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林下

林,指叢林、禪林;下,即於叢林中之意。又於日本,如受幕府統治之五山禪院,稱為叢林;反之,不受統轄之地方禪院...

林邑國

位於中南半島東部之古國名。又作臨邑國。約在今越南南部順化等處。此地原系佔族(Cham)之根據地,西漢設為日...

林間錄

凡二卷。宋代覺范慧洪(1071~1128)撰。全稱石門洪覺范林間錄。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為寂音尊者覺...

林葬

又作野葬。印度所行四種葬法之一。即棄置屍體於林野,施與鳥獸啖食。此外,印度尚有水葬、火葬、土葬等。又現今居...

林熱白瑪多吉

(1128~1188)西藏佛教迦爾居派主巴迦爾居支派之始祖。為後藏娘堆(江孜)地方下林家族人。年少出家,其...

杯渡

(?~426)晉代僧。冀州人。生年、姓名均不詳。又作杯度。常乘木杯渡水,故世人以杯渡和尚、杯渡禪師呼之。不...

杯渡山

位於廣東寶安縣南。又稱屯門山,即今香港青山。山上有青山寺,大雄寶殿後現存有杯渡岩,杯渡禪師之石像坐於岩中。...

傑擦

(1118~1195)西藏佛教迦爾居派綽浦迦爾居支派之初祖。生於夏卜地方(日喀則與薩迦之間)之拏氏家族。其...

(一)打鳴器具之一。又作版、鈑。板掛於寺院內一定之場所,係報知時刻或集會時敲打之器具。大多為木製,板面上並...

板碑

日本佛教遺物之一種。塔婆之一種。於扁平細長之石上刻二三橫線。其上方刻山,下方刻佛菩薩之種子或佛像、佛名,並...

板頭

又作版頭。(一)頭,即初之意。指僧堂中各板單之初位。如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床,每床各有五人,依戒臘之次...

板繪

日本「障壁畫」之一種。為繪製於板上之藝術。日本法隆寺之玉蟲廚子、橘夫人念持佛廚子之廚門與四壁都有密陀繪。此...

松林精舍

梵名 Salalāgāraka,巴利名 Salalāgāraka, Salalaghara。又譯作石岩。為...

松波

清代禪僧。生卒年不詳。鶴陽人,俗姓段。自幼出家,從德周上人參究宗乘。其後,得野竹老人印可,即至石鐘弘法,忍...

松雲

(1544~1610)朝鮮李朝僧。黃海道豐川郡人,俗姓任。名惟政。字離幻。號泗溟、鐘峰。幼時聰俊而有智識,...

松源崇嶽禪師語錄

凡二卷。宋代僧松源崇嶽(1132~1202)撰,善開等編。寧宗嘉泰三年(1203)刊行。又作松源和尚語錄、...

松廣寺

(一)位於韓國全羅北道完州郡所場面終南山。乃新羅真平王時代(579~631)所開創之古剎。為與順天松廣寺相...

松隱茂

(1280~1364)元代臨濟宗僧。明州(浙江鄞縣)人,俗姓鄭。少常終日一語不發,夜則趺坐,母甚嫌之,輒推...

析玄記

凡二卷。唐代僧敬雲撰。又作五位析玄記。惜已散軼。據佛祖統紀卷二十二載,敬雲系建業(江蘇江寧縣南)人,精研天...

析空觀

指分析諸法而入空之觀法。與「體空觀」相對稱。又作析色入空觀、析假入空觀、析法入空觀、生滅觀、拙度觀、析法觀...

析智

分析諸事物而觀空性之智,稱為析智。為小乘之智。法華玄義卷三上(大三三·七一○下):「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

枓栱

為建築上之一種木材結構。又作斗栱。於立柱與橫樑交接處之弓形承重結構,稱為栱;墊在栱與栱間之鬥形木塊,稱為枓...

欣厭

心所之名。欣,指令心欣慕功德之精神作用;厭,指厭背苦集無量過患之精神作用。入阿毗達磨論卷上(大二八·九八二...

