅。密教行者於本尊之心上觀想圓明之月輪所成之曼荼羅,或於行者自己圓明之心月輪中觀想種子、印契、形...

圓覺

圓滿之覺性。謂如來所證之理性具足萬德,圓滿周備,靈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

圓覺三觀

指圓覺經所說之三種觀法。即:(一)奢摩他觀,奢摩他,意譯作止,謂靜止心念而入於涅槃。(二)三摩底觀,三摩...

圓覺寺

(一)位於日本鎌倉市山內村。日本臨濟宗圓覺寺派大本山。山號瑞鹿山。昔為定額寺。日本弘安五年(1282),北...

圓覺經

全一卷。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之略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唐代佛陀多羅譯。...

圓覺經大疏鈔

凡十三卷(或二十六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大鈔。...

圓覺經略疏

凡四卷(或二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圓覺經略疏註、圓覺略疏、...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圓覺經修證儀、圓覺廣修證儀、圓覺修證儀。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八冊。...

圓鑒禪師語錄

全一卷。全稱敕謚圓鑒禪師藏山和尚語錄。又作藏山和尚語錄、藏山錄。日本臨濟宗僧藏山順空(1233~1308)...

嫉新婦經

全一卷。又作妒婦經。據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八載,本經恐系偽經,譔者不詳,或因其妻善妒而...

塑像

指用土塑造之佛像或其作法。系緣自西域,然更早之印度部派佛教時期即有塑像之記載,如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一所載(...

塗灰外道

塗灰,梵名 Bhasman。又作灰塗外道。或稱獸主外道(梵 Pā?upata)、牛主外道。古代印度外道之一...

塗毒鼓

謂塗有毒料,使人聞其聲即死之鼓。禪宗以此比喻師家令學人喪心或滅盡貪、瞋、癡之一言一句之機言。景德傳燈錄卷十...

塗香

梵語 vilepana。又作塗身香、塗妙香。以香塗身,以消除臭氣或惱熱。印度自古暑熱甚烈,人體易生臭氣,其...

梵語 stūpa,巴利語 thūpa。音譯作窣睹婆、窣堵婆、窣都婆、藪斗婆、數斗波、蘇偷婆、素睹波、私鍮...

塔主

禪林中,奉侍祖師之木像、畫像、墓所之職稱。即禪宗寺院之守塔僧,或掌管塔頭之人。(參閱「塔頭」5436) p...

塔史

巴利名 Thūpavajsa。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典以外之著作。十三世紀錫蘭比丘伐其沙拉(巴 Vācissar...

塔印

表示塔之印。又稱率都波印。即密教金、胎兩部大日如來及法華經之本尊釋迦牟尼如來之印契。塔印有理塔、智塔、心塔...

塔寺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五堅固之一。即佛入滅後第四個五百年,為造立塔寺堅固之時期。此說出自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參...

塔克伊布斯坦

(Tāk-i-Bustān)西亞細亞薩珊朝(Sassanid)時代之岩窟遺跡。位於伊朗西部克曼沙(Kerm...

塔院寺

位於山西五台山顯通寺之南。又稱大寶塔院寺。五台山為我國佛教一大聖地,山中古跡、佛剎不可勝數,然全山五峰之中...

塔爾寺

西藏名 Skuhbum。意譯十萬佛像。又作金瓦寺、塔兒寺。位於青海西寧郊外之塔山。其地為黃教祖師宗喀巴之...

塔頭

在禪宗,指開山祖師塔之所在。高僧入寂時,弟子因仰其遺德,不忍驟離塔頭,遂住於一新設之小屋,稱塔頭支院。至後...

塔懺法

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行之懺法。隋朝曾一度禁行此法,續高僧傳卷二(大五○·四三五下):「初開皇十三年,廣州有...

塔鑾

(Dhātu Luang)位於寮國永珍之北。西元一五六六年,悉達提拉王(Sethathirath)於原有小...

