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回遲向速

回轉萬劫所修成就之遲行,向一生即能成就之速行。(參閱「回向」3784) p3786...

形相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之中,屬十七種國土功德莊嚴之一。天親之淨土論謂(大二六·二三○下)「淨光明滿足,如鏡日...

形色

(一)梵語 sajsthāna-rūpa。有形之色。「顯色」之對稱。指色法中,質礙粗著,因觸而覺知其長短大...

形身

即指文字。蓋文字乃以形為體,故稱之。楞伽經卷二(大一六·四九四中):「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 p...

形服

形式完整,使用正色(指避免世俗之青、黃、赤、白、黑五色)之袈裟。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報本章(大四八·一一一五下...

形山

即指肉身。又吾人之心性、吾人之一心乃秘藏於身中者,故佛書中多以「秘在形山」一語指吾人之心性。從容錄第九十二...

形像

梵語 pratima。音譯缽羅底麼。指佛、菩薩之肖像,泛指畫像、木像、金像、石像、泥錄像等。[根本毗奈耶卷...

形像曼荼羅

指密教為使觀想時心能方便統一,而圖繪、雕刻諸尊所成之曼荼羅。通常所說之曼荼羅,即指此。凡四種:(一)大曼荼...

形盡神不滅論

東晉廬山慧遠(334~416)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五沙門不敬不王者論第五。揭示人之形體雖會滅盡...

臾那世界國

梵名 Yavana-loka。乃巴利語 yona-loka 與希臘語 Ionia 之轉訛。又作餘尼國、喻尼...

衲眾

有廣狹二義,狹義指著衲衣參與法會之大眾;廣義言之,則泛稱僧眾為衲眾。衲衣亦稱五衲衣,謂補綴破弊衣而作成之袈...

衲衣

又作納衣、糞掃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即以世人所棄之朽壞破碎衣片修補縫綴所製成之法衣。比丘少欲知足,遠...

衲衣十利

釋氏要覽卷上引十誦律所說著衲衣之十利,即:(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

(一)指僧衣。法衣之一種。又稱衲袈裟、弊衲衣、壞衲。是以破舊之布裁綴而作成者,故有此稱。又以五色或多種顏色...

衲帽

以弊布細片衲綴而成之帽。謂比丘衣以袈裟,覆以衲帽。[續高僧傳景鶯傳] p3952...

衲僧行腳事

禪林用語。禪僧之行腳,以參師問法為根本大事,而以解脫生死為參訪修證之根本目的,故衲僧行腳事即指生死解脫之大...

衲僧鼻孔

禪林用語。指修行佛道者最重要之物,意即佛道之根本。與衲僧頂門、衲僧眼睛為同類用語。 p3952...

衲播

又作納播。為講經僧所披掛,形如覆肩衣。播者,一端開展之謂。據大宋僧史略卷上所引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載,三衣之外...

俵子

俵,為分送東西給人之意。以印紙、札、券之類,於葬齋等佈施之前,先分給群眾之交換券,稱為俵子。至是日,即憑此...

倓虛

(1875~1963)河北寧河人,俗姓王,名福庭。法號隆銜。字倓虛。年十七奉父命婚娶,生子五人。先務農,兼...

俵襯

把施物分與大眾,稱為俵襯。禪苑清規卷六中筵齋(卍續一一一·四五四下):「維那鳴磬,首座施財,或財主俵襯,或...

唄比丘

又作鈴聲比丘、丑陋比丘、妙聲尊者。佛世時,有一巧於唄道之比丘,其形貌極丑陋,然音聲最佳,所吟誦梵唄之聲,能...

唄士

又作唄師。善於唱梵唄,或法會時唱如來唄、云何唄等之歌詠者。 p4072...

梵語 pātha。又作唄匿、婆陟、婆師。意譯為止息、讚歎。以音韻屈曲升降,能契於曲,為諷詠之聲,乃梵土之法...

唄器

於法會中,有關諷誦所用之法器,例如錫杖、磬、鈴等,統稱為唄器。 p4072...

浴板

禪林浴室之中,置一小板,凡入浴沐洗者意欲加減熱水時,則敲擊此板,浴頭行者聞板聲後,必依其所冀者而加減之;此...