武昌佛學院

我國近代佛學院之一。民國十一年(1922)太虛大師創辦於武昌,自任院長,梁啟超為首任董事長。第一屆為專修科...

武林梵志

凡十二卷。明朝吳之鯨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武林位於浙江杭縣之西約九公里處。為靈隱、天竺、韜光、吳...

武林理安寺志

凡八卷。清朝杭世駿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理安寺位於浙江杭縣南山,五代伏虎逢禪師創建,原名法雨寺,...

武林靈隱寺志

凡八卷。清朝孫治撰,徐增重編。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靈隱寺位於浙江杭縣西湖靈隱山,其呼猿洞與冷泉亭乃...

武則天

(624~705)唐代許州(河南許昌)人,名曌。十四歲,被選入宮,為太宗才人,以黠慧獲寵。帝崩,依制削髮為...

武進天寧寺志

凡十一卷,卷首另一卷。民國濮一乘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江蘇武進天寧寺,肇基於唐永徽元年(650)...

武當山廟

位於寧夏平羅縣大武口西北之武當山上。因山得名。為銀川以北著名佛教寺院之一。有山門、鐘鼓樓、過殿、塔、後殿等...

武德寺

位於山西太原。隋開皇元年(581)敕建。北周時,文帝曾率軍作戰於此,兵敗,逃潛澤中,得免於難。即位後,乃於...

注荼半託迦

梵名 Cūdapanthaka,巴利名 Cūlapanthaka。十六羅漢之一。又作周利槃特迦、周林般特。...

注維摩詰經

凡十卷。後秦僧肇撰。全稱維摩詰所說經註。又作注維摩、注維摩、注維摩經、淨名集解。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鳩摩...

注儭

即捐獻金錢或物品以資助佛事之啟建。儭,即佈施之意,又作襯、嚫、[貝*親]。一般稱供養僧侶之錢為儭錢。南齊書...

註釋書

指註解典籍之書。於南傳佛教巴利三藏中,律藏之經分別(巴 Sutta-vibhavga)為戒本之註釋,經藏之...

泥人

即泥犁之人,指墮入地獄之人。釋門正統卷四(卍續一三○·四○八上):「夢見一處多是先亡者,乃問傳奕毀佛事。答...

泥牛入海

禪林用語。比喻絕蹤跡、斷消息,即一去不返之意。蓋「泥牛」一詞,比喻思慮分別之作用。故以「泥牛入海」比喻正與...

泥多佛大

禪林用語。泥,喻指學人、眾生;佛,喻指師家、善知識之機略作用。比喻附益者愈眾則成就愈宏;於禪林中,謂師家應...

泥得

指常施別食於僧中之施主。百一羯磨卷一(大二四·四五八中)之夾註:「梵雲泥得,譯為常施。有別施主施僧錢物作無...

泥船渡河

比喻世間之險,如乘泥船以渡河;又比喻人身之脆弱、易於壞滅而不堪長久。三慧經(大一七·七○三下):「人在世間...

泥塔供作法

造泥土小塔,為延長壽命、成就所願而修之密教供養法。又作泥塔供、泥塔作法、泥塔供養。即先作二個模型,復取清淨...

泥團

禪林用語。原指形成塊狀、團狀之泥;在禪林中,轉指禪徒不具有智慧圓明之法眼,而呈現煩惱妄執之情形。此外,捏弄...

泥融覺

謂觸機而得頓悟。為宋代僧無染游廬山時因跌仆而悟道之故事。據清異錄釋族章泥融覺條載,比丘無染游廬山時,由於春...

沿門托缽

缽(梵 pātra,巴 patta),為僧尼所常持道具之一,即應量器(食器)。托缽,指僧人以手持缽,乞求希...

河出圖洛出書

禪林用語。指超越人力之天地大法;又指奇異殊勝之祥瑞事蹟。河圖、洛書原為我國古代儒家關於周易、洪範二書來源之...

河東大士

即唐代之名士裴休。氏為河南濟源(一說山西聞喜)人,字公美。生卒年不詳。先後任官監察御史、戶部侍郎兼諸道鹽鐵...

