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送火

(一)日本在七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六日)舉行盂蘭盆會之最末一日傍晚,為送祖先之聖靈而燃放炬火。此外,迎靈時所...

逆化

「順化」之對稱。謂佛菩薩以違逆之方式來教化眾生。如佛化鬼子母時,先匿其愛子,繼而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遂使鬼...

逆流

(一)「順流」之對稱。於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以入於覺悟之境界。有情眾生於無始以來,起惑造業,隨順生死之流...

逆流十心

據摩訶止觀卷四上載,修行之人因順流十心而顛倒造惡,積集重累,流轉生死,故當用逆流十心以對治之。即:(一)正...

逆修

又作預修。即生前預先舉行祈求死後冥福之佛事,或生前預修善根功德,以作為死後往生菩提之資糧。灌頂經卷十一所載...

逆喻

八種喻法之一。系以果推因,由末究本之譬喻法。如謂大海之水乃來自大河,大河之水來自小河,小河之水來自溝瀆,溝...

逆順三昧

即於各種順逆諸法中,得自在之禪定。得此三昧,則於諸法中逆順自在,能破諸邪逆之眾生,而順可化之眾生。又因遠離...

逆罪

違逆道理,罪大惡極之罪,稱為逆罪。逆罪將招致報應而入無間地獄受苦,故為無間業。逆罪,一般係指五逆罪而言。五...

逆路伽耶陀

梵名 Vāmalokayāta。又作縛摩路伽耶陀。意譯作左順世、逆世間行。謂行左道之順世外道,為古代印度外...

逆緣

「順緣」之對稱。又稱逆增上緣。(一)指惡師惡友等遮難、誘惑,以及誹謗正法等逆事,有時能成為進入佛道之因緣。...

逆蓮

向下開敷之蓮花裝飾圖樣。佛教美術建築多採用蓮花圖樣,如佛壇、天蓋、花鬘、梵鐘、金剛杵,或其他塔寺裝飾等,其...

逆謗

犯五逆罪與誹謗正教者,稱為逆謗。凡犯逆謗罪者,即喪失其法身慧命,不能成佛,故喻之為逆謗屍骸。無量壽經第十八...

逆謗除取

又作二經除取。論五逆及誹謗正法之人,是否攝入彌陀本願而得往生淨土。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願謂,設我得佛,十方眾...

逆觀

「順觀」之對稱。即從果探因,逆次而修觀之謂。例如觀十二因緣時,不依無明、行、識之次第,而從老死、生、有、取...

梵語 bhrānti。「悟」之對稱。不能如實覺知事物之真實性,而執著於錯誤之事理者,稱為迷;反之,自迷中覺...

迷人咒

外道所行,使人迷亂之咒法。[五分律卷二十六] p4330...

迷子

指不明事理之人。金剛三昧經中載有迷子之譬喻,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利用,彷徨困苦,無以為生,喻凡夫本具佛性...

迷心

顛倒事理之妄心。為大日經住心品所舉六十種妄心之一。大日經卷一(大一八·三上):「云何迷心?謂所執異,所思異...

迷生

指執迷之眾生。眾生迷而不覺,故流轉三界,永無止期。 p4330...

迷企羅大將

迷企羅,梵名 Mihira。又稱彌佉羅大將、迷佉羅大將。為藥師十二神將之一。其形像諸說不一,依淨琉璃淨土標...

迷妄

闇於事理者,稱作迷;虛而無實者,稱作妄。眾生迷妄,故具眾苦。[唐譯華嚴經卷四、仁王經合疏卷中] p4330...

迷伽室利

梵名 Megha?ri 之音譯。意譯作德雲、功德雲、吉祥雲。為善財童子所參訪的五十三善知識之一。住於南方勝...

迷沒

因迷情而沒於非理之中。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參閱「迷情」4332...

迷乳

北本涅槃經卷十四所舉之譬喻。謂盲人不知乳色,雖以若貝、若粖、若雪、若鵠四物而喻,終不能令識乳之真色;外道亦...

迷事

「迷理」之對稱。又稱迷事惑。指修惑。即迷於五塵等事相之煩惱。[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一上](參閱「見惑」2...

