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海導師十喻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二載,大海浩翰無邊,須靠海導師之導引,方能順流濟世;以之比喻菩薩於生死大海中做大導師...

唵阿吽

(一)即指 (oj,唵)、(a,阿)、(hūj,吽)三種子,為密教用以安置於佛像三處之三種子。安像三昧儀軌...

唵黑豆

禪林用語。系罵人僅就經卷之文字表面意義加以理解,而疏忽內涵之真意。黑豆,即文字。唵,又作揞、掩、淹,指以手...

屙屎送尿

禪林用語。如廁大便謂屙屎,小便謂送尿。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四七·四九八上):「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

惛沈

梵語 styāna,巴利語 thīna。又作昏沉、惛、昏。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鈍感、頑迷,而喪失進取...

惛眠蓋

梵語 styāna-middha-āvarana。又作睡眠蓋。全稱惛沉睡眠蓋。五蓋之一。惛眠,為惛沈及睡眠...

淚墮尊者

佛陀入滅後,大阿羅漢得宿命智,見自身過去墮三途,故起大悲心,常悲三途眾生之苦而啼泣,故稱淚墮尊者。[觀經玄...

深心

梵語 adhyā?aya。為三心之一。又稱深信。此詞於佛典中之語義,頗有異解。惟通常係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

唵字印

此印系密教用以表示說法驚覺眾生之標幟。又稱淨行者吉祥印、淨行吉祥印、吉祥印。印相乃左手手掌上仰而側斜,屈食...

深坑

原指深奧之坑穴;佛教中,引喻為聲聞、緣覺二乘證涅槃者及斷壞善根之人,猶如墮入深坑,永不得出離。據八十華嚴經...

深沙大將

指除滅諸難之神。又稱深沙神、深沙神王、深沙大王、深砂童子、深砂菩薩。唐代玄奘西行求法,渡越流沙,遭遇危難,...

深沙大將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稱深沙大將菩薩儀軌。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深沙大將,據傳,玄奘於遠涉流沙遭遇危難時,...

深防限分

南山律宗以為佛陀制戒有深防、限分二法。制戒系為阻止業因之發生,業因必起自貪、瞋、癡三毒,以凡夫未能了知心性...

深般若

指深妙真如之理。又作甚深般若、實相般若。即諸佛之教法,為三千世界內外無與倫比的最上最尊之微妙法,故稱深般若...

深淨

南宋雲門宗僧。溫州(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入中天竺寺,參謁癡禪元妙,並嗣其法。後任溫州光孝寺住持。世稱「已...

深經

為諸大乘經典之通稱。此等經典宣說諸法實相深理,故稱深經。與「深藏」一語同義。維摩經法供養品(大一四·五五六...

深禪定樂

指第三禪定之妙樂。與禪定之樂受相應者,為四禪中之初禪、二禪、三禪,其中第三禪為離喜妙樂,即離初禪、二禪之喜...

悉曇字 (oj)。為冠於咒文最初之祈禱語,含有神聖之意。原於吠陀為應諾之義,又用為咒文及祈禱文首先發音之聖...

烏伽羅國缽

為四分律卷九所舉六種缽之一,產於烏伽羅國,為缽中之上品。[盂蘭盆經疏卷下] p4176...

傅大士講經

禪宗公案名。記述梁武帝請傅大士(善慧傅翕)講經之一段因緣。碧岩錄第六十七則(大四八·一九七上):「梁武帝請...

傅大士錄

凡四卷。南朝梁代善慧傅翕(497~569)述,唐代樓穎編錄。又稱善慧大士語錄、善慧大士錄、大士錄。收於卍續...

傅翕

(497~569)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東陽烏傷(浙江義烏)人。字玄風,號善慧。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

傍位

意指現實之差別事象。以佛教哲理而言,萬法可大別為諸法之本體與千差萬別之現象,本體為「里」,現象為「表」;本...

傍依

為「正依」之對稱。一宗立義,其主要依憑之經論稱為正依;其餘經論則稱傍依。全稱為傍所依。例如於淨土宗之立場而...

