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索欲問和

戒律用語。一山之大眾將會合時,某比丘有事故欲缺席,稱為「欲法」。該比丘須將此「欲法」傳於將出席之比丘,稱為...

索菩薩

乃金剛索菩薩(梵 Vajra-pā?ah)之略稱。為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位於曼荼羅第一重...

索訶

梵語 sahā。隋代以前譯作娑婆、雜會。意譯為堪忍、忍土。即此世界、人間界,乃世尊所教化之世界。此世界之眾...

索話

禪林用語。又作索語、釣語、釣話。禪家上堂說法前,先行垂語,學人中就此有疑者起問,師家藉此既可解決學人之疑,...

索爾波且釋迦生

(1002~1062)西藏名 Zurpo-che sakya hbyun-gnas。又作素薄且釋迦生。西藏...

索爾迥喜饒紮巴

(1014~1074)西藏名 Zur-chun ses-rab grags。又作素穹慧稱。西藏佛教寧瑪派僧...

索諾木崔摩

(1142~1185)西藏名 Bsod-nams rtse-mo。為西藏佛教新派薩迦派之第二世孔迦寧保(藏...

純陀

梵名 Cunda,巴利名同。又作準陀、淳陀、周那。為佛世時中印度波婆城(梵 Pāvā,巴同)之鐵匠,乃最後...

純密雜密

就密教諸經中,說其本、支之區別,純密乃大日如來住本地法身,於法界宮殿中,對內眷屬所說之秘密法門,即大日經、...

純圓獨妙

天台宗以法華之妙異相對於「爾前」帶粗之妙,乃為純一無雜之醍醐妙味,故稱純圓獨妙。所謂爾前,乃天台宗於五時八...

紐曼

(Neumann, Karl Eugen, 1865~1915)為十九至二十世紀初奧地利之印度學、佛教學學...

納豆

寺院所制之食品,為僧家特重。造法如下:六月時,以水煮熟大豆,加大麥微炒、相混麴盦,曬乾三日,用鹽、水微煎,...

納具

納受具足戒於身之謂。 p4276...

納受

其義有二:(一)領受他人之贈與。(二)佛、菩薩接受祈願者之願望而護佑之。[法華經化城喻品、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納所

禪宗寺院中,司理金錢、米谷等出納之處。亦指寺院中承辦寺務之事務所。又轉指掌管寺務之役僧。如由俗人擔任此職,...

納息

梵語 varga,巴利語 vagga。即品、篇、章、部、類。舊婆沙論譯為跋渠,新婆沙論譯為納息。有區分、聚...

納骨

又作入骨。在家亡者火葬後,造墓收納遺骨之謂。出家亡者則稱入塔。又謂於靈場收納遺骨。亦有以遺發替代遺骨者。古...

納得

領納受得戒體之謂。戒體系發自受戒者之心中,有防非止惡之功能者。 p4276...

納逢素迦

梵語 napujsaka。又作奈本娑迦。意譯作閹人、宦官。悉曇家於三聲中,即用此語表示非男非女(即中性)之...

納經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六十六部納經、六部納經、回國納經。為追念死者所作之供養。即書寫六十六部法華經,藏納於日本...

納體

納,納受;體,戒體。納受戒體之身,稱為納體。亦指防非止惡作用之本體本性。[弘戒法儀] p4277...

紙衣

即紙製之衣服,屬粗衣之一類。又作紙絹、紙袍、楮衣。以菎蒻等地下球莖類洗淨煮熟,冷至適度,去皮,搗之成糊,粘...

紙華

葬儀時用於棺前之紙製供華。又作四華、素華、雪柳。俗稱紙花。左右一對,每瓶四枝,雙方合為八株,用白紙裁成櫛形...

紙錢

又作陰錢、寓錢、擬錢。亦即切紙為錢形者。我國自漢魏以來,即有將錢與死者同時納棺之習俗。此錢稱為瘞錢(瘞為埋...

缺漏

因守戒不嚴而犯過之謂。戒如堤防,可防過止惡,故謂不守戒為缺;因不守戒而過失漏於外稱為漏。[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翅由邏

梵語 keyūra。又作枳由攞、吉由羅。意譯作瓔珞。以珠玉所製之頸飾。在印度,王公貴人常以瓔珞為嚴身之飾具...

