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梵服

梵天之服,或梵行者之服。袈裟之異名。色界諸天行梵者,皆服此衣,行四無量。[法苑珠林卷五十三](參閱「袈裟」...

梵剎

梵語 brahmaksetra。梵,意謂清淨;剎,剎摩、制多羅之略稱,意謂地方;梵剎,本指清淨佛土,後轉為...

梵室

寺院之房舍,乃梵行者之清淨住室。明代智旭著有「梵室偶談」。 p4633...

梵皇

佛之異稱。佛生於西北梵地,為法中之皇帝,故稱梵皇。又西北梵地,即西北印度藍毗尼園,在今尼泊爾境內。[止觀輔...

梵衍那國

興都庫什山中之古王國,位於今阿富汗境內。梵衍那,梵名 Bāmiyan,又作范陽、望衍、帆衍,現今多稱巴米安...

梵迦夷天

梵名 Brahma-kāyika-deva。系色界初禪天之通稱。於長阿含經卷二十譯作梵身天,玄應音義卷三譯...

梵音

(一)又作梵聲。佛菩薩之音聲。即佛報得清淨微妙之音聲,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據大智...

梵音相

梵語 brahma-svara,巴利語 brahmassara。又作梵聲相、梵音深遠相、得梵音聲相、聲如梵...

梵乘

即菩薩乘,取其清淨乘物之意。亦即行慈悲喜舍者,稱為梵乘。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所舉天乘、梵乘、聲聞乘、緣覺...

梵宮

原指梵天之宮殿,引申為佛寺之通稱。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大九·二三上):「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梁...

梵書

(一)梵名 Brāhmana。音譯婆羅門那。解釋婆羅門教吠陀聖典之文獻。吠陀,狹義指四吠陀之本集(梵 Sa...

梵唄

梵語 bhāsā。以曲調誦經,讚詠、歌頌佛德。又作聲唄、讚唄、經唄、梵曲、梵放、聲明。略稱梵。唄,全稱唄匿...

梵淨山

位於貴州江口縣北,印江縣東南。上多梵剎,故得此名。又稱九龍山、月鏡山,即古三山谷。山勢峻偉,為貴州第一。上...

梵眾天

梵名 Brahma-pārisadya-deva。音譯梵波梨沙天。又作梵身天。色界初禪天之第一天。以其乃大...

梵魚寺

位於韓國慶尚南道釜山特別市東萊區。山號金井山,韓國三十一本山之一。為新羅太宗武烈王二年(655)海東華嚴教...

梵琦

(1296~1370)元代禪僧。明州(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曇曜。九歲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二...

梵嫂

指僧侶所娶之妻。梵道、梵行等之本意,即指斷除淫慾、戒行清淨。又梵僧一詞本指自印度或西域東來之僧人,亦指戒行...

梵經

梵名 Brahma-sūtra。印度六派哲學吠檀多學派(梵 Vedānta)之根本聖典。又稱吠檀多經(梵 ...

梵道

指斷除淫慾之禪淨修行。雜譬喻經(大四·五二九中):「是梵天王於諸淫瞋已盡無餘,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禪淨行,...

梵仙

(1292~1348)元代臨濟宗僧。明州(浙江)象山人,俗姓徐。字竺仙(仙)。號來來禪子、寂勝幢、思歸叟。...

梵僧

一指由西域或印度東來之異國僧侶,一指持戒清淨(即修梵行)之修行僧。然至其後,亦漸用以泛指一般僧人,蓋以出家...

梵福

梵語 brāhma-punyatva。即大梵天之福德。與三乘聖果之聖德併稱二福。斷淫慾之天,稱為梵,色界天...

梵網三重本末

即指梵網經所說盧舍那等佛之成道。又作三重本末、三重本末成道。於梵網經所說之廣大莊嚴的蓮華台藏世界中,盧舍那...

梵網六十二見經

全一卷。又作梵網經、六十二見經。三國吳·支謙譯於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3~253)。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

梵網戒

即梵網經卷下所載之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於大乘戒中,相對於地持、瑜伽之分為「三聚戒」,梵網戒系不分在家、出...

梵網戒品

即梵網經之異稱。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今之梵網經,僅為廣本梵網經中有關菩薩階位、戒律之菩薩...

