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六報

指見報、聞報、嗅報、味報、觸報、思報等六種果報。乃六識造業所招感之惡報,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報。出於大...

六惡

指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等六者。即:(一)惡時,指五濁中之劫濁,即惡眾生、惡見等...

六智

指四諦智、法智、比智。四諦智即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乃了知三界苦、集、滅、道四諦之智。法智乃觀欲界四諦之...

六無為

梵語 sadasajskrta。法相宗對無為法之分類。無為,謂無因緣造作,又無生、住、異、滅之四相;即真理...

六無畏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位別,稱為六無畏。即真言行者於地前三劫所得之利益。無畏,安穩蘇息之義,此六處...

六無減

得道開悟之後,永不退減之六種功德。為般若經所說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六種。即:(一)欲無減,欲度脫眾生之欲心永不...

六窗一猿

六窗譬喻六根,一猿譬喻心識。六識之心與六根之關係,以猿與六窗為喻。為一識外道之說,謂眾生之身中唯有一識,此...

六結

比喻六根。據楞伽經卷五載,佛陀以一寶花巾比喻真性,花巾綰六結,而以六結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表...

六齋日

又作六齋。謂每月清淨持戒之六日。即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

六轉依

轉依,即轉舍下劣之所依而證得勝淨者。法相宗依所得位之別,將轉依分為六種:(一)損力益能轉,即資糧、加行二位...

六識

梵語 sadvijāna。十八界中之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

六識十名

指第六意識之十名。據宗鏡錄卷五十所舉,即:六識、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

六難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種難處。即:(一)佛世難遇,謂諸佛不常出世,眾生懸遠難遇;縱使諸佛出世,若眾生不修...

六觸

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觸,乃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而能使其觸對於境之精神作用;即...

六體

密教將人身份為六部分,稱為六體。即臍以下、臍以上、心以下、心以上、咽以上、頭頂。[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四] ...

六觀法

即別教菩薩之六種觀法。(一)住觀,心會於理為住。謂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故稱為住觀。(二)行觀,行,...

六觀音

指教化六道之六種觀世音菩薩,即大悲、大慈、師子無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遠等。據摩訶止觀卷二載,大悲...

指高僧。據金石要例載,僧之稱公,當稱其名(法號)之第二字,如慧遠法師稱遠公,道生法師則稱生公。 p1314...

公巴饒薩

(952~1035)西藏拉薩東北彭波人(一說朵康人)。移居青海丹底地方(今循化縣)。為西藏佛教後弘期下路弘...

公界

禪林用語。指公共物。原稱井田中央部分之公田。禪苑清規卷一掛搭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下):「新到兩展三禮,如...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之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之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之指示,久之亦成為一種思考之對像,或修...

公驗

指正式驗證,亦指僧侶受戒時,官方所發之公認證明書。例如度緣、戒牒等屬之。[顯戒論緣起卷上、禪林象器箋簿券門...

分手板

即禪堂內之西南床。又作立僧板、汾州板。乃後堂首座分手位之板,故稱分手板。 p1315...

分位

分,指時分;位,指地位。謂於事物或生變化之時分與地位。為顯假立法之詞。如波為水之鼓動分位,故波為假立於水之...

分別

(一)梵語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

分別功德論

梵名 Punya-vibhavga。凡五卷。又作分別功德經、增一阿含經疏。屬印度小乘論部。著者、譯者均不詳...

分別事識

意識之別名。略稱事識。大乘起信論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總稱為意識,能於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境及...

分別事識薰習

為大乘起信論所說淨法薰習中,妄心薰習二義之一。與「意薰習」相對稱。謂凡夫及二乘人等,不覺阿黎耶本識,不知唯...

分別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三。即於因明對論之中,敵者(問難者)為破立者(立論者...

分別起

梵語 parikalpasamutthita。即一切煩惱中,由邪教、邪師、邪思惟等所引起者。為「俱生起」之...

分別智

即分別有為事相之智。在凡夫為虛妄的計度分別之智;在佛為後得之權智。 p1317...

分別智陀羅尼

又作分別知陀羅尼、分別陀羅尼。為大智度論所說三陀羅尼之一。陀羅尼,謂能總持而不忘失之念慧之力。悉知一切眾生...

分別智相應染

為大乘起信論所說六染心之一。相當於六粗中之智相。依境界而起智,能分別世間、出世間之法,故稱分別智。此智與心...

分別瑜伽論

為法相宗所依十一論之一。本頌系彌勒菩薩所說,世親造釋論。又稱攝散歸觀論。本書未傳譯。 p1317...

分別論

巴利名 Vibhavga-ppakarana。略稱毗崩伽(分別)。系由多方面分別解說一切法之作。為錫蘭分別...

分別論者

梵名 Vibhajya-vādin,巴利名 Vibhajja-vādin。音譯毗婆闍婆提、毗婆闍縛地。又作...