迷信

佛教是以轉迷開悟為目的之正覺的宗教,以如實知見一切法,遠離一切虛偽,達正等正覺為理想。由此,皆係排除不合理...

迷津

迷妄之渡頭;即指三界六道眾生之境界。如大唐西域記序(大五一·八六七下):「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明...

迷界

又作迷境。不知事物之真實,執著謬誤之境地;即指有情眾生輪回轉生的三界六道之世界。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迷倒

迷惑而顛倒事理之謂。八十華嚴經卷四十九(大一○·二六一中):「菩薩離迷倒,心淨常相續。」[有部毗奈耶卷四十...

迷悟

為惑業所纏縛,稱作迷;解脫惑業,了知真理,稱作悟。佛教旨在引導眾生轉迷成悟,由凡夫至佛果。迷則輪回轉生,悟...

迷悟一如

又作迷悟一途、迷悟不二。迷無自性,無自性故空;故迷為空,悟亦空。空體同一,稱為一如,此為空宗之義;又迷如冰...

迷悟因果

謂迷與悟各自有其因果。就四諦法而言,迷妄之因為集諦,其果則為苦諦;證悟之因為道諦,其果則為滅諦。 p433...

迷執

迷惑執著之謂。即迷於諸法之真理而顛倒事理。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九(大二七·七一八中):「此是外道師句,彼於此中...

迷情

(一)指迷惑之心。與迷心同。凡夫不知萬有之實相,而執著客觀界之事物,因此妄念不絕,故凡夫之心稱為迷情。 (...

迷理

「迷事」之對稱。又稱迷理惑。指見惑。即迷於四諦等真理之煩惱。(參閱「見惑」2997、「修惑」4047) p...

迷途

迷之境界。指眾生輪回轉生的三界六道之世界。三界,即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即地獄、餓鬼、畜生、...

迷惑

謬於事理,稱為迷;不明事理,稱為惑。佛菩薩之境界無迷惑,凡人則常迷於事理,起煩惱之業。[唐譯華嚴經卷五、法...

迷黎麻羅

禪林用語。又作迷里麻羅、眯[目*黎][目*麼][目*羅]、迷黎懡[忄*羅]、[目*彌][目*黎]懡[忄*羅...

迷盧

梵名 Sumeru(蘇迷盧)之略稱。即指須彌山。須彌山高八萬由旬,故又有「迷盧八萬」之稱。(參閱「須彌山」...

迷頭認影

比喻不理解真實而追求幻想。為首楞嚴經卷四所載之譬喻,室羅城有一狂人演若達多,不見其頭而於鏡中認其頭中之眉目...

迷麗耶

梵語 maireya 之音譯。又作迷隸耶、昧娜也,意譯作木酒。即以植物之根、莖、花、果等所釀造之雜酒。「窣...

退三昧耶罪

退失三昧耶之罪,為密教三種重罪之一。三昧耶即自己之本誓。謂已受法之修行人退失自己之本誓。依大日經疏卷十一內...

退凡下乘

位於靈鷲山山麓之佛塔。乃頻毗娑羅王所建。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於靈鷲山廣說妙法,頻毗娑...

退大

退失大乘而墮於二乘。(參閱「退大聲聞」4333) p4333...

退大聲聞

五種聲聞之一。本習大乘,積劫修行,後遇惡緣,疲厭生死,退轉大乘,而取小果者,稱為退大聲聞。相當於法華論卷下...

退位

「不退位」之對稱。菩薩行佛道時,既證見一分真理,即為不退位;在此之前則為退位。因無退轉之憂,故初地以上之菩...

退沒

由上地墮於下地,或由樂地墮於苦處之謂。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大四○·四六下):「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

退屈

即退步屈服之心。菩薩修行有三種退屈心之難關,即菩提廣大屈、萬行難修屈、轉依難證屈。對治此三退屈者,稱為三練...

退果

退無學果為有學果之謂。通於九無學中之前五法,即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成唯識論卷三舉出使阿羅漢退...

退法阿羅漢

退法,梵語 parihāna-dharman。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乃證得阿羅漢果中,最鈍根之羅漢,...

退座

又作退席。法會、佛事等儀式終了後,各自歸於寮舍。 p4334...

