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教行證

教、行、證三者之併稱。又作教行果。教,佛所說之教理;行,眾生從教所為之修行;證,由行所得之證悟。大乘法苑義...

教亨

(1150~1219)金代僧。濟州任城(山東濟寧)人,俗姓王。字虛明。七歲,依濟州崇覺院圓和尚出家,十三歲...

教相

(一)佛陀一代所說教法之相狀差別,即種種教義之特徵或差異,稱為教相。若就此教相加以探討、闡釋、區別者,即稱...

教相三意

又作三種教相。天台宗認為法華經與法華以前其他經典相異之處有三:(一)根性融不融相,法華經以外之教法,真實與...

教相分

一部著書中,敘述教義之部分稱為教相分,敘述行法之部分則稱行儀分。如善導大師於淨土宗之五部著述中,講說教義之...

教相判釋

即判別解釋佛陀一生所說教法之相狀差別。略作教相、判教、教判、教攝。即依教說之形式、方法、順序、內容、意義等...

教苑清規

凡二卷。元代自慶編於至正七年(1347)。又稱增修教苑清規。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冊。本書系天竺大圓覺教寺之雲...

教乘法數

凡四十卷。明代圓編。圓因感於藏乘法數、賢首法數等之缺軼甚多,乃基於天台之觀點,將佛教經典乃至諸子百家中...

教祖

教派之創始者或信仰之指導者。釋尊教示弟子們依從真理,弟子由於受其人格感化,而信奉佛法。如此,以弟子之立場言...

教起因緣

教起,即教法成立之理由。經文之始,必有一段文字闡述有關教法成立之因由,稱為序分、序文。據華嚴經疏卷一載,如...

教院

又作教寺。「禪院」、「律院」之對稱。即天台、華嚴、法相、淨土等寺院之通稱。中唐以後,隨著禪宗之勃興,不分教...

教區

日本佛教用語。於明治以後,日本佛教模仿基督教以一位牧師或祭司管轄某一區域之辦法,又傚彷美國等為便於統制教會...

教理

又作教義。希臘語 dogma。為具有權威及決定性之教說。並非單指意見而言。具體言之,乃指哲學學派之始祖或宗...

教理行果

教、理、行、果之合稱。乃佛、法、僧三寶中法寶之種別,一般稱之為四法寶。即指能詮之言教、所詮之義理、能成之修...

教被十機

據華嚴經疏卷三載,教者,指華嚴一乘圓頓之法。即如來演說華嚴經,化被群機,通於十類,故稱教被十機。即:(一)...

教傳岩傳

西藏密宗寧瑪巴(紅教)之二種傳法方式。教傳,是連鎖性地由高僧傳給弟子;岩傳,是一種神奇之傳授方式,據傳由蓮...

教義

(一)教與義之併稱。教,能詮之聲名句文;義,所詮之一切義理。大乘義章分教聚、義法聚二種。其中,教聚立三門,...

教頓機漸

即所教示之法,不依修行階次,直接開示佛法奧妙處;然受者之根機為鈍根,則須從漸次累積之修行方得證果。 p46...

教團

同一信仰者群聚一處所形成之團體。通常由講說教義之教職與受教信徒所構成,佛教中自古稱之為僧伽(梵 sajgh...

教網

(一)指佛之教化。即比喻眾生為魚,佛之教法為網。如經中所言,張開佛教網,亙法界海,漉人天魚,置涅槃岸。謂佛...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稱教誡律儀。又作行相法。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乃條錄新學沙彌應遵奉之律儀。凡二十三章...

教誡輪

乃三輪之一。即佛說法開導眾生,令反邪歸正、破除煩惱。又作說法輪、口輪。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之三輪章載,教,即...

教誨師

日本佛教用語。在監獄中教導囚犯,引導他們步入生活正軌之工作者,稱為教誨師。此一職務多由宗教家擔任。在基督教...

教機時國鈔

全一卷。日本日蓮(1222~1282)述。全稱教機時國教法流佈前後鈔。略稱五義鈔、五段鈔。謂弘揚佛法須辨明...