梵網會

日本佛教用語。講說讀誦梵網經,以祈死者冥福之追善法會。系基於梵網經卷下所載,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之亡滅日...

梵網經

(一)西藏名 Chos-kyi rgya-mo savs-rgyas rnam-par snav-mdsa...

梵網經合註

凡三卷或七卷。又作梵網經心地品合註,梵網合註。明代僧智旭(1599~1655)注,道昉校訂。書成於崇禎十年...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凡六卷或三卷。唐賢首大師法藏撰。又稱梵網戒本疏、梵網戒疏、梵網法藏疏。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詳解梵網經卷下菩...

梵網懺法

全一卷。又作梵網經懺悔行法。明澫益大師智旭(1599~1655)述。收於卍續藏第一○七冊。本書系依據梵網經...

梵罰

(一)即梵壇之治罰法。釋氏要覽卷下載,梵罰有二法:(一)默擯,一切人不與犯者來往、言話等。(二)滅擯,犯重...

梵語

(Sanskrit)古印度之標準語文。又稱天竺語。即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及北傳佛教聖典所用之語文。屬...

梵語千字文

全一卷。唐代義淨撰。又作唐字千鬘聖語、梵唐千字文。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即以天地日月等漢文一千字對譯梵語。...

梵語雜名

全一卷。唐僧禮言集。又作悉曇字引。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系收錄日常使用之漢字對譯梵語。語匯由身體各部分開始...

梵輔天

梵名 Brahma-purohita。又作梵富樓天。即色界初禪之第二天,為大梵天之輔相。舊名梵先行天,又稱...

梵摩尼

梵語 brahma-mani。意譯淨珠。即指寶珠。摩尼,為梵語 mani 之音譯,又作末尼,乃寶珠之總稱;...

梵摩渝經

全一卷。又作梵摩喻經。三國吳·支謙譯於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3~253)。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內容敘述婆羅...

梵摩難國王經

全一卷。又作梵摩難王經。譯於西晉之時,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述說梵摩難國王不知其子均鄰儒出家已...

梵線

為婆羅門所用莊嚴具之一種。據毗奈耶雜事卷一載,六群比丘執缽入城乞食時,見婆羅門身著梵線乞食者,多得美味,遂...

梵輪

巴利語 brahma-cakka。法輪之別稱。有多種解釋:(一)佛初成道時,梵天王請轉法輪。(二)以佛為真...

梵篋印

指密教大隨求菩薩「隨求八印」中之第八,即一切如來隨心真言印。其印相乃以兩手之五指展開,左手上仰,置於胸前,...

梵壇

梵語 brahma-danda,巴利語同。又作梵怛。意譯為默擯、梵法、梵天法治、梵杖。乃對犯戒之比丘或比丘...

梵學津梁

約千卷。日本飲光慈雲尊者編著。搜集梵字及梵語學習上之參考資料,以供學習之便,今流通於日本各地。全書計分成本...

梵歷

印度曆法之通稱。梵,本無印度之意,此乃我國佛教者認為悉曇為印度文字,乃梵天所造,故稱梵字,因此「梵」即成為...

梵臻

宋代僧。錢塘人,原名有臻。號南屏。生卒年不詳。受具足戒後,從學於四明知禮,知禮以天台諸學盡授之,唯不授其「...

梵檀只多那林

又作梵檀枳多那林、梵檀祇多那林。為仙居林、聖居山林之意。係指諸仙梵志隱棲之林藪,該林區常發出上妙芬馥之香氣...

梵難

謂梵行之難,為比丘二種難之一。比丘修梵淨行時,因俗家妻室情誼之阻擾,或遭淫女之誘惑,皆為淨行之障難,故稱梵...

梵釋四王

指梵天、帝釋天,及四天王。又作梵釋四天。即色界初禪天之梵天、欲界忉利天主之帝釋天(合稱為梵釋)、四天王之並...

梵鐘

又作大鐘、釣鐘、撞鐘、洪鐘、鯨鐘。為寺院集大眾時撞鳴之具。朝夕鳴之或齋會節慶鳴之以示其始。梵,清淨義,為有...

