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比量

因明用語。為梵語 anumāna-pramāna 之意譯。謂比知之量。為因明三量之一。又作真比量。乃「似比...

比量相違過

因明用語。比量相違,梵語 anumāna-viruddh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宗法九過之一。即所立之宗(命...

比叡山

日本七高山之一。為日本天台宗山門派大本山。北銜比良山,南接滋賀山,屬近江國滋賀郡,跨山城、近江二國。又作日...

比羅婆洛山

梵名 Pīlusāra 之音譯。意譯作象堅山。或謂婆字系裟字之誤。據雲此山之神作象形,故譯作象堅。據大唐西...

毛坊主

日本佛教用語。指日本邊遠無寺亦無僧之地,代僧行佛事之俗人。 p1383...

毛惠秀

南齊佛畫家。陽武(河南)人。與兄惠遠俱從顧愷之學畫,擅繪佛像人物故實等。嘗本於經意,作像一堂,布列佛、菩薩...

毛道

梵語 vālapatha。(一)又作毛端、毛頭。指極小之場所。 (二)指凡夫。又作毛頭。謂凡夫心行不定,猶...

毛頭

(一)即毛道。為凡夫之異稱。又指極小之場所。 (二)禪林中為人剃淨毛髮者之職稱。又作剃頭行者。[禪林象器箋...

毛繩

毛繩縛身,有斷膚截骨之苦;比喻世間利養纏縛於人,斷壞功德本,使人不得解脫。[別譯雜阿含卷七、大智度論卷五]...

水上泡

比喻諸法之無常與變轉。諸法為因緣和合所成,非恆常而不變者,猶如虛而不實,瞬間消失之水上泡。[維摩經觀眾生品...

水大

梵語 ab-dhātu。為構成一切色法的四種要素之一。其性濕,能為物所攝收,故稱為水;其體寬廣,週遍於一切...

水天

梵名 Varuna。音譯作縛嚕拏、縛樓那、婆樓那、伐樓拿。密教十二天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為西方之守護神,...

水天後

梵名 Varunānī。又稱龍王妃。為密教十二天中水天之後。於密教各曼荼羅中,水天與水天後、水天眷屬及妃眷...

水天法

水天之供養法。又作水天供。即密教以水天為本尊,為請雨祈願所修之法。系依陀羅尼集經卷十一所說之水天印咒法、供...

水天眷屬

為密教十二天中水天之眷屬。列位於胎藏曼荼羅外院。於現圖曼荼羅中,西門之南北各有稱為水天者,侍從門南之尊者,...

水月

(一)梵語 udaka-candra。又作水中月。大乘十喻之一,十緣生句之一。水中之月乃月之影現,並無月之...

水月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我國寺院所供奉之觀音塑畫像,作觀水中月影狀。或謂即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之水吉祥菩薩。有各種形...

水火定

水定與火定。於水得自在之禪定,稱為水定;由自身出火之禪定,稱為火定。法苑珠林載有後梁南襄陽景空寺僧法聰入水...

水目山

位於雲南祥雲縣治之南。據大清一統志卷三七八大理府載,水目山繫在雲南縣(祥雲縣)南二十五里處。大明一統志則稱...

水吉祥菩薩

水吉祥,梵名 Daka-?rī。又稱大水吉祥菩薩。為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外列上方(東)第五位之尊。...

水老鶴

又稱水潦鶴、水白鶴、水白鷺。為珍奇難遇之鳥。依毗奈耶雜事卷四十載,有一苾芻於竹林園中說偈(大二四·四○九下...

水災

梵語 ap-sajvartanī。大三災之一。於成、住、壞、空四劫中,壞劫之最末,火、水、風三災次第而起,...

水乳

以水與乳之混合相融,比喻事物之和合相冥。最勝王經卷六(大一六·四二八上):「上下和穆,猶如水乳。」(參閱「...

水定

指修習水觀而得之禪定。即一心觀想水,於水得自在,能隨意使身之內外現為水。(參閱「水觀」1493) p148...

水波

以水、波雖有二名而實為一體,比喻物之不一不異。以靜態而言,名之為水;以動態而言,名之為波。故知水與波,所異...

