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瞋斗詬地

禪林用語。又作嗔斗[口*後]地。為宋代之俗語,意謂如烈火般之猛怒。瞋,即忿怒;鬥,即獰視;[口*後],即怒...

羯專缽失遮薄底迦

意譯作不重受食。指一時受食,再度則不受。其義有二:(一)不作餘法而食。(二)一時受訖,則不再受。此為四分律...

羯磨阿闍梨

梵語 karmācārya,巴利語 kammācariya。為受戒三師之一。即於戒場為受戒者指示作禮乞戒...

羯陵伽國

羯[食*夌]伽,梵名 Kalivga。為南印度之古國。又作迦陵伽國、迦鄰國、麒麟國。意譯作斗諍時國、相鬥戰...

遮梨夜

梵語 caryā, carita, caritra,巴利語 carita。又作遮唎耶、遮梨夜。(一)意謂行...

[土*塞]缽

以麻布為器體,並塗漆以固定,而作成之缽。為鐵缽之代用品。今保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之[土*塞]缽,被視為日...

喜多迦文

為一種古代印度之文字。悉曇字記(大五四·一一八六上):「健馱羅國喜多迦文獨將尤異,而字之由,皆悉曇也。」關...

磚佛

又作磚佛、磚佛。系以泥土燒制而成之小形浮雕佛像,亦有獅子座、天蓋等造像,多作方形、長方形。自北魏時代已十分...

磨

謂研磨磚瓦欲使成鏡,乃比喻修道有所欲求則終不能成就。此譬喻出自傳燈錄。馬祖道一竟日坐禪,欲圖作佛,南嶽懷讓...

琉璃

梵語 vaidūrya,巴利語 veluriya。七寶之一。意譯青色寶、遠山寶、不遠山寶。又作流璃、琉璃、...

琉璃壇

指以琉璃寶築造之戒壇。又作琉璃壇。宋高僧傳卷十一(大五○·七七五下):「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中略)投本州...

琉璃燈

指供於琉璃觀音前之燈。又於佛前供燈以讚佛之教化,近代寺院多有所見。此外,藥師經中以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為本尊...

琉璃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高王觀音,香王觀音。高王觀世音經謂此菩薩能救諸苦厄,臨危急時若誦此經滿一千遍,則可變死...

慨古錄

全一卷。又作湛然禪師慨古錄。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圓澄(1581~1626)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圓澄慨嘆當...

溈山

(一)位於湖南長沙寧鄉縣西。為衡山山脈之分支、溈水之發源地。又稱大溈山。山多平地,水道便利,故古來出家人每...

溈山三種生

溈山靈祐為接引學人證得大圓鏡智(佛智),達自由無礙之境地而設之三種機法,即想生、相生、流注生。(一)想生,...

溈山警策

全一卷。唐代溈山靈祐撰。為靈祐之語錄。全稱溈山大圓禪師警策。靈祐鑒於當時修行者逐漸懈怠,威儀不守,遂作本書...

溈山靈祐

(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法名靈祐。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

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全一卷。為溈山靈祐之語錄。詳稱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又作大圓禪師語錄。唐代靈祐(771~853)撰,明代語...

溈仰宗

我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屬南宗南嶽法系。以溈山靈祐(771~853)與仰山慧寂(803~887)二師為宗祖,...

慈悲

慈,梵語 maitrya,maitrī,巴利語 metti;悲,梵語 karuna,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

慈悲水懺法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據宗密之圓覺經修證儀著錄而成之懺法書。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唐懿宗時...

慈悲地藏懺法

凡三卷。譔者不詳。又稱慈悲地藏菩薩懺法、地藏懺法。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九冊。本書系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

慈童女

為佛陀過去世之名。在佛陀諸多過去世故事中(即本生譚),佛陀曾為波羅奈國一長者之子,名為慈童女,發願令一切眾...

慈雲

(一)比喻佛之慈心廣大,猶如大雲覆蓋世界眾生。雞跖集:「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 (二)(964~...

慈雲寺

(一)位於山西天鎮縣城內。相傳始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遼開泰八年(1019),大修本寺。明宣德五年(143...

