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似心

指依於外在因緣而起的假有不實之心;此心似有非有,故稱似心。即唯識上所說「依他起性」之心。秘藏寶鑰卷下(大七...

似比量

梵語 anumānābhāsa。因明用語。為因明八門之第八門。類似比量(比知之量),而實則謬誤,即錯誤之推...

似同喻五過

因明用語。又作同喻五過、似同法喻五過。為因明三支作法喻(比喻)支中,所舉十種過失之前五種。即:(一)能立法...

似因

梵語 hetv-ābhāsa。因明用語。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指因明論式中,似是而非之理由。...

似我似法

似我、似法之合稱。又作似我法、假我假法。指內識生起時,所變現之類似我、類似法之相。蓋凡夫所執之實我實法雖非...

似宗

梵語 paksa-ābhāsā。因明用語。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又稱似立宗。指錯誤之主張、命...

似虎奔山

禪林用語。為「如龍得水」之對句。又作似虎靠山。謂老虎本有之威風,若不靠山,即難發揮其本能威力;於禪林中,轉...

似則似是則未是

禪林用語。謂乍看之下,雖甚相似,然實則並非原本之物。此語常用來貶指學人裝模作樣之動作、語句等,或形容禪徒未...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禪林用語。即指佛性及法性;謂佛性、法性之真理,如如不動,猶如大海之深、山嶽之堅固。碧岩錄第五十七則(大四八...

似能立

梵語 sādhanābhāsa。因明用語。「真能立」之對稱。為因明八門之第三門。因明之論式正當而無錯誤時,...

似能破

梵語 dūsanābhāsa。因明用語。「真能破」之對稱。略稱似破。為因明八門之第四門。因明對論之中,若能...

似現量

梵語 pratyaksābhāsa。因明用語。指謬誤之現量。為因明八門之第七門。似,似是而非之義;現量,即...

似異喻五過

因明用語。又作異喻五過、似異法喻五過。為因明三支作法喻(比喻)支中,所舉十種過失之後五種。即:(一)所立法...

似喻

梵語 drstāntādhāsa。因明用語。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指錯誤之譬喻。可大別為似同...

但中

「不但中」之對稱。天台四教中別教說三諦隔歷,於空假之外別立中道一理,稱為但中。此但中之理,又作一理、別理、...

但空

「不但空」之對稱。知道一切事物有空理之一面,然不知其反面同時存有不空之意義,稱為但空、偏空。知道空理,同時...

作犯

作殺生、偷盜等惡事,而犯所受之戒。鼓動身、口至違理之境,稱為作;污染已受之戒,稱為犯;犯由作而生,故稱為作...

作用

動作起用。略稱用。在三世有為法中,唯現在法有作用,過去及未來法則無。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於未來,住、異、...

作佛

即成佛。謂菩薩根除所有無明煩惱,而開真實之覺悟。一般謂聲聞、緣覺二乘不能成佛,然法華經指出二乘與菩薩非本質...

作戒

又作表色。受戒時,表之於身、口之作業,稱為作戒;反之,領納於身內之業體,則稱無作戒,或稱無教。[四分律刪繁...

作法

對出家修行者而言,日常之行、住、坐、臥所必須遵守之禮法。或指受戒、舍戒、懺悔、祈願等儀式中所規定之軌式方法...

作法得

又作羯磨得。謂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之時,必須依止三師七證而行羯磨之法,方可得戒。對此,善來得、自誓得、定共...

作法懺悔

三種懺悔之一依據佛陀所制之戒律而自說一己罪咎,不敢覆藏之作法。亦即身禮拜瞻敬,口中稱唱讚誦,心意觀想聖容,...

作法灌頂

為「無作法灌頂」之對稱。即密教修法中,包括引入、投花、授予寶冠及明鏡、傘蓋行道、六種供養等種種具體作法之灌...

作者

梵語 kāraka。指外道以我為天地萬物之創造、能造者。系十六神我之一。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九(大二七·六七...

作持門

持戒以修習善事。又作作持戒、作善門、修善門。為「止持門」之對稱。持戒以防身、口諸惡為首要,諸惡既離,更須修...