悉曇宇 (u)。又作烏、污、優、屋。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金剛頂經釋字母品謂,塢字門,表一切法譬喻...

悉曇字 (au)。又作燠、懊、炮。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方廣大莊嚴經卷四(大三·五六○上):「唱懊...

奧若賓都遘須

(Sri Aurobindo Ghose, 1872~1950)又譯作奧羅賓多高士。印度哲學家、詩人、印度...

奧院

日本佛教建築用語。日本之神社、佛寺等處,除本殿、本堂外,尚有奧院為開山祖師之靈堂,多建於岩窟等幽邃之處。 ...

奧登保

(Ol''''denburg, Sergei Fyodorovich; 1863~1934)俄國佛教學者。...

奧登柏格

(Oldenberg, Hermann; 1854~1920)乃德國之印度學、佛教學者。出生於漢堡(Ham...

奧義書

梵名 Upanisad。音譯作優波尼沙土。為古印度之哲學書。系以梵文書寫,為師徒對坐密傳教義之書籍,故稱奧...

奧箄迦

梵語 aupayika 之音譯。含有認許、允諾、宜、好、是等義。即於持戒作法或提出動議(白事)時,請求師父...

梵語 īrsyā。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依俱舍宗之說,此心所(小煩惱地法...

摩城

媲摩,梵名 Bhīmā。位於新疆和闐(Khotan)東方之城邑。即漢書所載之捍彌城。相當於今日之克利雅市(...

媽祖

正稱為「天上聖母」。相傳系宋代福建興化莆田縣湄洲嶼之孝女,姓林名默娘。幼時曾得神人授予銅符,能為人驅邪押煞...

嵩山

位於河南登封縣北五、六公里之處。又作中嶽、嵩高山、崇高山、崇山、外方山。與東嶽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

嵩山居中

(1277~1345)日本臨濟宗僧。遠江人,俗姓源。延慶二年(1309)與文保二年(1318)曾二度至中國...

嵩祝寺

北平名剎之一。為章嘉呼圖克圖所居,大殿及後樓之聯額為清高宗之御書。寺東有法淵寺,西有智珠寺。又東為三廠遺址...

嵩岳寺

位於河南登封縣北之嵩山南麓。又稱中嶽廟、崇嶽寺。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歷代均加以重建整修,現有...

嵯峨念佛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嵯峨大念佛。日本每年於陰曆三月六日至十五日之十日間,在嵯峨清涼寺舉行融通念佛會。相傳為日...

匯宗寺

位於察哈爾多倫諾爾(Dolon nor)之北端。又稱為東廟、黃寺。據大清一統志卷四○九之二載,康熙三十年(...

微細生死

為「變易生死」之異名。大乘義章卷八(大四四·六一五下):「微細生滅無常,念念遷異,前變後易,名為變易;變易...

微細身

(一)為數論學派所立三種生身之一。(參閱「三種生身」650) (二)密教立法身有微細之色形,週遍於法界。據...

微細相容安立門

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相」而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頓見。微細有三義:(一)所含微細,如芥瓶所含...

微微心

乃進入滅盡定前剎那極微細之心。滅盡定之前有三種心,即想心、微細心、微微心,第一想心屬粗想之心,第二為稍微細...

微塵

梵語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語同。音譯阿拏、阿耨。單稱微、塵。即眼根所取最微細之色...

微塵劫

謂長遠之時劫。又作大地微塵劫。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中,為表示如來成佛以來之長遠,設一譬喻(大九·四二中):...

微聚

謂極小之色聚。欲界之物質中最單純者為能生之地、水、火、風四大極微,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境(聲,有無不定...

愚中周及

(1323~1409)日本臨濟宗僧。美濃(岐阜縣)人。十三歲,依京都臨川寺夢國師出家,其後師事春屋妙葩。...

