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最訥

(1717~1790)朝鮮禪僧。密陽(慶尚南道)人,俗姓朴。號默庵。字耳食。十四歲住於澄光寺(全羅南道樂安...

最高善

又作至善。為判定善惡之最高準則所定者。即指人生之最高目的與最高理想。佛教所謂「最高」一詞,相當於梵語 pa...

朝參暮請

朝暮小參之意。又稱晨參暮請、晨夕參叩、早參晚參。指禪林中,師家朝暮集大眾開示說法。此儀式於用齋粥之後舉行。...

朝座夕座

(一)日本佛教用語。即朝、夕之講座。指修法華八講時,於一日中設朝夕二座而講論。八講須四日而畢,十講則須五日...

朝觀音夕藥師

日本俗諺。謂晨朝參詣藥師菩薩而夕時參詣藥師佛。此一風俗,或依據文殊所說宿曜經卷上及卷下所說,觀音之緣日在十...

朝陽寺

位於遼寧遼陽城南三十四公里之千山。山為長白山支脈,其形狀若千朵蓮花,故名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為隋唐所建之...

朝露

以朝露比喻人命之短暫無常。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八(大一二·五八九下):「是壽命常為無量怨儲所繞,念念損減,...

朝題目夕念佛

指日本天台宗朝夕二時所修之法華懺法與例時作法。該宗古來朝依法華經,行法華懺法,夕依阿彌陀經,行例時作法(即...

朝鮮佛教通史

凡二冊。朝鮮李能和著。大正七年(1918)刊行。記述朝鮮佛教沿革等。全書分三編。上編以編年體記述,列記高句...

期主

結制期間之施主。指禪林結制修行期間,營備必需品以供養僧眾之信心長者。黃檗清規節序章(大八二·七七三上):「...

棋盤千佛洞

位於新疆葉城縣城西南。為我國最西部千佛洞之一。開鑿於西遼時代,計有十窟,各窟分開,僅有一室,呈長方形。窟最...

棒喝

禪宗祖師接化弟子之方式。禪家宗匠接引學人時,為杜絕其虛妄思惟或考驗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聲,以暗示與啟...

棚經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棚行。即每年七月或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時,各家於佛壇精靈棚之前,請僧誦經,以...

森林書

梵名 āranyaka。音譯阿蘭耶迦、阿蘭若迦。印度婆羅門教典籍。阿蘭若迦,為森林之意,乃取「森林中遁世者...

棲岩寺塔

寺位於山西永濟縣城西南二十公里中條山巔。建於北周建德年間(572~577),初名靈居寺,隋仁壽元年(601...

棲霞寺

位於江蘇南京東北二十三公里攝山中峰之西麓。又作棲霞寺。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與荊州玉泉、濟南靈岩、天台國清,...

棺文

即禪家書寫於棺上之文句。據諸回向清規式卷四棺文條所載,一般所用之棺文為(大八一·六六○上):「出離生死,入...

棺槨

安置屍體之箱分內外箱,其內箱盛放屍體者稱棺,套在棺外之外箱名槨。依長阿含經卷四所載,世尊入涅槃時,其弟子依...

植物崇拜

屬自然崇拜之一種。始於後期自然宗教。其中大部分為進入農耕時期原始社會意識之反映。多數初期農業社會均有對谷靈...

淋汗

指夏季七月至九月三個月間之入浴。亦即以水沖汗。禪苑清規卷四浴主(卍續一一一·四四八下):「燒湯至日,齋前掛...

堙羅婆那

梵名 Airāvana。為因陀羅天所乘象王之名。又作伊羅缽那、[醫-酉+土]羅葉。此象長九由旬,高三由旬...

淨三業印

又作蓮華合掌印、本三昧耶印。為十八契印之一。即豎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係莊嚴行法最初之印,表示清淨行者身、...

淨人

於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淨業作務者。又稱道人、苦行、寺官。起源於印度。又禪林中,於僧堂給侍粥飯之職務;或...

淨住子

凡二十卷。南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撰。全稱淨住子淨行法門。本書乃敘述佛道修行之要旨,基於我國儒家之倫理精神,釋...

