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天愛

梵語 devānāj-priya,巴利語 devānaj piyo。諸天所愛者之意。孔雀王朝時代,為表王者...

天愛帝須王

(247 B.C.~207 B.C.或 307 B.C.~267 B.C.)天愛帝須,巴利名 Devāna...

天業譬喻

梵名 Divyāvadāna。據推定,係編於三世紀初之梵文譬喻故事集。書中引用巴利聖典中之長部(Dīgha...

天聖廣燈錄

凡三十卷。宋代鎮國軍節度使李遵勖(?~1038)編,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五冊。...

天聖釋教總錄

凡三冊。北宋惟淨等編修。內容系錄出東漢至北宋天聖五年(1027)之漢譯經典及我國撰述入藏之佛典。現存之金藏...

天道

六道之一,三善道之一。指住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天人。亦指自然之道、主宰天地之神、日月星辰、太陽等。...

天鼓

指置於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業報生得,不擊而能自出妙音,警醒放逸之天眾,聞者皆生慎惡好善之心。此外...

天鼓雷音佛

天鼓雷音,梵名 Divyadundubhi meghanirghosa。又稱鼓音如來、鼓音佛、鼓音王。密...

天壽國繡帳

日本古物。又稱天壽國曼荼羅。日本推古天皇三十年(622),聖德太子薨後,妃橘大女郎欲觀太子往生天壽國之情狀...

天寧寺

(一)位於江蘇江都縣天寧門外。據江都縣誌所載,寺址原為東晉謝安之別墅。義熙年間,有梵僧佛馱跋陀羅尊者譯華嚴...

天蓋

又稱華蓋、懸蓋。印度由於日射強烈,故使用傘蓋以遮陽,後成為佛像之莊嚴具。其上飾以寶珠、寶網、瓔珞、幡等。形...

天語

指梵語。古代印度婆羅門自謂所用之梵語為梵天之語,故稱天語。[釋迦方誌卷上] p1366...

天慧實徹

(?~1745)清代臨濟宗僧。江蘇興化人,俗姓唐。十九歲出家。天隱圓修下靈鷲誠禪師之法嗣,行腳三十年。清世...

天學初征

全一卷。智旭述。明末,天主教傳入我國,萬曆十年(1582)耶穌會至澳門,以利瑪竇(Matteo Ricci...

天龍

(一)即天龍山。位於山西省太原縣境。以石窟聞名於世。(參閱「天龍山」1368、「石窟」2118) (二)謂...

天龍八部

又稱八部眾。即:天(梵 deva)、龍(梵 nāga)、夜叉(梵 yaksa)、阿修羅(梵 asura)、...

天龍山

位於山西省太原西方,與響堂山同為北齊佛教文化之代表,以石窟聞名於世,稱為天龍山石窟。自北齊文宣帝之佛岩石窟...

天龍寺

(一)位於山西省太原天龍山麓。又稱聖壽寺。建於北齊,其後久經廢絕。至明代乃重興。寺中有隋代塑像數尊,與浮雕...

天龍寺船

又稱天龍船。指日本室町時代,與我國往來交易之商船。日本歷應二年(1339)八月,後醍醐天皇崩,足利尊氏應夢...

天龍夜叉

指諸天、龍神、夜叉。為八部眾中之三者,其中,夜叉乃住於空中或地上,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 p136...

天羅國

天羅,梵名 Devala,音譯提婆羅。乃斑足王之國。據鳩摩羅什所譯仁王經護國品載,斑足王之足有斑駁,其為天...

天識

指吾人之本性、真如。劉禹錫曹溪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能使學者還其天識。」 p1369...

天魔外道

指天魔與外道,為害佛道者。梵網經卷上(大二四·一○○二下):「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天魔波旬

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名為波旬,常嬈亂釋尊之修行。蓋諸佛出世,常有與其同世之魔障難其修行...

天體崇拜

視日、月、星辰諸天體為神靈或神靈之居所而加以崇拜。流行於許多古代宗教中,美索不達米亞宗教與埃及宗教中均有,...

