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三慧

梵語 tisrah prajāh。指聞思修三慧。即簡擇事理之三種精神作用。即:(一)聞慧(梵 ?rutam...

三慧經

全一卷。譯者佚名。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集錄經論中種種因緣、法義而成,凡六十餘條,可作佛教徒修養之指南。梁武...

三摩地

梵語 samādhi,巴利語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

三摩地法

乃總稱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統稱其法為三摩地法。又為凝想五相成身、三密秘觀,以通達三...

三摩波多法

密教護摩修法之一種。即於一座護摩之終,祈念究竟成就之法。全稱三摩波多護摩法、成就護摩法。又作終法。三摩波多...

三摩呾吒國

三摩呾吒,梵名 Samatata。東印度之古國名。據大唐西域記卷十載,此國週三千餘里,濱海地濕,都城二十餘...

三摩呬多

梵語 samāhita,巴利語同。意譯等引、勝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又由前加行等所引發的定之分...

三摩耶

梵語 samaya 之音譯。又作三昧耶、縒麼野、娑摩耶。意譯時、眾會、一致、規則、教理。一般多作「時」、「...

三摩耶道

總稱密教之法。三摩耶,乃平等之義,密教以三密平等之法為其根本義理,故總稱其法為三摩耶道。(參閱「三摩耶」6...

三摩若

舊譯作「總相」,新譯作「有」。為勝論學派所說六句義之第四句義。百論疏卷上之中(大四二·二四六下):「四者三...

下缽

(一)依照缽盂容量之大小,有上缽(巴 ukkattha-patta)、中缽(巴 majjhima-patt...

三樂

(一)指外、內、法樂等三樂,乃依往生論註卷下所立。即:(一)外樂,為五識(眼、耳、鼻、舌、身)緣五境(色、...

三熱

又作三患。為長阿含經卷十八所舉龍之三種苦惱。即:(一)熱風熱砂等燒皮肉骨髓之苦惱,(二)惡風奪居處飾衣之苦...

三緣

又作攝取三緣。乃指親緣、近緣、增上緣,即念佛之行者被阿彌陀佛光明所攝之緣由,共有三種。此語系出自善導之觀經...

三請

指三次請佛說法。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大九·四二中):「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

三論

指龍樹之中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及提婆之百論二卷。此三部論書為三論宗所依用之要典,皆為鳩摩羅什所譯。(一)...

三論玄疏文義要

凡十卷。日僧珍海撰。今收於大正藏第七十冊。就吉藏三十餘種著作中,摘錄三論宗義之綱要,加以通釋、編集而成。全...

三論玄義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概述三論宗所依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三書之大義,乃三論宗最簡...

三論宗

又作空宗、無相宗、中觀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

三論祖師傳集

凡三卷。譔者不詳。乃集錄中、印三論宗列祖之傳記。上卷收錄釋迦、文殊、馬鳴、龍樹、提婆、羅睺羅、須利耶蘇摩等...

三賤

即指刀賤、衣賤、色賤。為對治貪著之心,僧侶縫製袈裟時,(一)需用普通之布割裁,稱為刀賤。(二)故意以針縫刺...

三賢

指修善根以制伏煩惱,使心調和之三種修行階位。可分小乘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和大乘之十住、十行、十回向...

三輩

指無量壽經所說往生彌陀淨土之上輩、中輩、下輩三類眾生。(一)上輩,乃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

三輩事佛

據分別經載,奉事佛有真假,故分別為三類:(一)魔弟子事佛,謂魔弟子雖受佛戒,心樂邪業,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惡...

三輪

(一)構成器世界之風、水、金等三種輪圍。(一)風輪(梵 vāyu-mandala),又作風界。器世界成立之...

三輪身

指自性、正法、教令三種輪身。又作三種輪身、三輪。即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分為從果向因、從因至果等二種次第;於從...

三輪相

指施者、受者與施物三者。三輪之相存於意中,稱為有相之三輪。滅此三輪,住於無心而行施,則為三輪清淨之檀波羅蜜...

