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起死人咒

誦咒使新死之屍起立,以殺害所怨者之魔咒,為印度古代之咒法。五分律卷二十六(大二二·一七四中):「諸比丘學起...

起行

由菩提心之中,發起身、口、意三業之行。於身─禮拜恭敬;於口─稱名讚歎,於意─憶念觀察。發起此三業之行,通常...

起行一心

修起行之時,思念專一,不起妄想之謂,即不起虛妄顛倒之心,以分別諸法之相。(參閱「一心」21) p4323...

起事心

凡夫所未能去除之心有三,起事心為其一。於四住地所起之煩惱粗強,能發起業事,故稱起事心。此心能障佛之化身。菩...

起者

十六神我之一。外道中執持我見之人,計度自能起後世罪福之業,故稱起者。[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大乘義章卷六] p...

起信二門

又作真生二門。大乘起信論說明眾生之如來藏心時,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二門;心真如門系從眾生心之本體方面而說...

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

全一卷。南朝陳代智愷撰。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為真諦所譯大乘起信論之註疏。智愷曾參與真諦之譯場,故頗能探得...

神湊

(744~817)唐代僧。藍田(陝西)人,俗姓成。大歷年中(766~779),應選得度,配住九江興果精舍。...

神童寺

屬日本真言宗智山派寺院,位於京都相樂郡。相傳為聖德太子所創。日本修驗道之祖役小角曾於此感得金剛藏王像,改稱...

神會

(一)(668~760)唐代禪僧,荷澤宗之祖。襄陽(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幼學五經、老莊、諸史,後投國昌寺...

神會和尚遺集

全一冊。全稱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民國十九年(1930),上海亞東圖書館刊行。內分四卷,另有跋四首...

神會語錄

系收集唐代荷澤宗之祖神會法語之書。完本今散佚不傳。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所收之「洛京荷澤神會大師示眾」,及同...

神滅不滅論爭

自佛教傳入我國,至六朝時代,信奉佛教者與批判佛教者之間產生多種歧見,其中,以佛教之輪回報應說為主題所進行之...

神煥

南宋僧。安吉(浙江杭縣)人。字堯文。幼學於慧覺,學行超群。紹興年間(1131~1162)至思溪(安徽婺源縣...

神聖生活

(The Life Divine)凡二卷。印度哲學家、詩人奧羅賓多高士(Sri Aurobindo Gho...

神道

(一)謂神妙之道,即佛道。 (二)總稱六道中天道、阿修羅道、鬼道三者。 (三)神為神靈;即有情之精靈。其神...

神僧傳

凡九卷。明成祖撰。現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集錄以神異知名之名僧傳記。有關神異萬變而超乎其類之異僧,歷來雖皆有...

神興寺

位於韓國江原道襄陽郡束草市。新羅真德女王七年(653),慈藏律師於雪岳山創建寺剎,時稱香城寺。前庭並建有九...

神藥樹

乃善信經中所載,能驅毒避邪之神奇樹木。據雲有神藥樹,名摩陀祇主厭,時天下萬毒,不得妄行。有大神蛇,身長百二...

神識

猶言靈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稱神識。神識界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而體現色。楞嚴經卷...

神寶寺

位於山東長清。據傳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之明沙門所建,一說為法定禪師所建,時稱靜默寺。北周廢佛時遭...

神護寺

為日本古義真言宗別格本山。位於京都市內,面臨清瀧川,為一風景名勝之地。建於延曆年中,原稱高雄山寺。空海曾於...

神變

梵語 vikurvana。為教化眾生,佛、菩薩等以超人間之不可思議力(神通力),變現於外在之各種形狀與動作...

神變加持

梵語 vikrinitādhista。又作神力所持、佛所護念。佛、菩薩為教化眾生,於其身上示現種種不思議之...

祝香

叢林中,祝聖上堂或降誕會上堂,住持於上堂說法之前,必先焚香以表祝禱之意。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佛降誕條(大四八·...

祝聖

即禪林祝禱皇帝聖壽無疆之儀禮。北魏神元年(428)太武帝聖節之際,佛寺奉詔建祝壽道場,以祈皇帝聖壽萬安,...

