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長沙芳草落花

禪宗公案名。又作長沙遊山、長沙一日游、長沙遊山來。系長沙景岑禪師與首座之機緣對話。景岑方自春日遊山歸來,二...

長谷寺

為日本真言宗豐山派總本山。位於奈良縣樓井市(初瀨町)。又稱泊瀨寺、初瀨寺、豐山寺、長谷山寺。山號豐山神樂院...

長夜

(一)梵語 dīrgha-rātraj。指極長久之時間。五分律卷十八(大二二·一二五上):「莫污染修梵行,...

長房錄

凡十五卷。隋代費長房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通稱歷代三寶紀,又稱開皇三寶錄、開皇錄。以作者之名,故又稱長...

長明燈

燃於佛像前,晝夜長明不熄之燈。又作續明燈、無盡燈、常夜燈、長命燈、常明燈。燃燈原為供佛之用,而佛乃獲得大覺...

長松茹退

凡二卷。明末紫柏僧可(又作真可)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六冊紫柏尊者全集卷九。萬曆二十一、二十二年間(1593...

長版

禪宗寺院中飯食之訊號。即庫堂行者於齋、粥「下缽」時,在廚前之雲板上敲擊三會(一會三十六下),稱為長版。禪苑...

阿含部

為對於大藏經中所收小乘部經典之統稱。原為佛陀所說教法之總稱,大乘佛教於西曆紀元前後興起,遂有大乘經典之成立...

阿含經

阿含,梵語 āgama,巴利語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譯法本、淨教、歸、法歸、法藏、藏、教...

阿坎

(Hackin, Joseph; 1886~1941)法國人,東方考古學家。跟隨萊維(S. Lvi)及弗修...

阿尾舍法

阿尾舍,梵語 āve?a,遍入之義,又作阿比舍、阿毘舍、阿尾奢、阿尾賒。真言秘法之一。請天神等降臨,附著於...

阿折羅

梵名 ācāra。意譯所行。西印度人。為報答母育之恩,嘗建伽藍。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摩訶剌侘國條所載,該國東...

阿私陀

(一)梵名 Asita。又作阿私多、阿私哆、阿私吒、阿斯陀、阿私或阿夷。為中印度迦毗羅衛國之仙人。釋尊降誕...

阿育王

阿育,梵名 A?oka,巴利名 Asoka,又作阿輸迦、阿輸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倏。意譯無憂王。又有天愛...

阿育王山

位於浙江鄞縣東。略稱育王山。舊稱鄮山。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一說三年,或泰始元年),慧達(俗名劉薩訶)...

阿育王石柱

西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 dharma-dipi,巴 dhamma-l...

阿育王寺

(一)梵名 A?okārāma。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雞園寺。因其為阿育王所建,故南傳佛教稱之為阿...

阿育王刻文

又稱阿育王法敕。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於磨崖、石柱等所刻之教法誥文。刻文年代約為西元前二五○年。所用文...

阿育王傳

凡七卷。西晉安法欽譯。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本書記述阿育王之事蹟及摩訶迦葉、優波鞠多等之因緣。共有十一品:(...

阿育王塔

指阿育王所建之諸塔。阿育王歸依佛以後,大興佛事,到處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並供養僧眾。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一所載...

阿那含

梵語 anāgāmin。舊譯作阿那伽彌、阿那伽迷。略稱那含。意譯不還、不來、不來相。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

阿那波那

梵語 ānāpāna。乃入出息之義。又作安那般那、阿那阿波那。略稱安般。āna,原為遣來之意,轉指入息;a...

阿那律

梵名 Aniruddha,巴利名 Anuruddha。又作阿尼盧陀、阿[少/兔]樓馱、阿難律、阿樓陀。意譯...

阿吽

悉曇字 (a hūj)。阿為梵語一切字之母,一切聲之體,為最初開口之音;吽為閉口之音,即終極之意。又以阿字...