恚怒

瞋恚忿怒之意,於貪、瞋、癡三毒中稱為瞋毒。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

恚結

九結之一。眾生因瞋恚廣行不善,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於三界而不能出離。結者,係縛之義。為恚惑所繫縛,故不能...

捃多

梵語 kunta,巴利語 kuntha。原意指小蟲、昆蟲。意譯作捃多蟻、蟻子、折腳蟻等。為蟻類之一種。此外...

捃拾教

即拾取落穗之教。為天台宗對涅槃經教之稱呼。於涅槃經教之前,有法華經會之開顯一乘,或有眾生未堪聞法華,或自甘...

旃育迦

古印度國王名。佛陀入滅後七百年出,篤信佛法,重建祇園精舍。據法苑珠林卷三十九載,祇園精舍原為祇陀太子與須達...

旃陀羅

梵語 candāla 之音譯。又作旃荼羅、栴荼羅。意譯為嚴熾、暴厲、執惡、險惡人、執暴惡人、主殺人、治狗人...

旃陀羅笈多

梵名 Candragupta。意譯為月護。印度孔雀王朝之創始者,約於紀元前三一六至二九三年在位。出身於難...

旃陀羅笈多一世

梵名 Candragupta I。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笈多,梵名 Gupta,音譯古普塔)之創始者,西...

旃陀羅笈多二世

梵名 Candragupta II。即超日王。又稱維克拉馬第特亞(梵 Vikramāditya)。西元三...

旃遮摩那

梵名 Cicā-mānavika。又作栴闍摩、旃遮、氈遮、戰遮、懷槃女子。意譯為暴志。指妨礙世尊度眾之婆羅...

旃檀耳

巴利語 sūkara-maddava。又稱檀耳、檀茸、檀樹耳。為生於旃檀樹之木身。昔時印度一般視為世所稀有...

旃檀香辟支佛

梵名 Candana-gandha-pratyekabuddha。密教胎藏界佛名。為四緣覺中之麟喻獨覺。位...

旃檀瑞像

優填王誓願所成之旃檀木釋迦像。又作旃檀瑞像。佛成道後,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三月,憍賞彌國優填王難禁思慕之情,遂...

旃檀樹

旃檀,梵語 candana,巴利語同。又作栴檀樹、真檀樹、栴陀那樹、栴彈那樹、栴檀那樹、真檀。本草綱目稱...

旃檀薪盡

指佛陀之涅槃。佛陀之荼毗以旃檀為薪,故謂佛陀之滅度猶如薪盡火滅。[法華經序品] p4121...

旃檀罽昵吒王

即月支國之迦膩色迦王。威德熾盛,志氣雄猛,勇健超世,所向無敵。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王征服中印度華氏城,和...

湧出

又作踴出。從地下湧出。諸經中多處載有寶物或佛菩薩突然從空無一物之地下湧出之神妙事蹟,例如法華經見寶塔品有多...

湧泉

梵語 sūtra(修多羅)含有五義,此為其第三義;謂修多羅之文義不盡,如泉水之流注。[法華玄義卷八](參閱...

湧泉騎牛

禪宗公案名。乃湧泉景欣禪師(石霜慶諸之法嗣)破除強、德二禪客的分別知見之故事。景德傳燈錄卷十六湧泉景欣章載...

涉境心

又作分別心。即對現前之事物產生是非、善惡、人我、大小、美丑、好壞等種種之差別觀感,此種取舍分別之心乃障礙佛...

浮山九帶

宋代禪僧浮山法遠(991~1067)提示學人之宗門語句。由學人編集之,名為「佛禪宗教義九帶集」,略稱浮山九...

浮山十六題

宋代禪僧浮山法遠辨別宗旨之十六種範疇:(一)識自宗,須識本來之宗旨,不落言詮思量。(二)死中活,絕思量。(...

浮木

人身之難得,佛法之難聞,譬如海中盲龜之逢浮木,千載難有一遭。[雜阿含經卷十五、北本涅槃經卷二、卷二十三](...

浮世

又作憂世、浮生。本謂世間動盪不定,充滿憂苦;亦即無常之世。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卷上(大一四·八三○上):「浮...

浮丘山

位於河南浚縣城南一公里處。山有疊峰三層,突出平原,若舟漂浮海中,故稱浮丘山。山上松柏蒼鬱,幽徑曲回,山石壁...