三輪教

教判名。(一)指梁·真諦依金光明經而立之三輪教,即:(一)轉法輪,佛成道後,於七年中轉小乘四諦之法輪。(二...

三輪體空

佈施之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一)施空,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

三餘

又作三種餘。餘,殘餘、殘留之意。謂聲聞、緣覺二乘之人雖已入於無餘涅槃,然仍有煩惱、業、果報等三種之殘餘。(...

三壇大戒

我國特有之授戒儀式,分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三階段。初壇授沙彌、沙彌尼戒,二壇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壇...

三學

(一)梵語 tisrah ?iksāh,巴利語 tisso sikkhā。乃學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學。...

三縛

指三種繫縛,縛,煩惱之別名。蓋貪瞋癡三不善根,係縛眾生,令其不自在,故稱為縛。即:(一)貪縛(梵 rāga...

三諦

指三種真理。據天台宗,諸法實相之真理分為空、假、中三諦。此係據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與仁王般若經卷上二諦...

三諦相即

指天台圓教之空、假、中三諦圓融不二,以別於別教三諦之隔歷。[摩訶止觀卷三上](參閱「三諦」684) p68...

三隨眠

又作三使。隨眠,梵語 anu?aya,意即煩惱。菩薩於十地之中所斷除之煩惱,隨其粗細,可分為三種,即:(一...

三隨煩惱

謂昏煩惱亂之法,長時隨逐不舍,故稱隨煩惱。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十四舉出三種隨煩惱,即:(一)小隨煩惱,指...

三默堂

指須嚴守緘默之三所堂,即:浴室、僧堂、西淨(廁處)三處。(一)在浴室之內,不得漫言,故佛訂定二種洗浴之儀式...

三應供養

指三種宜供養者,即:(一)如來應供養,此因如來乃自利利他圓滿而為世之最尊者。(二)阿羅漢應供養,因阿羅漢已...

三檀

指三佈施。又稱三施。檀,檀那之略稱,為佈施之意。據大智度論卷十四載,即:(一)財施,又作資生施。謂持戒自檢...

三禪天

指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天。又作第三靜慮、第三禪。因離第二禪之喜,更生靜妙之樂,故又稱離喜妙樂地。其為僅有之意...

三聲

梵語 livga。乃用以區別梵語文法上,名詞、代名詞、形容詞之屬性,又稱三性。一為男聲(梵 pujl-li...

三舉

指比丘違犯不見、不懺悔、惡見不舍等三罪,犯此三罪者,則宜行羯磨法,以舉其罪,棄彼等於眾人之外,稱為三舉。即...

三齋

(一)指牧牛齋等三齋,即:(一)牧牛齋(梵 gopālaka-uposatha),譬如牧牛人求善水草,供其...

三斷

斷,乃斷縛離系而得證之義。三斷指:(一)(一)見所斷(梵 dar?ana-heya),即於見道之位所斷之法...

三歸依

梵語 tri-?arana-gamana,巴利語 ti-saranagamana。又作三皈依、三歸、三自歸...

三禮

又作三拜。(一)三寶禮之略稱。又作三敬禮。合掌恭敬禮拜佛法僧三寶。舊華嚴經卷六淨行品、往生淨土懺願儀均載有...

三藏

梵語 trīni pitakāni,巴利語 tīni pitakāni。又作三法藏。藏,梵語 pitaka...

三藏法師

梵語 tripitakācārya。指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又作三藏聖師、三藏比丘。略稱三藏。印度早已...

三藏教

(一)為佛陀一生教法之總稱。 (二)指小乘教法。亦為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一。佛陀入滅之年,大迦葉等結集經、...

三藏詮三學

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三學即戒學、定學、慧學。三藏具說三學之事理,故稱三藏詮三學。大毗婆沙論卷一、大乘起...

三藐三佛陀

梵語 samyak-sajbuddha,巴利語 sammā-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沒馱、三耶三佛、...