阿卑羅吽欠

梵語 a vi ra hūj khaj。悉曇字。密教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真言,象徵大日如來之內證。全稱唵阿卑...

阿呼

為梵語 ahū 之音譯。意譯奇哉。乃讚美之詞。[翻譯名義集卷五] p3627...

阿呼地獄

為附屬於阿鼻地獄的十小地獄中之一小地獄。又作阿浮地獄。阿鼻地獄又稱無間地獄,乃八大地獄中之第八,墮於此處之...

阿呼恆河山

梵名 Ahogavgā,巴利名同。又作阿哹山、阿吁恆河山、阿休河山、阿烋河山。為經典第二次結集時,三浮陀商...

阿底哩仙

阿底哩,梵名 Atri,又作阿跌哩、阿底麗,意譯貪食者。為古代印度之仙人,或為梵天九子之一,北斗七星之一。...

阿波末利迦

梵語 apā-mārga 之音譯。又作阿婆麼羅誐、阿婆末唎。意譯為牛膝。係一種野生之藥草。學名 Achy...

阿波陀那

梵語 avadāna,巴利語 apadāna 之音譯。略作婆陀。意譯為譬喻、出曜、解語。佛所說之經典,依其...

阿波羅爾多

梵名 Aparājitā。意譯無能勝。四姊妹女天之一,文殊菩薩之眷屬。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童母盧之左...

阿波蘭多迦國

阿波蘭多迦,梵名 Aparāntaka,又作阿波蘭多、阿般蘭得迦。為西印度古國名。乃阿育王所派遣至各地傳道...

阿波邏羅龍泉

阿波邏羅,梵名 Apalāla。為阿波邏羅龍王所住之泉池。又作阿波羅利龍泉、阿缽羅龍泉。意譯無稻稈龍泉、無...

阿陀那識

又作陀那識。阿陀那,梵語 ādāna,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舊譯家譯作無解...

阿南德普爾錫克教徒大會

西元一六九九年,錫克教之第十代祖師哥賓德辛格於阿南德普爾城(Anandapur,位於今之旁遮普省)召開大會...

阿恃多伐底河

阿恃多伐底,梵名Ajitavatī,意譯無勝。位於中印度拘尸那揭羅國。又作阿恃多跋底河、阿爾多嚩底河。略稱...

阿耶怛那

梵語 āyatana。又作阿也怛那。意譯處、入處。處,生門之義;乃六根及六境之所依、所緣,而生起心、心所。...

阿耶穆佉國

阿耶穆佉,梵名 Ayomukhī。位於中印度之古國。大唐西域記卷五載,全國周圍凡二千四、五百里,都城臨殑伽...

阿迦尼吒天

梵名 Akanistha-deva,巴利名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一。...

阿毗三佛陀

梵語 abhisambuddha 之音譯。巴利語同。又作阿惟三佛、阿毗三佛。意譯為現等覺。指成就正覺之人。...

阿毗達磨

梵語 abhidharma,巴利語 abhidhamma。三藏之一。又作阿毗曇、阿鼻達磨、毗曇。意譯為對法...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梵名 Abhidharmamahāvibhāsā-?āstra。凡二百卷。略稱大毗婆沙論、婆沙論、婆沙。唐...

阿毗達磨大乘經

西藏名 Chos-mvon-pa theg-pa-chen-pohi mdo。又作阿毗達磨經(梵 Abhi...

阿毗達磨六足論

梵名 Sat-pāda-?āstra。即根本說一切有部所依六部論書之總稱。又作六分阿毗曇。即指阿毗達磨集異...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梵名 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凡十二卷。印度大目乾連造,唐玄奘譯。又...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梵名 Abhidharma-prakarana-pāda。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譯。又作說一切有部品...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梵名 Abhidharma-dhātu-kāya-pāda。凡三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譯於龍朔三年(663...

