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自超

(1327~1405)高麗僧。嶺南三岐郡人,俗姓朴。號無學,世稱無學自超,又稱溪月軒。十八歲投小止禪師落髮...

自損損他

指自害害人。為「自利利他」之對稱。即外道、惡人之所行,不僅自招現在、當來二世之損失,亦且損及他人。善導般舟...

自業自得

謂無論善行、惡行,凡自身之所行,必由自身承受所造成之苦、樂結果。又稱自作自受。一般稱受到自身惡業所招感之苦...

自語相違過

因明用語。自語相違,梵語 svavacana-viru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宗九過之一。即於因明對論中...

自誓受戒

即未請三師七證,由自誓而得具足戒。為十種得戒之一。又作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之時,身、口之律儀須森...

自障障他

信服不當之教法,非僅障害自身,且障害他人,稱為自障障他。其不善之行業,與自利利他之菩薩行相違。據唐代淨土宗...

自墮落

謂志操不堅,憍慢放縱,欲求利養,而自任墮落。德光太子經列舉菩薩有四種自任墮落之事,即:(一)憍慢而不恭敬。...

自撲法

為一種消滅罪障之儀禮。又作自撲懺法。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二載,此法基於占察善惡業報經而行,流行於隋代。其法以五...

自調自度

指二乘人之自利修行。自調,即自我調伏;自度,即自行解脫。二乘人不起利他弘願,唯持戒以自求調伏,修智慧以自求...

自融

(1615~1691)清朝臨濟宗僧。新安(廣東寶安)人,俗姓程。字幻[舟*聿],號巨靈。於廬山得度後,參謁...

自證

指由自力證悟第一義之真理。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二載,所謂自證者,唯佛能自證,非從他人而得;且佛所自證之甚深智...

自證分

(一)因明用語。於因明中,指自己認知之作用。[因明正理門論] (二)又作自體分。指唯識家於心之作用所立「四...

自證壽

為「化他壽」之對稱。日本真言宗嘗謂無量壽佛之壽命為無量,此無量之壽,若就佛所自證法身不壞之德常住不變而言,...

自覺

(一)覺悟自我本具之佛性。三覺之一。(參閱「自覺覺他」2537) (二)(?~1117)宋代曹洞宗僧。青州...

自覺聖智

指如來之智。又稱清淨法界智。即密教所說大日如來自然覺知「諸法本不生」之智。於顯教諸宗,通常將佛智概分為大圓...

自覺覺他

指大乘菩薩自己覺悟所修之法,又能令其他有情覺悟之。然唯有佛已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界。據淨影慧遠之無量...

自攝

為「他攝」之對稱。指以戒法專攝身、口、意等三業,使不放逸。又以自己發願修行之力攝持而證得果位,亦稱自攝。此...

自觀

密教行者於自身心月輪上觀想本尊,即將自己全身觀想成本尊之觀法。於修護摩法之各段中,行者在心月輪上觀想本尊之...

自讚毀他

梵語 ātmotkarsa-para-pajsaka。指讚歎己德而譏毀他人。菩薩十重禁戒之第七為自讚毀他戒...

至不至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又作至非至相似過類、至不至難。印度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八。系以「因」(理...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凡十卷。元代慶吉祥等二十九位大德奉詔譔集。略稱至元錄。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敕命帝師拔合思巴等通...

至心

(一)即至誠之心、至極之心。無量壽經卷上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至心回向,欲生...

至心回向

乃「隨心回向」之對稱。指以真實、至誠之心,將所修之功德,回向一切眾生。故佛以真實心施善根功德予眾生,眾生為...

至那僕底國

至那僕底,梵名 Cīnabhukti,意譯漢封。北印度之古王國。位於闍爛陀羅國之西,即今拜亞斯河(Bias...

至相寺

位於陝西長安終南山。系隋初[青*彡]淵創建。嗣後有智正仰慕[青*彡]淵之風,來住此寺二十八年。隋代大業七年...

至高神

指被奉為至高無上之神,即天地萬物之最高主宰,或世界、人類之創造者。並不限於一神教之獨一神和創世主,有些多神...

至教量

因明用語。又作聖教量、聲量、正教量。三量之一,四量之一。即於因明論式中,隨順聖賢所說之言教,依此而量知其義...

至節陳賀

節,指四節(結、解、冬、年)。禪林於入四節之際,書榜以示之,乃陳賀之儀。[禪苑清規卷二冬年人事] p254...

至道場門觀

密教之修法,即行者入道場時,至堂門之前住入無能勝明王之三摩地。系門外之作法。此作法又稱為門前之作法、門下之...

舌相

(一)為諸佛與轉輪聖王三十二相之第二十七相,即廣長舌相(梵 prabhūta-jihvatā)。諸佛與轉輪...

舌根

梵語 jihvendriya,巴利語 jivhendriya。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

舌識

梵語 jihvā-vijāna,巴利語 jivhā-viāna。五識之一,六識之一,八識之一。以舌根為所依...