分別變

謂由心、心所之作意分別力所產生之對境。為「因緣變」之對稱。八識之中,第八識、前五識及五俱意識等所緣之境,乃...

分身

指分身化現,或指其化身。諸佛、菩薩由於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各處教化眾生;故分身乃是為教化、攝取眾生...

分身舍利

荼毗之遺骨分葬於各地者,稱為分身舍利。又稱碎身舍利。為「全身舍利」之對稱。如佛陀之舍利分葬於八國,阿難之舍...

分身攝化

謂佛菩薩等變化成各種身,依眾生之根機而廣行化導。又作分身遣化。佛為攝取十方有緣之眾生,起大慈悲,以方便示現...

分段三道

即指惑、業、苦等迷界之三道。分段,區別之意,特指顯現於外在上的形貌、壽量等果報之差別相。蓋惑、業、苦等迷界...

分段生死

二種生死之一。指三界眾生之生死。為「變異生死」之對稱。分段,指由於果報之異而有形貌、壽量等之區別。蓋三界眾...

分段同居

分段,為分段生死身之略稱,即吾人之體。蓋「分段」,原指由於果報之異而有形貌、壽量等之區別;吾人之身形壽命皆...

分段身

即分段生死之身。為凡夫輪回於六道,所受各種不同果報之身。亦即壽命有長短、形體有大小等之差別、限度之身。 p...

分段輪回

指三界眾生之生死輪回。分段,指由於果報之異而有形貌、壽量等之區別。三界眾生各以果報之不同,生生世世,各現其...

分座

分半座令坐之意。分座席之半與他人並坐,表示受者與自己有同等之地位。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一載,釋尊分半座與摩訶迦...

分喻

凡譬喻僅藉以比況其法部分之義,而未能顯喻其法之全貌者,稱為分喻。如說面如滿月,係以月之端正一邊而比顯面容豐...

分歲

又稱歲夜。即指除夕夜。謂舊年去、新年來之分界。聯燈會要卷二十七北禪智賢章(卍續一三六·四四七上):「歲夜小...

分齊

指限界、差別。又指有所差別之內容、範圍、程度,或指具有程度差別之階位、身份等。為佛教論書中之常用語匯;其不...

分諸乘

「融本末」之對稱。法藏於華嚴五教章中,以融本末解釋同教一乘之名義,而以分諸乘彰顯同教一乘之法體。所謂同教之...

分證

謂初地以上菩薩次第修行,斷除一部分煩惱而證悟部分之中道。大乘起信論稱之為隨分覺,天台家則稱為分證即。[摩訶...

分證即

天台宗所立圓教菩薩修行階位之一,為六即位中之第五位。又作分真即。即分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四十...

勾當

又作句當。源於我國,後為日本真言宗、天台宗之僧官名。隸屬別當,專掌寺內庶務之職。[文獻通考卷一○九王禮考、...

(一)梵語 sādhya。指教導眾生,使其轉化改變。即普通所謂之教化、勸化(勸入正道)、化導、化益(利益教...

化人

梵語 nirmitaka。指經由神通力所變化顯現之人。如佛、菩薩及鬼畜等,以神通力所化現之人。蓋佛、菩薩、...

化土

梵語 nirmānaksetra。乃佛為初地以前菩薩、二乘及凡夫所方便示現之國土。又作變化土、應化土、方便...

化主

(一)教化之主。即指釋尊。與「能化」、「教主」為同義語。菩薩戒義疏卷上(大四○·五七○下):「一標化主,大...

化他

教化他人。「自行」之對稱。為「利他」之同義語。謂佛菩薩等教化眾生,使之離惡向善。(參閱「自行」2521) ...

化他壽

「自證壽」之對稱。西方無量壽佛之無量壽,可以無限地度化眾生,故稱化他壽。(參閱「自證壽」2536) p13...

化生

梵語 upapāduka,巴利語 upapātika。本無而忽生之意。即無所依托,借業力而出現者。五趣之中...

化地部

梵名 Mahī?āsaka,巴利名 Mahijsāsaka。音譯為彌沙塞部。又稱正地部、教地部、大不可棄部...

化色

佛菩薩為方便教化各類眾生,遂以神通力變作種種之形體,稱為化色。 p1324...

化行

化教與行教之併稱。又稱化制。應眾生之根性能力而教化,令知因果道理與邪正差別之教法,稱為化教,為實踐定、慧之...

巴丹闍梨

梵名 Patajali。為紀元前二世紀之印度文法學者。又譯作槃達闍里、缽頭社攞、巴丹闍梨。著有摩訶巴夏(梵...

化身

梵語 nirmāna-kāya。乃佛為利益地前凡夫等眾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一)二身之一,與法身或真身並...

化法

「化儀」之對稱。謂如來所說法門之教旨。天台宗稱藏、通、別、圓四教為化法四教,譬如藥味,而以化儀譬如藥方。[...

化法四教

天台宗之判教學說。謂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等四種,與化儀四教併稱為天台八教。分言之...

