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永平清規

凡二卷。又作永平元禪師清規。與玄透即中之永平小清規三卷相對,故亦稱永平大清規。為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以曹洞...

永生

(一)指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之觀點各異,小乘佛教認為涅槃表示灰身滅智或滅盡煩惱之狀態;大乘佛教則具有積極...

永劫

永久劫(梵 kalpa)之略稱。謂無限長之時間。劫,即古代印度表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又作曠劫。兆、載皆表...

永夜

與「長夜」之義同,謂暗夜漫漫而永無天明破曉之時,比喻生死輪回之長久。蓋愚癡眾生流轉於生死暴流而無法解脫,猶...

永奇

(1820~1865)朝鮮僧。湖南古阜人。十四歲入漢陽三角山僧迦寺,從沙門大演出家。後居寶蓋山地藏庵,倣傚...

永明寺

(一)位於洛陽閶闔門外。系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下詔為外國沙門而創立者。殿宇房舍有千餘間,足見其壯麗...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全一卷。略稱唯心訣。宋代僧永明延壽(904~975)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書為永明延壽闡明其唯心思想...

永泰寺

位於河南登封縣太室山西麓。創建於北魏,原名明練寺,唐代為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為尼,更名為永泰寺。寺...

永祚寺

(一)位於浙江杭縣。又稱中峰寺,古稱天竺寺。座落於稽留峰北側,隋開皇年間(581~600)肇建,晚唐為禪僧...

永惺

(1926~)熱河喀左旗人,俗姓劉。法名演霖。年十三,投增福寺常修法師座下出家。民國三十一年(1942),...

永源寺

位於日本滋賀縣神崎郡永源寺町(山腰上)。山號瑞石山。又稱飯高山、山上寺。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派之大本山。康安...

永源寂室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寂室錄、圓應禪師語錄、圓應錄。日本臨濟宗僧寂室元光(1290~1367)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一...

永嘉集

凡一卷。全稱禪宗永嘉集。又稱永嘉禪集、永嘉禪宗集、玄覺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覺(665~713)撰,慶州刺史魏...

永嘉禪宗集註

凡二卷。明代僧無盡傳燈重編並註釋,熹宗天啟二年(1622)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唐慶州刺史魏靜曾編集...

永嘉證道歌

全一卷。又作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證道歌。唐永嘉玄覺(665~713)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玄覺初學天台...

永壽寺

位於山西榆次。據山西通誌所載,本寺創建於後漢建寧元年(168)。然或謂唐代元和十二年(817)自村東地方移...

永寧

(一)(1292~1369)元末明初僧。江蘇南通人,俗姓朱。字一源,諱永寧。世稱虛堂禪師,又號虛幻子。曾參...

永寧寺

(一)位於河南洛陽以東十五公里之處,地當漢魏洛陽故城內。今為廢寺,僅存部分塔基,及燒焦之磚塊、佛像等。北魏...

永福寺

(一)位於浙江杭縣。東晉咸和年間(326~334)沙門慧理創建。唐長慶四年(824),於此寺刻石壁法華經。...

永遠

指永恆。永遠一詞,可分為三種概念:(一)無限之持續性,即時間無限持續者,此乃一般人之時間概念。(二)無時間...

永斷習氣智

指永遠斷除煩惱之智慧。於密教中,即大日如來出生西方金剛利菩薩之智。金剛利菩薩以般若波羅蜜之劍,能滅盡自、他...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

凡三十卷。又作永覺和尚廣錄。明代僧元賢(1578~1657)所譔,為霖道霈重編。清順治十四年(1657)刊...

犯戒五衰

略稱五衰。(一)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釋氏要覽卷上等載,犯戒者有五種衰耗,即:(一)求財不遂。(二)若有所得...

犯重

謂觸犯重罪,即觸犯小乘戒之四重罪或大乘戒之十重罪。四重罪即淫、盜、殺、妄語等四種;十重罪即殺、盜、淫、妄語...

玄一

唐代僧。籍貫不詳,或謂系新羅人。精通法相學,以著述為事。著有無量壽經記二卷、觀無量壽經記一卷、法華經疏八卷...

玄中寺

位於山西交城西北十五公里石壁山之南。為淨土宗主要道場之一。又作玄忠寺。現稱大龍山石壁永寧玄中禪寺。北魏孝文...

