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易行品

為十住毗婆沙論中第九品之別出者。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系為求不退者開示易行之法。北魏曇鸞即以此為基準而立...

易行乘

梵名 Sahaji-yāna。為印度左道密教之自稱。左道密教興起於西元七世紀,強調純密金剛頂經所說之大樂說...

易往

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容易。即乘阿彌陀佛之本願力,則容易往生極樂世界。此係對上生兜率之難生而言,故稱此往...

梵語 vidyā,巴利語 vijj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

明太祖

明代開國之君。濠州(安徽鳳陽)人,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十七歲時雙親亡,遂入皇覺...

明孔割截

明孔與割截均為袈裟之製法。據釋氏要覽卷上明孔條載,明孔,即袈裟將完成時,特留一小孔不予縫合,稱為明孔,猶如...

明方

(1593~1648)明代曹洞宗僧。嘉興府(浙江嘉興)人,俗姓陳。字石雨,世稱石雨明方禪師。年二十二游雙塔...

明王

梵語 vidyā-rāja。又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明,即破愚闇之智慧光明,即指真言陀羅尼。梵語 vi...

明本

(1263~1323)元代臨濟宗僧。浙江錢塘人,俗姓孫。號中峰,又號幻住道人。其性睿敏,十五歲立志出家。於...

明印

(1841~1928)清末民初僧。湖南湘陰人,俗姓周。名普徹。年少即有出家之志,但念母恩未報,不忍遠離。至...

明州岳林寺志

凡六卷。清代戴明琮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岳林寺位於浙江奉化,始創於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

明州阿育王山誌

凡十卷。明代郭子章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阿育王寺位於浙江鄞縣阿育王山,寺中有一舍利塔,塔內藏置舍...

明行足

梵語 vidyā-carana-sajpanna,巴利語 vijjā-carana-sampanna。為佛...

明佛論

全一卷。南朝劉宋宗炳(375~443)撰。又作神不滅論。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中之弘明集卷二。本書旨在闡明神...

明咒

又作神咒、禁咒。乃真言、陀羅尼之別稱。指修行密法時所念誦之章句。(參閱「真言」4201) p3281...

明林

(1614~?)明末臨濟宗僧。四川成都人,俗姓周。號秀野。八歲,禮九龍寺星天為師。崇禎六年(1633)二十...

明法師

又稱大明法師、炅法師。隋唐時代之三論學者、修禪者。曾修學於揚都(南京)興皇寺法朗(507~581)座下,後...

明盂

(1599~1665)明代曹洞宗僧。浙江錢塘人,俗姓丁。字愚庵,號三宜,世稱三宜明盂禪師。八歲時,與群童嬉...

明昱

明代法相宗僧。吳人。字高原。萬曆年間為名儒王肯堂講成唯識論,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並將當時之講義錄成「成唯識...

明相

曙光漸明,天空露白之狀。律典中規定,凡比丘於晨朝,即現明相時至日中之間,入眾行乞、齋食;而明相以前或日中以...

明堂

指僧堂正前明樓左右之空處。為采光通風之便,而於堂前與外堂間所建之樓,稱為明樓。[禪林象器箋殿堂門](參閱「...

明得定

謂於菩薩四加行位(四善根)中暖位所得之禪定。此禪定為初步定慧之階段,能觀察對境之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皆...

明教

(一)由摩尼教發展而成之秘密宗教組織。尊張角為教主,敬摩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

明教大師

(一)唐代僧利涉之封號。師為西域人,原屬大婆羅門種,後隨玄奘出家。開元(713~741)年中,於儒、釋、道...

明雪

(1584~1641)明末曹洞宗僧。安徽桐城人,俗姓楊。號瑞白。出家於九華聚龍庵,於雲棲寺受具足戒。曾參謁...

明惠

(1173~1232)日本華嚴宗之中興祖師。又作明慧。名高辨。紀伊(和歌山縣)人。曾師事高雄山文覺。從諸師...