作家

原意指善作詩文者。禪者亦以詩文舉揚禪旨,為師者若體得真實義,能善巧度眾者,亦稱為作家。從容錄第九則(大四八...

作梵

即唱頌梵唄。據禪苑清規卷六看藏經條載,於宣說、念誦藏經之前,先由念佛闍梨作梵,止息喧亂,收攝心神。念佛闍梨...

作意

梵語 manaskāra, manasi-kāra 或 manah-kā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

作業

梵語 karman。(一)指思業及由思所起之身、語二業。全稱故作業。又作故思業。瑜伽師地論卷九(大三○·三...

作麼生

禪林用語。又作怎麼生、似麼生、作麼、作生。作麼,即「何」;生,為接尾詞。相當於「如何了」、「怎麼樣」。本為...

作壇法

指密教建立修法壇所行之法軌。有一日作壇、七日作壇之別。七日作壇儀軌如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所載(大一八·九二九...

作舉

為自恣作法之一。夏安居最後一日為自恣日,於此日中,特請僧眾中之有德者,舉發安居期間比丘之犯罪,其人乃舉罪告...

作禮方便

密教胎藏界九種懺悔禮佛法(即九方便)之一。乃歸命十方三世三寶並恭敬禮拜之意。又稱歸命方便。行此懺禮時所應唱...

作繭自縛

比喻一個人固執觀念以困擾自己,有如蠶之自作繭,自縛己身。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所載(大五一·四五一上)...

作願

又作作願門。為五念門之一。指一心專念,期願往生淨土,修行奢摩他(止)而不雜他想。[往生論](參閱「五念門」...

作觀

謂僧侶臨齋食時,念五觀之偈。五觀偈,即僧侶於進食前所應作之五種觀想,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即思量食...

你看者瞎漢

禪林用語。乃帶有譏諷意味之用語,意指你們看看這個不明宗旨之人。你,指會下之大眾。者,與「這」字同。瞎漢,指...

伯子克里克石窟

位於吐魯番東北四十五公里之木爾托克河峽谷之石窟寺院。伯子克里克(Bezeklik),原意為「裝飾之家」。築...

伯希和

(Pelliot, Paul; 1878~1945)法國東方學學者、考古學家。一九○○年為法國遠東學院(c...

伯圓

(1914~ )福建福安人,俗姓李。法名聖光。字伯圓,號綠野。十九歲時依福安縣獅峰廣化寺靜繩和尚披剃;二...

低心

即低首下心之意。乃低頭下視,內心沉著,默然忍受當前之一切事物。禪苑清規卷四化主(卍續一一一·四五○下):「...

低迷宜羅

梵語 timivgila,巴利語 timingala。又作帝彌祇羅、提迷、抵彌。意譯為闍、吞魚。為吞食其他...

低處低平

禪林用語。乃「高處高平」之相對語。出自唐代禪師溈山靈祐與仰山慧寂師徒二人相對問答之機緣語句,為表示諸法平等...

克文

(1025~1102)北宋禪僧。陝府閿鄉(河南陝縣)人,俗姓鄭。號雲庵。隨北塔廣公出家,居隆興府泐潭。初參...

克孜爾千佛洞

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木紮特河河谷北岸之懸崖上。共二三六窟,東西蜿蜒,長達兩公里,規模之大,僅次於敦...

克家之子

禪林用語。原意謂能繼承父業之子;在禪林中,轉指能持守師教之弟子。從容錄第六則(大四八·二三一上):「藥之作...

克恩

(Kern, Johan Hendrik Caspar; 1833~1917)荷蘭之印度學學者及佛教學者。...

克符料揀

即唐代禪僧克符對臨濟義玄之「四料揀」所作之頌。克符,為涿州(河北固安)人,以平居喜著紙衣,故世稱之紙衣道者...

剋期取證

又作剋期取證。剋期,即限定期日之意。如結夏安居之時,限定期日,修行辦道,以期證得佛果。據圓覺經載,若無有他...

克勤

(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幼於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後,於成都依圓明學...