愚夫所行禪

楞伽經所說四種禪之一。謂外道及聲聞、緣覺等二乘之人只知觀無我、無常、不淨等「人空」之理,而無法及於「法空」...

愚禿

(一)愚,謙辭之意;禿,剃髮之意。中阿含經卷十二鞞婆陵耆經(大一·五○○上):「我不欲見禿頭沙門。」原系印...

愚法不愚法

又作愚法二乘不愚法二乘,或愚法聲聞不愚法聲聞。即愚法小乘與不愚法小乘二者。愚法小乘,指愚於大乘法空之理的聲...

愚堂東寔

(1579~1661)日本臨濟宗僧。美濃(岐阜縣)人。十三歲出家,至各方遊歷,於美濃建正傳寺、大仙寺。後住...

愚童持齋心

為日僧空海所立十住心之第二。謂凡夫由於篤信世間因果與持齋為善之道理而行之心。即修三歸、五戒、十善及三綱、五...

愚癡

梵語 moha 或 mūdha。又作癡、無明。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為六種根本煩惱...

愚癡三種發相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載,行者修禪定時有三種愚癡發相,即:(一)計斷常癡相,謂行者於修定時,忽發思惟,分別我...

愚癡齋

洞山良价禪師臨命終時,為誡絕弟子執戀之情而設之齋會。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良价傳(大五一·三二三中):「唐咸通十...

梵語 manas。音譯作末那。意謂「思量」。即週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將之作為認識機能之依據,則稱意根,為六...

意生身

梵語 mano-maya-kāya。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少/兔]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

意生金剛女

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作欲金剛女、金剛見。位於金剛薩埵之右前隅。據金剛界七集卷下載,其形像為...

意地

又作意識、意根。凡個體之內心能生起一切思想者,稱為意地。可略分下列二說:(一)指第六識(意識),可全面支配...

意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三。謂菩薩於意遠離嫉諂、輕罵、惱亂、諍競等四過,安樂行法華之法,於一切眾生起大悲之想,於諸如來...

意成天

指色界、無色界之諸天。謂舍離欲界之飲食,而僅以意識存在之天人;亦即非緣父母精血等而生,乃由意之所欲而化生之...

意志

廣義而言,為自然衝動之慾望;狹義而言,則為意識間多種動機、目標、方法之一種選擇,而欲獲實現者。佛教中相當於...

意近行

指苦、樂、憂、喜、舍等五受中之喜、憂、舍三受。此三受僅第六意識上有之,能為意識親近之緣,使意識行之,故稱意...

意根

(一)梵語 mana-indriya。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根」為能生之義。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對之境為四...

意根坐斷

謂斷滅煩惱之根本思量分別。蓋有意識乃生分別,有分別之心即生種種煩惱;若煩惱斷滅,則必意識斷滅之故。 p54...

意氣金剛女

梵名 Māna-vajrinī。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一。又作意氣女、慢金剛女。位於金剛薩埵之左...

意許

因明用語。指內心已決定某種主張,但尚未表露出來之狀態。即雖不以言語表示,而於意中密藏某一種主張;亦即意中所...

意勢行

三種神用之一。謂欲至極遠,則有緣舉心時,身即能如意而至之勢。三種神用即指運身、勝解、意勢三者,為六通中第一...

意業

梵語 manas-karman。三業之一。意即依心王之業;業為造作之義,廣義而言,包含一切或善或惡或無記等...

意路不到

謂意識不能到達之處,即指不得以思慮分別而臆度之真理境界。碧岩錄第六十三則(大四八·一九四下):「意路不到,...

意憤天

又作意憤恚天、憤恚天、意相憤怨天。通常與戲忘天併稱。謂此天意憤增上,至死方消。瑜伽師地論卷五(大三○·三○...

意樂

梵語 ā?aya。意譯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處、住處、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譯意樂、意欲、志願。凡...