退院

禪院住持之隱退。或稱退居。依敕修百丈清規卷三住持章載,住持若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諸緣不順,自宜知退時,...

退菩提聲聞

四種聲聞之一。求佛道之中途,退大乘而取小果,然猶發大菩提心,如舍利弗等不定種性之類。相當於法華文句卷四所說...

退緣

退轉之因緣。即妨礙佛道之修行,或使行位退轉之障礙惡緣等。俱舍論光記卷三、大毗婆沙論卷六十舉出阿羅漢之五種退...

退轉

又作退墮、退失。略稱作退。即於求佛道之中途,退失菩提心,而墮於二乘凡夫之地;或退失已證得之行位。有關退位之...

逃禪

謂學佛。西廂記中崔鶯鶯夜聽琴雜劇云:「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杜甫飲中八仙歌詩云:「蘇晉長齋繡佛前...

追院

犯罪之僧侶,罷免其職,並驅出其所居住之寺院。禪苑清規卷十百丈規繩頌(卍續一一一·四六六下):「准律合用梵壇...

追善

又作追薦、追修、追福、追善供養。為消除亡者之苦,祈求冥福,於後事妥善安排後,所進行的各種法會,或造立佛像堂...

追說追泯

天台宗判涅槃經說相之語。所謂追說,廢止先前法華之會座,再取四教之說;所謂追泯,於法華會座之後,即談佛性常住...

追薦七分獲一

為亡者修善事,祈求冥福,稱作追薦。亡者於死後四十九日之間,迷於中有,果報未定,此時最宜代為追善修福,以免其...

追嚴

又稱大行追嚴。即為天子行追薦之佛事。大行,指天子之去世;嚴,莊嚴功德之義。又禪林中,為天子行追薦佛事時,師...

悉曇字 (hah)。乃摧魔菩薩之種子。共具四義:(一)一切法本不生之義,(二)因之義,(三)人我之義,(四...

郢匠

比喻相應成巧之事。典故出自莊子徐無鬼篇,郢地有人塗石灰於鼻端,薄若蠅翼,使匠石砍之;匠石運斧成風,隨手砍去...

俱舍論卷十四載,酒有三種,由米麥等穀類釀成之窣羅(梵 surā,蘇羅),以果實或植物之莖與根釀成的迷麗耶(...

酒兩

即酒味。我國北方人呼酒味為兩。[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二、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二] p4336...

酒泉

位於甘肅省。酒泉郡乃漢武帝於元鼎六年(111 B.C.)所設河西四郡之一。以其水質香醇若酒,故稱酒泉。五胡...

針孔

於地上立一針,自天上投一絲纖縷,使入針孔,其事甚難,以此比喻人身之難得。[法苑珠林卷三十一] p4336...

針芥

又作針鋒。仰一針於地,自天上投一芥子,欲適巧投中針鋒甚難,以此比喻值佛出世之難。[南本涅槃經純陀品、摩訶止...

針筒

又作箴筒。裝縫製法衣用針之容器。一般有鐵、銅、鉛、竹、木等多種,然律制中言其為象牙骨角之類所作,非任意為之...

閃多

梵語 preta 之訛譯。即餓鬼。正確譯作閉多。又作畢利多、薜荔多、彌荔多。為八部鬼眾之一。[立世阿毗曇論...

閃電光

比喻情勢之神速、猛烈。五燈會元卷七(卍續一三八·一二七下):「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構得構不得,未免喪身...

於一定區域所規劃之建築物。唐時對官舍寺宇皆用此稱呼,如翻經院、戒壇院、禪院、律院、書院等。翻經院之名早為玄...

院內道行雜作衣

三衣中安陀會之異名。安陀會為五條衣,乃袈裟中之最下者,惟獨居院內或行道時著用,入聚隨眾時不得穿著,故稱為院...

院主

又作寺主、住持。禪家監事之舊名。今之監事,古稱院主或寺主,後又稱住持為院主,故改稱原有之院主為監事。今稱院...

院家

日本佛教用語。為日本寺格名稱之一。屬於門跡寺(皇子、貴族等出家後所住特定寺院之稱),而處理本寺法務之別院。...