傍憑義宗

因明用語。因明四宗之一。因明對論中,立者(立論者)立宗(命題)時,於其所欲立之處,不用直接而清晰之言語表達...

傍瞥語

禪林用語。於禪林中,師家接化學人時,不以正面提示之方法,而由側面用言語略加透露旨要。以其非直指而系傍示,故...

傘蓋行道

即密教行灌頂儀式時,以傘蓋遮覆受者(受灌頂者)之頭頂,以回繞曼荼羅諸尊或祖師圖像周圍之儀式。乃灌頂儀式終了...

割笏

日本佛教用語。笏,原為我國古代臣子朝見天子時所執之手板,其上可記載欲啟奏之事項,或天子之指示。系由象牙、竹...

割縷淨

割縷,指將布料割為片縷;淨,無罪之意。佛陀規定比丘不得穿著以細軟衣料製成之袈裟,然若有衣料質地極為細軟而無...

創世主

指被視作創造天地萬物與人類之神靈。各宗教有不同之說法,猶太教以為其自空虛混沌之「地」與「水」上造出世界,又...

勝三世明王

勝三世,梵名 Treloka-vijaya,音譯怛隸路迦毗惹耶。又作降三世明王、三世勝明王、聖三世明王、...

勝上大乘

指真言密教。「大乘」一詞,原本通用於顯密二教,然以密教之立場視之,則真言密教為諸大乘中無上最勝者,故稱勝上...

勝佛頂

梵名 Jayosnīsa,西藏名 Rgyal-bahi-gtsug-tor。音譯欲鄔瑟尼灑。又稱勝頂輪王...

勝供養

為供養佛之最殊勝方法。乃菩薩十種供養之一。勝供養又有三種方法:(一)專設種種供養,(二)以純淨信心供養,(...

勝友

(一)指道友、良友、善友;即精進於佛法修行,具有道心之友人。如釋迦如來稱譽念佛者之功德,謂觀世音、大勢至二...

勝因

(一)殊勝之因緣。從容錄第三則東印請祖(大四八·二二九上):「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齊。王問曰:『何...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梵名 Pravara-deva-rāja-pariprcchā。凡七卷。陳代月婆首那譯於天嘉六年(565)...

勝宗十句義論

梵名 Vai?esika-da?a-padārtha-prakarana。全一卷。慧月(梵 Matican...

勝尾寺

日本真言宗寺。位於大阪府箕面市(箕面溪谷以東)。山號應頂山菩提院。神龜四年(727),善仲、善算二僧開創。...

勝幡

表示勝利之旌旗。若與敵人征戰而獲勝,則立勝幡。古代印度即有此風尚,故道場降魔亦樹立勝幡,表示勝利。維摩詰所...

善見律毗娑沙

巴利名 Samantapāsādikā。凡十八卷。南齊僧伽跋陀羅譯。又稱善見論、毗婆沙律。收於大正藏第二十...

勝幡瓔珞陀羅尼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旨在闡明除障法。內容敘述昔時釋尊於喜樂山頂之天宮,為大梵王及觀世...

勝意生明

指摩醯首羅天(梵 Mahe?vara)之秘咒。摩醯首羅天,為大自在天之異名,原系印度教所崇奉創造宇宙之最高...

勝應身

又作尊特身。「劣應身」之對稱。天台宗將佛之應身份為勝、劣二種,其勝者稱為勝應身。此係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而應...

勝指

即食指。大教王經卷三(大一八·二二三上):「從自心起金剛寶印,安於灌頂處,以勝指自灌頂分手纏頭系鬘。」 p...

勝方

即北方。大日經持誦法則品(大一八·五三上):「北面勝方住蓮座,淡泊之心寂災事。東面初方吉祥座,悅樂之容增益...

勝方便

為殊勝方法之意,指稱念彌陀佛號之法。大乘起信論謂,專念阿彌陀佛為勝方便,此法乃為內心怯弱,又缺乏親近諸佛菩...

勝果道

指趣向勝果之道,即望勝上之果而欲趣求之道。又稱勝勝道、勝道。四果之中,除阿羅漢果外,其餘三者皆有勝上之果可...