水沫泡焰

指水沫、水泡、陽焰。水沫與水泡均為虛妄而須臾破滅之物。陽焰乃曠野中飛動之風塵,於日光下視之,如見水,如見野...

水冠

禪家所用之冠。長一尺餘,呈半圓筒形,前額部位附有水字之襞褶,故稱水冠。又因其形似蟬,俗稱蟬帽子,通常以黑布...

水界

(一)四大中水大之別名。水大以濕潤為性,通一切物質濕性之部分,故稱水界。具能攝引物質之用。[中阿含卷四十二...

水梭花

魚之隱語。僧眾禁食酒肉葷腥,故特作隱語呼之。以魚游於水中,往來如梭似花,故有此稱。東坡志林:「僧謂酒為般若...

水淨食

為佛制五種淨食之一。比丘取用由水中漂流而來之食物,不犯戒律,稱為水淨。 p1488...

水瓶

梵語 kundikā。音譯作軍持。又作澡罐。貯水之器具。為比丘隨身攜行十八物之一。可分淨、觸二種,其貯淨水...

水陸會

施餓鬼會之一。又作水陸齋、水陸道場、悲齋會。即施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以救拔諸鬼之法會。據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

水陸齋儀

修水陸齋之儀式或儀文。據事物紀原卷八載,梁武帝蕭衍夢僧教設水陸齋,覺而求其儀,然世無其說,於是自行譔集,於...

水喻真心十義

據宗鏡錄卷七載,眾生真如之心本自清淨,無有垢染,湛然不動,不生亦不滅;猶如水之淨性,本體清淨,澄湛凝寂,故...

水喻菩薩十種善法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六載,菩薩惑業清淨,身心寂靜,能以法水普濟群生,令其善根增長,罪垢蕩除,離生死之熱惱,...

水飯

指澆拌湯水之飯。又作水粥、寒粥。禪林以之供作點心。[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日用] p1492...

水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二。又略稱水想、水觀。行此一觀法時,先作水想,見水之清澄,繼作冰想,以冰之晶瑩剔透...

水煙

本名火珠。又作水圓、珠圓。為置於塔上九輪之頂之火焰形寶珠。俗忌火,故稱水煙。[谷響集卷一] p1491...

水葬

四種葬法之一。又作河葬。印度之葬法有火葬、水葬、土葬、林葬四種,其中,投屍於江流,使之流沈漂散者,稱為水葬...

水塵

微塵之一種,較兔毛塵小七分。能於水中通行無礙,故稱為水塵。 p1492...

水精

梵語 sphatika。音譯頗梨、頗致迦。又作白珠、水晶。增廣本草綱目卷八舉之,以其晶瑩如水,堅硬如玉,故...

水說偈

憍梵波提入於水定而涅槃時所說之偈。據大智度論卷二載,憍梵波提為舍利弗之弟子,住於天上尼利沙樹園,佛陀入滅後...

水輪

梵語 jala-mandala。三輪之一。佛教之宇宙觀中,謂器世界成立之初,由下至上,依次由風、水、金等三...

水輪三昧

五輪三昧之一。乃由修禪定而得之功德。水具有潤漬生長、體性柔軟等二德。修行者於地輪中,若證水輪三昧,即發諸禪...

水器

即灑水器。為密教於護摩之修法或作灌頂法時,盛裝灑水之器物。 p1492...

水罈

密教護摩壇之一種。密教之護摩法本須在七日之中擇地、擇時、掘地、治地,灑香水而加持之,然若於急病或兵亂等災變...

水頭

又作水看。禪林中司掌汲水、燒熱水供大眾盥洗之職稱。禪苑清規卷八(卍續一一一·四六○上):「湯水不足、寒暖失...

水曜

梵名 Budha。七曜之一,九曜之一。又作水星、滴星、水大曜、水精。於密教中,位列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院西方,...

水懺

唐代悟達國師以三昧水洗瘡而濯除累世冤業之懺法。又作水懺法、三昧水懺、慈悲水懺、慈悲水懺法。悟達於過去世為袁...