淨住社

南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募集僧俗共行淨住之法,稱為淨住社。淨住,為布薩(梵 posadha)之意譯,即於每半月...

喪嚫

梵語 daksinā。俗稱野佈施。[貝*親],即佈施物。送喪於野外,發給僧眾之佈施物,稱為喪[貝*親]。敕...

淨侶

(一)意指清淨無垢之僧侶。 (二)(1607~1669)明代曹洞宗僧。湖州(浙江)德清人,俗姓張。世稱伴我...

淨入願心

即淨土之三種莊嚴,乃阿彌陀佛於因地為法藏菩薩時,發四十八清淨願心所成就者。出自曇鸞之淨土論註,本書下卷總分...

淨印法門經

凡十八卷。宋代惟淨譯。又作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海意菩薩法門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本經為大方等大集經第...

淨口業真言

即「修唎修唎 摩訶修唎 修修唎 薩婆訶」十四字。據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二載,誦此真言者,可清淨一切口業,...

淨名寺

位於浙江天台山。背倚高明山,一般多稱高明寺。昔智者大師於佛隴講淨名經時,地忽起風,吹散經卷至五里外始落地;...

淨名玄論

凡八卷。隋代吉藏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論述淨名經(維摩經)之要旨。此書屬吉藏晚年著作。初述譔著緣由,次...

淨名經

維摩詰經之通稱。維摩詰,梵名 Vimalakīrti,意譯淨名。例如吉藏所作維摩經之論疏有二,一書稱為淨名...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凡二卷。唐代道液集。又稱關中集解、關中疏、關中鈔。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系對後秦僧肇之注維摩詰經十卷加以刪...

淨命

(一)比丘遠離四種邪命法而清淨活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亦即正當、清淨之生活方法。據維摩詰經菩薩品載,正行善...

淨啟

(?~1674)明代曹洞宗僧。錢塘人,俗姓陳。世稱妙淨啟禪師。世代業儒,依石雨和尚出家,後參謁雲門三宜明...

淨嚴

(1639~1702)日本真言宗僧。河內(大阪府)人。在高野山出家,於仁和寺學習野澤諸流,集其大成而創立新...

淨因寺

(一)位於江蘇鎮江東南五州山。晉永熙元年(290)置,初名因勝寺。六朝隋唐,俱稱名剎。宋熙寧間重修,更名顯...

淨土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淨處所,為佛所居之所。全稱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剎。又作淨剎、淨界、淨國、淨方、淨域、淨...

畢缽羅窟

梵名 Pippalī-guhā,巴利名 Pipalī-guhā 或 Pipphalī-guhā。乃位於中印...

淨土三十益

往生西方淨土之三十種妙益。據元代普度編之廬山蓮宗寶鑒卷九載,天台智者大師之淨土群疑論中列舉往生西方有三十種...

淨土三昧經

全一卷。北魏昭玄沙門統曇曜譯。後人疑為他人假託曇曜之名所作之偽經。本經與曇靖之「提謂經」為同時代之作品。淨...

淨土三部經音義集

凡四卷。日本信瑞編纂。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七冊。本書系註釋淨土三部經中之梵語及難解之字、句、名相等。[蓮門類聚...

淨土九品

指往生淨土之九種階級。即上品、中品、下品,每品複分上生、中生、下生,合為九品。[觀無量壽經](參閱「九品往...

淨土二藏二教略頌

全一卷。日本了譽聖冏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又稱淨土略頌。即立二藏二教二頓之教判,論淨土宗之教相為相頓教...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略稱五會法事讚。內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此書相對於廣本(淨土五會...

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

現存二卷。唐代法照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略稱五會法事儀。內容廣述五會念佛之行儀作法,此為廣本。此書原三...

淨土五祖

指我國五位淨土傳燈之祖師。即: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我國夙有淨土五祖之說。若於曇鸞前加菩提流支,則...

淨土五祖像

日僧源空所選我國淨土教祖師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等五人之畫像。相傳此畫乃應源空之希望,而由重源來宋請...

