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十善菩薩

指天台圓教十信位之菩薩。階位相當於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位。此類菩薩了知斷惑之十信,信信皆通,具足...

十善業道經

全一卷。唐代實叉難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系佛在龍宮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內容為有關十善業之功德。經載,永離...

十進九退

喻佛道難行,十人進修中,有九人會退墮。五秘密軌(大二○·五三五中):「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

十想

乃指十思想或十種觀想。即:(一)無常想,觀一切有為法皆新新生滅,無常變壞。(二)苦想,觀一切有為法無常,常...

十歲減劫

十歲為減劫人壽之極短,故有十歲減劫之稱。住劫二十中劫之中,最初第一劫為減劫,減劫乃人壽從無量歲減至十歲之期...

十萬白龍

西藏名 Klu-hbum-dkar-po。凡二卷。全稱神聖十萬白龍大寶不可思議大乘經典。乃西藏棒教白棒派之...

十萬歌集

西藏名 Mgur-hbum。全稱 Rjebtsun mi-la-ras-pahi rnam-thar rg...

十萬億土

全稱十萬億佛土。指從此娑婆世界至西方極樂世界間,佛國土之數目。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六下):「從是西方過十...

十聖

指在十地位之菩薩,乃對三賢而稱為十聖。仁王般若經合疏卷中謂,三賢即地前之三十心,十聖即十地之菩薩。以十地之...

十聖處

乃小乘行人所修之十種法。此十法能生聖者,又為聖者所依,故稱聖處。即:(一)斷五法,指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

十號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雖稱十號,然一般皆列舉十一號,即:(一)如來(梵 ...

十解脫

十種解脫之意。(一)菩薩離繫縛之相有十種之別。即:(一)煩惱解脫,(二)邪見解脫,(三)熾然解脫,(四)陰...

十誠證

意指十方如來誠證阿彌陀佛之本願。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一二·三五一上):「舍利子!由此經中稱揚讚歎無量壽佛極...

十道

出自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六。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等...

十過

(一)食肉有十過,即:(一)一切眾生皆是六親眷屬,今所食之肉無非親者。(二)眾生聞食肉者之氣,悉皆驚怖逃走...

十遍處

梵語 da?akrtsnāyatanāni。又作十一切入、十一切處、十遍入、十遍處定。即依勝解作意,觀色等...

十境

為天台宗十乘觀法所觀之境。又作止觀十境、十種觀境。即:(一)陰界入境,又作陰入界境、陰入境、陰妄境。即以五...

十夢

(一)波斯匿王所夢之十事,詳見於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一。(一)夢見三釜羅(瓶),兩邊釜滿,中釜空,兩邊釜沸氣相...

十對

華嚴宗三祖法藏以華嚴義海宏深、浩瀚無涯,故於所著華嚴經旨歸中,將一部華嚴經教法之「事法界」歸納為相對之十種...

十疑論

全一卷。隋代智顗述。全稱淨土十疑論、阿彌陀十疑論、天台十疑論、西方十疑。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系就彌陀...

十種三法

乃天台宗之說。即指三道(惑、業、苦)、三識(庵摩羅識、阿梨耶識、阿陀那識)、三佛性(正因、了因、緣因)、三...

十種大乘論

隋代僧僧粲著。文帝開皇年間,僧粲曾於總化寺大開講肆,接化學眾,後於開皇十七年(597)受任命為「二十五眾」...

十種不思議法

(一)指佛有十種不可思議法。乃出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七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一(大一一·七九五上):「爾時佛告...

十種不淨

出自說法明眼論卷上。即:(一)身不淨,指身在生死之污泥中,故稱不淨。(二)口不淨,口說煩惱戲論之雜言,故說...

十種化不失時

謂佛應眾生之機而有十種不失時宜之教化。即:(一)成等正覺化不失時,指如來出現世間,既成佛道,隨機應感,適彼...

十種方便

指修菩薩行者之十種善巧方便,此說出自舊華嚴經卷四十離世間品。新華嚴經卷五十六稱為十種勤修。即:(一)佈施方...