水觀

(一)十六觀之一。出於觀無量壽經。又作水想觀、水相觀。見冰之映徹之相,而觀想極樂國土之琉璃地,即先觀水之澄...

火一切處

梵語 tejas-krtsnāyatana。又作火遍處、火大遍一切處定。十遍處之一。即觀火大週遍一切處而無...

火天

梵名 Agni,巴利名 Aggi。音譯阿耆尼、阿哦那、惡祁尼。又作火仙、火神、火光尊。為密教十二天之一,八...

火天真言

火天,為八方天之一,十二天之一。據大日經卷二載,火天真言為「南麼三曼多勃馱喃 阿揭娜曳 莎訶」,大日經義釋...

火宅

梵語 ādīptāgāra。比喻迷界眾生所居住之三界。火喻五濁等,宅喻三界。語出法華經七喻中之火宅喻。眾生...

火宅喻

法華七喻之一。法華經卷二譬喻品載,有大長者,財富無量,某日,宅舍起火,長者之諸子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知不覺...

火宅僧

指有家室之僧。據夢餘錄所記,吳中呼道士之有家室者,稱為火居。唐鄭熊番禺雜記卷二載,廣中僧娶妻者,稱火宅僧。...

火血刀

火途、血途、刀途。為三惡道之異名。三惡道,指地獄、畜生、餓鬼。地獄道為猛火所燒之處,稱為火途;畜生道為畜生...

火坑

(一)謂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可畏,猶如火坑。雜阿含經卷四十三(大二·三一四上):「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

火災

梵語 tejah-sajvartanī。大三災之一。於成、住、壞、空四劫中壞劫之最末,火災、水災、風災次第...

火車地獄

車身發火,專為運載罪人至地獄之車,或作為懲罰罪人之工具,稱為火車。以火車迎載並轢殺罪人之地獄,則稱火車地獄...

火吽

密教護摩法之異名。火,指火法,即護摩法。吽(梵 hūj),為淨菩提心之種子,表菩提心實相之智火。以智火燒盡...

火版

禪林中,掛於庫司灶上之板。又作火板、火鈑。炊飯熟,飯頭擊火版三下,火頭即滅灶火。同時,大眾聞擊火版,乃停止...

火狗

於地獄中吐火以懲罰罪人之狗。如楞嚴經卷八所載,若有生前造作惡業者,於臨終時,亡者之神識先見大山自四面逼合而...

火舍

香爐之一種。又作火蛇、化赭。為密教修法壇中燒香器之名。多以銅製,三足,具有蓋。於密教修法中,每以六種供養配...

火客

又作火伴、火佃。禪林中,專司爨火之責者。[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禪林備用清規卷七、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

火界

謂火之自體。界,為持之義。火持其自性,其性為暖,能成熟物。俱舍論卷一(大二九·三中):地水火風,能持自相。...

火界三昧

梵語 agni-dhātu-samādhi。由己身發出火焰之禪定。又作火定、火界定、火光三昧、火焰三昧、火...

火珠

指塔頂飾物。於塔頂九輪之上,置一寶珠形之飾物,其周圍以火焰圖案裝飾之,稱為火珠。(參閱「水煙」1491) ...

火院密縫印

又作金剛炎、金剛火炎、金剛火院界印、密縫印、火印。即以金剛火焰密縫結界所餘空隙之意。此印言所結護之地界,其...

火浣布袈裟

以火浣布製成之袈裟。火浣布,乃以火鼠之毛紡成者,不懼火,垢穢時得投於火中而浣之。據法苑珠林卷三十五載,魏明...

火帳

禪林中,飯頭計算每日用食人數及所食物量之帳簿。又飯頭系負責大眾粥飯之職稱。雪岩祖欽禪師語錄卷二(卍續一二二...

火淨食

為佛制五種淨食之一。即一切瓜果等物,先當以火燒煮,熟而後食之,稱火淨食。[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六、大明三藏...

火祭

(一)梵語 homa。音譯作護摩。原為印度古代所行之火祭祀法,後為佛教所採用,密教尤其重視之,於一般修法中...

火喻菩薩十種善法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六載,菩薩修行,以智慧之火了妄即真,鍛凡成聖,破有執而歸空,照昏迷而為朗;猶如大火,鍛...