河神小婢

指恆河神。典出佛弟子畢陵伽婆蹉(梵 Pilinda-vatsa)之稱喚恆河神為小婢。據諸經載,畢陵伽婆蹉生...

河淮

為我國天台宗鼻祖北齊慧文之住處。河指河北,淮指淮南。摩訶止觀卷一上(大四六·一中):「南嶽事慧文禪師,當齊...

波吒釐子城

波吒釐子,梵名 Pātaliputra,巴利名 Pātaliputta。為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pātal...

波吒釐樹

波吒釐,梵語 pātali。又作婆吒羅樹、波羅羅樹、波羅利樹、波羅樹。意譯作重葉樹、重生華、青桐。學名 B...

波夷羅神

為藥師十二神將之一。又作婆夷羅神、波異羅神、跋伊羅神、波耶羅神。意譯為執飲神。主領七億夜叉眾,守護佛法,為...

波旬

梵名 Pāpīyas 或 Pāpman,巴利名 Pāpiya 或 Pāpimant。又作波俾掾、波椽、波鞞...

波利質多樹

波利質多,梵語 pārijāta 或 pārijātaka, pāriyātraka,巴利語 pāricc...

波那沙樹

波那沙,梵語 panasa,巴利語同。又稱婆那娑樹、曩伽結樹、阿薩嚲樹、刀生果、優曇缽樹。屬於桑科,有二種...

波剌斯國

波剌斯,梵名 Pārasya。又作波剌私國、波斯國、波囉悉國。為西亞細亞之大國,相當於後之波斯(伊朗)。據...

波帝

梵語 pati。又作缽底、缽底、波底。即指丈夫、主、頭主、王、支配者。據起世經卷十載,劫初之眾生,以多食地...

波若

(562~613)隋代僧。高句麗國人。從天台智顗而得法之三十二人之一。於南朝陳代時至中國,初於金陵聽諸德講...

波理夜呾羅國

波理夜呾羅,梵名 Pāriyātra, Pāripātra, Pāryātra。中印度古國名,位於秣菟羅國...

波斯匿王

波斯匿,梵名 Prasenajit,巴利名 Pasenadi。又作缽邏犀那恃多王、缽囉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

波逸提

梵語 pāyattika,巴利語 pācittiya 或 pācittika。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

波爾尼

梵名 Pānini。又作波膩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印度著名文法家。健馱邏國娑羅睹邏(梵 ?alātura...

波謎羅川

梵名 Pamīra。位於蔥嶺中,相當於今地理學者所稱帕米爾八分中之大帕米爾。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其地東西長,...

波羅王朝

波羅,梵名 Pāla。西元八世紀中葉至十二世紀末於孟加拉建立之王朝。創建者為瞿波羅(梵 Gopāla),於...

波羅夷

梵語 pārājika,巴利語同。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極惡戒。又作波羅闍已迦、...

波羅奈國

波羅奈,梵名 Vārānasī 或 Vāranasī, Varānasī, Varanasī,巴利名 Bā...

波羅娑提伽

梵名 Prāsādika-sūtra。又作婆羅娑提伽、波羅娑提伽修妒路。意譯清淨經。據十誦律卷二十四載,若...

波羅奢樹

波羅奢,梵語 palā?a。意譯赤花樹。為印度婆羅門教之聖樹。樹干可制諸種聖器,樹汁赤紅,可製藥或染料,葉...

波羅提木叉

梵語 prātimoksa 或 pratimoksa,巴利語 pātimokkha 或 pātimokkh...

波羅提提舍尼

梵語 pratide?anīya,巴利語 pātidesanīya。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

波羅塞戲

波羅塞,梵語 prasena,意譯兵。又作波羅賽戲。乃模擬兵戰的一種遊戲。又稱象馬斗、雙六、雙陸。事物異名...

波羅蜜

梵語 pāramitā,巴利語 pāramī 或 pāramitā。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565~633)梵名 Prabhākaramitra。中印度摩揭陀國人。又作波羅頗蜜多羅、波頗蜜多羅。或...

梵語 dharma,巴利語 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摩、曇無、曇。(一)於佛典中,法之用例...

