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四求

(一)指四種欲求:(一)欲愛,即貪愛慾界之五境。(二)色愛,即貪愛色界之禪定。(三)無色愛,即貪愛無色界之...

四求不得

求,推求之義。指菩薩以四種法門推求諸法而不可得,由此乃了知空義。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功德品載,即:(一)名...

四沙門

沙門為出家修道者之通稱。可分為四種:(一)勝道沙門(梵 mārgajina),指道行殊勝者,如佛、獨覺。(...

四取

梵語 catvāry upādānāni,巴利語 cattāri upādānāni。取,即執持、執取之意...

四身

系佛身之四種分類。諸經論中於其名稱、種別等各有說法。(一)據大乘義章卷十九載,即:(一)法身,為真如法性之...

四車家

華嚴家與天台家將法華經譬喻品火宅喻中所列舉之羊、鹿、牛等三車比喻為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而將另一之大白牛...

四事不可久保

據出曜經卷二無常品之二載,有一婦人因喪子而憂惱失意,遂至佛前請示,佛即以四事告之,以闡明事物之不可久保。即...

四事先苦後樂

謂眾生不辭勞苦,修習梵行、經文等四種事,則能證入道果,而得涅槃之樂,以勤苦修行在先,得證道之樂在後,故稱先...

四事行

謂有四種事能令菩薩修得陀羅尼(陀鄰尼)法。陀羅尼,即能總攝一切事物,而不令其忘失之念慧力。據阿難陀目佉尼呵...

四事供養

謂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據無量...

四事法門

指菩薩化導眾生證入正道之四種法門。據大寶積經卷十三載,即:(一)入禪思門,謂菩薩將說法時,先入禪定觀察眾生...

四事勝

謂菩薩乘有四事勝於聲聞、緣覺二乘。據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載,即:(一)根勝,菩薩根性聰利,勝於一切聲聞、緣...

四依

梵語 catvāri pratisaranāni。指四種依止之項目。依,依止、依憑之義。於經論中約分五類,...

四依八正

行四依與八正道之併稱。謂於修習行四依之著糞掃衣、常行乞食等之同時,配合修習正見、正行、正精進等八正道。亦即...

四供養

略稱四供。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中,大日如來自心中流現金剛嬉、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等四菩薩,以供養四方如來,...

四來

從四方而來之意,或指從四方前來之眾人。禪苑清規卷三監院章(卍續一一一·四四五下):「眾僧齋粥,常運勝心,管...

四具足

在佛前常供養香、花、燈明等用具,若由二隻花瓶與火舍(香爐)、燭檯等四器而成,稱為四具足。若系花瓶、燭檯各一...

四卷經

指北涼曇無讖所譯之金光明經,因有四卷,故稱四卷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則系此經之新譯。 p1704...

四味

(一)天台宗所判立五時教中,前四教稱為四味。天台宗將佛陀一代教說判別為華嚴時、鹿苑時(阿含時)、方等時、般...

四夜八晝

一晝夜凡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十二時辰。四夜係指戍、亥、子、丑等四時,八晝則指...

四奉請

法會中,以四句偈文懇請佛菩薩蒞臨法會壇場。即唱誦:奉請十方如來入道場散華樂、奉請釋迦如來入道場散華樂、奉請...

四姓

梵語 catvāro varnāh,巴利語 cattāro vannā。又作西域四姓、四種姓、四姓種、四品...

四孟月

指一年四季中,每季最初之月。即農曆孟春之正月,孟夏之四月,孟秋之七月,孟冬之十月等四個月。敕修百丈清規卷七...

四宗

(一)以佛教教說根本主張之別,而判立四類。 (一)北魏地論宗南道派之祖慧光及北齊大衍寺之曇隱等所立,又作四...

四定

定,即將心專注於一對像,至不散亂之精神作用。(一)指色界天之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四禪定。又作四禪...

四念住

梵語 catvāri smrty-upasthānāni,巴利語 cattāro sati-patthān...

四念珠

念珠,為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四念珠,即謂四種具有不同功德之念珠。...

四性行

指菩薩之四種性質。據佛本行集經卷一載,即:(一)自性行,謂菩薩之自性本來賢良,具足十善,孝順父母,信敬沙門...

四明

(一)指四種吠陀論。吠陀為印度婆羅門教最古之經典,共有四部,以梵文書寫,主要內容為對神之讚歌、祭詞、咒詞等...

四明十義書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禮(960~1028)撰。又稱十義書。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天台大師智顗所譔述之金光明玄...

四明山

浙江鄞縣西南方,天台山北方山麓一帶,總稱為四明山,介於慈溪、鄞、奉化、新昌、嵊、四明、上虞、餘姚等諸縣交界...

四明仁岳異說叢書

凡七卷。宋代繼忠集。又作四明仁岳往覆書。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五冊。本書集錄宋代天台宗之山家、山外兩派初期往覆論...

四明家

指承嗣宋代天台宗第十七祖「四明知禮」教學之門人及學者。又稱山家。為天台宗之正統。(參閱「山家山外」949)...

