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六外處

處為生長之義;可長養心、心所。為心、心所之所緣者有六,即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稱為六外處。[...

六正

佛之言說盡離邪妄,故善導在觀經疏散善義中舉出佛所有之言說有六義,即: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日...

六生喻

即以狗、鳥、毒蛇、野干、失收摩羅、獼猴等六種眾生比喻六根。出於雜阿含經卷四十三。俱舍論卷三十稱之為六生喻經...

六甲秘祝

又稱九字法。系由「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等九字所成之咒術。行法時,先唱上述九字,並於空中畫四...

六合釋

(一)梵語 sat-samāsāh。又作六離合釋、六釋。即指解釋梵語複合詞(二語或二語以上之合成語)之六種...

六因

梵語 sad-hetavah。(一)將一切法之因分為六種,即:(一)能作因(梵 kārana-hetu),...

六地藏

指能化導六道眾生之六尊地藏菩薩。六地藏之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然大體而言,皆源於大日經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

六夷

六波羅夷之略稱。大乘之十波羅夷中,除大小乘共說之四波羅夷者。指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戒、...

六好日

禪林在與帝王誕辰之干支相當之日,諷經祝讚,一年中有六個本命好日,稱為六好日。[禪林象器箋報禱門] p126...

六字

(一)六字名號之略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為六字之名號,即如來成正覺之果號。 (二)指六字陀羅尼。凡有四...

六字大明咒

梵語 vidyā-sadaksarī。原為喇嘛教徒所稱唱之觀世音菩薩之心咒,後廣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即指「...

六字文殊菩薩

以「唵縛雞淡納莫」六字為真言之文殊菩薩。又作六字文殊、文殊六字。此菩薩住於滅罪調伏之三昧,其真言有六字,故...

六字名號

又作六字洪名。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南無即禮拜、皈依之義;「南無阿彌陀佛」者,即表皈依阿彌陀佛之義...

六字供

又作六字法、六字護摩。(一)又作六字經法。據六字神咒經、請觀音經以調伏或息災為目的之修法。六字者在六字神咒...

六字河臨法

又作河臨六字法。謂於河中修觀音之六字法。依瞿醯經補闕品(大一八·七七二中):「或於水上密佈淨板,如法泥塗,...

六字陀羅尼

陀羅尼即真言。(一)六字章句陀羅尼之簡稱。為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所說之陀羅尼。此真言不止六字,然...

六字經法

系密教根據六字神咒經、請觀音經,為祈求調伏或息災所行之修法。又稱六字法、六字供、六字神咒、大吉祥六字章句。...

六字釋義

研究闡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意義之論題。唐代善導大師於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中解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義...

六成就

(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種成就。謂諸經之通序「如是我聞」等語有六種成就。即:(一)如是,稱信成就。即指阿難之...

六耳不同謀

指三人無法保全秘密。其義轉為禪家教導弟子之警語,意謂耳食之學,無益於道。景德傳燈錄卷六(大五一·二四八上)...

六舟

譬喻六波羅蜜。波羅蜜(梵 pāramitā),意譯作到彼岸,故以舟喻之。[十住心論卷六] p1262...

六行

(一)至佛果之六行。指六度之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金剛三昧經、性靈集卷...

六行觀

以有漏智次第斷除修惑之際所修厭下欣上之觀法。三界分為九地,比較上地與下地,下地為粗、苦、障,故觀而厭之;上...

六位

為菩薩修行過程之六階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佛地位。舊譯華嚴經說六位,新譯華嚴則另...

六位心所

心所乃從屬於心王而起之心作用,依其性質,可分類為六種。有大、小乘之別。(一)受小乘有部之教系,俱舍家立四十...

六住

(一)指十住位中之第六位正心住。(參閱「十住」430) (二)菩薩修行之階位有六,此六階位之菩薩所證之位均...

六作

即行、住、坐、臥四威儀加上語、默二者。摩訶止觀卷二(大四六·一五下):「若有諸塵,須舍六受,若無財物,須運...

六即

謂與真理相即、成為一體之階段有六。又作六是、六絕、六如。華嚴經謂大乘菩薩之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稱為六即佛。據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卷上載,六即佛即:(一)理即佛,又作理佛,指一切眾...

六妙門

為天台宗所立。妙,指涅槃;入於涅槃之法門有六,故稱六妙門。此處特指六種禪觀,即:(一)數息門,數息(從一至...

六忍

相應於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即:(一)信忍,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悉皆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

六決定

(一)梵語 sad-vidha-niyati-pāta。又作六種決定、六事決定。乃菩薩依修六波羅蜜之力量所...