梵語 rūpa,巴利語同。rūpa 系自 rūp(造形)之動詞語根變化而來,故含有「有形狀」之意。又謂 r...

色光

乃「心光」之對稱。指佛菩薩色身所放之光明。又作外光、身光。於各種色光之中,由佛之全身發出之光,稱為舉身光;...

色有

三有之一。三有,指欲有、色有、無色有;與欲、色、無色三界同義。以色界四禪天之果報乃實有者,故稱色有。[菩薩...

色衣

指染成青黃紫緋等色之法衣。文殊師利問經卷上世間戒品第十載,以異色袈裟區別五部,後世卻以之表示僧階之高下,意...

色即是空

梵語 rūpaj ?ūnyatā 或 yad rūpaj sā ?ūnyatā。出自玄奘所譯般若心經。為「...

色究竟天

色究竟,梵名 Akanistha 或 Aghanistha,巴利名 Akanittha,音譯阿迦尼吒、阿迦...

色身

梵語 rūpa-kāya,巴利語同。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反之,無形者稱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

色身圓德

指如來色身之德圓滿。屬三種圓德中之果圓德。依據俱舍論卷二十七載,色身圓德有四:(一)具三十二相。(二)具八...

色法

梵語 rūpa-dharma。廣義言之,乃總稱物質之存在。泛指有質礙之物,即佔有一定之空間,具有自他互相障...

色金剛

梵名 Rūpa-vajra。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相當於四攝菩薩之鉤菩薩。住理趣會外院之東門。色,指...

色界

(一)梵語 rūpa-dhātu,巴利語同。色,變礙、示現之義。色界,意為色所屬之界。三界之一。又作色天、...

色界十八天

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載,色界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共十八天。初禪三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二禪三天,...

色界系

指繫縛於色界之法。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二(大二七·二七一下):「繫在欲,故名欲界系;繫在色,故名色界系;繫在無...

色相

(一)即形質相狀。為宇宙間一切色法的本質之一。無論有情生命或器世間,均有其形質相狀。楞嚴經卷三(大一九·一...

色相土

指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為五土之一。此土萬德成就,眾寶莊嚴,且周圓無際。[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參閱「五...

色彩

佛教以青、黃、赤、白、黑等五種基本色為五正色,乃美麗莊嚴之色。如彌陀淨土之五色光、藥師經中之五色絲、千手觀...

色慾

梵語 rūpa-kāma。為五欲之一。凡愛著於青黃長短等色境,惑動於男女間之色情,均稱為色慾。摩訶止觀卷四...

色量

佛典中,統稱各種物質之單位為色量。色,即色法,乃一切物質之總稱。依據俱舍論卷十二載,色法之極少為極微,七極...

衣缽

梵語 pātra-cīvara,巴利語 patta-cīvara。指三衣及一缽。三衣,指九條衣、七條衣、五...

色境

又作色處、色界。或單稱色。為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眼根所取青黃等質礙之境,稱為色境。...

色蓋

色,色塵;蓋,覆蓋之意。以色、聲等色塵能覆蓋真性,故稱為色蓋。 p2549...

色蘊

梵語 rūpa-skandha,巴利語 rūpa-kkhandha。又作色陰、色受陰。為五蘊之一。色,為變...

艾尼斯魯門

(Ernest Leumann, 1859~1931)瑞士之印度學學者,中央亞細亞語言研究學者。歷任斯特拉...

血盆經

全一卷。全稱大藏正教血盆經。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本經敘述目連尊者至羽州追陽縣時,見許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獄中...

血書

又作血寫。謂以血書寫經文。如梵網經卷下所載(大二四·一○○九上):「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

血脈

指師徒之法門相承,而以人體之血脈相連比喻之,表示不絕之意。故法門相承,又稱血脈相承。師資相傳系譜之圖表,稱...

(一)梵語 sajskāra,巴利語 savkhāra。音譯刪迦羅、僧娑迦羅。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

行不退

指佛道修行之階位中,於行業至不退墮之位。與「念不退」、「位不退」併稱為三不退。又於初地得真唯識觀,舍二乘之...

行五法

指行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天台宗止觀修法有二十五種方便,二十五方便復可分為五科:具五緣、訶五欲、...

行化

乃遊行教化之略稱。謂遍歷各地,教導眾生。仁王般若經卷上菩薩教化品(大八·八二八中):「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

行四依

又作四依住、四依法、四依止法。律典規定出家之人應依如下四法,以長養其生活。(一)糞掃衣(梵 pājsukū...

行布門

次第行布門之略稱。行者,行列;布者,佈置。乃華嚴宗就菩薩進趣至佛果之修行階位所立法門之一。為「圓融門」之對...

行由

修行之因緣由來。如六祖壇經中記載慧能之行歷傳記部分,稱為行由章或行由品。 p2554...

行住坐臥

即四威儀。乃人類生活起居之四種基本動作,引申為日常之生活舉止。佛教為誡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狀,令勿放逸懈怠,...

行佛

又稱行佛威儀。謂修行者須於日常之行住坐臥中,起崇仰畏敬之念,正其儀容舉措,一一方正合宜而心無動亂,以示現佛...