玄月

指玄妙之真理。即以當空之皓月比喻清明朗淨之真理。三論大義鈔卷一(大七○·一二○上):「舉此秘指,以示彼玄月...

玄光

新羅國熊州人。自幼穎悟,出家後即有遠遊之志,遂來中國,於陳太建五年(573)登南嶽,謁見慧思,受學法華安樂...

玄旨

指玄妙幽微之旨趣,亦即宗旨之根本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大四五·二五四下):「語設將融,玄旨猶隔。」信心銘...

玄旨歸命壇

日本佛教用語。即以摩多羅神為本尊所修之口傳灌頂。中世紀時,日本天台宗所行口傳祖師心要玄旨之秘法,後與學徒歸...

玄沙三種病人

禪宗公案名。又作玄沙接物利生、玄沙三種病、玄沙三病。為唐末五代玄沙師備禪師(835~908)藉如何接化盲、...

玄沙到縣

禪宗公案名。為唐末五代玄沙師備禪師(835~908)到莆田縣與小塘長老,就「動靜不一不二」之玄境,所作之機...

玄沙師備禪師廣錄

凡三卷。詳稱福州玄沙宗一大師廣錄。又作玄沙廣錄。唐代玄沙師備(835~908)撰,智嚴編。宋神宗元豐三年(...

玄沙聞燕子聲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禪師玄沙師備(835~908)因聽聞燕子之鳴聲而拈提之機緣語句。五燈會元卷七(卍續一三八...

玄宗

乃佛教之通名。意謂玄妙之宗趣。與玄旨同義。注維摩詰經卷一序(大三八·三二七中):「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唯識...

玄門

指玄妙之法門、深奧之妙理。亦為佛法之總稱。又作佛門、空門、真門。三論玄義(大四五·二上):「不二之玄門。」...

玄門無礙十因

華嚴宗立十玄門以闡明法界事事無礙之相,而玄門無礙十因即用以說明諸法何以事事無礙。據華嚴玄談卷六載,以下列十...

玄昉

(?~746)日本法相宗僧。大和(奈良縣)人,姓阿刀。隨龍門寺義淵出家學唯識,於靈龜二年(716),奉敕入...

玄昱

(787~868)新羅僧。朝鮮佛教禪門九山鳳林山派之祖。又稱玄育。俗姓金。憲德王十六年(824)來唐,師事...

玄流

玄,緇之意。謂披著緇衣(黑色法衣)之流派。即指僧侶。止觀輔行傳弘決序(大四六·一四一上):「纘承四世,年將...

玄奘

(602?~664)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

古先印元

(1295~1374)日本臨濟宗僧。又稱古先印原。薩摩(鹿兒島縣)人。出家於圓覺寺。文保二年(1318)渡...

古印度早期佛教藝術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前後)之佛教藝術。今日殘存之遺跡有阿育王之摩崖石刻及石柱之雕刻...

古因明

指因明之集大成者陳那以前之因明。因明在印度發源甚早,據傳為六派哲學中尼夜耶學派(梵 Nyāya)之祖足目(...

古帆未掛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岩頭全禪師接引學人之公案。據五燈會元卷七岩頭章載,有僧問岩頭(卍續一三八·一一七下):...

古佛

對先佛或古德之尊稱。即指古時之佛、過去七佛,或指辟支佛、釋迦、盧舍那佛等,或對有德高僧之尊稱。大日經卷二(...

古典

指佛經或祖師先德之著作。佛教具有遠非其他宗教所能比較之浩瀚聖典,其中大多具有永遠保存之價值;此外,祖師先德...

古拙微笑

英語 archaic smile。指同於埃及、希臘初期之古雕像所呈現具有特殊風格之微笑。如六朝之雲岡石窟,...

古社寺保存法

為日本於明治三十年(1897)所製訂之法律,旨在保護古社寺建築及古物。明治維新掀起西化之風,舊文物不受重視...

古則

即古德所示之語句。於禪宗,舉凡佛祖之言句、古德所垂示之語句、古德悟道之公案、師家相見彼此勘驗之問答等,皆為...

古庭禪師語錄輯略

凡四卷。明代臨濟宗僧古庭善堅撰,陶珽重編,崇禎六年(1633)刊行。內容包括卷一之行腳、法語、說戒、心要、...