六足尊

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即大威德明王。又作降閻魔尊。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位於般若菩薩之右,其形像,身青黑色,...

六足論

梵名 Sadpada?āstra。小乘有部宗之六部根本論藏。即:(一)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舍利弗造...

六身

佛身之法、報、應三者各有二身,總為六身。即:(一)理法身,謂本有之理。(二)智法身,謂性德之智。以上二身為...

六事明經意

佛陀具足三達之智,於古往今來無不通曉,其所說經典眾多,以虛空為量,佛智之弘深,以自然無造為本,然佛經中所演...

六重本跡

又作六種本跡。本,謂所依之住處不移動;跡,謂往來之蹤跡出沒多端。為天台宗對本跡二門所立之六種釋義。即:(一...

六味

指苦、醋、甘、辛、咸、淡等六種味。出於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俱舍論卷一等。依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八載:(一)苦...

六和合

謂六根與六塵相合。即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傳心法要卷上] p126...

六和塔

位於浙江省錢塘江邊之月輪山上。其地原有六和寺,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建塔以鎮江潮,故塔從寺名。宋太宗太平...

六和敬

指六種和同愛敬。又作六慰勞法、六可憘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亦即大乘佛教所...

六宗

(一)又作六宗教、耆闍六宗。據華嚴五教章卷一載,南朝之陳代耆闍寺安廩法師立有六宗之判教。即就所詮之理趣,將...

六念

(一)梵語 sad anusmrtayah,巴利語 cha anussati-tthānāni。又作六隨念...

化跡

指教跡。即佛陀教化眾生之遺跡。[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二] p1326...

六波羅蜜

梵語 sad-pāramitā, sat-pāramitā。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

六法

(一)在安樂境地得六種思念。與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處。[摩訶止觀卷六之二](...

六法不異

六法,指舍、無起、無念、離相、無住、無戲論等,此六法隨事之方便而假立名字,其妙理實無分別,故稱六法不異。[...

六法令他歡喜

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所列舉六種令人心生歡喜之法。即:(一)身業行慈,謂於諸賢聖及同修梵行人處,起慈善...

六法戒

梵語 sad dharmāh,巴利語 cha dhammā。又作六法、正學律儀。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

六物

指六種物品。全稱比丘六物。為僧尼不可或缺之生活資具,並為佛制所允許私蓄之物。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羅僧(...

六知事

指禪林六職務。唐代以後,禪林諸大寺掌管僧眾雜事、庶務之主要職務有六種,即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

六空

仁王經卷上說五蘊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諦空、十二因緣空,天台智顗註疏時引大智度論,稱之為六空...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全一卷。又作習定論。印度大乘宗經論部。無著菩薩頌,世親菩薩釋,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據開元釋教...

六垢

又作六垢法、六煩惱垢。能染污心者稱為垢,為煩惱之異名。即指惱、害、恨、諂、誑、憍等六種能染污吾人內心之不淨...

六度果報

行六度所感之果報。六度,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善戒經說行佈施能感富,持戒則感具色...

六度無極

即六波羅蜜。波羅蜜(梵 pāramitā),舊譯作度。以菩薩六度之行法無窮無極之故,又稱度無極。[增一阿含...

六度集經

凡八卷。又作六度無極經、六度無極集、六度集、雜無極經。三國時代吳·康僧會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系集錄佛陀在...

六度滿相

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修行完滿之相。如尸毗王代鴿割肉飼鷹,為佈施之滿相;普明王持不妄語...

六度說意

佛陀講說六波羅蜜,有對治、次第生二義。(一)對治之義:對於善法,有慳法、惡業、恚心、懈怠、亂心、愚癡等六事...

六度譬喻

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華嚴經中譬智慧為母,佈施為乳母,持戒為養母,忍辱為莊...

六染心

謂眾生之心性本來自性清淨而離諸妄染,然因依於不覺而忽起無明,為煩惱所染污,遂有六種染心之相。即:(一)執相...

六派哲學

二世紀頃,出現於印度婆羅門教系中六種哲學學派之總稱。即:(一)彌曼差學派(梵 Mīmājsā),即對吠陀聖...

六界

梵語 sad dhātavah。即萬有生成之基本元素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齊,故稱為界...

六界聚

界,界分之義;聚,聚集之義。謂眾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齊(限量)。據中阿含經卷二十一說處經載,...

六相

指華嚴經、十地經所說萬有事物所具足之六種相。即:(一)總相,即一緣起之法具足多德;如人體具足眼、耳諸根而成...