三覆八校

三,指正、五、九月等各月之一日;八,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王日。謂諸天帝釋之...

三轉十二行相

梵語 tri-parivarta-dvāda?ākāra-dharma-cakra-pravartana。...

三轉法輪

(一)即三分釋尊之教說為根本法輪、枝末法輪、攝末歸本法輪。乃三論宗吉藏所立之判教名稱。略稱三法輪、三輪。(...

三轉法輪經

梵名 Dharmacakrasūtra。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佛陀成道之初,於鹿野苑為憍陳...

三轉讀文

即空轉、假轉、中轉。又作十如三轉。法華經方便品有「十如是」之文(大九·五下):「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

三雜染

染污真性,即稱雜染。雜染有如下三種,即:(一)煩惱雜染,又作惑雜染。指身見、邊見及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能染污真...

三獸渡河

以兔、馬、像三獸之渡河比喻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蓋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五年,然因聽聞教法之人根機深淺不同,乃以方...

三識

(一)類別八識為三種,是為三識。此係四卷楞伽經卷一所說。(一)真識,指自性清淨真淨之識,即淨分之第八阿賴耶...

三識緣境廣狹

據宗鏡錄卷三十六及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載,第八、第七、第六等三識所緣之境有廣狹之不同,即:(一)第八識緣境最...

三關

指三問題或三語。(一)楞嚴三關:謂宋代天台名德慈雲遵式所問有關楞嚴經之三問題。慈雲法師遵式居天竺寺(寺在浙...

三類境

(一)又稱三類、三境。乃法相宗之教義。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為三種。即:(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

三願

指三種誓願。(一)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總分為三類,即:(一)攝淨土願,又作攝土願、求佛土願,乃有關莊嚴淨土者...

三願的證

又作的取三願。意謂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十一、二十二等三願,以之闡明往生淨土之因(五念門)與果(五...

三寶

梵語 tri-ratna 或 ratna-traya,巴利語 ti-ratana 或 ratanattay...

三寶六義

據諸經要集卷一載,三寶有希有、離垢、勢力、莊嚴、最勝、不改等六義。(一)希有義,謂薄福眾生,百千萬世不能值...

三寶印

指刻有「佛法僧寶」四字之印,意在祈禱三寶之加護。為日本禪宗寺院所用。形狀或方或菱或圓,字體亦不限於篆、隸、...

三寶物

指屬於佛、法、僧三寶之物。即:(一)佛物,如佛像、殿堂、香華、佛衣、幡蓋之類,凡屬佛之信施物,皆不得移作他...

三寶章

又作三寶標、三寶、三叉、三鈷。用以象徵佛法僧三寶之圖像、標幟等。印度阿育王時代即已盛行,今山琦塔(Sanc...

三寶鳥

又稱佛法僧鳥。以其鳴聲似「佛法僧」之音,故有此名。其形似鵯鳥,而較肥大。身為濃綠色,翼及尾為青、紫色,嘴短...

三寶禮

又作三敬禮、三禮。乃禮拜佛、法、僧三寶之意。禮文種類甚多,如今寺院通行之佛門必備課誦本所載者原出於舊華嚴經...

三寶繪詞

凡三卷。又稱三寶繪。日本永觀二年(984)源為憲撰。系作者為冷泉天皇皇女尊子內親王之進入佛門而著之佛教故事...

三懺

懺即懺摩,意為悔過。據天台四教儀集註載,懺摩有三種,即:(一)作法懺,謂身禮拜、口稱唱、意思惟,三業依法披...

三蘊

小乘化地部將萬法分成三種,稱為三蘊。即:(一)一念蘊,指剎那生滅之法。(二)一期蘊,指人自生至死間相續之法...

三覺

(一)指三種惡覺。又作三不善覺、三惡覺、三界。乃凡夫所具三種障礙禪定之惡覺。即:(一)欲覺,又作貪覺,對世...