淨土十勝

為慈恩大師所立。謂淨土(極樂世界)有十種勝事,即:(一)化主所居,(二)所化命長,(三)國非界系,(四)淨...

淨土十勝節箋論

凡十四卷。日本澄圓(1283~1372)撰。又作淨土十勝論。內容論述淨土教卓超眾典,念佛超絕萬行。由十篇構...

淨土十疑

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就淨土往生之教義提出十疑,並通釋之,以勸誘往生淨土。即:(一)釋求生淨土無大慈悲心之疑...

淨土十要

凡十卷。明代智旭編。收於卍續藏第一○八冊。附題為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門人成時評點節要後付梓。本書系將...

淨土境觀要門

全一卷。元代懷則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為懷則極力闡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禮之約心觀佛之義。天台之觀法...

淨土宗

以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之宗派。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淨土乃指清淨國土、莊嚴剎土,即清淨功德所莊嚴之...

淨土往生傳

(一)凡三卷。北宋沙門戒珠(985~1077)著。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又稱往生淨土傳、戒珠傳。由梁、唐、...

淨土教版

日本鎌倉時代以後,以京都為中心,在各地開版與淨土教有關之經典祖釋等,由藤堂祐范命名為淨土教版。現存遺品中,...

淨土教美術

隨著淨土思想之發展,造形美術如繪畫、雕刻等亦盛行。有關阿彌陀造像之文獻,最早出現於四世紀,至六世紀初,河南...

淨土瑞應傳

全一卷。全稱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唐代文諗、少康(?~805)共編。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系集錄東晉慧遠至...

淨土生無生論

全一卷。明代傳燈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為譔者採用諸經論之要旨,闡明淨土之生、無生。總分十門:一真法...

淨土盂蘭盆經

全一卷。又作大盆淨土經、大盆經。書中就目連救母之故事,追溯過去世之因緣,更增加國王獻金盆予佛、僧,以救七世...

淨土群疑論

凡七卷。唐代千福寺懷感著。又作釋淨土群疑論、群疑論、決疑論。計一一六章。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系針對陳...

淨土聖賢錄

凡九卷。清代彭希涑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五冊。以記述淨土教主阿彌陀佛及闡教聖眾如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

淨土論

(一)全一卷。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淨土論。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

淨土變相

又作淨土變、淨土圖。俗稱淨土曼荼羅。指描繪淨土佛菩薩、聖眾及種種莊嚴施設等,以呈現淨土景象之圖像或雕刻。與...

淨土述聞鈔

全一卷。日本寂慧良曉撰。單稱述聞鈔。記述其師良忠所傳之淨土宗要十義,並駁斥名越流「淨土十六個條疑問答」之問...

淨土門

全稱往生淨土門。為往生淨土、離生死之法門。淨土家之判教,將佛道大別為聖道、淨土二門。聖道門乃依自力之修行以...

淨土雙六

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之一種娛樂方式。以淨土思想為畫面之內容,圖面繪有南閻浮洲(人類住處)、天上、菩薩之行位乃...

淨地

(一)為比丘可居住而不犯戒之清淨地。 (二)於密教,特指清淨依報國土所修之觀法。以地若不淨,修法難以靈驗,...

淨地迷人

禪林用語。指雖到達出離生死煩惱之境界,然若住著其中,反為所迷。從容錄第四十六則(大四八·二五六中):「萬里...

淨寶

(1609~1675)明代曹洞宗僧。建昌(江西)新城人,俗姓歐陽。世稱天愚淨寶禪師。年十二出家,聞板聲有所...

淨居寺

位於河南光山縣城西南淨居山。又稱梵天寺。據北宋蘇東坡考證,天台鼻祖慧思曾與智顗結庵於此。唐神龍年間(705...

淨屋

指比丘所居而無罪之房屋。能令家屋成為淨屋之施主,則稱淨主。據善見律卷十七載,築造淨屋,初豎柱時,先作坑,以...

淨度三昧經

全一卷。屬疑偽經,現本殘闕。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內容說閻羅王考校人之功罪,以增減其壽命之種種事蹟。首題佛...

