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無量慧

(一)為諸佛之通稱。諸佛如來具有甚深無量之智慧,故稱無量慧。讚阿彌陀佛偈(大四七·四二四上):「十方三世無...

無量淨天

無量淨,梵名 Apramāna-?ubha,巴利名 Appamāna-subha,音譯阿波摩羞、阿波摩首訶...

無量義

梵語 mahā-nirde?a 或 ananta-nirde?a。(一)謂一切諸法各具無量無數之義理,故稱...

無量義經

梵名 Amitartha-sūtra。全一卷。南朝蕭齊曇摩伽陀耶舍(梵 Dharmagataya?as)譯...

無量義處三昧

梵語 anantanirde?apratisthāna-samādhi。指佛陀欲說法華經時所入之三昧。無量...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

凡二卷。宋代僧無門慧開(1183~1260)撰,普敬、普通等編,理宗淳祐九年(1249)刊行。又作佛眼禪師...

無門關

全一卷。宋代僧無門慧開撰,彌衍宗紹編。全稱禪宗無門關。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慧開抄錄古來聞名之公案四十八則...

無間地獄

無間,梵名 Avīci,音譯作阿鼻、阿鼻旨。為八熱地獄之第八。位於南贍部洲(即閻浮提)之地下二萬由旬處,深...

無間業

梵語 ānantarya-karman。指犯五逆罪者所作之業,導致受無間地獄苦果。蓋犯五逆罪者,臨命終之際...

無間道

梵語 ānantarya-mārga,巴利語 ānantarika-magga。指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

無關普門

(1212~1291)日本臨濟宗僧。信濃(長野縣)保科人。早年出家,游諸方學顯密,後參圓爾,並嗣其法,住越...

無限女神

無限,梵名 Aditi 或 āditya,音譯阿底提、阿提致。印度最古女神之一。據梨俱吠陀載,無限女神能賜...

無雲天

無雲,梵名 Anabhraka,音譯作阿那婆伽、阿那婆迦、阿那婆訶。又作無陰天、無罣礙天、無陰行天。色界十...

無餘

梵語 nirava?esa。為「有餘」之對稱。達到完全窮盡,一無殘餘之謂。乃無餘依之略稱。依,即依止之意,...

無餘修

為四修之一。四修,指四種修行方法與規範。俱舍論及往生禮讚所說四修皆含無餘修,其義不同。(一)俱舍論卷二十七...

無餘涅槃

梵語 nirupadhi?esa-nirvāna。為「有餘涅槃」之對稱。四種涅槃之一,九諦之一。新譯為「無...

無餘還生

謂一度入於無餘涅槃界之二乘人再度發大菩提心而回向大乘。此為天台、華嚴等法性宗所說,唯識等法相宗之主張則異於...

焦山

為江蘇鎮江之東,孤峙在長江中之小島嶼,與南岸象山對峙。又稱譙山、樵山、浮玉山、銀島。傳焦山之名始自後漢處士...

焦山系

以焦山定慧寺為中心之曹洞宗系譜下之一派。定慧寺建於東漢興平年間(194~195),時稱普濟寺;宋時有云門宗...

焦熱地獄

焦熱,梵名 Tapana,巴利名同。又作燒熱地獄、燒炙地獄、炎熱地獄、熱惱地獄、熱地獄。八熱地獄之一。若烹...

焦芽敗種

指不能發無上道心之二乘。因與草芽之枯焦、種子之腐敗者無異,故稱為焦芽敗種。如維摩詰經謂,二乘如焦芽敗種,不...

為涅槃之異稱。又作炎。如來度眾生之機緣既盡,即入於涅槃。故藉托薪盡火隨滅,而稱涅槃為炎。稱涅槃經為炎經,稱...

焰口

(一)餓鬼名。又稱焰口、面然。其體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曾於阿難入定中顯...

焰摩天

焰摩,梵名 Yama,西藏名 G?in-rje。護世八方天之一,十方護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外部二十天...