行佛性

乃三佛性之一。指各種有漏、無漏等萬行;蓋以有漏、無漏等萬行,乃成就佛果菩提四智之因,故稱行佛性。又為二佛性...

行均

遼代僧。生卒年、籍貫均不詳。俗姓于。字廣濟。善音韻、文字學。曾收集大藏經中所用之文字二六四三○餘字,加以注...

行事

指行定例之儀式。亦即依一定之軌範,執行儀式法會。又執掌定例事項之職者亦稱行事。有法會行事、會行事等,此與奉...

行具三心

日本佛教用語。為「智具三心」之對稱。三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原出自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中之上上品,...

行果滿位

即佛位。乃修行功德已達圓滿之位。 p2554...

行法

指修行之方法。在密教中與「修法」、「密法」同義。又密教之「四度加行」即為受傳法灌頂前,方便所修之行法,包括...

行法中間立座作法

指密教行者於修法中,因重要事欲離座時之作法。作法集載其作法為結五股印,誦吽字。開心秘決卷七之記載,其作法有...

行狀

乃記述人一生行誼及其籍貫、生卒年月之文字,為文體的一種。又作行狀記、行述、行實、行業、行業記。關於行狀之源...

行者

(一)梵語 yogin。乃指觀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念佛法門者,稱「念佛行...

行思

(?~740)唐代僧。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俗姓劉。幼年出家,就六祖慧能學法,性貞諒。與南嶽懷讓併稱二大...

行染

謂生活行為受染污。對出家之「離染」而言,在家即稱行染。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條(大四八·一一三七中):「...

行為

梵語 karma,巴利語 kamma。意譯為業。業有身、口、意三業,即身體之行、口中之語、心中之思等三者之...

行疫神

即指能導致世間流行疾疫之惡鬼神。據卻溫黃神咒經載,有夢多難鬼、阿佉尼鬼、尼佉屍鬼、阿佉那鬼、波羅尼鬼、阿毗...

行相

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認識作用或所映現之影像狀態。心、心所以各自之性能,遊行於境相之上,又行於所對境之...

行苦

乃三苦之一。行,遷流之義。因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而無剎那常住安穩;見諸法無常,而感逼惱,稱為行苦。(參閱「...

行苦行論師

乃苦行外道之一。彼等認為宿世罪福悉已既定,故主張於現世迅速受苦,求死後得安樂,因而從事苦行。[外道小乘涅槃...

行香

乃施主為僧眾設齋食時,先以香分配予大眾,而行燒香繞塔禮拜之儀式。據賢愚經卷七、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等載,行香...

行海

(一)(1604~1670)明末清初僧。嘉興桐鄉(位於浙江)人,俗姓錢。號大方。十九歲有出塵之志,次年至杭...

行海金山誌略

凡四卷。明末清初僧行海(1609~1683)撰。又稱金山龍游禪寺志略、金山誌略。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行茶

指分配茶水。即寺院中,按一定之法式,在會眾中分配茶水之作法;或亦指大眾共同喫茶。禪林行茶時,有一定之座位(...

行基

(668~749)日本奈良時代僧。號行基菩薩。和泉(大阪府)人。十五歲至藥師寺學唯識、瑜伽。後游化諸國,弘...

行堂

(一)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裝茶水之作務,稱為行堂。從事此項工作者,稱為行堂師、碗頭。 (...

行婆

指信佛修行之老婦。景德傳燈錄卷八浮杯和尚傳(大五一·二六二下):「有凌行婆來禮拜師,師與坐喫茶。」 p25...

行舍

為心所之名。為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識宗十一善心所之一。略稱舍。指遠離惛沈、掉舉之躁動,住於寂靜,而不浮...

行處

指觀行處,即觀心修行之對像。解脫道論卷三分別行處品列舉三十八行處:(一)十一切入,即地、水、火、風、青、黃...

行森

(1614~1677)明末清初臨濟宗僧。博羅(廣東)人,俗姓黎。世稱茆溪行森禪師。其母夢白光入懷而妊,既誕...

行童

行,行者,乃為寺院服雜役者。行童,即指為寺院服雜役之青少年或小沙彌。又稱童行、道者、童侍、僧童。據睽車志載...

行策

(1628~1682)清代僧。江蘇宜興人,俗姓蔣。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與憨山德清有親交。德清示寂後三...

行善

(一)為「止善」之對稱。積極修行善業,是為行善;消極制止惡業,是為止善。如不殺生,止殺生之惡,是為止善;行...

行華

即行道散花之意,係於佛前行道禮拜,配賦散花,稱為行華。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所載,玄奘入屈支國界遇木叉鞠...

行圓

(?~1020)日本平安中期僧。鎮西人。為人不慕權勢,致力於大眾教化。不論寒暑,經常披著鹿皮傳教,時人稱之...

行業

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為。又作作業。 p2562...

行業神

乃指各種特定行業及其從業人員之守護神。隨社會分工制度之發展而產生各種行業神,其緣起多與各行業首創者之神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