化前

淨土家依善導觀無量壽經疏序分義所載,謂佛陀說觀無量壽經前之諸教法為「化前」。天台宗則謂佛陀說法華經前之諸教...

化城寺

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之九華山。九華山為著名的地藏菩薩之道場,本名九子山,唐代李白為更今名。山有九峰,壁立千仞...

化城喻

法華七喻之一。化城,梵語 rddhi-nagara,指變化之城邑,比喻二乘之涅槃。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有...

化度寺

位於長安(陝西西安)朱雀街義寧坊南門之東。原為隋尚書左僕射齊國公高熲之住宅。開皇三年(583),高熲舍宅為...

化度寺碑

唐碑,即化度寺之僧邕禪師之舍利塔銘。碑建於貞觀五年(631),李百藥譔文,歐陽詢書,書法如直木曲鐵。其碑石...

化宮殿

為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左手之一所持之物。其手稱化宮殿手、宮殿手、寶殿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大二...

化教

指以理為本之教。南山律宗判佛教為化教與制教(又作行教)二大別,故稱化制二教或化行二教。化教意謂應眾生之性質...

化現

指化現形像。即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變化成種種形像,示現於此一世間。(參閱「權化」6891) p1327...

化疏

(一)指勸化本上記明勸化旨趣之疏。為禪林化主於行走勸化時所持者。[禪苑清規卷五] (二)化,火化之義。化疏...

化儀

謂佛陀化導眾生之形式方法。教化眾生之經典內容,稱為化法。化法有如藥味,化儀有如藥材,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方可...

化儀三寶

四種三寶之一。又作化相三寶。大乘以諸佛三身為佛寶,六度等為法寶,十聖為僧寶;小乘以丈六化身為佛寶,四諦十二...

化儀四教

天台宗所立。謂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四種,與化法四教併稱為天台八教;八教與五時即...

化樂天

梵名 Nirmānarati-deva,音譯作尼摩羅天、維那羅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不憍樂天、樂無...

化緣

(一)指教化之因緣。以眾生有受教之因緣,故佛、菩薩即現世說法,待因緣盡,佛、菩薩則入滅。[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化壇

又作涅槃台。即火葬之際,安置遺骸,以供焚燒之台。[敕修百丈清規卷三、禪林象器箋卷一] p1328...

化應身四句

佛為救度眾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變現為佛形者,稱為應身;變現為異形者,稱為化身。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列舉出四種...

天使

指閻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義,以發自自然之業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為天使。正法念處經卷十九舉出老、病、死等三...

午供

(一)指於午前所上之佛供。(參閱「佛供」2631) (二)指僧眾午齋。午齋,即午餐。昔於僧堂里,早餐食用稀...

友情

指慈悲之慈。相當於佛教用語「彌勒」(梵 maitrī)一詞,此語乃由 mitra(友)字變化而來,即俗謂之...

反出生死

七種生死之一。為攝大乘論師所立。謂眾生若發心修行,棄妄歸真,則能反出生死而至涅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一...

反抄

謂反著袈裟,即衣服從前面反翻於右肩上。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大五四·二一五上):「屏私執務,隨意反抄。若對尊...

反俗

指還俗。即謂僧侶還為俗人。大寶積經卷八十八載(大一一·五○七上):「諸比丘言:『(中略)我等不能修得此法,...

反流四位

大乘起信論於始覺之始終,立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等四位,此四位乃反流還滅(反無明生死之流,歸於真如寂...

反照

日懸西山而反照東方,稱為反照。以此譬喻鑒往古之事,又喻窮明自心之本源。仁王經菩薩教化品(大八·八二七下):...

反魂香

又作返魂香。聞此香能返死回生,故有此稱。據漢書東方朔十洲記載,武帝征和三年(90 B.C.)月支國獻反魂香...

壬生狂言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壬生大念佛。系日本京都壬生寺舉行之無言劇。本為正行之念佛(融通念佛),後來於正行之外創立...

梵語 deva-loka。音譯作提婆。與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義。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

天人

又作天眾。即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亦指住於天界或人界之眾生。據經典記載,天人歡喜讚歎佛事,奏天樂,...

天人不動眾

指極樂淨土之大眾。極樂淨土實無天人之存在,然以順應他方世界之故,存天人之名。其大眾實乃一生補處菩薩,為證得...

天人五衰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天人,於壽命將盡時所表現之五種異像。通常分大小二者。大五衰相為:(一)衣服垢穢,謂諸...

天人致敬願

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七願。又稱人天致敬願。即誓願凡聞彌陀之名號即心生歡喜者可得諸天及世人等之尊敬。魏譯無...

天人師

梵語 ?āstā deva-manusyānāj,巴利語 satthā deva-manussānaj。音...

天人散花屍上

指天人散花於其故身。據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載,有一天人,其故身於生時孝順父母,忠信事君,敬奉三尊,復能稟承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