翅夷羅

袈裟之一種。以鳥之羽毛所製之法衣。[四分律開宗記卷六](參閱「袈裟」4784) p4283...

翅舍欽婆羅

梵名 Ke?akambala。又作系奓欽婆羅。意譯為發衣。十外道之第五。據四分疏飾宗記卷七末記載,此外道身...

翁則

意為領經師。乃西藏佛教寺院之僧職名稱。為僧眾集體誦經時之起首者,有磋欽翁則、札倉翁則之別。磋欽翁則即寺院大...

耆那

梵名 Jina。意譯為勝者。(一)佛之尊稱。佛本行集經卷一(大三·六五五上):「如來住於佛行,無復煩惱,故...

耆那教

梵名 Jaina。為印度宗教之一。於西元前五、六世紀左右,約與佛教同時興起,自稱為最古之宗教,今亦擁有百餘...

耆那教聖典

耆那教,梵名 Jaina。耆那教聖典,又作阿笈摩(梵 āgama)、悉檀多(梵 Siddhānta),係印...

耆域

(一)佛在世時之名醫耆婆之異稱。(參閱「耆婆」4286) (二)為西晉時代之咒法僧。天竺人。於晉惠帝末年,...

耆婆

梵名 Jīvaka。又作耆婆伽、祇婆、時婆、耆域、時縛迦。為佛陀時代之名醫。曾至希臘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羅國...

耆婆天

意為命天,即長命之天。此天為帝釋天左右之侍衛。西域諸國風俗,皆事長命天神,子生三歲,即謁此天之廟,以求長命...

耆婆耆婆鳥

梵語 jīvajīva, jīvajīvaka, jīvajjīva, jīvajjīvaka。巴利語同。...

耆婆草

有三種:(一)梵語 jīva。產於印度。(二)梵語 jīvaka。印度所傳八種要藥之一。(三)學名 Rut...

耆闍六宗

南朝陳代耆闍寺安廩法師所判之六宗:(一)因緣宗,指小乘之薩婆多部。(二)假名宗,指小乘之經部。(三)不真宗...

耆闍崛山

梵名 Grdhrakūta,巴利名 Gijjha-kūta。又作祇闍崛山、耆闍多山、崛山。意譯作靈鷲山、鷲...

耆舊

又作長老、老宿、耆宿。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集異門足論卷四,謂有生年之尊長耆舊,稱為生年上座。毗尼母...

耆臘

謂高年之僧。僧家不言歲而言臘。臘,乃歲末之意,以之計算出家得度之年數,然在古代則以受具足戒之年為始。如謂僧...

耽嗜依

染污(即不善與有覆無記)之喜受、憂受、舍受,稱為耽嗜依。反之,善之三受,稱為出離依。前者是耽嗜於六境,為煩...

耽摩栗底國

耽摩栗底,梵名 Tāmralipti。東印度古國名,位於恆河河口。其地為海陸交會處,商業繁盛。據大唐西域記...

耽餔羅

梵語 tāmbūla 之音譯。又作擔步羅、贍步羅。學名 Piper betle。屬胡椒科之一種爬藤類常綠植...

耿允派

為我國小乘佛教宗派之一。又單稱「允」。教徒多為分佈於雲南德宏、鎮康、耿馬等地之傣族。又分允巴、允損二支派,...

唯識曼荼羅

即法相宗之祖師曼荼羅。中央畫彌勒菩薩,其旁配以無著、世親、唯識十大論師、玄奘、窺基、惠沼等法相宗之祖師。 ...

唯識無境

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梵語 vijapti-mātratā,音譯作毗若底摩呾喇多;無境,梵...

唯識開蒙

凡二卷。元代雲峰集。全稱唯識開蒙問答。收於卍續藏第九十八冊。唯識學之研究於唐末以後中斷,至元明時,再起研究...

唯識論

(一)為成唯識論之異稱。凡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本論乃於註解世親菩薩之唯識三...

唯願別時意

指唯有願而無行,是為別時意。為攝論家批評觀無量壽經所說下下品往生而提出之論點。又作唯願無行別時意。別時意,...