火焰印

密教不動尊十四根本印明之第九。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大二一·二下):「次結...

火焰輪止印

密教不動尊十四根本印明之第十。又作制火印、遮火印。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大...

火塗道

三途之一。途者,道之義。即指地獄道。地獄為猛火所燒之處,故稱火塗道。[四解脫經、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

火葬

梵語 agnidagdha。印度四葬之一。又作荼毗(巴 jhāpita,即燃燒之意)。指焚燒遺體,埋其遺骨...

火鈴

在禪林中,教人小心火燭所用之鈴。在瑩山和尚清規卷上日中行事中,有午時、亥時、寅時振火鈴,警告大眾小心火燭之...

火里蓮

火中生蓮華,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薩之妙用,雖受五欲,亦復行禪,於此等相逆之行中尚能出沒自在,變幻莫測,恰如...

火種居士

印度古代對拜火婆羅門之泛稱。如雜阿含經卷五,佛弟子稱毘舍離國之薩遮尼犍子為火種居士,即是其例。 p1500...

火聚

梵語 alātacakra。又作火轉、旋火輪。即點燃木片,將之旋轉,產生輪形。大日經疏卷三(大三九·六○九...

火聚仙

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北方毗沙門天之上方。青龍軌稱之為成就持明仙。此仙身遍火焰,故稱火聚仙。其形像...

火德星君

禳除火災之火神名。五行之中,以南方配於火,將之神格化,而混同對炎帝神農氏之祀拜,原屬道教之信仰。自宋朝以降...

火箭

密教修愛染明王法時置於壇上之箭。其製法有數說,或以蓮莖、蓮花葉為箭,或以櫻木造箭,其上塗朱,或銅製鍍金,或...

火輪印

為密教常用印相之一,即結火焰形表示火輪之印契。略稱火印。火大表示法性之智火,故又稱智火印。又以火輪常呈三角...

火辨

梵名 Citrabhāna。音譯作質呾羅婆拏。印度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與世親同時代,乃四世紀末期之人。善...

火頭

禪林中,司掌點燈之職稱。又作油頭。或謂司掌造飯者亦稱火頭。[禪苑清規卷九、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1501...

火譬

又作火栝譬。顯示菩薩善巧方便之相之譬喻。火[木*忝]即火箸。菩薩誓願度盡無邊眾生而後成佛,然眾生未盡,菩薩...

牛車

梵語 go-ratha。三車之一,四車之一。法華經譬喻品舉出羊、鹿、牛三車及大白牛車,牛車比喻菩薩乘。(參...

爪上土

佛典中對於「數量極少」之譬喻。又作甲上土、甲頭土。即以爪上之土比喻眾生舍三惡身,得受人身,且能修習正道得解...

爪哇

為梵語 Java 之轉訛語。又作闍婆、社婆。我國漢代稱為葉調、耶婆提,唐朝則稱訶陵。系印尼共和國之一島,乃...

爪淨

佛制五種淨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應先以爪甲去其皮殼而後食之。 p1502...

爪塔

塔之一種。佛住世時,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給孤獨長者為供養佛之爪、發所立之塔,為造塔之始。[十誦律卷五十六]...

爪鏡

俗稱圓光法。即塗藥於指上,誦咒而掌上光明如鏡,能現種種相,預卜人之吉凶禍福,乃佛制所禁卜筮法之一。[梵網經...

父六親

三藏法數卷二十七引律典載,佛陀為使比丘避於譏嫌,規定比丘不得使非親之女、非親之比丘尼浣洗故衣,故有父六親、...

父母恩重經

全一卷。版本有數種,敦煌出土本現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敘說父母恩之深重,為報其恩,必於七月十五日行盂蘭...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為基於父母恩重經所作之講經文。父母恩重經乃初唐成於我國之作,有偽經之說。據此而傳者有諸多異本,道教亦有「太...

父城

指迦毗羅城。為釋尊之父淨飯王之城,故稱父城。亦即釋尊之出生地。 p1503...

六著心

六種執著之心。即:貪著心、愛著心、瞋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p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