古昆

(?~1892)清末僧。江西上饒人。字玉峰,號戀西。十餘歲時出家於普寧寺,閱諸大乘經,在天台山國清寺受具足...

古清涼傳

凡二卷。唐代僧慧祥撰。書成於高宗永隆元年(680)至弘道元年(683)間。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由於華嚴經...

古清規

又作古規。指唐代百丈懷海所編集之各種清規,收錄於百丈清規一書之中;相對者,則成立於宋代禪苑清規以後之清規,...

古尊宿語錄

凡四十八卷。宋代賾藏主(僧挺守賾)集,靈谷寺淨戒重校。今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八冊。內搜羅南嶽懷讓以下,馬祖、百...

古劍妙快

日本臨濟宗僧。古劍為其字,姓氏不詳。早年出家,入夢窗疏石門下,其後渡海至我國,遍游諸山,先後參謁恕中慍、楚...

古德

乃對古昔有德高僧之尊稱。或尊稱古佛。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四下):「先賢古德,碩學高人,博達古今...

古德三篾

禪宗公案名。古德,指唐代禪師馬祖道一與藥山惟儼;篾,即用竹劈成之長薄片,可用以束物或編物。一日,馬祖道一問...

古德火抄

禪宗公案名。謂住於四川巴州魯祖山之寶雲禪師,每有學人前來問法,寶雲即面壁不語,故南泉普願以下之諸古德對此事...

古德禪寺

位於湖北漢口。清光緒三年(1877),隆希和尚開山創建,時稱古德茅篷。光緒三十一年及民國初年均曾擴建,並改...

古德爛杏

禪宗公案名。古德,指宋代洪州白兆山之志圓禪師。一僧問志圓如何是萬行,志圓答(卍續一四八·一二一下):「今年...

古鏡

鏡之功能,能映現一切萬物,無有差別,故禪宗以之比喻佛性。景德傳燈錄卷十六雪峰義存章(大五一·三二八上):「...

古靈揩背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古靈神讚禪師開悟後顯露其機鋒之公案。古靈初於福州大中寺受業,後辭別本師,四處行腳,遇百丈...

右手

印度自古以來,左手系用於如廁等不淨之行為,反之右手則代表神聖之手,多用以觸取清淨之物。於佛教中,隨各時代與...

右班

禪林集會時,大眾於法堂內之左右兩側依序列位,稱為兩班、兩序;位於右側之知事位,即稱右班,或東序。 p161...

右脅

又作右脅臥、右脅師子臥、師子臥、獅子臥。即右脅向下,兩足相疊,以右手為枕,左手伸直,輕放身上之臥法,為比丘...

右旋

又作右回、右繞。即向右回旋。如佛眉間之白毫向右方旋繞,稱為眉間白毫相,為佛三十二相之一。觀無量壽經(大一二...

右道性力派

梵名 Daksinācāra ?ākta。為印度教性力派之一支。系革除左道性力派不純弊風而立之派別。興起於...

右語

即指「道場疏」之文。禪林修法會時,開始與結束所讀誦之啟白文,一般皆先敘以「某州某寺某甲值某事諷某經」等,其...

右膝著地

為印度之敬禮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觸地,使右股在空,又豎左膝於上,使左足跖著於地。又作互跪、胡跪。據釋門...

右繞

梵語 pradaksina,巴利語 padakkhina。音譯作缽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繞。即以右向...

右繞佛塔功德經

全一卷。唐代實叉難陀(652~710)譯。又作繞塔功德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系佛應舍利弗之請,以偈宣...

召罪

又作鉤罪。密教中,行者為摧破無始以來之罪業,須召請諸尊聖者淨除其罪業,稱為召罪。蓋若就法體而言,三業之罪障...

召請

指勸請佛菩薩或召致人眾。又稱請召、迎請。大日經卷七(大一八·四八下):「召請如本教。」密教中,於修法時召請...

召請方便真言

密教表示如來攝召之德之真言。亦為迎請聖眾或各部諸尊降臨修法壇所誦之真言。又作如來鉤、金剛鉤。即:南麼三曼多...

