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無名

(722~793)唐代荷澤宗僧。渤海(山東陽信)人,俗姓高。移居洛陽。二十八歲於同德寺出家,初學律藏,後從...

無名無實

謂虛妄不真或不辨別真實之意義。即指名實不符之錯誤見解。蓋「名」為能詮表事物之名言語句,「實」為所詮表之真實...

無命

梵語 ajīva。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學說。即指命(靈魂)以外之一切總稱,與「命」並為構成字宙之二大要素。「...

無因

全稱無因有果。指將一切之存在視為果,若追求其原因則不可得。蓋釋尊說因果,外道否定佛教此種人生觀而主張無因,...

無因外道

為主張萬物系無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見論、無因論師、無因生論。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種外...

無因生論

即主張世間為無因之見解。為印度古代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中,依前際(過去)而起之分別見解。有兩大類,故又稱二種無...

無因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九。於因明對論中,敵者(問難者)為破立者(立論者)之...

無垢

(一)梵語 vigata-mala。垢(梵 mala),為煩惱(梵 kle?a)之異稱,指污穢心之垢物;無...

無垢三昧

梵語 vimala-samādhi。又作離垢三昧。指佛、菩薩離煩惱而得清淨之三昧。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瑜伽處...

無垢光菩薩

無垢光,梵名 Vimala-prabha。為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尊文殊菩薩右方第三位之菩薩。又稱...

無垢忍

指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說相應於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之第五。即等覺菩薩斷除無明惑染,安住於自性清淨心而不動之位...

無垢衣

袈裟之美稱。以其無煩惱之垢染,故稱無垢衣。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二六八中):「如幻三昧經云:無垢衣,又名忍...

無垢輪

即清淨之法輪;指佛之說法。佛所說之清淨教法能摧破眾生心中之煩惱垢染,故稱無垢輪。淨土論(大二六·二三二中)...

無垢逝菩薩

無垢逝,梵名 Vimalagati,音譯尾摩羅誐底。為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中尊虛空藏菩薩南方下列...

無執受

梵語 anupātta。又作非執受。為「有執受」之對稱。執受,感覺之意。無執受,即對外境無有執著覺受者。如...

無塵法界

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即三界諸法。法界,為真理之異名,理體清淨,一切三界諸法唯由理緣起,理外...

無央數劫

梵語 asajkhyeya-kalpa。指無限長之時間。央,盡之意;劫,極長之時間,原為古代印度表示極大時...

無始

梵語 anādikāla, anādikālika。一切世間如眾生、諸法等皆無有始,如今生乃從前世之因緣而...

無始無明

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稱為無明;又如是闇惑之...

無始無終

謂生死之世界,自無始以來,至未來永劫,由於惑業苦之輪回而無停止之時。或表示法性不變而泯絕對待之關係。關於「...

無始空

梵語 anavarāgra-?ūnyatā 或 anagra-?unyatā。十八空之一。與「無際空」同義...

無孔笛

(一)禪林用語。原謂無法吹鳴的無孔之笛;於禪林中轉指禪宗悟境無法以心思或言語來表達,猶如無法吹鳴之無孔笛。...

無孔鐵槌

禪林用語。原指無柄之鐵槌;禪林中用以比喻欲引導眾生卻缺乏引導之方法,猶如無孔不得加柄之鐵槌,全無著手處。或...

無學

梵語 a?aiksa。為「有學」之對稱。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於此,無學...

無學果

梵語 a?aiksa-phala。即阿羅漢果。以其學道圓滿,不更修學,故稱無學果。[集異門足論卷四] p5...

無學道

梵語 a?aiksa-mārga。又作無學位、無學地。為佛教修行階位之一。與見道、修道合稱為三道。系盡證真...

無對

梵語 apratigha。對,為礙之意。無對,即非極微所成之無障礙法。「有對」之對稱。十二處中,眼、耳、鼻...

無差別

謂諸法本性真如,而無差別。蓋「有為法」之外相雖有種種差別,然其本性不異,如水波之相雖異,而其水性則一,謂之...

無師智

(一)梵語 anupadista-jāna。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與「自然智」為同義語。...

無師獨悟

謂不待師教而自覺本具真性。一般將辟支佛(梵 pratyeka-buddha)翻譯為「緣覺」或「獨覺」,即有...

無常

梵語 anitya,或 anityatā,巴利語 anicca。音譯阿你怛也。為「常住」之對稱。即謂一切有...

無常依

為如來之德號。因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無有常住,眾生即隨逐於此無常之有為法中輪轉不已;而如來乃一切眾生於此無...

無常偈

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偈乃闡釋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故唯超脫此生...

無常經

梵名 Anityatā-sūtra。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於大足元年(701)。又稱無常三啟經、三啟經。收於大...