意趣

意志之趨向。即內心所欲表示之意向。佛陀說法有平等、別時、別義和補特伽羅等四種意趣,稱為四意趣或四意。 (一...

意學

指禪宗之學。修習禪要,必側重於身口意中之意業,故有佛心宗之名。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四○○中):...

意薰習

「分別事識薰習」之對稱。大乘起信論所說四薰習之一的淨法薰習中,分為妄心薰習與真如薰習二者,其中,妄心薰習又...

意識

(一)梵語 mano-vijāna。六識(或八識、九識)中之第六識。在西洋哲學中視之為「能把握客觀對像之心...

慈力王

慈力,梵名 Maitrī-bala,巴利名 Metti-bala。音譯彌羅拔羅、彌佉拔羅。即釋迦牟尼佛於因...

慈山

(1637~1690)日本天台宗安樂律院開祖。美作(岡山縣)人,俗姓和田。字妙立,號唯忍子。初學禪宗,嘗於...

慈光

指諸佛、菩薩大慈之光輝。讚阿彌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上):「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 p5799...

慈地比丘

指慈(巴 Mettiya)與地(巴 Bhummajaka)二比丘,為佛陀之弟子。據五分律卷三載,慈、地二比...

慈舟

(一)佛陀本其慈悲以化度眾生,猶如舟筏之引渡受難者。又作慈航。萬善同歸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駕大般...

慈忍

慈悲與忍辱之合稱。證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上):「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

慈門

佛、菩薩由慈心流出諸功德及善巧方便,稱為慈門。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大一○·一六中):「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

慈恩寺

(一)位於陝西西安城南。又稱大慈恩寺。本為隋代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高宗為皇太子,為其母文德皇...

慈恩宗

即法相宗。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應理圓實宗、有相宗、相宗。在古印度,稱瑜伽行宗。在中國,為唐朝慈恩三藏玄奘及其...

慈航

(1895~1954)福建建寧人,俗姓艾。字彥才。號繼榮。幼失怙恃,年十七禮拜自忠和尚為師。次年,受具足戒...

慈航普渡

佛、菩薩以塵世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眾生,出離生死海,猶如以舟航渡人,故稱慈航、慈舟。萬善同歸集卷下(大四八...

慈祥

(1912~)廣東順德人,俗姓郭。法名覺因。十七歲畢業於廣州師範學校,是年依鼎湖山慶雲寺笑航和尚出家。民國...

慈尊

(一)指彌勒菩薩。彌勒(梵 Maitreya),譯作慈氏。尊,為敬稱。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七下):「今...

慈尊月

密教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上首所安之慈氏菩薩(即彌勒菩薩),住於月輪,故謂為慈尊之月。 p5805...

華嚴經探玄記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著。又稱華嚴探玄記、華嚴經疏、探玄、探玄記。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五冊。本書乃法藏模仿其師智儼...

偽疑經

又作疑偽經。假借佛說而偽造之經典,稱為偽經;來歷可疑而被懷疑為偽經者,則稱為疑經。一般經錄中常將二者合稱為...

愛罥

愛,指貪愛、恩愛、愛慾等;罥,指罥網、繫縛。又作愛系。謂愚癡之人,罹於貪愛之罥網,猶如受繫縛而不得自在。正...

搕

禪林用語。本指糞、糞穢、雜穢,引申為無用而不值一顧之穢物。如禪宗之語錄、公案系為導引開悟、打破執著所設之方...

肅眾

即叢林中對僧眾違犯清規之處分。據景德傳燈錄卷六末禪門規式記載,於清眾中滋事違規者,經維那檢舉,抽下其掛搭衣...

瓶塔

梵名 Drona stūpa。瓶指用以分配佛舍利之瓶,瓶塔即納此瓶之塔。又作罌塔、金瓶塔。據長阿含經卷四、...

瓶中無水

乃三論宗用以比喻空觀之語。謂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之中無人我(乃五蘊之暫時和合,唯有假名而無實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