教禪二宗

即教宗與禪宗之合稱。教宗,即根據佛陀所說之法而建立之宗派,如天台,華嚴等;禪宗,直接傳承佛陀之心法,以教外...

教證

(一)指聖教在經論中所顯示之證據;又作文證。而對理論上之證明則稱為理證。 (二)為教行、證行,或教道、證道...

教證二道

教道與證道或教行與證行之併稱。以言語宣說者,稱為教;基於教說而實踐者,稱為教道或教行;而契合悟境真理之實踐...

教鏡

比喻經教如鏡。即以教為鏡,修行觀照,猶如照鏡。謂依經教修行觀照,即能開發智慧,明白自心;猶如吾人照鏡,能看...

教體

又作經體。即教法之體。於佛所說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識百法中,論定以何物為體者,稱為教體。其說甚多,...

教觀二門

教相門與觀心門之併稱。全稱教門觀門。簡稱教觀。為天台宗就教義理論與修行實踐方法而分判之二門。佛教聖典之各種...

教觀綱宗

全一卷。明代智旭(1599~1655)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概說天台教義樞要之化儀、化法四教及十乘觀。...

敗根

又作敗種、敗種二乘、焦種。大乘彈呵聲聞、緣覺二乘為小乘,謂此二乘如草木之種子已敗壞,或根已腐敗,比喻其永不...

敗壞菩薩

「成就菩薩」之對稱。指菩薩之敗壞佛種者。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九載,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不遇...

啟建祈雨疏

遇久旱,舉行祈願降雨法會時所誦唱之疏。在祈雨法會期間,每日二次粥飯時,諷誦七遍大悲咒以祈求降雨。而法會之首...

啟建嘆佛

指授戒會第一日所舉行之讚佛儀式。系禺中(約上午十時左右)迎聖諷經終了,即由教授師勸請導師(啟請師、啟師)而...

啟蒙書

三藏典籍中,能啟發蒙昧,而生般若正智之書。經典中,諸如訓示教徒所須引用的句集之法句經、聚集因緣譚之賢愚經、...

啟請

梵語 adhyesanā, adhyesita。即諷經之前,奉請諸佛。如舉行楞嚴會之際,當唱楞嚴會上佛菩薩...

啟霜台

指設置戒壇。霜台,原為執掌法律之處,即為御史台之異稱。禪苑清規卷九(卍續一一一·四六四上):「謝大戒詞(萬...

斛食

斛,本為量器名,古謂十斗,今容五斗。以四角形大木盤盛大量飯食以供養三界萬靈,稱為斛食。盂蘭盆會即行斛食供養...

斛飯王

斛飯,梵名 Dronodana,音譯途盧檀那。又作谷淨王。約紀元前六世紀人。乃師子頰王(梵 Sijhaha...

族姓子

梵語 kula-putra。音譯矩羅補怛羅。又作族姓男。即所謂「善男子」,為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

晚參

「朝參」之對稱。指晚間之住持開示法要、參禪或念誦。敕修百丈清規晚參條(大四八·一一一九中):「凡集眾開示皆...

晚粥

即晚間用粥。或謂晡時(午後二至四時)之粥食。律法中雖有過午不食之戒,然佛教傳入我國後,因應國情與時代之需,...

晤恩

(912~986)宋代僧。江蘇常熟人,俗姓路。字修己。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出家,初學南山律,未久,隨從錢塘...

晨夕參扣

即朝夕扣師門,以祈請教誨。碧岩錄第九十六則(大四八·二一九上):「近聞達磨大師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參扣,達磨...

晨朝

梵語 pūrvāhna,巴利語 pubbanha。即指辰時,即今之八時頃;或謂由卯時至巳時,即今六時至十時...

晦山

(1610~1672)明末僧。江蘇太倉人,俗姓王。字願雲(一作願雲)。幼即受佛法之薰陶。明亡後,依三昧剃度...

晦堂木樨香

禪宗公案名。又作晦堂木犀香。系宋代太史黃庭堅參謁晦堂祖心禪師而悟道之因緣。晦堂以木樨之花香為緣,示黃庭堅佛...

晦御念誦

日本佛教用語。略稱晦念誦。即於每月最後三日,在宮中真言院,為天皇御體安穩、寶祚綿延而修之念誦法。此法源於印...