召請童子

梵名 ākarsāya 或 ākarsanī。音譯作阿羯囉灑也、阿迦羅灑尼。又作招請童子、招召童子、鉤召童...

叩髑髏知生處

佛世時,外道耆域叩打髑髏,聞聲即能測知此人所往生之處,乃至此人是男是女、由於何病而命終等生前事蹟。然佛陀以...

司命

指司掌人類命數之神。又作伺命。據佛說三品弟子經、四天王經、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淨度三昧經,及法苑珠林卷八十...

司馬達等

我國南朝梁時人。又作司馬達、司馬達止。於日本繼體天皇十六年(522)至日本弘傳佛法。住於大和(今之奈良)高...

叫喚地獄

為八熱地獄之第四。叫喚,梵語 raurava,巴利語 roruva。又譯作[口*睾]叫地獄、啼哭地獄、號叫...

只得一橛

禪林用語。謂只證得一半之法。橛,原指截斷之小木棒;或豎於門中之短木,作為門戶軌限之用,通常以兩橛為一對,始...

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

禪林用語。謂佛道只許以真智契當之,而不許以世智辯聰會解之。老胡,即指我國禪宗初祖菩提達磨;達磨乃南天竺人,...

只管打坐

又作祇管打坐。指一心專意坐禪,不管其它。即不管坐禪有何意義與條件,但從無所得、無所悟之立場端的實踐坐禪。日...

只贏得眼睛也落地

禪林用語。謂不解佛理、誤說佛法,而遭受眉毛、鬍鬚掉落之報應,更進而連眼珠子都掉落。碧岩錄第八則(大四八·一...

史利伐依斯那伐派

史利伐依斯那伐,梵名 ?rīvaisnava。為印度教毗濕奴派之潘迦拉朵拉派(梵 Pācarātra)之一...

史利那格拉

梵名 ?rīnagara,巴利名 Sirīnagara。古印度迦濕彌羅國(梵 Ka?mīra)首府。有新舊...

史前宗教

指成文歷史出現以前之宗教。實質上屬於原始宗教,但一般專指從考古發掘與典籍所載遠古傳說中之宗教,為研究宗教起...

史曼爾塔派

史曼爾塔,梵名 Smārta。印度教之一派。此派依據之根本要典為聖傳(梵 Smrti),尤其是家庭經(梵 ...

史穆爾弟及聶那克爾弟

梵名 Smrtijānakīrti。十一世紀頃之印度學僧。於阿里王(藏 Mvah-ris)耶薛歐爾(藏 Y...

台宗二百題

凡十五卷。日本天台宗僧智周(1659~1743)撰。收錄天台教義要論二○七題,包括:(一)宗要九十四題,有...

台密

指日本天台宗所傳之密教,以睿山延曆寺、園城寺為中心。因別於空海所傳之東寺密教(東密),故稱台密。日本天台宗...

台衡

台,指天台山之智顗;衡,指南嶽衡山之慧思。慧思為師,智顗為弟子,後人乃順口而併稱二人為台衡,猶如一般習稱之...

(一)梵語 pada。音譯作缽陀、跛陀、缽曇。為俱舍宗七十五法之一,唯識宗百法之一。指詮表事物之義理者。亦...

句身

梵語 padakāya。為唯識宗二十四不相應行之一,俱舍宗十四不相應行之一。句,乃詮表事物之義理者;身,集...

句偈

指佛教中之文句、偈頌。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八上):「一一句偈,如聞而修,入心成觀。」若聞深含法義之一...

句義

梵語 padārtha。謂逐句闡釋其義理,或指語句所言詮之意義,或觀念(句)與觀念之內容所顯示之事物(義)...

句義灌頂

又作真言灌頂。為不空三藏所立五相灌頂之一。據金剛頂義訣載,修行此法時,行者觀想本尊之真言及其義理布列於全部...

句詮差別

謂以「句」詮表其自性上義理之差別。蓋「句」與「名」相對而稱,名(梵 nāma)乃直接詮表諸法之自體者,即每...

句語三昧

指於言語文句發妙悟而通達無礙。三昧,為梵語 samādhi 之音譯,意即一心專注於一處而不散亂,此處指專心...

句輪

密教修法中,行者將本尊之真言逐字觀想布列為圓明之字輪,稱為句輪。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所載,凡行者持誦真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