六相圓融

又作六相緣起。指六相相互圓融而不相礙。與十玄門之說,併稱「十玄六相」,為華嚴宗之重要教義。六相即總相、別相...

化佛

梵語 nirmāna-buddha。(一)又作應化佛、變化佛。佛陀為救度眾生而變現另一種姿態,即稱為變化身...

六家七宗

東晉時代之般若學派別。自漢末迄劉宋時代,般若經流行,東漢支婁迦讖傳譯道行般若經(為印度般若學說傳入中國之始...

六師外道

又作外道六師。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印度(恆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外道,係以佛教立場而言,實為當時反...

六時

(一)指晝夜六時。乃將一晝夜分為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以上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以上為夜三時)...

六時三昧

指晝夜六時勤行之三昧修法,如念佛、懺法等。一心勤行佛事,稱為三昧。 p1283...

六時不斷

每日晝夜六時勤行佛事而不斷絕。晝夜六時,指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 p1283...

六時禮拜

指晝夜六時中禮佛懺悔,消除罪障。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載,當以飲食及種種資具,隨力所辦,供養比丘僧,晝夜六時禮拜...

六時禮讚

指晝夜六時禮讚佛德。淨土信仰者之日課,係於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禮拜讚歎佛德,以及...

六時禮讚偈

全一卷。又作往生禮讚偈、往生禮讚、六時禮讚、禮讚。唐代善導集。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六時即指日沒、初夜、中...

六時懺

指晝夜六時所修行之懺法。如唐代淨土教高僧善導曾作「往生禮讚」之讚文,主張晝夜六時皆須拜佛懺悔。 p1284...

六時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取觀音大悲甚深,於晝夜六時常哀愍護念眾生之意,故稱六時觀音。表觀音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一般...

六根

梵語 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為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

六根互用

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遠離染污而得清淨,則六根一一具有他根之用。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載,如來一根則...

六根功德

於六根清淨位所得之功德。據首楞嚴經卷四載,以三世(過、現、未)涉四方(東西南北),疊成十二之數,又以此十二...

六根食

指六根之所對。即眼根以眠為食,耳根以聲為食,鼻根以香為食,舌根以味為食,身根以細滑為食,意根以法為食。[增...

六根清淨

又作六根淨。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淨無雜,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滿種種功德而清淨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

六根清淨位

又作六根淨位。為天台宗智顗大師所立別教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亦相當於圓教六即位中之相似即位。於此位之菩薩,已...

六根懺悔

指各就六根懺悔。即向諸佛禮拜懺悔自己過罪之際,特各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懺悔罪障。大乘經論之懺悔,其...

六氣

據翻譯名義集卷六載,以觀想之法,經由吾人之六種氣息可治癒疾病。此六種氣息即:吹、呼、嘻、呵、噓、呬。此六氣...

六祖

(一)禪宗六代祖師之統稱,即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或指北宗禪之神秀)。[大藏法數卷三十八] ...

六祖壇經

全一卷。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又稱法寶壇經、壇經。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寶編。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其...

六神病相

謂若多惛惛,為肝中無魂;若多忘失前後,為心中無神;若多恐怖癲病,為肺中無魄;若悲哭,為腎中無志;若多回惑,...

六神通

梵語 sad abhijāh。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

六堅法

為別教菩薩所具六種堅固不壞之法,係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說。(一)信堅,謂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

六情

(一)即六根。舊譯經論多譯六根為六情。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皆具有情識,故稱六情。[增一阿含經卷三...

六欲

(一)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即: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大明三藏法數卷...

六欲天

指欲界之六天。即:(一)四大王天(梵 Cāturmahārājakāyika-deva),又作大王天、四王...

六欲四禪

指欲界之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及色界之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

六現觀

唯識論所立。以有漏無漏之慧,明瞭觀察現前之境,其方法有六種,稱為六現觀。即:(一)思現觀,謂思所成之慧。此...

六眾生

即以狗、鳥、毒蛇、野干、失收摩羅、獼猴等六種眾生,比喻眼、耳等六根。據雜阿含經卷四十三載,佛陀以六眾生比喻...

六粗

又作六粗、六粗相。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系由根本無明而生出三種細微之相(稱為三細),復緣三細中現相之境界而生起...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āh),為佛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之六種無礙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

六通願

指阿彌陀佛四十八弘願中,願其國中之人天皆得六神通之願。即第五宿命智通願、第六天眼智通願、第七天耳智通願、第...

六喻

指六種譬喻。如金剛經謂世間諸法乃是空而無常,而以夢、幻、泡、影、露、電為喻。淨名經則以幻、電、夢、炎、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