浮石寺

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榮川郡。山號太白山。依三國遺事卷四所載,新羅文武王十六年(676),時為唐儀鳳元年,留學我...

浮陀跋摩

梵名 Buddhavarman。又作佛陀跋摩。意譯覺鎧。西域人。自幼履操明直,聰悟拔群,博習三藏,尤善阿毗...

浮屠祠

指祭祀佛陀之祠,即我國早期之佛寺。浮屠,梵語 buddha 之古譯,新譯為佛陀。我國最古之浮屠祠,據傳為東...

浮雲

維摩經十喻之一。浮雲聚散不定,變幻莫測,以此比喻人身如浮雲,須臾變滅。[維摩經方便品] p4161 請勿翻...

浮圖

又作浮屠、佛圖、蒲圖、休屠。(一)梵語 buddha(佛陀)之訛譯。我國古代稱佛陀為「浮屠氏」,稱佛教為...

浮塵

一切有為之諸法,虛假不實,污染真性,故稱浮塵。[楞嚴經卷二] p4161...

浮囊

渡海人所帶防溺之物,渡海人若無浮囊則有溺水之憂。諸經論每以浮囊喻指戒律,謂菩薩奉持禁戒,其心堅固,猶如金剛...

浴亡

即湯灌。屍體入棺之前,以溫水沐浴,使之清淨,稱為浴亡。叢林中,每有病僧入寂,多行此儀式。敕修百丈清規卷六亡...

浴主

又作知浴、浴司。禪林西序六頭首之一。禪院中司浴室之職務。凡遇開浴,於齋前掛開浴牌,並鋪設浴室,點視柴火炭煤...

浴池

為浴身所設之池塘。於印度,除浴室之外,有承受雨水作池,或盛清流洗浴。印度為熱帶,故隨處設之,以供澡浴之用。...

浴衣

巴利語 udakasātikā。又作浴裙、內衣、明衣、雨浴衣。入浴時所著之衣服。浴具七物之一。依五分律卷二...

浴佛

又作灌佛。乃為紀念釋尊誕生,佛寺舉行誦經法會之儀式。佛陀降生後,天降香水為之沐浴。根據此一傳說,於每年四月...

浴佛偈

浴佛儀式中,以香湯浴佛像時所唱之偈文。浴像功德經中載有浴像之法,浴佛儀式中,像上之水下流時,維那宣疏畢乃高...

浴具

例如浴巾、小淨瓶、浴裙(浴衣)、小鎖、函櫃等,特用於浴室之物;入浴時,須以右手持入。敕修百丈清規卷六日用軌...

唅鍐

指 (hāj)與 (maj),為不動明王之種子。通常在口誦不動真言之最後方用此二字。例如火界咒、慈救咒中即...

浴室

巴利語 nahāna-kotthaka。大眾行洗浴之所。又作浴堂、溫室(巴 jantāghara)、湯屋。...

浴室淨竿

置於浴室內部脫衣處之竹竿,所脫除之衣物,如法衣等淨衣,則掛於淨竿上,其餘髒垢之衣則掛於觸竿。禪林象器箋器物...

浴室賢護菩薩像

又稱浴室本尊像。賢護菩薩,梵名 Bhadra pāla,音譯作跋陀婆羅。此菩薩於浴室依水之因緣而證得圓通...

浴船

亡者之遺骸於入棺前,需先以溫水沐浴之,其時所用以盛水之容器,稱為浴船,其形狀與浴槽相類。敕修百丈清規卷六亡...

浴聖

禪家洗浴聖僧像之法。安置僧堂中央之像,總稱聖僧。然大小乘寺院所置之聖僧像互異,大乘之寺安置文殊,小乘則安置...

浴鼓

通知入浴所打之鼓。其敲打之方法由慢緩而漸急促,最後疾打一下,戛然而止;通常系由知浴(浴主)擊之。依古規,聞...

浴頭

又稱浴頭行者。叢林中,隸屬知浴(浴主)之下,而供其差遣喚使,處理浴室事務之職役名稱。[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知浴...

海龍王女

海龍王之女,字寶錦,智慧利根,嘗與迦葉尊者問答大乘之深義,佛陀稱讚之,授記成佛。[海龍王經女寶錦受決品] ...