曹山

(一)位於江西宜黃縣北約二十公里處。舊稱吉水、荷玉山、梅山。唐末,本寂禪師(840~901)住錫此山。本寂...

曹山三然燈

為唐末曹洞宗之曹山本寂禪師所說之三種修行境界。又作三然燈。然燈,指然燈佛,為過去佛之一,釋尊於過去世之「因...

曹山三種墮

唐代曹山本寂禪師(840~901)開示學人之三種方法。墮,即自由無礙之意。(一)披毛戴角之沙門墮,又作類墮...

曹山五位君臣圖頌並序

全一卷。唐代曹山本寂撰。君臣五位,係曹山基於其師洞山之偏正五位頌,配於君臣而成。即:(一)君,(二)臣,(...

曹山四禁

禪宗公案名。出自唐代曹山本寂禪師四禁頌之公案,係顯示學人修道之理想方法。四禁即:莫行、不掛、何須、切忌四個...

曹山孝滿

禪宗公案名。唐代曹山本寂禪師以居喪期滿比喻悟道時,心身脫落之自在境界。從容錄第七十三則(大四八·二七三上)...

曹山法身

禪宗公案名。又作曹山如井覷驢。唐代曹山本寂禪師說示法身妙用之譬喻。從容錄第五十二則(大四八·二五九下):「...

曹山眉目不識

禪宗公案名。即引喻眉、目之關係以問答方式說明佛法,提示禪者應有之態度。曹山元證禪師語錄(大四七·五二八上)...

曹山錄

(一)全稱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又稱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一)全一卷。唐代僧曹山本寂撰。明代郭凝之、雪嶠圓信...

曹仕邦

(1932~ )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先後畢業於香港新亞書院歷史系、新亞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

曹思文

南朝梁武帝時東宮舍人。生卒年不詳。因中書范縝不信鬼神、因果,作神滅論,謂形體、精神一體,形體滅,精神亦滅。...

曹洞宗

略稱洞家。我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以洞山良价(807~869)為宗祖。宗名曹洞之由來有二說:...

曹植

三國時代魏之文人,為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字子建,謚號「思」,故稱陳思王。十歲能屬文,以其文才橫溢,為武...

曹源道生禪師語錄

全一卷。全稱曹源和尚住饒州妙果禪寺語錄。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癡絕道沖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一冊。輯錄妙果寺...

曹溪

(一)位於韶州(今廣東曲江縣東南)之河。發源於狗耳嶺,西流與溱水合,以經曹侯冢故,又稱曹侯溪。梁天監元年(...

曹溪一滴

凡九卷。明代僧一徹周理編。崇禎九年(1636)刊行。卷一之首有無學居士陶珙之序、戈允禮之引,內分「禪宗」、...

曹溪大師別傳

全一卷。譔者不詳,日本臨濟宗僧漢興祖芳(1722~1806)校訂。日本寶歷十二年(1762)刊行。收於卍續...

曹溪山

位於韓國全羅南道順天郡之西。山麓之雙岩面竹鶴里有朝鮮三十一本山之一的新羅僧阿度開創之仙岩寺,及松光面新坪里...

曹溪正宗源流頌

全一卷。清代臨濟宗僧石源機雲撰,行素校定。清代刊行。系詳細記錄自六祖慧能至石源機雲歷代禪師之法嗣傳承,並以...

曹溪寺

位於韓國漢城鐘路區。為大韓佛教曹溪宗之總本山,開創於一三九五年。韓國佛寺大多為曹溪宗之所屬,曹溪之名,乃借...

曹溪宗

韓國之禪宗。系由高麗普照國師智訥(1158~1210)將朝鮮之九山禪門集大成之禪宗宗派,以禪教兼修為宗風。...

曹溪寶林傳

凡十卷(七、九、十卷欠缺)。唐代智炬撰(或謂本書為惠炬、勝持共同編纂)。全稱大唐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撰述...

望月佛教大辭典

為日文之佛教辭典,十六開本,凡十冊。第一冊至第七冊為望月信亨主編,歷時三十年,完成於一九三六年。八至十冊為...