明瑄

(?~1472)明代臨濟宗僧。江蘇吳江人,俗姓范。世稱寶峰明瑄禪師。在俗時曾為木匠,一日,為海舟普慈(13...

明僧紹

魏晉南北朝平原(位於山東)人。字承烈。又稱明徵君。博學多聞,生性高潔,頗富清譽。曾居嶗山,集聚徒眾授學,後...

明壽

(1682~1744)清初臨濟宗僧。揚州(江蘇江都)人,俗姓沈。字文慧。十歲,投觀音院怡然出家。二十歲,於...

明廣

清代臨濟宗僧。河北雄縣人,俗姓高。生卒年不詳。世稱圓通明廣禪師。母孟氏夜夢一燈入懷,醒而有妊。師幼年即心慕...

明慧

(一)即三明與三慧。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為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三慧指聞慧、思慧、修慧,為簡擇事理...

明樓

指僧堂正前為采光通風而架之高樓。僧堂廣深,又前有外堂,堂內昏暗,乃於堂前與外堂之間,加高樓開窗以通風取明,...

明論

又作韋陀論、吠陀論。為印度古代婆羅門之經典。韋陀,梵語 veda,意譯明;明,為智之義。婆羅門立四明論,佛...

明澓

(1590~1642)明代曹洞宗僧。浙江會稽人,俗姓王。字爾密,號散伊。或謂爾密為師之號。賦性耿介。二十二...

明聰

(?~1543)明代臨濟宗僧。禪燈世譜作正聰。閩中光澤人,俗姓奚。字無聞,號絕學,世稱無聞明聰禪師。年十七...

明瞻

(559~628)唐代僧。恆州石邑(河北獲鹿)人,俗姓杜。少有異操,十四歲貫通經書,十七歲通達史學,被州縣...

明藏

明代開版之大藏經。全稱明版大藏經,或稱明本。可分如下五種:(一)洪武南藏,又稱初刻南藏。奉明太祖命,成於洪...

明曠

(一)(?~623)隋代僧。洛陽人,俗姓孟。才智敏捷,操行貞固。精研大智度論及摩訶僧祇律。居淨土寺多年,學...

明覺禪師語錄

凡六卷。宋代僧雪竇重顯(980~1052)撰,惟蓋竺等編。又作雪竇明覺禪師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

明護

梵語 paritrāna,巴利語 paritta, parittā 之意譯。擁護之義。或譯作咒。即明咒擁護...

明瓚

(一)唐代僧。潞州(山西長治)人。生卒年不詳。精研四分律,著有章鈔,於法住寺御眾揚化。韓、潞、沁、澤四州諸...

法物

指佛教僧團中,為維持教理之傳統而使用之財物、資財等。主要指經卷、帙、箱類及法寶之供養物品。乃佛、法、僧等三...

昏城

即昏昧之城,乃凡夫所棲止之處。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五四·二○四下):「引四生於火宅,拔三有於昏城。」 p...

昏寓錢

埋葬死者時,於棺中所放為備輪回六道之旅費。一般為銅錢六枚或以紙擬作錢型,今多用後者。佛教原無此種說法;此習...

昏鼓

指黃昏所擊敲之鼓。日沒之時,四季各異,配合其時擊鼓。擊法與「曉鼓」(報知天明之鼓)相同,即由緩而急計三通,...

昏鐘鳴

指禪林中初更一點(即午後八時)所鳴之鐘聲。又轉指初更時刻。古叢林中由初夜至後夜,將之五分稱為五更,每一更又...

服水論師

印度古代二十種外道之一,彼等以水為萬物之生因。此外道以水為萬物之根本,能生天地、有情無情等一切物,下至阿鼻...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凡十五卷,卷首另立一卷。明代僧廣賓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上天竺講寺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天竺山,肇建於...

枕經

又作伽經。人死後未入殮前,於其枕旁誦經。印度自古於僧侶亡後,須於其枕旁通宵誦經。無常經(大一七·七四六下)...