祝聖寺

位於湖南衡山縣西北約十七公里,即南嶽之東南麓。慧思為開山,懷讓、幻有正傳、密雲圓悟等皆曾居於此。唐代承遠於...

祝發

祝,切斷之意。故祝發與剃髮、剃髮同,即出家落髮之謂。(參閱「剃髮」3727) p4270...

祝融

我國民間傳說中之古帝。以火施化,故又稱赤帝。一說為帝嚳時之火官,後人尊之為火神。[史記楚世家] p4270...

計物輕重之用具。又稱權衡。大莊嚴論經卷十二(大四·三二二下):「爾時(尸毗)大王,不惜身命,即登秤上。」長...

秤宮

梵名 Tulā。十二宮之一。又作秤量宮、天秤宮。位於黃道上,當太陽九月時之位置。於密教之圖像中,位於北斗曼...

秣剌耶山

秣剌耶,梵名 Malayagiri。又作摩羅耶山、魔羅耶山、摩羅延山、摩利山。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梵...

秣菟羅佛教藝術

以古代中印度閻牟那河(今朱木那河)流域之秣菟羅國(梵 Mathurā)為代表之佛教雕塑藝術。西元三四○年時...

秣菟羅國

秣菟羅,梵名 Mathurā,Madhurā。乃中印度之古國,為佛陀時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又稱摩偷羅國、摩...

秣羅矩吒國

秣羅矩吒,梵名 Malakūta。又稱枳秣羅國。為南印度古國名。位於印度半島之南端,是古潘底亞王朝(梵 P...

秦王破陣樂

唐代之舞樂名稱。又稱七德舞、齊正破陣樂。略稱破陣舞。與九功舞、上元舞共稱三大舞。依唐書禮樂志第十一所載,唐...

曼荼羅菩薩

曼荼羅,梵名 Mahā-cakra。音譯摩訶斫羯羅。意譯大輪。此尊以成曼荼羅為本誓,故稱曼荼羅菩薩。列於密...

曼荼羅種姓十住心

日僧空海將眾生髮菩提心之過程分類為十種形式,而創倡「十住心」之說,其後宥快著秘藏寶鑰鈔,提出橫豎之二雙四重...

曼荼羅觀

即密教修法時,於道場觀中,觀想本尊及眷屬之曼荼羅。道場觀有廣、中、略三種,皆行曼荼羅觀。諸經軌所記載之曼荼...

商人

印度佛教與商人階級向來深具淵源。最早佈施食物予佛陀者即是提謂(巴 Tapussa)、婆梨迦(巴 Bhall...

商人心

大日經卷一所說六十妄心之一。即欲使內外諸學兼備,以隨所用而教授之心。此心恰似商人先聚儲貨物,後考察用途以得...

商主天子所問經

全一卷。隋代闍那崛多譯。又稱商主天子問經、商主天子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乃記載佛陀住王舍城耆闍崛山時...

商那和修

梵名 ?āna-vāsin,巴利名 Sāna-vāsī。及作奢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舍那婆斯、耶貰[...

商佉

梵語 ?avkha,巴利語 savkha。(一)又作儴佉、穰佉、蠰佉、餉佉、霜佉、勝佉、商迦、商企羅、償起...

商佉印

即標示法螺之印契。商佉,梵語 ?avkha,意為法螺。乃不動十四根本印之一。其印相為左右二手之食指加附於無...

商莫迦

梵名 ?yāmaka,巴利名 Sāma 或 Suvanna-sāma。又作睒摩迦、睒摩、睒施、睒子、睒。意...

商量

原指商賈買賣物品時之互相議價,於禪林中,引申為學人參禪辦道時之問答審議。如祖庭事苑卷一,謂審察量知佛祖之真...

商羯羅

(一)梵語 ?ajkara。又作賞迦羅。意譯骨鎖。乃古代印度外道祭祀所供之骨鎖。此外,亦指商羯羅天,即為骨...

商羯羅主

梵名 ?ajkara-svāmin。音譯商羯羅塞縛彌。意譯骨鎖主。又稱商羯羅主菩薩。系印度之因明學者,陳那...