慈雲妙意

(1274~1345)日本臨濟宗法燈派僧。為國泰寺派祖師。信濃(長野縣)人,俗姓平。十二歲於五智山出家,其...

慈愍流

淨土教三流之一。指唐朝慈愍三藏慧日(680~748)所傳淨土教之流派。慧日於睿宗嗣聖十九年(702)入西域...

慈壽寺

位於北平阜成門外八里莊。系萬曆四年(1576),明神宗為生母慈聖皇太后所建,後殿安置有太后夢中受經之九蓮菩...

慈賢

五代譯經僧。中印度摩揭陀國人。東遊入契丹,被尊為國師,詔入譯經院。譯出金剛摧碎陀羅尼、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

慈藏

新羅僧。俗姓金。新羅王族出身,夙懷出塵之志,雙親喪後,辭妻子,舍田園創建元寧寺。適王室徵召台輔,時有豪族以...

漏盡意解

謂斷盡一切煩惱而心得解脫。為小乘阿羅漢之證果。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三九上):「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

漏質

指有漏之體質。漏,煩惱之異稱。謂有煩惱迷染之身。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四七·五○○上):「不能繫縛此無依...

漏縛

漏,漏泄、滲露之意;縛,係縛之意;皆為煩惱之異稱。謂身心被煩惱所繫縛。安樂集卷上(大四七·八中):「有人言...

漢法本內傳

凡五卷。譔著年代與譔者皆不詳。又作法本內傳。本書記述後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佛教之傳入並與道教抗衡之...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民國初年湯用彤著。為民國以來有關我國佛教史實之著述。計分二十章,內容起自佛教之初傳入,以迄南北朝末期佛教傳...

滿分戒

(一)具足戒之異稱。相對於在家、沙彌之五戒、八戒而言,比丘、比丘尼受持之具足戒即稱滿分戒。景德傳燈錄卷五慧...

滿分清淨者

佛為滿清淨者,菩薩為分清淨者。佛與菩薩合稱滿分清淨者,此乃傳統之解釋。原義則指完全清淨者。成唯識論卷一(大...

滿月

唐代譯經僧。西域人。精通瑜伽法門及咒術。開成年間(836~840)來唐,進奉梵夾,欲翻傳經典,未果。後得悟...

滿月尊

為佛之德號。佛德圓滿無缺,猶如滿月,故以滿月喻之。往生拾因(大八四·九八上):「諸法因緣不可思議,若定水澄...

滿字

指梵字之摩多(母音)與體文(子音)相合而成之全字,以義理具足,故稱滿字。滿,成就之意。據出三藏記集卷一胡漢...

滿字教

大乘教義圓融具足,猶如字之完成,稱為滿字教。與半字教合稱半滿二教。半滿二教之分法,約同於大小二乘之分類。蓋...

滿足大悲人

指佛而言。蓋菩薩雖有大悲,然未至滿足,故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菩薩之大慈較佛為小。又觀經疏散善義謂,佛之大慈...

滿足願

指阿彌陀佛之願心圓備。為阿彌陀佛五種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圓滿具足一切願之本願。無量壽經卷上載,淨土道場樹之利...

滿果

(一)指滿業所招感之果報。宗鏡錄卷五十(大四八·七一一下):「前六識,名為滿果,有一分善惡別報來滿故。」[...

滿泥

梵語 vande。又作漫提。意譯為禮拜。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大二○·二一一下):「行人面於西,漫提自...

滿洲佛教

滿洲,即今東北九省,古名遼東。四世紀初,佛教即已傳至此地區。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末年,關中之釋...

滿座

其義有二:(一)指法會之最終日。其「滿」字乃圓滿之意。(二)又作滿坐。指全體列座之人。其「滿」字乃盈滿之意...

滿財長者

為佛世時印度一長者之名。據須摩提女經載,舍衛國王舍城中阿那邠池(給孤獨)長者之女須摩提,嫁滿富城滿財長者之...

滿荼

梵語 manda。意譯為堅固、不動、無等比、遍周法界。為金剛座、菩提座之異稱。大日經疏卷十二(大三九·七○...