東土九祖

指天台宗在我國師徒相承之九世,相對於西天之二十四祖。即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東土六祖

禪宗自印度之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後,衣缽相傳凡六世,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

東大寺

(一)為河南洛陽之最大巨剎。俗稱敕賜護國迎恩寺。始創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為近世臨濟宗之寺院...

東山

位於湖北黃梅之雙峰山。原稱馮茂山(又稱馮墓山、馮母山),其山位於縣境之東,故又稱東山。亦稱五祖山。禪宗四祖...

東方佛教學院

前身為壽山佛學院,星雲大師開創於1965年,招考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有志學佛之青年,施以佛教專門教育,培養住...

東方思想

一般指以印度、中國、日本為中心的東方世界所特有之思想與思惟型態。自西方觀之,歐洲以東之地所成立之思想,總稱...

東司

指禪林東序之僧所用之廁所,至後世,成為廁所之通稱。又稱東淨、後架、起止處、雪隱。廁所乃至穢之處,應保持清潔...

東因發心

密教以東方阿閦如來之位為發菩提心之「因位」,依東、南、西、北、中之順序,配上五佛,表示修行之方向與階段。為...

東寺曼荼羅

指日僧空海於大同元年(806)自我國攜入日本,現藏於京都東寺灌頂院之彩繪金胎兩部曼荼羅。又作御修法曼荼羅。...

東序

禪宗寺院中,立於佛殿、法堂東側之班位,乃指通曉世法之僧眾。即指知事,知事位。對此,立於西側者稱西序,指長於...

東坡禪喜集

凡九卷。略作禪喜集。宋代蘇軾著,徐長孺編,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陳繼儒、陸樹聲作序,並付唐文獻之跋而...

東征繪傳

殘餘五卷。又作鑒真和尚東征傳繪緣起、東征繪卷。現藏於日本奈良之唐招提寺。系記載該寺開祖唐僧鑒真傳緣起之繪卷...

東明慧日

(1272~1340)元代曹洞宗僧。明州定海(浙江鎮海)人,俗姓沈。號東明。九歲入奉化大同寺為童侍,十三歲...

東林寺

位於江西九江縣南廬山西北麓。為我國佛教淨土宗(蓮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六年(381),慧遠於此建寺講學,並創...

東林語錄

凡四卷。日僧卍山道白(1635~1688)撰。全稱卍山禪師住東林寺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二冊。系由湛堂超然...

東初法師

(1908~1977)江蘇泰縣人,俗姓范。字鐙朗,號仁曙。以別號東初行。年十三,依本籍姜堰觀音庵靜禪和尚出...

東南亞佛教

佛教傳入東南亞地區,除阿育王時須那與郁多羅往金地傳教之說外,據出土古物、遺址,最早的地區應在今日下緬甸之卑...

東洋大學

位於日本東京文京區。第一任校長為文學博士井上圓了,因受西洋哲學思想之刺激,遂致力於東方思想之復興與佛教哲學...

東海若

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二十銘雜題部、全唐文卷五八六、居士傳卷十九。內容敘述一海神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

東域傳燈目錄

全一卷或二卷。日本永超編述(1094)。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全書集流佈於日本之經典目錄,計分弘經錄、傳律...

東密

即指空海所傳,而以東寺為根本道場之日本真言密教。又稱東寺流。相對於天台宗之「台密」。空海之後傳真雅、真然,...

東庵

又稱東堂。指本寺之前任住持。反之,他山之前任住持、退院長老來住者,則稱西堂、西庵。以東為主位,西為賓位(客...

東陵永璵

(?~1365)元代臨濟宗僧。四明(浙江鄞縣)人。號東陵。夙昔遊方,參謁諸老,未久即登天童山,隨從雲外雲岫...

東普陀寺

位於香港新界荃灣之山腹。由天台宗之茂峰法師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冬集合信徒之力創建,殿宇巍峨,規模宏大...

東塔宗

唐代四分律宗三家之一。又稱東塔部宗、東塔律宗。唐代懷素(634~707)為初祖,以其居長安崇福寺東塔,故有...