海龍王寺

屬日本真言律宗。位於奈良法華寺之東側,即日本天皇居所之東北隅。又稱隅寺、脅寺。天平三年(731),光明皇后...

海龍王經

梵名 Sāgara-nāga-rāja-pariprcchā。凡四卷。西晉竺法護譯。屬方等部經典。收於大正...

海藏

(一)譬喻佛之說法。佛法大海無美丑之別,亦不論有情、非情,一切盡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八十華嚴經入法界...

海藏寺

位於甘肅武威縣城西北二公里處。創建於晉代,經歷代重修,現存主要為清代所建牌樓、山門、大雄寶殿。後院之靈均台...

海寶塔

又稱赫寶塔、黑寶塔。位於寧夏銀川市北郊,故俗稱北塔。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載,於五世紀初,夏國國王赫連勃勃...

被位

被為被單、眠單之意,乃睡眠或坐禪起臥時所用,故在禪宗之僧堂中,大眾各自既定之座位稱為被位。此外,用食時之座...

袍裳

又稱裳袍服、袍服。於日本佛教將袍與裳和並而著之法衣,即裌袍單裙有帶之法衣,通常以織紋之絹製成。袍本指祇支(...

被甲護身印

又稱被甲護身、甲冑印、護身三昧耶。十八契印之一。於密教修法中,為使行者之身被金剛甲冑,以防護邪神惡魔之怨害...

袍休羅蘭

梵名 Prabhūta-ratna 之音譯。意譯為大寶佛、寶勝佛、多寶佛。五如來之一,即指東方寶淨世界之佛...

被接

又作受接。天台宗之教義,於通教或別教之修行者中,凡資質能力優越之利根者,依據佛陀點示指引,得以引發其自身過...

有廣狹二義,廣義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梵 gāthā)與祇夜(梵 geya),兩者均為偈頌之體,然...

偈讚

以偈句讚歎佛菩薩等諸尊或他人之功德。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五(卍續三七·五八下):「復以金剛偈讚,稱嘆諸尊。」...

啐啄

比喻禪林師家與學人二者之機宜相應投合。學人請求禪師啟發,譬之如啐;禪師啟發學人,譬之如啄。據禪林寶訓音義載...

跡門開顯

於法華經前十四品中,對昔所言之三乘權教開三顯一、開權顯實,此時所明示之一乘實教,稱為跡門開顯。權者方便,實...

跡佛

指諸佛垂跡之應化身。佛由自己之法身變現許多應化身,以化導眾生,其法身為本地,應化身為垂跡,故稱為跡佛。 p...

烏俱婆童子

烏俱婆誐,梵名 Ukubhaga。又作憂丘婆丘童子。為密教不動明王之使者八大童子之第五。此尊系由不動真言之...

曇摩華

梵語 padma。又作波頭摩華、缽特忙華。譯作赤蓮華。屬睡蓮科,學名 Nelumbium Speciosu...

真性

不妄不變之真實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體。佛教主張吾人所具之真性與佛菩薩之真性本無二致。[楞嚴經卷一] p42...

真雅

(801~879)日本真言宗僧。空海之弟。早年隨侍空海,研習密教。後奉空海之命,掌管弘福寺、東寺之經藏。歷...

真不博金

禪林用語。真鍮外形似金而全無金之成份,故不可混同或取代金之價值。在叢林中,每用以譬喻愚智、邪正之不可混同及...

破墮

唐代嵩山破灶墮和尚。不稱姓氏,言行難測,師事嵩岳慧安禪師,隱居嵩岳。山中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灶,遠近祭祀不...

神本佛跡

乃日本佛教特有的主張之一,與「本地垂跡」說相對。一般之本地垂跡說是佛本神迦,即佛菩薩為本地,神祇為垂跡、化...

竮

又作伶俜。步行踉蹌之謂。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七中):「[伶-亻+立]竮辛苦五十餘年。」 p4274...

軒缽

托缽之際,挨家挨戶誦經乞食,稱為軒缽。乃「連缽」之對稱。(參閱「連缽」4809) p4325...

跡化

「本化」之對稱。謂垂跡之教化。初地以上法身之菩薩及佛,由自己之實身變作許多應化身,以化導眾生。又以法華經可...

跡本

即諸家釋法華經時所判之跡門、本門。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前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跡門之法華,謂如來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