商彌國

西域古國名。又作賒彌國、雙靡城、奢摩羯羅闍國。別稱折薛莫孫國、俱位國、拘緯國、拘衛國。關於「商彌」之原音,...

禪林用語。(一)系用於學人雖欲表現一己之所得,然窮盡言語而無法表達時;或為表示佛法真理是難以言語表達時之用...

啞子得夢

禪林用語。原謂啞者不能將夢境告訴他人;於禪林中,轉喻學人自己體悟之境地,無法以言語與他人談者。據無門關載,...

啞羊外道

印度外道之一種。此外道認為於修行法門中,以如啞羊之不語,為最殊勝。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三載有(大四○·一三三中...

啞羊僧

梵語 edamūka-sajgha。又作啞羊僧。指愚癡之僧。四種僧之一。啞羊,即譬喻至愚之人。據大智度論卷...

啞法

乃指不言語之修行法。又作啞法。為外道之修行方法。佛門弟子若修此法,則同於外道,為小乘律法所禁止。四分律羯磨...

唱衣

由僧之唱和,分配亡僧三衣等物。出於佛制,律中定其作法。據五分律卷二十、四分律卷四十一所載,亡僧生前已與人之...

唱拍相隨

指唱歌與相合之拍手節奏相當緊密、調和。比喻師徒之證契相溝通。碧岩錄第六十四則(大四八·一九五上):「南泉復...

唱食

即唱施食之偈。又稱施食。禪院行粥飯食事時,唱咒願文,稱為唱食。禪苑清規卷一載,粥時唱(卍續一一一·四四一下...

唱導

法會或齋會時,宣說教理以開導眾心。與演說、說教同義,然為一種較淺近之教導方法。又唱導係有關經典之講演說話,...

唱導師

(一)法會之首座,唱頌經文時,擔任指導眾僧之職務。又稱導師。(參閱「導師」6219) (二)日本之唱說佛法...

唱禮

即在法會時唱頌禮拜之儀式,一般唱頌五悔、五大願等文。於密教,則指行者對於附上曲譜之正法守護善神等偈頌,唱頌...

問王老師作什麼

禪林用語。意即自己本來面目原本具足,何必向外四處尋問師家。碧岩錄第二十一則(大四八·一六二中):「江北江南...

問取

即與「問著」同為詢問之意。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二(大四七·九○四上):「石頭云:『爾往江西問取馬大師去!...

問訊

梵語 pratisajmodana。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

問答

即往返答覆以闡明法門之義理。(一)質問者與解答者分別相對交換議論。經典之體裁多為佛應答他人請問而說法之形式...

問答鬘

梵名 Upade?a-sāhasrī。為八世紀頃之印度吠檀多派哲學家、宗教改革家商羯羅(梵 ?avkara...

問話

(一)禪林中,修行者向師家請問疑惑之語句。 (二)又作問禪。即禪客對師家之參禪問答。臨濟錄上堂(大四七·四...

問過

禪林用語。即師家提出質問以試驗對方之境地。碧岩錄第四十一則(大四八·一七九上):「藥忌何須鑒作家?(若不驗...

問端

即問題、問話之意。係指依質問而得論議之端緒。碧岩錄第二十九則(大四八·一六九中):「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

問遮

即授菩薩戒時,戒師問受戒者,過去是否曾犯七重罪。七重罪即: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破羯磨僧...

問橋

指徒然無益之發問。此語典故系佛陀為勸說莫多問於身無利益之事,而敘述過去世曾為一比丘,因常生無窮疑問,終誤失...

問禪

即參禪問答之意。又作問話。宋代以後之禪院,逢檀越及官人來向住持求陞座說法時,有選派一特定僧人向住持質問之慣...

梵語 mātratā。音譯摩怛剌多。(一)此字含有三義:(一)簡別,即簡別此法異於他法。(二)決定,即決定...

唯一神道

日本神道之一派。又作吉田神道、卜部神道、元本宗源神道。卜部兼俱創唱於室町時代中葉。謂神道為根本,儒教為枝葉...