三權一實

指天台宗之化法四教。四教之中,藏、通、別教三種系權施未了之教,故稱為三權;對此而言,圓教為真實了義之教,故...

三變土田

意謂三變穢土為淨土。又作三變土淨、三變土。釋迦如來於靈鷲山講說法華經寶塔品時,為供養多寶塔,故集合十方分身...

三驗

入於定中,若有佛菩薩等之像顯現時,驗定其邪正之法有三,即:(一)以定研磨,定中境相已發,而難知其邪正時,當...

三觀

指三種觀法。(一)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此係諸家所說三觀中最為普通之一說。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門,為教義...

下口食

四邪命食之一。下口,巴利語 adhomukha,本指臉部低下之意,故「下口食」引申為出家人不托乞食而自耕...

下生

謂菩薩自天上界降生於下界。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大三·六二三下):「爾時菩薩語天子言:『(中略)我應下生閻浮...

下劣轉

六種轉位之第五。指聲聞、緣覺二乘之證悟。下劣一詞,係相對於大乘而言;轉者,轉染得淨、轉迷得悟。林間錄卷下(...

下地

梵語 adhara-svabhūmi。(一)三界分九地,境界優者為上地,劣者為下地。 (二)菩薩十地之位,...

下地粗苦障

又作下地粗苦障。乃「上地靜妙離」之對稱。屬無間道之三行相。指行者在三界九地,以有漏智斷修惑時,厭下地欣上地...

下肩

指鄰接自己座位之次席。又作肩下、肩次。反之,鄰接自己座位之上席,稱為肩上(或上肩)。禪苑清規卷一赴粥飯(卍...

下品戒

三種受戒之一。佛入滅後,無授戒法師時,自於菩薩尊前自誓受戒,稱為下品戒。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二四·一○二...

下炬

又稱下火。葬儀時,導師秉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傳始於黃檗希運於母溺死時,秉炬夜照,唱偈引導之。敕修百丈清規...

下風

即一般所說之放屁。佛制戒律之僧眾威儀法中,亦制有下風事法。昔時佛陀住於舍衛城,有不守律儀、多行惡事之六惡比...

下乘

(一)指聲聞藏。為世親菩薩所說。[攝大乘論釋卷一] (二)又作下馬。乘者下所乘之物以表敬意。佛世時,頻婆娑...

下眾

指下七眾。即沙彌、沙彌尼、學法女、出家男、出家女、優婆塞、優婆夷。若另加大僧、大尼,則合成九眾。 p713...

下棒

禪林用語。在禪家,師徒機鋒問答時,師父棒打弟子或參學者稱為下棒。系師家基於慈悲之願,而以氣勢激勵弟子之接化...

下間

指寺堂僧房中之下等房間。面對堂宇,己身之左方為下間。法堂、方丈之西,僧堂之南,庫司之北,皆為下間。[敕修百...

下塵

指惡道等下界之塵境。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五上):「生身不徒委於下塵。」 p713...

下語

禪林用語。其意有三:(一)針對禪宗公案或古則發抒己見。(二)師父對弟子開示之法語。(三)對經論之短評;義與...

下轉

(一)又稱下轉門,與「流轉」同義。指本覺為化他而向下;此係從果至因之義。又謂眾生之真如淨法無力,為雜染所薰...

下臘

又作淺臘、下臘。與「上臘」對稱。指僧尼出家受戒後,其年數較少而居下位者。(參閱「法臘」3431) p713...

下嚫

指將佈施之物供於佛前。下,意為安下、安奉;[貝*親],為梵語 daksīnā(達[貝*親])之略稱。所施為...

丈六像

又作丈六佛、一丈六像、等身像。即與佛身等高之雕像或畫像。據諸經所載,佛世之時,凡人之身長約八尺,佛陀倍之,...

丈夫

梵語 purusa。音譯補盧沙、富樓沙、浮溜沙、布路沙。又譯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諸根圓具之男子。止觀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