勝生嚴

為菩薩名。據大日經疏卷一載,勝生,為先生之義,即先覺悟「清淨法」者之意;此菩薩於過去世時,覺悟清淨之法而具...

勝義

梵語 paramārtha,巴利語 paramattha。又作第一義、真實。指勝於世間世俗義之最勝真實道理...

勝義善

指無為之善法;即依真解脫(勝義諦門)之涅槃。又作真實善。系四種善之一,七種善之一。以涅槃安穩,於一切法之中...

勝義根

又稱正根。小乘有部等將眼耳鼻舌身五根分為扶塵根與勝義根,扶塵根即指眼球、耳穴、鼻柱等可見部分,勝義根則以扶...

勝義空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系佛陀對於「勝義空」所作之簡扼說明。謂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諸法,...

勝義簡

因明用語。簡,指簡別語。乃因明對論中,立者(立論者)為避免論法上之過誤,特別冠於宗(命題)或因(理由)、喻...

勝莊

唐代僧。新羅人。生卒年不詳。早年遊學我國,曾住於大薦福寺、崇義寺,研學唯識。其後師事圓測。所著成唯識論註樞...

勝行

即殊勝之行為。據成唯識論卷九載,菩薩之修行分為福勝行與智勝行兩種。若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

勝觀佛

過去佛之一。為釋尊所供養前世無量諸佛之中,於第三阿僧祇劫時最後受供養之佛。[俱舍論卷十八、正法眼藏供養諸佛...

勝解

梵語 adhimoksa,巴利語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

勝解作意

為俱舍論所說三種作意之一,亦為瑜伽師地論所說七種作意之一。作意,係指心有所警覺之精神作用。據俱舍論卷七載,...

勝詮

唐代新羅僧。曾從我國華嚴宗三祖法藏研學華嚴,徹達玄旨。法藏之同學義湘亦新羅人,與法藏共師事智儼。師於孝昭王...

勝論學派

勝論,梵名 Vai?esika,巴利名 Visesikā,音譯作吠世色迦、吠世史迦、毗世師、衛世師、衛生息...

勝論經

梵名 Vai?esika-sūtra。凡十篇三七○頌。音譯吠世史迦薩多羅、吠世師迦經。為印度六派哲學勝論(...

勝軍

梵名 Jayasena。音譯闍耶犀那。西印度蘇剌佗國人。屬剎帝利種。幼好學,初依賢愛論師學因明,未久,從戒...

勝軍不動

為密教不動明王變形之忿怒身。勝軍,自在之意。據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所言,此明王系大日如來之心...

勝軍毗沙門法

為密教修法之一。繫於兩軍交兵之際,用以向毗沙門天王祈求戰勝之法。昔時唐代遭逢外寇,據傳即修此法,遂降伏敵軍...

勝軍王所問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敘說佛陀為憍薩羅國國王勝軍(即波斯匿王)宣說十二因緣法,謂世間...

勝迅執金剛

為大日經說會曼荼羅之內眷屬十九執金剛之一。於密教中,主司速疾神通之功德。此尊之名稱,據大日經疏卷一載,勝,...

勝進道

梵語 vi?esa-mārga,巴利語 vīsesa-magga。勝,殊勝之義;進,升進之義;道,通道、過...

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梵名 Majju?rī-vikrīdita-sūtra。凡二卷。那連提耶舍譯於隋代開皇二至五年(582~5...

勝音城

勝音,梵名 Roruka,巴利名同。音譯路樓城、勞嚕迦城、曷勞落迦城。長部經典十九大典尊經(巴 Mahāg...

勝願

殊勝之誓願。又作勝心。即密教修金剛界法時,欲成就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之悉地而發起廣大殊勝之願心。發此願時,於胸...

勝鬘夫人

梵名 ?rīmālā。音譯尸利摩羅、室利末羅。為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即末利夫人。聰明通敏,及長,...

勝鬘寶窟

凡六卷。又作勝鬘經寶窟。隋代吉藏(549~623)撰,約成書於開皇十八年(598)前後。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

勝鬘經

梵名 ?rīmālā-sijha-nāda-sūtra。全一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梵 Gunabhadr...