唯蘊無我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四。為聲聞乘修四諦觀法,了悟唯有五蘊之法而無人我實體之住心。依空海之十住心論卷四謂,佛...

圈繢

禪林用語。又作卷繢、棬[衤*貴]、綣繢、圈圚。原指圈套、一定格式(定格)、術計等;於禪林中,特指師家以言語...

圈攣

禪林用語。又作棬攣、卷攣。喻指禪林師家接引伶俐衲僧時,用以釣引、把持之餌。圈攣,原指卷絞鉤繩之轆轤,或以「...

國土

梵語 ksetra。即指土地、領域或眾生之住所。音譯為剎多羅,簡稱為剎。意譯為土,復又加一「剎」字,故稱剎...

國土世間

三世間之一。又作器世間、住處世間。謂十法界眾生各據依報,所居之十種不同處所。眾生能依之身有十種不同,故所依...

國土身

梵語 ksetra-kāya。華嚴宗所說融三世間十身之一,即器世間。於華嚴宗認為有情眾生所依之國土,乃毗盧...

國土海世界海

華嚴經把佛土分為國土海與世界海二種。(一)國土海,指不可思議之佛剎,即佛果自體所居之依報,為圓融自在而無法...

國分寺

指日本聖武天皇(724~749)敕願於全國六十九處設置之寺院。僧寺號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尼寺號法華滅罪之...

國王

指統治一國之王。又稱國主、人王。就因果而言,以前世受持十善戒,故今生能統領國土,為人中王。又因得諸天之保護...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全一卷。東晉曇無蘭譯。又稱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國王不黎先泥十夢經、十夢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系增一阿含大愛...

國王五種可愛樂法

據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載,一國之王有下列五種令人民尊敬、愛樂之法,即:(一)恩養蒼生,謂國王能布德施仁,...

國忌

即天子、皇后等崩殂之忌日。乃我國古制,依佛祖統紀卷四十之記載,可知唐代已於國中各郡舉行國忌。唐開元二十六年...

國忌齋

即古代於帝王忌日所設之齋會。據佛祖統紀卷四十載,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敕令天下諸郡建立龍興、開元二...

國相寺

位於河南開封。又稱繁塔寺。創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時稱天清寺、白雲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加以...

國家

佛教成立之初,即具有出世間之性質,比丘一旦進入教團,即必須舍離家、家族、國家;故無論身為國王、大臣,或乞丐...

國師

(一)為我國各朝代帝王對學德兼備而可為一國師表之高僧所加之封號。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據出三藏記...

國師三喚

禪宗公案名。指南陽慧忠國師三次召喚侍者,侍者三次應諾之故事。景德傳燈錄卷五南陽慧忠章(大五一·二四四上):...

國師水碗

禪宗公案名。此公案系南陽慧忠禪師以一碗水加進七粒米,上置一隻筷子,以測紫璘供奉是否解得佛意。碧岩錄第四十八...

國師塔樣

禪宗公案名。系唐肅宗與南陽慧忠國師間,有關「無縫塔」之機緣語句。又稱忠國師無縫塔、肅宗請塔樣。碧岩錄第十八...

國清寺

位於浙江天台縣北天台山佛隴峰南麓,乃天台宗之發源地。隋開皇十八年(596),晉王楊廣(即煬帝)為智顗所創建...

國清百錄

凡四卷。隋代灌頂編纂。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此書初由沙門智寂纂集天台智顗之遺文及碑文等,書未成而逝,灌頂...

國統

北朝東魏之僧官名稱。此僧官系依據僧制,治理殺人罪以外,觸犯他罪之僧尼。原稱昭玄統。其下設有國都(原稱昭玄都...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由中、日、韓三國學者共同發起之國際性佛教學術會議,自一九七八年起,每年擇期舉行。第一屆於漢城世宗文化會議館...

國寶

即指解行具備,可為人師,其受尊崇有如國之珍寶。景德傳燈錄卷五「六祖慧能章」(大五一·二三六下):「至永泰元...

國譯一切經

指以日本語文翻譯或撰述之佛典叢書。凡二五五卷。大東出版社刊行。主要乃收集流通於印度、中國、日本之佛教經律論...