滿都佉耶頌

梵名 Māndūkya-kārikā。又稱聖傳論(梵 āgama-?āstra)、高達帕達頌(梵 Gaud...

滿散

指法會圓滿日。即法會期滿,眾人散去之意。為「啟建」之對稱。幻住清規聖節滿散疏(卍續一一一·四八九下):「啟...

滿意

唐朝律僧。生卒年、籍貫皆不詳。風神峭拔,識量寬和。受具足戒後專究律學,旁通經論。唐高祖武德(618~626...

滿業

指圓滿有情之眾同分,而令各人諸根形量等殊別之善惡業。又作圓滿業、別報業。為「引業」之對稱。凡人之一生中所造...

滿馱

梵語 bandha。又作縛馱。即束縛之意。蘇悉地羯羅供養法卷上(大一八·六九四上):「滿馱滿馱句,即其兩手...

滿願

(一)指願望已滿。往生論註卷下(大四○·八三五中):「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漸次止觀

天台宗所立三種止觀之一。為由淺入深之觀法。又稱漸次觀。此法猶如登梯之由低至高,乃先持守五戒、修十善,次修禪...

漸江

(1610~1663)明末清初畫僧。安徽歙縣(今休寧縣)人,俗姓江。名韜,又名舫,字鷗盟、六奇。以詩、書、...

漸悟

指須經順序修習,而漸入徹悟境地。又作漸了。為「頓悟」之對稱。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一(大四八·四○七下):「有...

漸教

指循序漸進而說之教法;即初說小乘,後說大乘,以淺深次第而說之教法。或指漸次修行至佛果之法門。為「頓教」之對...

漸寫

指以數日書寫經文。為「頓寫」之對稱。即為法施而於數日書寫成經文,通常以書寫法華經為主。[禪林象器箋喪薦門]...

漸斷

指經長時間漸次破除煩惱。「頓斷」之對稱。謂三界九地之八十一品修惑徐徐而斷除。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五(大二七·七...

漕矩吒國

位於阿富汗(Afghanistan)之古國。又作漕矩國、漕利國、訶達羅支國、謝[颶-具+日]國、社護羅薩他...

漁山

位於山東東阿縣西。又作魚山、吾山。魏之陳思王曹植曾游漁山,於岩谷間聞誦經聲,清婉遒亮,遠谷流響,遂模擬其聲...

熊耳山

位於河南盧氏南方,與永寧(今洛寧縣)為界。山之兩峰並峙如熊耳,故稱熊耳山。乃禪宗初祖菩提達磨之塔所。景德傳...

熊野山

位於日本紀伊國東牟婁郡。以山中有熊野坐神社、熊野速玉神社、熊野夫須美神社等三宮鼎立,故又稱熊野三山、熊野三...

熊野比丘尼

於日本,以繪圖解說而勸人信佛之比丘尼。又作歌比丘尼、勸進比丘尼、繪解比丘尼。起自室町時代末期。乃於一般庶民...

熒惑星

(一)梵名 Avgāraka。音譯盎伽羅迦。為九曜之一。又作熒惑天、火星、火曜星、四利星、火精星、虛漢星、...

爾焰

梵語 jeya 之音譯。又作爾炎、爾焰。意譯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等五...

獄卒

梵語 naraka-pāla。即指地獄之鬼卒。又作地獄卒、那洛迦卒。即於地獄呈現牛頭、馬頭等可畏形相,而迫...

獄縛

眾生輪回於三界中,猶如系身牢獄,故形容眾生為三界之牢獄所束縛,稱為獄縛。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大五○·三一五上...

瑤光寺

北魏宣武帝於洛陽所建立之尼寺。寺在閶闔城門御道北。規模甚大,有講堂、寮房等五百餘間。戶牖相通,珍木香草,不...

瑤花

即玉華宮。位於陝西鄜州宜君縣西南。唐玄奘三藏曾於此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釋門正統卷八](參閱「玉華寺」20...

瑪拉達薄伽梵塔派

梵名 Marātha Bhāgavata。又作瑪拉達巴克塔派(梵 Marātha Bhākta)。為印度教...