太上靈寶元陽妙經

凡十卷。乃依據佛教大乘經典而成之道教經典。據北周道安所著之二教論載,元陽妙經乃采撮法華經所偽作。然道安時之...

太子三妃

翻譯名義集卷三皇后篇第二十六載,悉達多太子十七歲時,納妃三人,即:(一)瞿夷(梵 Gopī),意為明女,其...

太子瑞應本起經

凡二卷。又作太子本起瑞應經、瑞應本起經、瑞應經。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木經為佛傳中早期成立者,其內...

太山王

又稱泰山王。為冥界十王之第七王。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舉,此王之本地為藥師如來,係決定罪人生處之...

太山府君

梵名 Citragupta。音譯質呾羅笈多,意譯作奉教官。又作泰山府君。我國以之為冥府東嶽泰山之主司神,佛...

太古寺

位於韓國京畿道高陽郡神道面之北漢山城內重興洞。乃高麗末期僧普愚於忠惠王復位二年(1341)所建。其後一度荒...

太平廣記

凡五百卷。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李昉等奉敕撰。所引之書多達三百四十五種。內容記述古傳之神異事蹟與軼聞瑣...

太平樂

唐代之舞樂。又稱五方師子舞。據通典卷一四六載,師子乃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衣,仿師子俯仰...

太平興國寺

(一)位於蔣山(江蘇鐘山)。本寺肇建於六朝,初名道林寺。梁天監(502~519)年中,保志禪師寂於此,武帝...

太玄真一本際經

凡十卷。初唐、中唐之際流行之道教經典。據甄正論卷下載,隋之道士劉進喜改換佛教經典,造五卷本,其後道士李仲卿...

太孤危生

禪林用語。太,甚之義。孤危,孤峰險峻之義。生,係接尾詞。叢林中,每以孤峰之危然不可攀登,比喻機鋒銳利之向上...

太原寺

唐初,於長安、洛陽、太原、荊州、揚州等地置五所太原寺。長安之太原寺,乃咸亨元年(670)則天武后外氏侍中觀...

太能

(1562~1649)朝鮮潭陽(全羅南道)人,俗姓吳。號逍遙。十三歲出家習經律,又從浮休善修受習禪法,後與...

太粗生

禪林用語。又作太粗生。太,甚之義。粗,暴之義。生,係接尾詞。禪林中,每借此語責斥修行未臻圓熟而舉止不慎重者...

太虛

(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張,本名淦森。法名唯心。為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之倡導者。號華子、悲華...

太虛大師全書

凡六十四冊,印順主編。乃民國佛教主要推動者太虛大師之著述全集。內分佛法總學、五乘共學、三乘共學、大乘通學、...

太虛空

謂浩浩宇宙之虛空。又稱頑空、偏空。此虛空湛然常寂,畢竟無為無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滅智之涅槃,而異於大...

太廉纖生

禪林用語。太,甚之義。廉纖,即綿密而微細之義。生,猶言者,係接尾詞。意即師家接化學人之方法,甚為親切而微細...

太歲

(一)凶神。舊曆紀年所用值歲干支之別名。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歲。習慣上只重視十二地支,故太歲每十二年一循...

太賢

唐代法相宗學僧,朝鮮新羅人。號青丘沙門,亦作大賢。壯歲來唐,依西明寺道證學唯識。著作甚多,撰有古跡記等四十...

孔迦寧保

(1092~1158)西藏名 Kun-dgah siv-po。全稱 Sa-skya-pa Kun-dgah...

孔清覺

(1043~1121)白雲宗之創始者。宋代河南登封人。自稱孔子後裔。從汝州龍門山寶應寺海慧出家,遍歷諸方,...

孔雀王朝

古印度王朝。自西元前三一七年至前一八○年頃,計歷一三七年。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

孔雀王雜神咒經

全一卷。又作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大孔雀王雜神咒經、大孔雀王神咒經。東晉帛屍黎蜜多羅重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

孔雀明王

梵名 Mahā-mayūrī-vidyā-rājī。音譯摩訶摩瑜利羅闍。又作孔雀王、佛母孔雀大明王。依大孔...