阿毗達磨俱舍論

梵名 Abhidharmako?a-?āstra。略稱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聰明論。乃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

阿毗達磨教義綱要

巴利名 Abhidhammatthasavgaha。又作攝阿毗達磨義論。巴利佛教教理綱要中之最優秀作品。系...

阿毗達磨發智論

梵名 Abhidharma-jāna-prasthāna。凡二十卷。佛滅後三百年,印度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梵名 Abhidharma-sajgīti-paryāya-pāda。凡二十卷。印度舍利子造,唐玄奘譯。又...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梵名 Abhidharma-nyāyānusāra。凡八十卷。印度眾賢造,唐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阿毗達磨燈論

(Abhidharmadīpa with Vibhāsāprabhāvrtti)系西元一九三七年,由羅睺羅...

阿毗達磨藏

梵語 abhidharma-pitaka。又作論藏、對法藏。三藏之第三。為一切論部之總稱。於漢譯經典中,屬...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梵名 Abhidharma-ko?a-samaya-pradīpikā。凡四十卷。印度眾賢造,唐玄奘譯。又...

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

凡十卷。唐窺基(632~682)撰。又作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雜集論述記、對法論疏、對法抄。收於卍續藏第...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梵名 Abhidharma-vijāna-kāya-pāda。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設摩(梵 Deva?arm...

阿毗曇八犍度論

凡三十卷。印度迦[施-也+冉]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與竺佛念共譯於建元十九年(383)。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阿毗曇心論

梵名 Abhidharmahrdaya-?āstra。凡四卷。略稱心論。印度法勝造,東晉僧伽提婆及慧遠合譯...

阿毗曇門

謂發智、六足等論為通入涅槃之門,稱為阿毗曇門。與「蜫勒門」、「空門」相對。大智度論卷十八(大二五·一九二下...

阿毗曇毗婆沙論

凡六十卷。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為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之異譯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載,...

阿毗曇師

梵語 ābhidhārmika 或 ābhidharmika。意譯作論師。指博通論藏,又擅長論議者。世尊亦...

阿修羅

梵名 Asura。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

阿修羅王

指阿修羅道之王。諸經典中,列舉不少阿修羅王之名,其中,法華經序品列有婆稚、佉羅騫馱、毗摩質多羅、羅睺等四大...

阿修羅四生

阿修羅以其果報殊勝,鄰次於諸天,卻不同於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據楞嚴經卷九載,阿修羅因業力之牽引,...

阿修羅琴

指阿修羅道之琴。阿修羅因福德使然,雖欲聽聞曲調而無彈者,琴亦能隨意出聲。大智度論以此比喻法身之菩薩,心無所...

阿修羅道

略稱修羅道。為六道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乃常懷瞋心而好戰鬥之大力神之生所。此外,又指阿修羅之世...

阿修羅說五念處三十八品

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載,傳說阿修羅嫉妒佛陀說法,佛為諸天說四念處,阿修羅則說五念處;佛說三十七道品,阿...

呬摩呾羅王

呬摩呾羅,梵名 Himatala。意譯雪山下。為睹貨邏國國王,生於佛陀滅度後六百年頃,虔信佛法而尊重三寶。...

垂發

謂頭髮垂下兩肩。於佛菩薩等之圖像中,一般呈現菩薩形者,除頂上之髻外,常有餘發垂下兩肩,如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所...

杻械枷鎖

刑具名稱。指手銬、腳鐐等刑具。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九·五六下):「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

毒天二鼓

為毒鼓與天鼓之併稱。天鼓,指忉利天之鼓,由天之業報生得,聞者生慎惡好善之心,比喻佛之音聲說法,可令眾弟子倍...

毒龍

乃指釋迦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之名。釋迦佛於過去世中作大力毒龍時,為行菩薩道而作佈施、忍辱等六度行。據大智度...

為古代日本人於朝儀或法會時所穿用之履。以其所用材料及形狀之別,可分為烏皮沓(鼻高沓)、草鞋、絲鞋、錦鞋、麻...