焰摩天曼荼羅

以焰摩天為中心所建立之別尊曼荼羅。乃為祈冥福、延壽除災而修焰摩天法時所用之曼荼羅。其圖相有數種,據金剛頂瑜...

焰網莊嚴

又作焰網莊嚴。焰,火焰;網,指帝釋天之網。焰網莊嚴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徹而無盡際,猶如帝釋天之珠網。 p5...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謨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稱焰摩供次第。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其內容首述焰摩王之五異名,次示加...

然燈佛

然燈,梵名 Dīpajkara,音譯提和竭羅、提洹竭。又作燃燈佛、普光佛、錠光佛。為於過去世為釋迦菩薩授成...

然燈會

又作燃燈會。諸經典中均載,在佛塔、佛像、經卷等前燃燈,即可得大功德;故燃燈係一種供養,後行事化而成為法會。...

然肉身燈

為苦行法之一。又作燃肉身燈。據資治通鑒後周紀所載,世宗顯德二年(955),禁僧俗舍身、斷手足、煉指、掛燈、...

筌蹄

又作筌[(瞏-袁)/弟]。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所用之工具或手段。筌,捕魚之具;蹄,捕兔之網。即比喻經論或言語...

標示之札。禪林告知大眾種種事情時所用之木牌。通常長約四十八公分,寬約三十八公分餘。若依其所揭示之事項而分類...

牌位

為書寫亡者姓名以便祭祀之長方形木牌。又作位版、位牌、神主、神牌、神板、主牌、靈牌。此風俗源自儒家,儒禮於長...

猊下

系對德劭高僧之尊稱。全稱猊座下。猊,獅子之一種。猊座,又作猊床,即獅子座,係佛、菩薩之床座,後世引申為高德...

猶豫不成過類

因明用語。猶豫不成,梵語 sajdigdhāsiddha,又作猶預不成。因明三十三過中,因十四過之一,四不...

猶豫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為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六。於因明對論中,敵者(問難者)對立者(立論者)所...

率都婆

梵語 stūpa 之音譯,又作卒都婆、窣堵波、藪斗婆。巴利語為 thūpa。略稱塔婆、兜婆、浮圖、塔。在古...

率錢

即舉行祖師祭或各種佛事時,向眾僧募集香、花等供物之費用。又作率財。此外,新掛搭、新歸堂者募集香油錢,以表示...

現世利益

「當益」之對稱。於現在世受佛、菩薩之恩惠。亦即由祈禱、修法、作善、念法等,得息災延命除病滅罪,乃至國家安穩...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凡一○○冊。張曼濤主編。大乘文化出版社刊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乃彙集民國以來六十餘年間,佛教研究之各...

現前

梵語 pratyaksa。即顯現於眼前或於目前存在之意。又稱現在前。依成唯識論卷九所說,就欲界入見道者而言...

現前三寶

三種三寶之一。歷史上實存之佛,即指於印度成正覺之佛身釋尊為佛寶;佛陀之正覺內容、所說之法為法寶;修學佛所說...

現前僧物

僧物之一種。「四方僧物」之對稱。乃現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與現前僧眾之衣食等生活物質,或已亡比丘之遺物等...

現前地

梵語 abhimukhī-bhūmi。音譯阿比目佉普。為菩薩乘十地之第六。即此地系真如淨性顯現之位,故有此...

現喻

為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所說之八種譬喻之一。於解釋事理時,若取現在之事實以作譬喻,稱為現喻。如說眾生之心性...

現圖曼荼羅

為日本密教所特用之名詞。又作隨機曼荼羅。相當於現代圖畫,意謂流行於現代之曼荼羅。又意謂於圖畫中表現出諸尊尊...

現圖曼荼羅諸尊便覽

凡八卷。日本菩提華祥瑞(1750~1823)撰。略稱曼荼羅便覽、諸尊便覽。就現圖兩界曼荼羅,分各尊之梵號、...

現在世

梵語 pratyutpannādhvā,巴利語 paccuppannāddhā。又作現在、現世、現生。略稱...

現在五果

指十二因緣中之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據華嚴經疏卷三十九、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六十六等載,以十二因緣配...