梵響

如來梵音之聲響。佛陀之說法,以微妙清淨之梵音,響徹十方,故稱梵響。[往生論](參閱「梵音相」4634) p...

梵魔

梵與魔之併稱。梵,即梵王,為色界初禪天之主,代表色界諸天;魔,即他化自在天,為欲界第六天之主,代表欲界諸天...

梵讚

梵語 stotra。以梵音嘆詠佛菩薩功德之讚文。盛行於印度之讚歌有:馬鳴(或謂摩咥里制吒)之四百讚、一百五...

桶底脫

禪林用語。原謂桶之底脫落;禪林中,轉指達到大悟而絲毫無惑無疑之境地,猶如桶底脫落,桶中之物隨而泄地,不再留...

桶頭

禪林掌管桶類之寺僧。景德傳燈錄卷十八玄沙師備章(大五一·三四六中):「文桶頭下山。師問:『桶頭下山幾時歸。...

為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之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於浴室,供...

梅子熟也

禪宗公案名。唐德宗時,馬祖道一禪師印可法嗣大梅法常之語。景德傳燈錄卷七(大五一·二五四下):「大寂聞師住山...

梅光羲

民國初年法相學者。字擷雲。生卒年不詳。畢生致力於佛學研究。曾遊學於楊仁山之祇洹精舍,與歐陽漸有同門之誼,於...

唵呼盧呼盧

全稱「唵呼盧呼盧戰馱利摩橙祇莎婆訶」。系藥師如來之真言中,較短之咒文。其中,唵(oj),意為歸命;呼盧呼盧...

梵語 chanda 或 rajas。又作樂欲。心所名。意謂希求、慾望。希望所作事業之精神作用。說一切有部指...

欲天

指欲界諸天。計有六重,又稱六欲天。即指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俱舍論卷八]...

欲天五淫

欲界諸天之淫事有五種:(一)四王天與忉利天,前者居須彌山腹,後者居須彌山頂,故為地居,其淫事與人間無異。(...

慾火

即淫慾之熱情,猶如火能燒眾生心;或以淫慾心如火不可遏止,故稱慾火。欲又作欲。楞嚴經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

欲生

(一)三心(三信)之一。全稱欲生我國。即欲往生彌陀淨土之願心。與至心、信樂共為淨土門之安心。(參閱「三信」...

欲求

二種求之一。即希求滿足諸種慾望之意。成實論卷十列舉二種求:(一)求現存之諸欲,稱為欲求。(二)更求後身,稱...

欲法

指與欲、受欲、說欲三法。即舉行布薩、說戒、授戒等時,同一結界內之比丘皆應參加,然礙於其他原因而不能參加者,...

欲金剛

梵名 Ista-vajra。音譯伊瑟吒縛日羅。又作欲金剛、箭金剛、意生金剛、金剛箭、眼箭。密教金剛界曼荼羅...

欲染

指諸欲染污真性,或指貪慾等煩惱。金剛般若經(大八·七七二下):「世尊!我是阿羅漢,離於欲染。」[大品般若經...

欲流

梵語 kāma-ogha。謂欲界貪瞋等之思惑,由此思惑而流轉於欲界,故稱欲流。四流之一。又作欲暴流。欲界之...

欲界

梵語 kāma-dhātu,巴利語同。指有情生存狀態之一種,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與色界、無色界合稱三...

欲界三欲

據翻譯名義集卷三舉出欲界凡夫之三欲,指:(一)飲食慾,即凡夫於種種美味之飲食,多生貪愛之心。(二)睡眠欲,...

欲界定

指屬於欲界之禪定。又稱欲定。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

欲界散地

即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之有情方有定心,有定心處稱為定地;欲界為散心之地,因欲界有情無定心,故稱欲界散地。[釋...

欲界系

系者,拘繫之意。繫縛於欲界之法,稱為欲界系。欲界所繫,具足十八界。又二十二根中,除後三無漏根外,其餘十九根...

慾海

人類之愛慾熾盛、深廣,難以脫出,故以海為譬喻。一般以愛慾難度,譬如急流,稱之為欲流(梵 kāma-ogha...

欲貪

梵語 kāma-rāga,巴利語同。又作欲貪隨眠。指欲界之貪煩惱。「有貪」之對稱。即上二界(色界、無色界)...