瑪倉迦爾居

為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結迦爾居支系之一。系潑結迦爾居派創始人潑結木九巴(1110~1170)之弟子瑪倉喜饒僧...

瑪瑙

梵語 a?magarbha,巴利語 asama。七寶之一。赤色寶之意。音譯阿濕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阿濕嚩...

瑪瑙寺

位於浙江杭縣西湖寶雲山下。五代吳越王錢氏開創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初稱孤山寺。宋初稱廣化寺,治平二年(...

瑪德瓦

(1197~1276)梵名 Madhva。印度吠檀多派學者。出生於卡那拉(Kanara)。其學說被視為二元...

甄叔迦樹

甄叔迦,梵語 kij?uka,意譯赤色、肉色花。印度婆羅門教之聖樹。又作緊叔迦樹、堅叔迦樹、緊祝迦樹。屬豆...

甄叔迦寶

甄叔迦,梵語 kij?uka,巴利語 kijsuka。又作緊祝迦寶、堅叔迦寶。意譯為赤色寶。寶石之一。與甄...

甄迦羅

梵語 kavkara。古代印度數目之一。又作矜羯羅、恆迦羅。相當於千萬億。法華經卷六(大九·五三中):「復...

梵語 vicikitsā,巴利語 vicikicchā。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謂對迷悟...

疑見

十種邪見之一。謂於苦、集、滅、道等諸諦之理,心存猶豫而無決定之見。[瑜伽師地論卷八、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三]...

疑使

五鈍使之一,十使之一。謂行者心神為疑惑所驅役而流轉於三界間,不能出離。大乘義章卷六載,「使」為隨逐繫縛之意...

疑刺

謂疑念能害善根,猶如毒刺之能害人。若信根堅定,則疑刺可拔除。萬善同歸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成諸佛業...

疑城

乃阿彌陀佛淨土中,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之行者所止之處。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三載有關「中輩往生」之相,若有人奉行施...

疑是解津

謂疑為知解之門路。三德指歸卷十八載,津,津濟之意。由疑故得解,則疑為解之津濟。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四(大四...

疑悔

有二義:(一)疑念與後悔。彌沙塞五分戒本(大二二·一九七下):「若比丘故令比丘生疑悔作是念,令彼比丘乃至少...

疑根

疑念深入於心,猶如樹根深植於地,故稱疑根。楞嚴經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

疑執

指疑惑之執念。於見道之時斷除。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一(大四四·二九七中):「起信謂用者,以此論中能破疑執,生正...

疑惑

疑,梵語 vicikitsā,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狀態;惑,指迷於對像而判斷力顛倒。與「疑惑」之用語相似...

疑結

梵語 vicikitsā-sajyojana,巴利語 vicikicchā-samyojana。三結之一,...

銀閣寺

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本名慈照寺。屬於日本臨濟宗。本為幕府足利義政之山莊,於義政歿後改為禪寺。銀閣有二層,...

銀輪王

為四轉輪王之一。於人壽六萬歲時出世,統治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瞿陀尼洲等三洲。然據法華經玄讚卷四載,此王與...

軟賊

指名聞利養。因名聞利養能潛蝕行者之功德,壞其道心,故比喻為賊。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五○·一九二下):「吾昨...

銅板經

指於金鍱、銅板等金屬板表面鏤刻經文之經典。佛典中有關銅板經之最早記載為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十(大八·五八三中...

銅柱地獄

以銅柱刑治罪人之地獄。指犯邪淫行、非處非時行、不淨業等者,死後所趣生之處。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載,銅柱高六百...

銅鈸

為寺院法會所用金屬法器之一。又作銅盤。以響銅製之,形如圓盤,中央隆起一圓,中心穿孔,附以一紐。兩手各持一鈸...

銅輪王

(一)四輪王之一。為感得銅製輪寶之轉輪聖王。於人壽四萬歲時出,統治東勝身洲、南贍部洲等二大洲。(參閱「四輪...

銅鍱部

巴利名 Tambapannīya。為部派佛教之一派。於印度部派佛教之分裂中,有關銅鍱部之名稱與派屬問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