堅心正意經

全一卷。又作堅意經、堅心經、堅經。東漢安世高譯於建和二年至建寧三年(148~170)。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堅伏

梵名 Kanpila。為佛陀弟子之一,無量壽經同聞眾中可見其名。堅伏在大阿彌陀經中稱為[月*甄]脾坻,在莊...

堅行天子

即牽日輪、月輪二車之天子,比喻甚為疾速。法苑珠林卷一(大五三·二七三中):「彼天捷疾不及日月二輪,二輪捷疾...

堅牢心

指堅固之正信心。以正信為堅牢而不破,故稱為堅牢心。本行集經卷六(大三·六八一上):「正信是法明門,不破堅牢...

堅牢地天

梵名 Prthivī。音譯比里底毗、缽羅體吠、畢哩體微。又作堅牢、堅固地神、堅牢地神、地神天、堅牢地祇、...

堅牢地天儀軌

全一卷。又作地天儀軌。唐代善無畏譯於開元五年至二十三年(717~734)。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內容敘述禮...

堅固女

昔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說女人欲發大心,應離諂曲、嫉妒、貪瞋、邪偽等諸過,堅固優婆夷即於佛前合掌,發願言:我欲...

堅固女經

全一卷。又稱牢固女經。隋代那連提耶舍(517~589)譯於開皇二年(582)。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引述...

堅固林

即娑羅樹林。娑羅,梵語 ?āla,巴利語 sāla,意譯為堅固,於慧苑音義卷下則以為譯作高遠較正確。堅固林...

堅固法身

禪宗公案名。又作大龍敗壞法身、大龍法身。為宋代僧大龍山智洪弘濟答一僧之問,顯示色身之外,法身無可覓者。碧岩...

堅固舍利

指不能破壞之佛的真實法身。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大二六·三上):「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者,謂如來真實法身,...

堅固長者

梵名 Muktā-sāra。又稱堅固解脫長者。略稱堅固。為善財童子遍求法門,遊行南方所參訪五十五善知識之第...

堅固意菩薩

堅固意,梵名 Drdhādhyā?aya,音譯涅哩荼地也舍也、地利呾地也舍夜。西藏名 Lhag-pahi ...

堅固經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長阿含經卷十六。此經敘及佛在那難陀城之時,有長者子名堅固,三次乞...

堅法

指修習舍棄身、命、財三種,而得堅固不壞之法。修道者忘卻身命、棄舍財寶等,而獲得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

堅座

即兩腳併攏蹲坐,而臀不著地。或為「賢坐」之訛誤;蓋賢坐,即並腳蹲坐,臀不著地。(參閱「賢坐」6178) p...

堅勝法界座

指密教胎藏大日如來之法座。系須彌座之異稱,為須彌山形之台座。金剛頂義決卷上(大三九·八一四中):「放雜色寶...

堅意

梵名 Sthiramati。音譯悉恥羅末底。印度人。著有入大乘論二卷,其中引用龍樹、提婆、羅睺羅、拘摩羅陀...

堅實心合掌

梵語 nevina。音譯寧尾拏。密教十二種合掌之第一。略稱堅實合掌。即合兩掌,令掌中心不虛空,十指端之間稍...

堅誓師子

即釋尊之本生。釋尊於因位時,曾為一獅子,名堅誓。據報恩經卷七、賢愚經卷十三堅誓師子品所載,堅誓師子,身毛金...

堅慧

梵名 Sāramati。音譯娑囉末底。據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卷上所載,為中印度那爛陀寺之僧,佛示寂後七百年之...

基督教

廣義之基督教系泛指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之各教派,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而我國所稱之基督教,通常指第十六世...

梵語 prāsāda, layana。即殿宇之義。又稱殿堂。即指供安置佛像、講經或修行等用途之建築物。與塔...

堂主

為延壽堂主之略稱。系掌管延壽堂(病房)內一切事務之職。禪苑清規卷四延壽堂主淨頭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九下):...

堂司

禪林六知事之一。又作維那。負責僧堂指導之僧。維那之居室,稱為維那寮,亦稱堂司。維那之下,掌諸雜務之役僧,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