欲愛

指欲界之煩惱。即對五欲之妄執。菩薩喜樂正法,稱為法愛;對之,凡夫貪愛五欲,稱為欲愛。[長阿含經卷十、楞嚴經...

欲鉤

即菩薩為救度眾生,以欲牽引之;比喻欲為鉤,故稱欲鉤。維摩經卷中佛道品載,菩薩為救度眾生而行善巧方便,示現種...

欲漏

梵語 kāmāsrava,巴利語 kāmāsava。三漏之一。又作欲有漏。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為煩惱...

欲箭

因五欲之法能害人,故喻為箭,稱為欲箭。或指欲金剛菩薩所持之箭。或以欲心與境相應,如箭之射中目標,故亦稱欲箭...

(一)斷絕生命之相續。大日經疏卷十載,斷除根本,稱為殺,即斷除一切眾生之命根;而命根乃無始無明之諸種煩惱,...

殺人刀活人劍

禪林用語。指殺活自在之方法。即以刀劍比喻師家指導學人之自由權巧運作之方法。於禪宗,師家接化學人時,用強奪、...

殺人不眨眼

禪林用語。比喻師家接化學人,冷酷嚴厲,絲毫不留情。碧岩錄第四則(大四八·一四四中):「有殺人不眨眼底手腳,...

殺生

梵語 prānātipāta。即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惡業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

殺生戒

殺生,梵語 prānātipāta 或 prānātighāta。又稱斷人命學處、殺人戒、殺戒。即針對殺害...

殺佛殺祖

禪林用語。指超越對佛祖之執著,達到自身即究盡十方世界之境地。殺,指破除執著;殺佛,意即打破對佛祖之執著,或...

殺鬼

即指無常猶如殺人之幽鬼。由於無常之理,令生者,不分貴賤、不擇豪賢必有一死,故以殺鬼比喻之。摩訶止觀卷七上(...

殺聲

指鳴鐘、敲鼓等即將停止時之打法。首先鐘鼓由緩而急,連續不停地敲打,於一會終止時,特別敲打一聲強聲;二會時,...

清世宗

(1678~1735)聖祖第四子,名胤禎。在位十四年(1722~1735)。少時受章嘉活佛(章嘉呼圖克圖)...

清平寺

位於韓國江原道春川郡。號慶雲山。相傳建於新羅時代。根據懶庵普雨之清平寺彌陀幀重修記(收於懶庵集)及清平寺帝...

清白

即清白之法、清白業。指佛所顯示之教法。又為無漏善法之總稱。皆取其遠離煩惱垢染之意,而稱為清白。法華經序品列...

清字經館

將大藏經翻譯成滿洲文字之處。據嘯亭續錄卷一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宗以佛教大藏經已有西藏文、漢文、...

清和姑

(1890~1980)福建南安人,俗姓陳。年十四,於惠安三慈寺帶髮修行,苦修十餘載。後往普陀山普濟寺受戒。...

清拙和尚禪居集

凡二卷。宋末禪僧清拙正澄撰,永錤編。略稱禪居集。禪居為正澄隱居日本建仁寺之庵名。本書以正澄渡日前之述作為前...

清茂

(1262~1329)元代禪僧。溫州(浙江)樂清人,俗姓林。字古林,號金剛幢、休居叟。一般稱為茂古林。以墨...

清音閣

位於四川峨眉。創建於四世紀,唐時稱牛心寺,明洪武元年(1368),廣濟禪師加以修復後,改名為清音閣。寺院附...

清泰國

即阿彌陀佛所居之國土名。意指清淨舒泰之國。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載,阿彌陀佛之國土,號清泰,其與父母、諸聖...

清海曼荼羅

又作超升寺曼荼羅。淨土曼荼羅之一。清海,日本平安中期人,大和超升寺僧。據說清海曼荼羅系清水寺觀音授予清海之...

清欲

(1288~1363)元代禪僧。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朱。字了庵,號南堂。以墨跡揚名海外。九歲喪父。十六...

清涼山

(一)山西五台山之別稱。此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無炎暑,故稱清涼。[華嚴探玄記卷十五](參閱「五台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