東漢明帝

東漢第二代皇帝。姓劉,名莊。廟號顯宗。中元二年至永平十八年(57~75)在位。據晉代袁宏所著後漢紀記載,東...

東漢桓帝

東漢第十一代皇帝,為東漢皇帝信奉佛教之始。本初元年至永康元年(146~167)在位。根據後漢書卷七、卷三十...

東福寺

位於京都東山區,即藤原忠平所創之法性寺的舊址。為日本臨濟宗東福寺派大本山。延應元年(1239),九條道家創...

東嶽

位於山東泰安縣北。五嶽之一。又作岱宗、岱山、太山、泰山,岱岳、泰岳、東岱、天孫。為我國東部之大山,標高一五...

東禪寺

(一)位於福建福州白馬山。開創於梁大同五年(539),於中國刻經史佔有重要地位。北宋神宗元豐三年至政和二年...

東鶴寺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公州郡。為新羅統一時代聖德王二十三年(724),上願祖師建庵開創。後經懷義重修,改名「上願...

梵語 phala 之意譯。音譯頗羅。原指草木之果實;轉指由「因」所生出之結果。蓋一切有為法,乃前後相續,故...

果人

指經過「因位」之修行階段而到達「果位」之人。例如佛、辟支佛、阿羅漢。辨顯密二教論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上):...

果力

指佛果之力用。諸佛所通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均屬果力。於因,有殊勝之願行,故果亦有勝妙之力用。若加區...

果中說因

梵語 kārane kāryopacāra。即於「果」之中說「因」之意。為「因中說果」之對稱。如見一幅「好...

果地

相對於「因位」、「因地」而言。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覺果滿之極位。又作果位、果極。又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果地...

果地萬德

為「因位萬行」之對稱。謂因應於「因位」之萬行,以達至佛果之地位,而無量妙德悉無不成。就因、果之相對關係而言...

果果

指果位之果。據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師子吼品、法華玄義釋簽(會本)卷五上載,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諸行為因,識...

果門

即諸佛自內證之法門。亦即如來果位之法門。此係菩薩以下之因位行者所無法窺見了解之境界,係已證得正覺者乃能了知...

果後方便

謂已證果之佛,為濟度眾生,更顯現修因感果之相,以為方便法門。[法華文句卷九] p3323...

果海

比喻佛之智慧、功德深廣如海。華嚴經疏卷五(大三五·五三四下):「皆徹因門,並該果海。」 p3323...

果能變

梵語 phalaparināma。略稱果變。為「因能變」之對稱。唯識宗就諸識變現諸法,分別為因能變與果能變...

果報

梵語 vipāka。即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結果。又作異熟、果熟、報果、應報、異熟果。有二種:(一)總報,即由...

果極法身

為「應化法身」之對稱。指滿果極成之法身,亦即證得法性真理之身。與「法性身」同義。[瓔珞經卷下因果品](參閱...

果滿轉

為唯識宗所說六種轉位之一。又作果圓滿轉、圓滿轉。即究竟之佛果位。於此位,坐於金剛定,得金剛智慧,斷滅一切粗...

果德

指因修行所證得果位之功德。亦即佛果所具之無量功德,如涅槃有常、樂、我、淨等四德。[安樂集卷上] p3324...

果頭無人

與「有教無人」同義。天台宗判立之藏、通、別、圓四教中,前三教無實際證得佛果之人,稱為果頭無人。果頭,即指果...

果斷

二種解脫法之一。斷除惑業,稱為子斷;斷離生死束縳之苦果,即稱為果斷。有餘涅槃之阿羅漢斷除子縛而未斷除果縛。...

果證

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證悟。蓋就果與因之相對關係而言,於因位之修行稱為因修;依因修而證得果地稱為果證,如...

枝末無明

即從根本無明中,生起更為粗顯之種種煩惱。又作枝末不覺。乃「根本無明」之對稱。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三(大四四·三...

(一)原為樹木叢生之地;引申指行者修行之所。 (二)藏語之音譯。意譯為洲、島。其後引申為西藏佛教寺院、紮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