孔雀明王經

孔雀明王,梵名 Mahāmayūrī-vidyārājī。凡三卷。全名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經。唐代不空譯。又...

孔雀明王經法

密教修法之一。又稱孔雀經法。即為息災、請雨、止雨、消除病惱、安產等,依據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經或孔雀明王儀軌...

孔雀屎

比喻問答乖違,猶如問天而答地。百喻經卷三(大四·五五○下):「有二小兒入河遨戲,於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兒言...

孔雀座

梵語 mayūrāsana。五部座之一。為密教佛母孔雀明王及蓮華部主阿彌陀佛等所坐者。孔雀為瑞鳥,形貌嚴麗...

孔雀經音義

凡三卷。日僧觀靜撰。為唐朝不空所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之註釋書。收於大正藏第六十一冊。全書分成述大意、釋題目、...

少水魚

指棲於少量水中之魚。又作小水魚。譬喻人生之無常迅速。法句經卷上無常品(大四·五五九上)云:「是日已過,命則...

少光天

少光,梵名 Parīttābha,音譯波栗阿婆、波利答、波梨陀。又作光曜天、少梵天、水行天。為色界十八天之...

少在屬無

以數量之少而視之為「無」。又作少是屬無。即從多分上而論大體。如俱舍論卷二十二載,於烏豆堆中置少許綠豆,以少...

少林寺

(一)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之少室山北麓之五乳峰下。少室山乃嵩山之西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一說二十一年)...

少林無孔笛

凡六卷。全稱東陽和尚少林無孔笛。又作東陽和尚語錄。日本臨濟宗僧東陽英朝(1428~1504)撰。收於大正藏...

少室山

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又作季室山、負黍山、御砦山、御塞山。為嵩山之西峰,與太室山相望,然較太室為小,高二七五...

少室六門集

全一卷。又稱小室六門。梁代菩提達磨作,編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集記述禪家要諦,分為心經頌、破相論...

少財鬼

為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所說三類餓鬼之一。彼等僅能獲得微量之食物,故稱少財鬼。又分成針毛、臭毛、癭等三種:(一)...

少康

(?~805)唐代淨土宗僧。為淨土宗第五祖。縉雲(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七歲出家,十五歲受戒於越州嘉祥寺...

少欲知足

指節制物慾。又作喜足少欲、無慾知足。即將慾望減少而知滿足之意。分別言之,於未得之物不起過分之貪慾,稱為少欲...

少淨天

少淨,梵名 Parītta?ubhadeva,音譯作波栗多首婆、波利多首、波栗羞訶。又作約淨天。色界十八天...

少善根

梵語 avaramātraka-ku?alamūla。又作少善。謂薄少之善根。即指念佛以外之各種雜善。依阿...

計量物體長短之用具。又為長度單位。古代印度對尺之製法不詳,但關於長度單位,則有各種規定,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一...

心念

即心識之思念,通常指心識中剎那相續之念頭。又據淨土論(迦才)卷上載,念佛之法通常有二,其一即為心念。心念念...

巴利佛教

指南傳佛教。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傳道師至諸方弘傳正法,最初於錫蘭宏揚分別上座部,其後又傳播至緬甸、暹羅、爪哇...

巴利律藏

巴利名 Vinaya-pitaka。系以巴利語記載錫蘭分別上座部所傳之律藏,屬巴利三藏之一。佛陀所製定有關...

巴利聖典協會

(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稱 P.T.S.)成立於一八八一年,專門刊行南傅佛教巴利語...

巴利語

巴利語 pāli-bhāsā。為南方佛教聖典及其註疏之用語。屬印歐語系,係印度中期亞利安語中,初期地方語(...

巴里島

(Bali Island)又稱婆利、婆里。位於爪哇島東方,隔巴里海峽。島上寺院數量極多,故稱千寺島(the...

巴格赫

梵名 Bāgh。印度印多爾市(Indore)西南方文底耶山脈(Vindhya)之南斜面,沿著那巴達河(Na...