現在有體過未無體

此乃針對三世實有而言。一切有部認為,不論未來位、現在位或過去位,一切有為法皆為實有。但經量部主張,一切有為...

現成

於禪語中,表示現前成就之意。即絕對真理不假造作安排,自然呈現,當體即是。此外,「現成底見」一語,為一切萬法...

現智身

現智法身之意。密教金剛界念誦法中之觀想。即召入金剛薩埵(自受用智法身)於自身中,先於行者身前現薩埵之身,諦...

現果隨錄

凡四卷。清代戒顯記。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九冊。系記述譔者所見所聞之因緣故事。共一○三則。內容大多為明末清初湖州...

現法樂住

梵語 drsta-dharma-sukha-vihāra。色界四等持之一,禪定七名之一。即依定之結果而有此...

現法涅槃論

為有關涅槃之不同見解。乃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中,依後際(未來)所起之分別見。計有五種,故又作五種現法涅槃論、五...

現瑞

即指顯現瑞相之義。如佛陀將臨教化時,放光明、大地震動等,表現出種種瑞相。又就法華經序品中敘述雨花、放光等六...

現般

即不再轉生,於欲界現生般涅槃者。為七種不還之一,二十七聖賢之一。為聲聞四果中第三不還果之一類。不還果之聖者...

現般涅槃

般涅槃,入滅之意。佛陀八相成道中,示現入涅槃之相,即稱現般涅槃。又含現生入滅之意。據大日經卷六「三三昧耶品...

現行

梵語 abhisajskara。指有為法顯現於眼前之意。又作現行法。說一切有部不立種子,認為諸法系從雜亂而...

現觀

梵語 abhisamaya,巴利語同。意指現前之觀境。(一)據俱舍宗言,在見道階位以無漏智觀四諦之境,此種...

現觀莊嚴論

梵名 Abhisamayālajkāra-?āstra。印度彌勒菩薩(梵 Maitreyanātha)造。...

現觀邊

梵語 abhi-samayāntika。指於見道現觀之後邊所得之世俗智。據小乘說一切有部十六現觀中,唯於苦...

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全三十卷。宋代施護譯。全稱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又稱宋譯教王經、三十卷大教王經、大教王經。收...

現識

(一)梵語 khyātivijāna。為阿梨(賴)耶識之別名。乃楞伽經所說「三識」之一。蓋一切諸法皆依阿梨...

現象

呈現於眼前之情況(象),稱為現象。尤其指看得見之情形,稱為假象。對現象而言,不動不變之實體稱為本體或本質,...

現起光

「常光」之對稱。二光之一。指佛為化益眾生,應其機感而現起之光明,隨機感而隱顯不定。又作神通光、放光。阿彌陀...

現身

(一)現在之身體。 (二)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示現種種身體。如現身佛、應化身即是。又作現身度生。又以神通力...

現通假實宗

華嚴宗十宗判釋之第四,慈恩八宗之第四。指小乘說假部、成實論及其他經部之後世論師所立義。即立義不但過去、未來...

現量

梵語 pratyaksa-pramāna。因明用語。三量之一,心識三量之一。量,為尺度之意,指知識來源、認...

現量相違過

因明用語。現量相違,梵語 pratyaksa-viruddh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宗九過之一。為所立之宗(...

(一)指道理。即一切事物之存在、變化所准據之法則。可分成四種: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瑜...

理事無礙觀

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與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

理入

二入之一。「行入」之對稱。即深信凡聖一如之理而不疑。據楞伽師資記菩提達摩章載,理入,謂藉教悟宗,深信眾生凡...

理具事造

理具,即本性,先天具有之如實本性,又作本具、理造、性具、性德;此本有之性,隨因緣顯現而造諸現象,則稱事造,...

理具成佛

日本真言宗所立三種即身成佛之一。全稱理具即身成佛。即一切眾生自心中,具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之體,遠離因果,...

理即佛

指雖本具佛性,因不能了知而輪回生死之位。又作理即、理佛、素法身。天台所立圓教六即位之一。從凡至聖分為六位,...