法上

(495~580)北朝僧。朝歌(河南淇縣)人,俗姓劉。九歲能讀涅槃經,萌發出塵之志。十二歲投道藥禪師出家。...

法上部

梵名 Dharmottarīyāh,巴利名 Dhammuttariya 或 Dhammuttarika。音...

法子

(一)指出家而歸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隨順佛道,而由法撫育者。即佛所說法,本最極勝妙,為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

法才王子

指遇惡因緣而退第六正心住之王子。又作法財王子。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載,若不值遇善知識者,於一劫二...

法天

(?~1001)中印度人。原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僧。宋朝開寶六年(973)來中國,初住漉州蒲津,譯出聖無量壽...

法月

(653~743)梵名 Dharmacandra。音譯達磨戰涅羅。唐代譯經僧。東印度人,一稱摩提國人。曾游...

法比量

梵語 anumānaj dharmatas。因明用語。五種比量之一。指由一法而推知其他相鄰相屬之法。如見無...

法王

梵語 dharma-rāja。(一)佛之尊稱。王有最勝、自在之義,佛為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眾生,故稱法王。...

法王子

梵語 kumārabhūta。音譯究摩羅浮多、鳩摩羅浮。意譯童真。乃菩薩之別名。菩薩為佛位之繼承者,佛為法...

法王寺

位於河南登封嵩山之太室山南麓,嵩岳寺之東北。相傳建於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魏明帝青龍年間改為護國寺。西...

法王家

指諸佛之國土。法王為佛之尊稱;佛於法得自在,能教化眾生,故稱佛之國土為法王家。往生禮讚偈(大四七·四四四下...

法王經

全一卷。作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系初唐時之偽作。經中闡釋真實大乘之佛性無性說,並謂該說乃諸法中第一...

法主

(一)意謂佛法之主。原系對佛之敬稱,後轉為說法之主。中阿含卷四十九大空經(大一·七三九中):「世尊為法本,...

法兄

指屬於同一法繫上、同一輩份而出家時日早於自己之人,即一般所說之「師兄」。又作兄弟子。禪林象器箋稱呼門:「受...

法句經

巴利名 Dhamma-pada。意謂「真理之語言」。凡二卷,三十九品七五二頌(今計有七五八頌)。印度法救撰...

法句譬喻經

梵名 Dharmapadāvadāna-sūtra。凡四卷。西晉法炬、法立共譯。又作法句本末經、法句喻經、...

法立

晉代僧。於惠帝、懷帝在位期間(290~311),與法炬共譯法句喻經、福田經。另譯小經百餘種,時值永嘉之亂,...

法全

唐代僧。生卒年、籍貫均不詳。約生於敬宗至宣宗(824~859)時代。初時就青龍寺義操修學密乘,後進入玄法寺...

法匠

指法門之師匠。法門名德能成就弟子之戒、定、慧三學,猶如世之工匠,能成諸器,故稱法匠。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

法印

(一)梵語 dharma-mudrā。與「法本末」、「法本」、「相」、「憂檀那」(梵 udāna)等詞同義...

法名

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之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即僧侶於剃度儀式舉行之後,由師父另取之名字;在家者則於皈依...

法如

(638~689)唐代北宗僧。上黨(山西長治)人,俗姓王。幼年師事青布明(惠明)於陽澧(湖南澧縣)。十九歲...

法宇

寺院之通稱。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四(大二四·二二三中):「今此伽藍先為法宇,今日變作乾闥婆城。」(參閱「寺院」...

法殿

(一)即說法堂。指闡舉大法,宣揚宗旨,行一切法式之堂宇。 (二)即正法(佛之教法)。因正法乃賢聖所依止者,...

法成

(一)(1071~1128)宋代曹洞宗僧。秀州(浙江嘉興)人,俗姓潘。號枯木。自幼即異於常人,年十七為沙彌...

法有我無宗

華嚴宗對佛教教義之分類所判十宗之第二宗。乃立一切法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而並無主觀之我的宗派...

法臣

指菩薩。佛又稱法王,對此,菩薩則稱法臣,以菩薩輔翼法王弘通佛法,故稱法臣。安樂集卷下(大四七·一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