勝幢臂印陀經尼經

梵名 Dhvajāgra-keyūrā。全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譯。又稱勝幢臂印經、勝幢印經。收...

勞侶

(一)指為煩惱所困擾、束縛之人。勞,塵勞,為煩惱之異稱。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下):「為與...

博愛

相當於佛教教義中之「慈」(梵 maitrī),乃「友」(梵 mitra)之衍生語。所謂慈,即真實之友情;系...

博朵瓦

(1031~1105)西藏名 Po-to-ba。本名仁欽賽。西藏喇嘛教甘丹派(藏 Bkah-gdams-p...

淨佛

究竟之真佛,稱為淨佛。此係大日經疏所說。大日經疏卷八(大三九·六六一中):「言淨佛者,聲聞法中,阿羅漢亦名...

畢缽羅耶那

梵名 Pippalāyāna。即指摩訶迦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迦葉誕生於畢缽羅樹下,故稱畢缽羅耶那。或...

梵語 ku?ala,巴利語 kusala。指其性安穩,能於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之白淨法。與不善、...

善世禪師

為明代僧官之名稱。太祖洪武元年(1368),於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以管理佛教事務。慧曇為第一代之善世禪師...

善世院

明初統領佛教之機構。據太祖實錄卷二十五載,洪武元年(1368)正月設立善世院,以臨濟宗大慧派僧慧曇覺原統領...

善人禪

為九種大乘禪之第五種。能含攝一切善法,為大善根眾生所修之禪定。分為五種:(一)不味著,謂此禪定不樂著於禪定...

善伏

(?~660)唐代禪僧。江蘇義興人,俗姓蔣。又稱等照。五歲出家於安國寺。布衣疏食,日誦經卷,一聞不忘。貞觀...

善住

(一)梵語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之意。如常念「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者,由於此陀羅尼...

善住天子

為忉利天諸天子之一。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與諸大天人、天女於園觀遊樂,是夜,空中有聲,謂善住天子七...

善來

(一)梵語 svjgata,巴利語 sāgata。音譯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為印度比丘歡迎來客所用之...

善信尼

為日本第一位比丘尼。大和鞍部村主司馬達等之女,俗名島。敏達天皇十三年(584),師十一歲,從高麗僧惠便得度...

善修

(1543~1615)朝鮮禪僧。右帶方獒樹(全羅北道南原)人,俗姓金。號浮休。據白谷處能之弘覺登階碑銘並序...

善光寺

位於日本長野市。山號定額山。原屬天台宗、淨土宗。又稱南命山無量寺、不舍山如來寺、北空山雲上寺。寺中所奉之本...

善化寺

位於山西大同南隅。俗稱南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原稱開元寺,五代晉初改稱大普恩寺。後遇遼保...

善友七事

指菩薩示現於世間,為利樂一切眾生所為之七事。善友,正直而有德行之友。四分律卷四十一即列舉此等善友之七法,特...

善哉

梵語 sādhu,巴利語同。音譯作沙度、娑度、薩。為契合我意之稱嘆語。又作好、善、善成、勝、完、正。玄應音...

善因寺

位於察哈爾多倫諾爾城西北端,鄰近匯宗寺。又稱西廟、青寺。據大清一統志卷四○九之二載,此寺系清世宗於雍正五年...

善堅

(?~1493)明代臨濟宗僧。雲南昆明人,俗姓丁。字古庭。十一歲於五華寺出家,法名善賢。初至金陵參謁無際明...

善夜經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此經系因三十三天中之栴檀天子為利益眾生,遂教比丘至佛處請說,使聞...

善女人傳

凡二卷。清代彭際清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輯錄古來婦女皈依三寶,而貽有嘉譽者之事蹟。卷上收楊苕華、紀氏等...

善定

指一般修行者自我修行,次第修學佛道,而證得色界之禪定與無色界之禪定。色界天與無色界天皆各有四種禪定境界,合...

善寂佛

為過去佛之名。佛藏經卷下(大一五·七九七下):「於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十二佛,皆號善寂。」 p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