巴陵三轉語

禪宗公案名。又作巴陵三句。指岳州巴陵顥鑒禪師用以提撕學人,令彼等轉迷開悟之三句話。即「銀碗里盛雪」、「珊瑚...

巴陵吹毛劍

禪宗公案名。又作吹毛劍。巴陵顥鑒三轉語之一。碧岩錄第一○○則(大四八·二二三中):「僧問巴陵:『如何是吹毛...

巴傑士

(Burgess, James; 1832~1917)研究古印度之英國學者。初學建築,一八五五年渡海至印度...

巴達卡

(Bhandarkar, Sir Ramkrishna Gopal; 1837~1925)印度之東方學者,...

巴赫特

(Bharhut)為位於中印度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南二百公里處之佛教遺跡。即紀元前一八四至一七...

巴鼻

禪林用語。又作把鼻、巴臂、把臂。巴即把,鼻指牛鼻。即穿繩於牛鼻,以牽制之。其後轉為可把持之處,猶言根據、把...

巴濕伐那陀

梵名 Pār?vanātha。傳為耆那教第二十三祖。娶阿逾陀國公主波羅婆波底(梵 Pra-bhābatī)...

巴羅大祭

為不丹佛教每年最重要之節慶。巴羅(Paro),乃不丹之第二大都市,為王室之夏宮,位於山谷中,其中有已具四百...

梵語 māyā。指假相。一切事象皆無實體性,唯現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則謂幻有。所顯現之如幻現象,猶...

幻化

(一)謂幻術師變化所現無實體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說諸法皆由因緣假和合而生,空無實性,是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

幻化宗

東晉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之一。吉藏於中論疏中謂此係道壹所立。此宗說世諦諸法皆同幻化,然心神不空。中論疏記卷三末...

幻住庵清規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乃就叢林日用須知製定,自成天目一家之規矩,於延祐四年(131...

幻門

幻化之法門。據法華玄義釋簽卷四之一(科本)所載,菩薩以幻化之法門破除眾生之幻惑,以幻大悲利益幻含識,自他功...

幻垢

有情眾生之身心為六大假和合而成,無實如幻,有漏而不淨,故稱幻垢。圓覺經(大一七·九一四下):「善男子!當知...

幻相

指如幻而無實體之假相。以佛教立場而言,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由因緣離散而滅,本身並無實體,其因緣和合之際,...

幻師

梵語 māyā-kāra。又作幻士、幻人、幻術師。即行幻術之人,能於無實體者變化而現之。經論中多用之為譬喻...

引正太子

引正王之子。引正王,梵名 Sātavāhana,音譯娑多婆訶,係古代中印度憍薩羅國之主,歸依龍樹,從習藥術...

引因

「生因」之對稱。生近果與正果之因,稱為生因;引遠果與殘果之因,稱為引因。就內種而言,以現在之種子生現在之身...

引果

「滿果」之對稱。眾生之果報有總別之分,凡果報之主要成分,稱為引果;果報之局部,則稱為滿果。例如第八識為引果...

引座

指引導陞座。禪林中,新來者將陞座說法時,先立於一旁,由住持引請之,並介紹予大眾。如他寺住持虛席,請本寺之西...

引接

引導接取。又作引攝。其義有三:(一)指佛力攝取救濟眾生,令生佛國。 (二)又作迎接。謂佛菩薩來迎,引導佛子...

引票

日本黃檗宗授戒時表三師七證等十僧座位之名票。票用紅紙,長二尺餘,寬五寸。如三師之引票上書「第一(或二、三)...

引飯大師

指淨槌。即僧家將進食時,所鳴之槌。據清異錄釋族引飯大師條所載,淨槌由維那掌之,叢林視為引飯大師。 p139...

引業

牽引五趣四生等果之業。又作引因、牽引業、總報業。為「滿業」之對稱。即感有情總報果體之強勝業。大小乘解其名義...

引牒

密教十二口傳之一。牒者,轉記之義。即先作解釋,後引經文以合之。(參閱「十二口傳」331) p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