無常觀

又作非常觀。觀法之一種。觀一切萬物之變化無有常法,稱為無常觀。此觀法乃入佛門第一要門,古來先聖多以此為發菩...

無常迅速

無常,謂一切事物之生滅流轉無靜止之時;迅速,則言其移變之快速。雜阿含經卷四十七(大二·三四五上):「諸比丘...

無常風

以風之壞物比喻有為法之無常。人命無常,瞬時停止,亦如草露受風吹,迅即消散。大智度論卷二謂,佛陀涅槃之際,長...

無後生死

七種生死之一。謂等覺位之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入妙覺位,不再受後身,故稱無後生死。[翻譯名義集卷六、摩訶止...

無心

(一)有多種含義:(一)指離妄念之真心。非謂無心識,而系遠離凡聖、粗妙、善惡、美丑、大小等之分別情識,處於...

無心三昧

梵語 ni?cinta。謂滅絕分別思量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指滅盡定、無想定等無心之禪定。大智度論卷四十...

無心位

指任何心識不起時。為「有心位」之對稱。依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載,除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

無心論

全一卷。譔者、刊行年代均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系以十一項問答,闡論無心之旨;以為能悟「無心」者,即了...

無心道人

指對於一切無想、無念、無所求之修行者。傳心法要(大四八·三八○上):「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無念

(一)為唐代淨眾寺無相、保唐寺無住所舉揚禪宗重要教義之一。即無妄念之意,指意識未存世俗之憶想分別,而符於真...

無念無想

指修禪定,遠離妄念、妄想,而於諸境無礙自在,亦即自念、想之執著中解脫,稱為無念無想。「念」之定義,於俱舍論...

無性

(一)梵語 nihsvabhāvatva, nihsvabhāva, asvabhāva。與「無自性」同義...

無情有性

為天台宗荊溪湛然所提出之佛性論。佛教一般咸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之生物)方具佛性,湛然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如...

無情說法

謂山川草木等無情(無情識者),亦住於各自之本分,而有說法之義。說法不僅限於有情識之有情,即如無情識之無情亦...

無想

梵語 asajjā。指全無想念之狀態。或指入滅盡定,證得無想果者。或為無想天之略稱。(參閱「無想天」512...

無想天

無想,梵名 Asajjisattvāh。又作無想有情天、無想眾生天、少廣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無想定...

無想定

梵語 asajjā-samāpatti。指能於定中心想不起,猶如冰魚、蟄蟲,但不能斷惑而證入聖果。心不相應...

無想果

梵語 āsajjika。指修無想定,死後升入無想天之一種果報。又作無想報、無想事、無想異熟。心不相應行法之...

無想論

系認為眾生於死後生於無想天之見解。於古代印度外道所執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中,屬於執著未來所起之常見。瑜伽師地論...

無愧

梵語 anapatrāpya,或 atrapā。指做別人認為罪惡之事,而不感慚愧,亦不害怕。心所之名。俱舍...

無慈悲

缺乏慈悲心之意。指五趣中之一切有情。蓋慈悲與智慧可說同為最高之德性,且佛心即以大慈悲表現之。慈與悲均以無瞋...

無慍

(1309~1386)明初臨濟宗僧。浙江臨海人,俗姓陳。字恕中,號空室。壯年登徑山,投元叟行端剃髮,未久於...

無慚

梵語 āhrīkya 或 ahrī。指做壞事不感羞恥。與「慚」對稱。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

無慚外道

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此外道計執一切眾生之罪福皆為大自在天所作,非人之業報所招感。自在天喜,則眾生安樂;自在...

無我

梵語 anātman 或 nir-ātman,巴利語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

無我觀

又作界分別觀。為五停心觀之一。謂觀想身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所假合,以舍去我執之觀法。[成實論卷十...

無戒

依法領納戒體,稱為受戒;受戒後毀壞戒體,稱為破戒;自始未受戒者,稱為無戒。無戒之僧,稱為名字比丘(梵 sa...

無所不至印

即密教胎藏界大日如來最極秘印。又作遍法界無所不至印、無所不至塔印、佛部率都婆印、大率都婆印、理塔印、毗盧遮...

無所得

梵語 aprāptitva。又作無所有。略稱無得。為「有所得」之對稱。謂體悟無相之真理,內心無所執著,無所...

無所有處

梵語 ākicanyāyatana 或 ākijcanya-āyatana,巴利語 ākicaa-āyat...

無所求行

菩提達磨二入四行說中,四行之一。謂既已發心,即不求一切世間欲樂、名聞利養,除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外,別無所...

無所著

為佛十號之一。異譯為應供(梵 arhat,巴 arahan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蓋佛不著塵...

無文道燦禪師語錄

全一卷。宋代僧無文道燦撰,法嗣惟康編。度宗咸淳九年(1273)刊行。又作無文道燦禪師語錄、無文和尚語錄。收...