院號

(一)寺院之別稱。有獨立之堂舍;也有附屬大寺院之堂舍。前者如唐代桂琛之漳州羅漢院、宋代汾陽太子院;後者如唐...

除一切惡趣菩薩

除一切惡趣,梵名 Sarvāpāyajahah。又作破惡趣菩薩、舍惡道菩薩。略稱除惡趣菩薩。為密教胎藏界現...

除一切憂冥菩薩

除一切憂冥,梵名 Sarva-?okatamoghāta-mati。又作除一切憂惱菩薩、除憂闇菩薩。略稱除...

除一切熱惱菩薩

除一切熱惱,梵名 Sarvadāhapra?amita。又作折諸熱惱菩薩。略稱除熱惱菩薩。為密教現圖曼荼羅...

除十節

梵名 Da?ahārā。印度教節日。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之祭儀。每年陽曆五、六月舉行。印度教徒認為此時在恆河...

除災教令法輪

全一卷。全稱大聖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又作熾盛光佛頂法、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唐代尸羅跋陀羅譯(或...

除夜會

即十二月晦日所修之法會。十二月三十日之夜,祭祖聚飲,此為我國之傳統風俗。近世寺院於每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開浴結...

除宗有法

因明用語。為因明論式中,對「宗同品」的規定作法之一。即因明論式中,僅能取宗(命題)中所未說及之事物作為宗同...

除散亂心印

又作彌陀定印。能使行者消除散亂心而入於三昧之印。結此印時,先舒左手五指,安於臍輪之前,次舒右手五指,安於左...

除疑怪菩薩

除疑怪,梵名 Kautūhalah。又作除疑蓋菩薩。大眾若有疑怪之事不能決了,此菩薩即往其所,為不請之友,...

除蓋障三昧

全稱除一切蓋障三昧。又作淨除五障三昧。真言行者入於初地而證見法明道之三昧。住此三昧可除煩惱障、業障、生障、...

除蓋障院

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之一,位在左方第二重。院內安置除蓋障、破惡趣、施無畏、除疑怪、不思議慧、悲愍慧、...

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梵名 Sarvanīvaranaviskambhin。又作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

除障佛頂

梵名Vikīranosnīsa。又作除業、摧碎、舍煩惱。此尊能斷除一切業障煩惱,能滅盡眾生之一切惡業。為五...

除饉男

梵語 bhiksu。音譯比丘。以比丘能修福德之因,得供養之果,除去因果之饉乏。[維摩經略疏卷一(智顗)](...

陞座

禪林用語。即升高座之意。係指師家登高座說法。據古制,陞座與上堂同義,至後世乃有所別。[臨濟錄上堂條、禪林象...

隻手之聲

又作隻手音聲。為日本臨濟宗白隱慧鶴禪師所創之公案。兩手相拍,自然發聲,為凡夫所耳聞,然僅揚隻手,無聲無響,...

隻履西歸

指達磨手攜隻履回歸西天之事。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載,達磨於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坐化,葬於熊耳山,起塔...

馬大師野鴨子

禪宗公案名。又作百丈野鴨子。此則公案系敘述馬大師(江西馬祖道一)借物顯性,以令弟子開悟之過程。一次,馬大師...

馬王髻

馬嘶鳴之時,其鬣毛逆立;密教之降三世、大威德等忿怒明王之頂發大多類此,稱馬王髻,係用表忿怒之義。[瑜祇經大...

馬主國

據釋迦方誌卷上載,雪山以北,其地寒勁宜馬,善馬亦多,稱為馬主國。其地風俗凶暴,民性殘忍,多著用動物皮毛。[...

馬加持

加持病馬以祈求平愈之修法,為日本中古以來修驗道者所行之法。祈法之前,先擇吉日,於其日馬向吉方,加持者立馬之...

馬耳山

梵名 A?vakarna。為印度古代世界觀中九山之一,又為七金山之一。由山形而得名。(參閱「九山八海」12...

馬來西亞佛教

馬來西亞,原名馬來亞,梵名 Malaya,音譯摩賴耶,意譯山。摩賴耶一詞轉用於馬來半島上,至遲在十三世紀,...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簡稱「馬佛青」。繫馬來西亞全國佛教青年之領導機構。共由一七○個會員團體組成,成立於一九七○年七月。成立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