克賓出院

禪宗公案名。唐代臨濟宗興化存獎禪師以靈活機法接引弟子克賓發憤向上,並期以開悟得法之故事。禪苑蒙求卷下(卍續...

克黎可足

西藏名 Khri-gtsug lde-brtsan。又作可黎可足、徠巴贍(藏 Ral-pa-can)、熱巴...

免丁錢

即南宋時代對僧道所課之免役稅。又作清閑錢。免丁,免除丁役之意。凡男子於二十歲時(丁年),須課兵役,然僧道享...

免人事

於禪林中,省略大眾陳述賀詞或舉行問候等禮儀,稱為免人事。若將此「免人事」之消息揭示於榜,以告知大眾,所用之...

免僧

叢林中,由於職務在身,或健康欠佳而免於坐堂之僧,稱為免僧。禪僧在上堂之前,為收攝心神,所行之短時坐禪,或於...

免遠迎批

免遠迎,即免卻大眾遠迎之勞;批,批子,指記載要事之小紙片。禪林中,負有使命之專使,前往某寺時,先使用簡略之...

冶開

(1852~1922)清末民初禪僧。江蘇江都人,俗姓許。名清鎔。十一歲出家。十三歲從學於儀征縣天寧寺蓮安和...

冷地里學客舂

禪林用語。冷地,即寂靜、寂寥之境;客舂,指六祖慧能初時於黃梅山五祖弘忍座下之碓房搗米八個月之故事。冷地里學...

冷坐

心不散亂,無所得、無所悟之正身端坐。亦即只管打坐之坐禪。從容錄第二則(大四八·二二八下):「寥寥冷坐少林,...

冷暖自知

又作冷熱自知。水之冷與暖,唯有飲者自知,而無法說明。以此而比喻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領受而無法告知他人。景...

別五時

為天台宗所判通、別五時之一。依智旭之教觀綱宗卷上所載,將佛陀一代五十年,判立五時之次第順序,其中,別五時者...

別付屬

指法華經神力品中法門之付屬。又作本化別付。系「總付屬」之對稱,合稱總別二付。付屬,乃付託經法,依屬弘教之義...

別生經

於大部經中,抄出部分經文或別出抄譯而成者,稱為別生經。又作支派別行經、支流出生經、支派經。此乃典籍紛綸,法...

別申論

為「通申論」之對稱。別申一經之意,如大智度論、十地論等即是別申論。反之,泛申一代諸經之佛意者,稱為通申論,...

別向圓修

又作十向圓修。天台宗謂別教菩薩於十回向位圓修空、假、中三觀之義。依天台四教之判,別教菩薩至十回向之位,則所...

別行

(一)自大部典籍中,抽取一部分,使其獨立發行流佈於世,稱為別行。如自法華經中抽取普門品,獨立作為觀音經而流...

別住中實

指隨順差別法之中道真實義諦。為「等住中實」之對稱。中實,中道真實之意,即指第一義諦。釋摩訶衍論卷二闡釋真如...

別受菩薩僧

別受,「通受」之對稱,即指僅受攝律儀戒之一分,而不通於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受此戒時,須具足十師(三師七證)...

別宗

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構成宗體(命題)之分子,稱為別宗。又作宗依。別,部分之意。依,所依以構成之意。例如「...

別法

為「普法」之對稱。指有特定對像或內容之教法。華嚴宗以小乘與三乘之教為別法,而以華嚴一乘之教為一即一切、融洽...

別是一乾坤

禪林用語。別是,有二義,即:(一)其他之意。(二)恐怕之意,為半信半疑、推測之用語。原意謂別有天地;在禪林...

別相

(一)為二相之一。「總相」之對稱。一切法皆無常、無我,是為總相,即總括之相狀;然一切法亦有各別特殊之相,如...

別相三寶

為二種三寶之一,三種三寶之一,四種三寶之一。又作化相三寶、別體三寶、真實三寶、階梯三寶。以其談三寶各別體相...

別相三觀

為天台宗別教所立之觀法。即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諦觀。又作次第三觀、隔歷三觀。系天台宗圓教「一...