呾叉始羅國

呾叉始羅,梵名 Taksa?ilā,巴利名 Takkasilā。為北印度之古國。又作特叉尸羅國、德差伊羅...

垂手

禪林中,師家接化學人時,立於「向下門」(即第二義門),親親切切,殷殷懇懇,加以指導,一如父母垂下雙手撫愛幼...

垂示

指垂說示眾。又作垂語、垂說、示眾。於禪林,師家對弟子大眾開示宗要,稱為垂示。又於說示法要時,先以簡明語句標...

指比丘坐臥時所用之台座。又作床。可分為二種,即:(一)坐床(梵 pītha,巴同),意譯為繩床。又作坐禪...

床歷

即僧籍簿。又作床歷。床,指僧堂中之床;歷,指記載僧侶履歷資料之名冊。於禪宗,僧堂中之床位多依照眾僧戒臘之深...

衩衣

又作衩袒。謂不搭袈裟,僅著法衣。緇門警訓卷六慈受禪師示眾箴規條(大四八·一○七○下):「衩衣登殿(或系「廁...

枯禪

(一)又作枯槁坐禪。謂放下一切而無為無待之絕對坐禪。 (二)以看話禪立場,訶罵默照禪之默默坐禪,一如枯木。...

阿質達霰

梵名 Ajitasena。意譯無能勝將。北印度人。據傳唐開元年間,於安西(即龜茲)譯出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

阿遮一睨

指不動明王閉左眼、開右眼之睥睨貌。不動明王之梵名為 Acala,音譯阿遮羅,略稱阿遮;一睨,謂明王之左目眇...

阿盧那

梵語 aruna。又作阿留那、阿樓那。意譯日、將曉、明相。(一)為「紅」之形容詞。因日出時東天發紅,故稱紅...

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梵名 Avalokite?vara 之音譯。又作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意譯觀自在、觀世音。略稱觀音。觀照世人稱...

阿縛羅訶佉

悉曇字 (a)(va)(ra)(ha)(kha)等五字之音譯。又作阿縛羅賀迦。於密教,此五字即地、水、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語 anuttara-sammāsambodh...

阿耨達池

阿耨達,梵名 Anavatapta,巴利名 Anotatta。相傳為閻浮提四大河之發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

阿耨達龍王

阿耨達,梵名 Anavatapta,巴利名 Anotatta。為八大龍王之一。住於阿耨達池,遠離三患,於諸...

阿耨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其像為坐於岩上而作觀海之狀。法華經卷七普門品(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

阿賴耶識

阿賴耶,梵語 ālaya 之音譯。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

阿輸迦樹

阿輸迦,梵語 a?oka 之音譯。又作阿叔迦樹、阿舒伽樹。意即無憂樹。學名 Jonesia asoka R...

阿逾陀國

梵名 Ayodhyā,巴利名 Ayojjhā。中印度古國,其地為印度古文明中心之一。又作阿毗陀國、阿毗闍國...

阿闍世王

阿闍世,梵名 Ajāta?atru,巴利名 Ajātasattu。為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梵 B...

阿闍梨所傳曼荼羅

即唐代之密宗高僧善無畏三藏所傳之曼荼羅。為密教胎藏曼荼羅之一。阿闍梨,乃指善無畏三藏。依大日經疏卷六所載,...

阿闍梨灌頂

為密教重要儀式之一。又作傳教灌頂、傳法灌頂、付法灌頂。即選擇堪任師位之弟子,特設立曼荼羅,引入投花,傳授金...

俊

(1166~1227)日本律宗僧。肥後(熊本縣)人。於南都、京都學顯密與戒律,後於其鄉里正法寺宣揚戒律。宋...

阿彌陀二脅侍

又作阿彌陀二夾侍。指侍立於阿彌陀佛兩邊之觀音、勢至二菩薩。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二下):「無量壽佛住立空...

阿彌陀三尊

又稱西方三聖。指阿彌陀佛及其二大脅侍。中尊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彌陀三尊像之式樣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