唯心

梵語 citta-mā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變現,心外無任何實法存在。亦即心為萬有之本體,唯一之真實,...

唯心由心

為區別大、小二乘緣起說之語。依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載,大乘唯心,小乘由心。即大乘之緣起說,以森羅萬象之...

唯心回轉善成門

華嚴宗古十玄門之一。系就心而闡明緣起之根本,亦即一切諸法皆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稱...

唯心淨土

淨土乃唯心所變,存於眾生心內。依唯識之理,淨土為佛、凡夫各各心之所變。若就如來所變之土而言,如來心無漏,故...

唯心緣起

謂諸法系依一心(如來藏心)之緣而生起。與「一心緣起」同義。含有法界緣起、如來藏緣起等緣起之意,乃用於示明華...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系出自法華經方便品之語。其原文為(大九·八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之教...

唯佛與佛知見

即唯佛與佛能互知之智。與「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一語同義。其義有二:(一)謂佛之悟境唯佛知之,因位菩薩等不可得...

唯我獨尊

又作惟我獨尊。謂世界之中唯我最尊最上。據長阿含卷一大本經記載,世尊由其母摩耶夫人之右脅下出生,墮地之後,獨...

唯物論

為「唯心論」、「觀念論」之對稱。在佛教諸宗派中,華嚴宗主張「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唯識法相宗亦有「唯識...

唯信鈔

全一卷。日本聖覺(1167~1235)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記述念佛往生之要義。聖覺以源空滅後,一念多...

唯嫌揀擇

出自禪宗三祖僧璨之信心銘,其中「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一句,謂佛祖之大道,本來平等、無階級無差別、自由自在,...

唯慈

江蘇泰縣人。早歲肄業於杭州武林佛學院,來台後親近慈航法師,住彌勒內院、靜修院多年,又至新竹福嚴精舍親炙印順...

唯境無識

為「唯識無境」之對稱。系承認外境為實存之主張。有宗護法論師主張唯識無境說,謂一切諸法皆唯心所現,唯有內在心...

唯漸無頓

漸,指歷經多種階段,漸次而上;頓,指立即、馬上。謂修行證悟雖有漸次、頓即之差異,然頓悟之情形系因多生之薰習...

唯獨自明瞭

指佛祖之大道,唯有修行而開悟者,方能知之,非他人所可窺測。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大九·一八四上):「菩薩於...

唯識

梵語 vijapti-mātratā。音譯毗若底摩呾喇多。識,即心之本體,離識變現之外無任何實在,稱為唯識...

唯識九難

對諸法唯識之教理所提出之九種疑難。成唯識論卷九予以答釋:(一)唯識所因難,此乃據何教理而立論唯識之問難。對...

唯識二十論

梵名 Vij?atikā vijapti-mātratā-siddhih。全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

唯識二十論述記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述。又作二十論述記、二十唯識述記、二十唯識論述記、二十唯識論疏。收於大正...

唯識三十頌釋

梵名 Trij?ikā-vijapti-bhāsya。意譯三十了別釋。又稱唯識三十頌釋論。印度安慧造。解釋...

唯識三十論頌

梵名 Trij?ikā-vijapti-mātratā-siddhi。全一卷。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又作...

唯識三性觀

即就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行唯識之觀。又作三性觀行、唯識觀、唯識心定。為顯唯識之實性,成唯識...

唯識法身觀

指理法身之觀,即觀佛與自心為一體。所謂唯識,離如來藏心無餘法之意,亦即如來藏心雖為煩惱所纏縛,然除此無餘法...

唯識俗詮

凡十卷。明代明昱述。全稱成唯識論俗詮。又作唯識論俗詮。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一冊。系明昱應王肯堂之請,將講解、詮...

執事

梵語 vaiyāvrtyakara,巴利語 veyyāvaccakara。指執掌事務者。據長阿含經卷一所載...

執金剛善行菩薩

同於密教胎藏圖像所載之善行金剛菩薩。據不空罥索經卷九所載,左手覆按[月*坒]上,右手當胸,掌中豎一獨股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