理善

即滅理惑之深妙善。「事善」之對稱。系以淺深相對而分事理。即如以滅事惡為淺近之善,稱為事善;滅理惑為深妙之善...

理在絕言

謂真理超越言語思慮。或謂道理之存在,無法用言語說明。理,為相對於「事」者,指宇宙森羅差別之現象事法的本體,...

理心

指眾生、佛一如之絕對平等心。係指相對於「心所」之心王。楞伽師資記求那跋陀羅章,將安心分類為背理心、向理心、...

理性

指始終不變之本具理體。性,乃不待其他因緣,無始以來,法爾存在之本具因種。如以無常、苦、空、無我等為一切法共...

理惑論

全一卷,凡三十七章。東漢末年蒼梧太守牟子博(明本作牟融)譔於三世紀間。全稱牟子理惑論。又稱牟融辯惑。收於大...

理懺事懺

懺悔分事、理二種。「理懺」為「事懺」之對稱。又作觀察實相懺悔。即過去、現在所作之一切罪業皆由心起,故若了知...

理教

(一)指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中之通教及圓教。「事教」之對稱。依所詮釋事理之範圍,以欲、色、無色三界而分界內、...

理智

理乃所觀之道理,智乃能觀之智慧。真如之理與悟得此理之智慧相應,稱為理智相應。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一致者,稱為...

理曼荼羅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智曼荼羅」之對稱。金剛、胎藏二部曼荼羅中,金剛界表示修生之智德,胎藏界表示本有之理德...

理毒性毒

又作理性毒害。就天台智顗請觀音經疏中理毒之說是否為性毒,山家山外二派所起之諍論。智顗於經疏中解釋標題「消伏...

理法界

即萬有皆為同一理性,真如平等無差別。四法界之一。為華嚴宗修入無盡法界,依次有四種觀門,理法界次於事法界,為...

理秘密教

日本台密所立之教判。稱法華、華嚴、涅槃等法門之用語。又作理密教。以此等法門乃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秘密教理(...

理禪事禪

理禪,即斷盡煩惱妄想之無漏禪定,又稱理定;反之,事禪即為有漏定。天台四教儀集解卷中(卍續一○二·四二上):...

理致

道理旨趣之意。於禪門,為師家接引學人之方法。為「機關」之對稱。即師家為接引學人,以開示經論道理之方法指導之...

理趣三昧

於讀誦理趣經之儀式中,其心靜定而不散亂;如是一心不亂以行理趣經軌之精神靜定狀態,稱為理趣三昧。又行理趣三昧...

理趣會

位於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西北方。為一印曼荼羅之形式。一印曼荼羅,係為修一尊法者之曼荼羅。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理趣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梵 Amoghavajra)譯。全稱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又稱般若理趣經。收於大正藏...

理趣經曼荼羅

指圖繪理趣經各段法門之曼荼羅。又作理趣釋曼荼羅。即基於理趣釋而成之理趣經十七段曼荼羅,再加上說會,而為十八...

理趣經法

基於理趣經之經意,以理趣經曼荼羅為本尊,係滅罪、息災、敬愛等所修之法。關於本尊,或謂五秘密,或謂段段之尊、...

理趣釋經

凡二卷。唐代不空譯。全稱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又稱大樂金剛理趣經、般若理趣釋、理趣釋...

理長為宗

不拘泥特定宗派之宗義,能自由運用殊勝之道理,以為自宗之批判者,稱為「理長為宗」。世親作俱舍論,即以說一切有...

理障

二障之一。「事障」之對稱。指根本無明、邪見等理惑,能障礙正知見,使不達本覺真如。[圓覺經卷下](參閱「二障...

琵琶

梵語 tunava 或 vīnā。又譯作比巴、批把、鼙婆。別稱胡琴、國腹、三五。絃樂器之一。全長約四十八公...

陪嚫

又作陪襯、陪嚫。功勞多者則倍加分與施物。陪,重之意,通「倍」字;[貝*親],施物之意。備用清規卷四煎點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