望寮

禪林職稱。為候補副寮之職。輔佐寮主之職,稱為副寮,即作點檢寮內之掃除及道具之有無等事。副寮若缺,望寮一職即...

梁山吳處士畫

禪宗公案名。即指宋代梁山緣觀禪師與其法嗣大陽警玄藉吳處士之畫所引發的一段問答。五燈會元卷十四(卍續一三八·...

梁武帝

(464~549)南朝蘭陵(江蘇武進)人,姓蕭名衍,字叔達。原為南齊雍州刺史,以齊主殘忍無道殺其兄懿,蕭衍...

梁皇懺

凡十卷。又作梁武懺、粱皇寶懺。梁武帝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場懺法。據南史梁武德郗皇后傳載,後酷妒忌,...

梁啟超

(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早年提倡變法,晚年不談政治,專務著述講學...

梁肅

(751?~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寬中。世居陸渾(河南嵩縣東北)。以儒學著稱,大歷、貞元時之復興...

梁楷

南宋書畫家。東平(山東)人。字白梁。生卒年不詳。性嗜酒,狂逸不羈,號稱梁風子。嘉泰年間(1201~1204...

梵名 Brahman。音譯梵摩、婆羅賀摩、勃[口*藍]摩、跋濫摩。意譯寂靜、清淨、離欲。(一)為印度正統婆...

梵天

梵名 Brahmā。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

梵天女

梵名 Brahmī。音譯沒羅歌弭、末羅呬弭、末羅弭。即梵天之妃。亦有列為七母天之一。又作梵天妃、梵天后。大...

梵天火羅九曜

梵名 Brahma-horanavagraha。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

梵天王

指色界初禪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尸棄,又稱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來請佛轉法輪。又常...

梵天寺

位於福建同安縣東北之大輪山主峰下。建於隋代,初名興國寺。為十方叢林,有庵七十二所。歷代有高僧真如哲、丕、蔡...

梵天法

梵天宮所行之治罰方法。即別立一壇,若有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與之往來交語。[維摩經略疏卷一](參閱「梵...

梵天界

指色界之初禪天。略稱梵界。系堵塞諸煩惱海之本源者,所生寂靜梵天之世界。梵天界中,有梵眾天(梵 Brahma...

梵天擇地法

全一卷。作者不詳。又作梵天擇地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本書系依據大梵天王內秘密經之內容略述而成者,該經記述...

梵天講寺

位於浙江杭縣鳳凰山東麓。吳越王錢氏開創於北宋乾德年間(963~968),初名南塔寺。治平年間(1064~1...

梵心

修梵行之心,稱為梵心。梵行,清淨之行為,即道俗二眾修習四梵行或禪定,以離欲清淨,故得生於色界、無色界。[觀...

梵日

(810~889)新羅僧。朝鮮佛教禪門九山闍崛山派之祖。又稱品日。俗姓金。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興德...

梵世

梵語 brahmaloka,巴利語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詞...

梵本

又稱梵夾、梵經、梵典。指以梵語書記於貝葉、樺皮、紙等之經典。印度自西元前六世紀左右開始使用梵語,舉凡宗教、...

梵字

梵天所製作之文字之意。系古代印度所通行之文字。亦即由梵書(Brāhmī)字母發展而成之悉曇文字。依據印度之...

梵行

梵語 brahma-caryā,巴利語 brahma-cariya。意譯淨行。即道俗二眾所修之清淨行為。以...

梵夾

指貝葉之經本,又模仿其形式之經典亦稱梵夾。即於貝多羅葉上書寫梵語經文,貝葉重疊,為避免散亂,遂用與樹葉同形...

梵志

梵語 brāhmana。(一)音譯婆羅門、梵士。意譯淨裔、淨行。又稱淨行者、淨行梵志。婆羅門志求住無垢清淨...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梵志問種尊經。東晉竺曇無蘭譯於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於大正...

梵我一如

梵語 brahma-ātma-aikyam。為奧義書(梵 Upanisad)所代表印度正統婆羅門系統世界觀...

梵典

泛指佛教之經典。以佛教經典多從梵土(印度)傳來我國,故稱梵典。又以梵文書寫之書籍,亦稱梵典。(參閱「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