別相念住

梵語 vyasta-laksana-smrtyupasthāna。聲聞乘見道以前所修七加行之第二。又作別相...

別峰相見

禪宗公案名。出自善財童子與德雲比丘在別峰相見之因緣。碧岩錄第二十三則(大四八·一六四下):「教中說妙峰孤頂...

別峰雲

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俗姓、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此庵守淨(或謂此庵景元)之法嗣。先後住持福州(福建)之支提、...

別時念佛

即於特定之日期內念佛之意。又作如法念佛。為「尋常念佛」、「臨終念佛」之對稱。日期短則一週、二周、三週,長則...

別時意

梵語 kālāntarābhiprāya。指如來以別時之意趣而說法。又作別時意趣、時節意趣。為四意趣之一。...

別接通

為三被接之一。又作接入別。天台化法四教之第二通教學人中,若有利根菩薩起別教但中之理解,則得被接為別教之人,...

別教

(一)為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之一。宣說華嚴等諸大乘經中不共二乘之旨。此教別為菩薩說恆沙俗諦之...

別教無量四諦

於天台宗所判立「化法四教」中,別教乃獨為菩薩之法,異於三乘共修之藏、通二教,且其所明法門行相,隔歷次第,亦...

別教說聽四句

據華嚴經疏卷三載,別教之說法與聽法可配成四句,即:(一)唯說無聽,謂眾生全在諸佛心中,果門攝法無遺,故所說...

別理隨緣

指天台別教所談之緣起說。為北宋天台宗大德四明知禮所立。又作但理隨緣、一理隨緣。別教之根本義在隔歷三諦之教說...

別異

別異一詞,於經典中貫常使用,然其梵、巴文原語與所表示之語義有多種,即:(一)梵語 nānātva,或 pr...

別尊曼荼羅

又作諸尊曼荼羅、雜曼荼羅。即以密教金剛、胎藏兩部大日如來以外之諸尊為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羅。系依寶樓閣經、不空...

別尊雜記

凡五十七卷,或五十卷。日本常喜院心覺著。又稱要尊雜記、別尊類聚鈔、五十卷書。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本書詳記...

別惑

為「通惑」之對稱。指三惑中之塵沙、無明二惑。因系別教菩薩之所當斷,故稱別惑。菩薩教化眾生,須通達如塵如沙、...

別揀五位

又作別時之揀。別揀,即將前人對於各種思想學說之正邪辨別,更加以揀擇之意。唐代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弟子曹山本...

別集

指集錄一人著作之書。如梁代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舉有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釋僧祐法集等,皆為別集。又如唐代之...

別傳寺

位於廣東仁化丹霞山危崖上。雄關屹立,號稱百粵名剎,乃丹霞之第一關。唐時有高僧居之,時稱長老寨。宋、明之時已...

別傳妙胤

元代臨濟宗僧。號妙胤。俗姓不詳。其法脈稱為別傳派,係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虛谷希陵之法嗣。師事古林清茂。元...

別號

即表彰德行或風格之稱號。又作別稱。即在人名之外,由他人所贈予之號,以表彰其人之道德或風格。釋氏通鑒卷五(卍...

別解四類十如是

即從十法界、佛界、離合、位次等四方面(四大種類),分別解釋諸法實相所具有之十種「如是」。此係天台大師智顗所...

別解別行

指見解和修行異於一己所奉行者。如淨土宗立淨土與聖道二門,其中淨土門特重他力修行,故就淨土門之立場而言,側重...

別解脫律儀

梵語 prātimoksa-sajvara,巴利語 pātimokkha-sajvara。指七眾於身口七支...

別解脫經

即戒本。以戒本中說別解脫律儀,故稱別解脫經。(參閱「戒本」2905) p2806...

別境

法相宗所立心所法之一。指由特定境界引起之心理活動。與「遍行」相對稱。包括欲、勝解、念、定、慧,此五者稱為五...

別語

即指禪僧於他人對話問答中,就他人既已回答者,另加自己之見識來回答之言語。又通常與「代語」併稱為「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