四明尊者

宋天台宗僧。即知禮法師,以居四明山,弘揚天台正義,為天台宗山家派之中心人物,世人稱之為「四明知禮」,或譽為...

五壇法

密教修法中,設立五大壇,以五大明王為本尊所修之秘法。各壇所奉之本尊,中壇為不動明王,東壇為降三世明王,南壇...

四果

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之四種證果。其階段依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或僅指第四之阿羅漢果。此外,俱...

四板頭

指禪宗在僧堂中所設四板之首位,轉指僧堂內之四位頭首。禪林僧堂中通常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四床,每床各安...

四泥梨經

全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又作四大泥犁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冊。泥梨,即地獄。內容敘說提舍、瞿波離、諦婆達兜、末...

四河

為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阿毗曇毗婆沙卷二等所載,閻浮洲北部之四條大河。又作四大河。...

四波羅夷

梵語 catvārah pārājikā dharmāh,巴利語 cattāro pārājikā dha...

四波羅蜜菩薩

位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大月輪中,大日如來前後左右之四親近菩薩。略稱四波羅蜜。又作四隅四行薩埵。呈現女形,司掌...

四法

(一)指三寶中之法寶。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種,故又稱四法寶。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

四法不得菩提

謂有四事令修行者不能證得佛果菩提。據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載,即:(一)無善友,謂修行者雖有精進之心,然無善...

四法生福

謂有四法令修菩薩行者產生無量福德。據大迦葉問大寶積經卷一載:(一)恆行法施,謂行者當以如來所說之正法,廣為...

四法印

於三法印,再加上一切有為法皆苦之苦法印,稱為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憂檀那(梵 udāna)。乃顯示諸法真...

四法施

指如來為不使眾生起邪見,而施與眾生四種法,令眾生依此四法修行,得證正見。據大寶積經卷一一七載,即:(一)萬...

四法界

即華嚴宗之宇宙觀。又作四種法界、四界。華嚴宗認為全宇宙系統一於一心,若由現象與本體觀察之,則可別為四種層次...

四法界觀

又作四法界觀門。華嚴宗以「一真法界」總賅萬有,欲入此無盡法界,有四種次第:(一)事法界觀,觀眾生色、心等法...

四法集善根

謂有四法令修菩薩行者能廣集一切善根。據大迦葉問大寶積經卷一載:(一)樂住林間,謂行者當遠離塵囂,而住於山林...

四法經

有三種:(一)佛說大乘四法經,一卷,唐代地婆訶羅譯。敘說菩薩所修習之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識、不舍堪忍愛樂、...

四法離魔道

謂有四法能令菩薩遠離邪魔之道。據大迦葉問大寶積經卷一載:(一)不離菩提心,謂菩薩依菩提心修習眾善行,常欲度...

四知

可分三種:(一)指天知、地知、旁人知、自知。據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九載,人起善惡念之際,已有四者知悉,即天、地...

五緣

(一)天台宗分二十五方便為五科,其中之一科具足五種緣,稱為五緣。即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

五德瑞現

釋尊宣說無量壽經時,入大寂定所現之五德瑞相。即:(一)住奇特法,謂佛得超特之法,為世間所無。(二)住佛所住...

五摩字

梵語 pacamakāra。又作五摩事。與性(梵 ?akti)合一,為獲得究竟大樂之媒介之五種象徵物,即酒...

五樂

(一)指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等五樂。即:(一)出家樂,謂世人多業惑、煩惱,若出家辦道,則...

五熱

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曬於烈日下,而於身體四方燃火之苦行。行此苦行之外道,即稱五熱炙身外道。[維摩經義...

五穀

五種穀物。又稱五種穀子。指大麥(梵 yava)、小麥(梵 godhūma)、稻穀(梵 ?āli)、小豆(梵...

五箭

譬喻五欲。又作華箭。謂五欲之魔能破壞種種佛事,如箭之害身。[大智度論卷五] p1197...

五篇

為戒律之大科。又作五犯、五犯聚、五眾罪、五種制。即:波羅夷(梵 pārājika)、僧殘(梵 sajghā...

五德

(一)釋尊說無量壽經,入大寂定,現五德之瑞相。即:(一)住奇特法,(二)住佛所住,(三)住導師行,(四)住...

五論師

翻譯名義集卷二列舉出五位博通論藏,又擅長論議之論師,合稱為五論師。即:(一)阿濕縛窶沙論師,即馬鳴論師。相...

五趣

梵語 paca gatayah,巴利語 paca gatiyo。五種所趣之意。又作五道、五惡趣、五有。有情...

五趣生死輪

梵語 bhava-cakra。又作五道輪、生死輪、十二緣起圖。為顯示眾生在五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五輪

(一)在密教中,指五智輪,即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大具足眾德,圓輪週遍而無缺,故稱五輪。若以眾生肉身之...

五輪三昧

由修禪定所得之五種功德。又作五輪禪。此五法門乃借譬立名,以離下地之亂心,次第轉至無學之極果,故通稱為輪。即...

五輪字

即 (a)、 (va)、 (ra)、 (ha)、 (kha)等五字。此五字依次為地、水、火、風、空等五輪之...