淨影寺

位於陝西西安。隋文帝所創建。隋朝統一天下後,特崇佛教。時以慧遠(523~592)為中心,率學僧二百餘人,於...

淨心

(一)梵語 vi?uddha-citta,西藏語 rnam-par-dag-pahi sems。即清淨之心...

淨心地

梵語 ?uddhy-adhyā?aya-bhūmi。即證得無漏清淨心之地。為大乘佛教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

淨心菩薩

住於清淨心地之菩薩。關於菩薩之地位,各有異說:(一)依地持論卷十,由因位至果位立有七住,第三淨心住相當於初...

淨心誡觀法

凡二卷。唐代道宣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系南山律宗開祖道宣教示門人自修及教化之道。淨心,袪除心垢,令其明...

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又稱淨意問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內容為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應淨意兜泥耶子之請問,...

淨慈寺

位於浙江杭縣南郊之南屏山。我國五山之一。系後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錢弘俶所創建。初稱慧日永明寺,並自衢...

淨慈要語

凡二卷。明代鼓山元賢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八冊。收集有關念佛、放生之要語而成。「淨慈」系取自其師聞谷廣印之庵...

淨戒

(一)指清淨之戒行。法華經序品(大九·四下):「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二)於密教,為金剛界法所採用...

淨施

梵語 vikalpana,巴利語 vikappana。又作說淨。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與長物(允許比丘擁有...

淨明寺

位於山西太原市北約一公里處。傳創建於隋仁壽二年(602)。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滅亡北漢而統一天...

淨月

梵名 ?uddha-candra。音譯戍陀戰達羅。印度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與安慧同時代(西元八世紀頃)。...

淨柱

(1601~1654)明代曹洞宗僧。福建龍溪人,俗姓陳。號遠門,世稱遠門淨柱禪師。母夢雙龍繞榻而生,自幼耽...

淨業

(一)指清淨之行業。又作清淨業。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種福業。據觀無量壽經載,此三福業為:(一)孝養父母,...

淨業障經

全一卷。譯者不詳。約譯於前秦、西秦時代(351~431)。又稱淨業部經、淨除業障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淨檢

西晉尼師。生卒年不詳。彭城(江蘇銅山)人,俗姓仲,名令儀。武威太守誕之女,幼好學,早寡。西晉建興年中(31...

淨治

即密教修法,於道場召請本尊聖眾,先清淨空中道路,為除諸障礙而誦真言。又稱淨治道路、淨治路、治路。蘇悉地軌分...

淨法

(一)如法而離罪障之意。即有關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規定如法修行者,則不致犯罪。遵行其法稱...

淨洗濃妝

禪林用語。表示洞山功勳五位之奉位。即奉侍君主者,清淨身體、隆重妝扮,以表誠心誠意。洞上古轍卷上(卍續一二五...

淨源

(1011~1088)宋代僧。福建晉江人,俗姓楊。字伯長。號潛叟。受具足戒後,雲遊諸方。初受華嚴於五台承遷...

淨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之淨土。又作淨琉璃世界,或稱藥師淨土。蓋此世界以琉璃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淨如琉璃,故有...

淨琉璃寺

日本真言律宗寺。位於京都府相樂郡。本寺系行基菩薩奉聖武天皇之敕願所創建者。永承二年(1047)義明再度修建...

淨瑩

(1612~1672)明末清初曹洞宗僧。江都(江蘇)人,俗姓莊。號睦堂。字元潔,世稱元潔淨瑩禪師。年二十出...

淨璨

(1600~1658)明代曹洞宗僧。金陵人,俗姓朱。號蕃光,世稱蕃光淨璨禪師。母夢僧而誕。幼為道士,後轉投...

淨甫

(?~1660)明代曹洞宗僧。浙江紹興人,俗姓呂。世稱三疾淨甫禪師。幼習儒業,研讀程、朱之學,乃慕心性之理...

淨眼論師

二十種外道之一。即計涅槃為常住、無煩惱果之印度外道。據百論卷下破常品載,淨眼論師主張涅槃為無煩惱之果,係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