無方

謂佛攝化眾生,泯絕方位之區別,無所際限,亦無一定之方法。方,指方所、方法。即縱橫自在,發揮妙用之意。臨濟錄...

無明

梵語 avidyā,巴利語 avijjā。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

無明住地

梵語 avidyāvāsabhūmi。指一切無知之根源。為五住地惑之第五。無明住地屬根本、枝末煩惱中之根本...

無明惑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即障覆中道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

無明漏

梵語 avidyāsrava 或 avidyā-āsava,巴利語 avijjāsava。為三漏之一。漏,...

無明父

無明與貪愛相和而生我,故以無明喻為父,貪愛喻為母。天台四教儀(大四六·七八○上):「永別無明父母,究竟登涅...

無明結

梵語 avidyā-sajyojana。為九結之一。無明能繫縛人,使之輪回三界而無法出離,故稱結。辯中邊論...

無明藏

無明為無量惑業苦生起之根源,故稱為無明藏。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六中):「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

無染

(一)染,染污、不淨之意,指煩惱、執著之妄念,及所執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煩惱、執著,而保持清淨之心性,即稱...

無根信

初不知恭敬佛、法、僧三寶之無根(無善根)者,後因蒙佛力而生起信心,稱為無根信。又造五逆極重罪,無善根可以解...

無根樹

形容超越情識之境界。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石門慧徹章(大五一·三九六上):「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解...

無極尊

(一)為諸佛之通稱。無極,為涅槃之異稱。佛證涅槃,一切萬德皆無窮極,故稱無極尊。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讚歎...

無極體

指證得涅槃妙理之身體。無極,為無盡之意。因涅槃之妙理週遍法界,無處不至,故稱無極。 p5126...

無比身

佛身微妙相好,世無比類,故稱無比。勝鬘經(大一二·二一七上):「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普放淨光明,顯示無...

無准師範禪師語錄

凡六卷。又作佛鑒禪師語錄、佛鑒錄、無准和尚語錄、無准禪師語錄。宋代僧無准師範撰,宗會、智折等編,理宗淳祐十...

無漏

梵語 anāsravah。「有漏」之對稱。漏,為漏泄之意,乃煩惱之異名。貪、瞋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

無漏九地

指色界四禪天中之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色定中之下三無色定(不包括有頂天)等九地。此九地雖皆屬有...

無漏善

指遠離煩惱過非之善法。「有漏善」之對稱。為「見道」以上之聖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之聖者所起之有學善...

無漏因

指能招感無漏果報之業因。即能證得涅槃果之無漏清淨之戒、定、慧。相當於四諦中之道諦。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九(大二...

無漏定

梵語 anāsrava-samāpatti。意譯無漏等至。指於出世間無漏心所得之禪定。又作出世間定、出世間...

無漏律儀

梵語 anāsrava-sajvara。指斷盡煩惱之無漏戒。三種律儀之一。又作道共戒、道生律儀、無漏戒。即...

無漏後身

指二乘無學果之身。與「無漏最後身」同義。因其遠離煩惱垢染,為生死之最後身,故稱無漏後身。法華經授記品(大九...

無漏慧

梵語 anāsrava-prajā。即遠離一切煩惱過非,純真無垢之智慧;指三乘之聖智。俱舍論卷二十六(大二...

無漏斷

梵語 anāsrava-viyoga。為「有漏斷」之對稱。謂以無漏道斷除煩惱。無漏道,指以十六行相正觀苦、...

無漏智

梵語 anāsrava-jāna。指證見真理,遠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為「有漏智」之對稱。於小乘,證見四諦...

無漏果

指由無漏因所證得之果德。即四諦中滅諦之涅槃。又指阿羅漢果。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三(大二七·六四○下):「『頗有...

無漏法

梵語 anāsrava-dharma。為「有漏法」之對稱。指遠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俱舍論卷一(大二九·一下...

無漏法性

法性,指諸法之真實體性,為真如之異稱。法性清淨,離一切煩惱垢染,故稱無漏法性。大乘大義章卷上(大四五·一二...

無漏無為無漏有為

無為,為真理之異稱。無漏無為,指遠離有漏雜染之法,為「無漏有為」之對稱。無漏無為與無漏有為皆遠離有漏雜染之...

無漏緣

謂證得滅諦與道諦所斷之六煩惱緣無漏法。為「有漏緣」之對稱。在九十八隨眠中,與滅、道二諦所斷之邪見、疑相應之...

無漏通

指漏盡通。於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第六漏盡通則為無漏通。前五通於有漏道可得,漏盡通則非無漏道不能得,故...

無漏道

梵語 anāsrava-mārga。又作出世間道、聖道。為「有漏道」之對稱。相當於四諦中之道諦。即滅除煩惱...

無為

梵語 asajskrta。無造作之意。為「有為」之對稱。即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又作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