五輪塔

標示地、水、火、風、空五輪之塔。又作五輪、五輪率都婆、五輪塔婆、五解脫輪、法界塔。密教解說地輪、水輪、火輪...

五輪際

指五輪中位置最下之虛空輪。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一上):「如是諸天皆有大池水,蓮華中生,故名水...

五輪觀

又作五智輪、五輪三摩地、五輪成身觀。即真言行者依胎藏界法,於自身之頂、面、胸、臍、膝等五處觀五字五輪。據大...

仁祠

指佛寺,乃因釋迦(梵 ?ākya 或 ?akya)意譯為能仁,故稱佛寺為仁祠。釋門正統卷三(卍續一三○·三...

六大

梵語 sad-dhātu。指六根本原素。又作六界。即地(梵 prthivī)、水(梵 ap)、火(梵 te...

指牽船聲,或出力所發之聲,或驀地尋見失物時所發之聲。禪籍中用於表示禪僧頓然大悟時,不覺發出之一種聲音;意謂...

安心起行作業

略稱心行業。乃淨土門賅括心、行及修相之用語。出自善導之往生禮讚(大四七·四三八下):「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

四金剛

梵語 vajra-catuska,西藏語 rjo-rje behi-po。即空性菩提金剛(梵 ?ūnyat...

四門

(一)指四門遊觀。即釋尊為太子時,曾分別由王城之四方城門出遊,因此了知人生無常而決意出家之故事。 (二)天...

四門塔

位於山東濟南市東南三十餘公里之青龍山南麓,即神通寺遺址東側,為我國現存最古老之石塔。又稱四門石塔。建於隋煬...

四門遊觀

又作四門出遊。略作四門。釋尊為太子時,曾從王城之四方城門出遊,因見老、病、死之苦,而深感人生無常。即:出東...

四陀羅尼

菩薩地持經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將陀羅尼分為法、義、咒術、忍等四種,稱為四陀羅尼。又作四種總持、四總...

四阿含經

指北傳漢譯之四部阿含經典,亦為原始佛教之根本經典。即:雜阿含經(梵 Sajyuktāgama)、中阿含經(...

四阿含暮抄解

凡二卷。印度婆素跋陀阿羅漢撰,苻秦鳩摩羅佛提譯。又稱四阿含暮抄、四阿鋡暮抄經、阿含暮抄解。收於大正藏第二十...

四阿賴耶

指對阿賴耶識之貪著有愛、樂、欣、喜等四異名。攝大乘論本卷上(大三一·一三四上):「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

四信

(一)依大乘起信論之說,指虔信真如及三寶。又作四種信心。即:(一)信根本,謂真如之法為諸佛之師,眾行之本源...

四信五行

為大乘起信論之法相。四信,指虔信真如、佛、法、僧三寶等四者之信心。五行,指施門、戒門、忍門、進門、止觀門等...

四信五品

依天台家之說,佛陀為闡明法華經之功德,曾在分別功德品中,對在世時之弟子明示四信之功德,對在其滅度後之弟子明...

四品法門經

全一卷。宋代法賢譯。又稱法鏡經、甘露鼓經、多界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將法分別為四品,即:界法、處法、...

四品學法經

全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又稱四品學法、四品覺法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敘說受持戒學之上、中、下、外等四品...

四威儀

梵語 catur-vidhā īryā-pathāh,巴利語 cattāro iriyā-pathā。指行...

四度加行

略作加行。密教中,受傳法灌頂之前,依方便所修之行法,稱為四度加行。即:十八道法、金剛界法、胎藏界法與護摩法...

四律五論

四律與五論之併稱。為律宗之重要典籍。據日僧凝然之八宗綱要卷上載,四律,即:(一)屬薩婆多部(有部)之十誦律...

四施

(一)就出家菩薩所行之四種佈施而言,可分: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等四種。[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大明三藏法...

四洲

梵語 catvāro dvīpāh,巴利語 cattāro dīpā。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觀,謂於須彌山四方,...

四相

(一)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之生、住、異、滅等四相。又作四有為、四有為相、四本相。屬心不相應行法。 (一)小乘...

四相約位

謂以生、住、異、滅等四相,配於大乘菩薩之修行階位。據圓覺經略疏卷下二載,生、住、異、滅四相,乃本覺心源於無...

四相違

因明用語。又稱四違、四相違因、四相違過。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十四過之最後四項。即立論過程中,所立之因(理由...

四胎相

俱舍論卷九分別世間品舉出四類人了知胎相之差異,即:(一)轉輪王於宿世曾修廣大之福,其業最勝,然僅知入胎之相...

四苦

梵語 catasro duhkhatāh,巴利語 catasso dukkhatā。有三解:(一)指人間四...

四苑

又稱四園。係指位於忉利天主帝釋天所居之善見城外四方之四庭苑,即:(一)眾車苑,在此苑中,可隨諸天之福力而變...

四衍

衍,梵語 yāna(衍那)音譯之略稱。意譯作「乘」,有運載、運出等意,即謂佛陀之教法如車乘之載物,能普度眾...

四要品

指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二方便品、第十四安樂行品、第十六壽量品、第二十五普門品等四品,以其為法華經之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