十種如來藏

系釋摩訶衍論卷二根據大乘起信論所說之如來藏所別立之十種。(一)大總持如來藏,此藏總攝一切諸藏,無所不通,圓...

十種有依行輪

有依行,為有可憑依之行業;輪,為摧破之義,謂眾生依此行業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十種行業為:(一)...

十種行

又作坐禪人十種行。據解脫道論卷四行門品載,十種行即:(一)令觀處明淨,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先須調適飲食,不...

十種衣

指比丘眾能著用之十種衣服。從形狀區別,稱為三衣或五衣;從質料區分,稱為十種衣。即:(一)拘舍衣(梵 kau...

十種見

指瑜伽師地論卷八所載之十種邪見。即:(一)薩迦耶見,意譯身見。謂於五蘊法上妄生執取,計我(於五蘊法中,強立...

十種見佛

菩薩修殊勝行,應佛所行,得見十佛,了了分明,稱為十種見佛。據華嚴經疏卷五十一離世間品載,十種見佛即:(一)...

十種依果

相當於十種功德。所謂依果,乃諸行依前起後,或相依各得增長,亦即相依之果。出自舊華嚴經卷三十六,謂菩薩修行菩...

十種性

一切眾生之種性分為十種。即:(一)凡夫性,指尚未求佛道之單純凡夫,乃起種種異見,受五趣別異之性,故新譯作異...

十種所觀法

依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載,立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位,各有十種所觀法。即:(一)十心(十住)位之...

十種法行

梵語 da?a dharma-caryāh。乃十種有關受持經典之方法行儀。略稱十法行。即:(一)書寫,書寫...

十種空相回向心

十回向位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之菩薩,以一切善根觀其所回向時,能了知十種無相。即:(一)了知一切眾生界無有眾生...

十種修三昧法

據大集賢護經卷五現前三昧中十法品載,十種修三昧法即:(一)摧折我慢,指修行者應先摧滅我見與憍慢之心,於三寶...

十種鬼

據楞嚴經卷八載,十種鬼即:(一)怪鬼,此鬼宿因多貪,於物非理而取,故受此報,還托於物,即金銀、草木等精怪。...

十種得地三昧

菩薩修行所得之三昧。蓋地之為德,博厚平靜,無物不載;生育滋長,不自為功;包含攝受,周無量;於淨於穢,皆無...

十種得戒緣

於小乘有部,得具足戒之緣有十種。即:(一)自然得,自然發得具足戒之意。指佛與緣覺發盡智時,無師自然得具足戒...

十種教體

教,指如來所說之一大藏教;體,即體性。謂十種教法之體。出自澄觀之華嚴玄談。即:(一)音聲言語體,以語業為教...

十種發心

謂諸眾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貪著諸境,業報不同,苦樂有異,皆由發心不純。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十五載,十種...

十種善巧智

善巧,意為應眾生之根機,善施以方便。華嚴經中載有十種善巧之智慧,即:(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廣...

十種善法

(一)寶雨經卷五所載日喻菩薩之十種善法。即:破無明暗、能覺悟有情、光耀十方、出現善法、諸漏滅盡、能作光明、...

十種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梵語 pudgala,意譯有情,又譯作人。有情之類罪業深重,輪回生死,難得人身,故佛說十種差別。...

十種境界

指天台宗圓教之菩薩於十信位所證得之十種境界。又作十種證相。略稱十境界。據法華三大部讀教記卷五,十種境界即:...

十種演說

遍行外道所修菩薩行之一。善財童子遍求法門,南遊參訪五十五善知識,第二十一位即遍行外道,為說其所修之菩薩行。...

十種廣大智

華嚴經載,菩薩安住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此十種廣大智為:(一)知一切眾生心行智,(二)知一切眾生業報智...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全一卷。劉宋法穎集。又作十誦比丘尼大戒、比丘尼大戒、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十誦律比丘尼戒本。收於大正藏第二...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作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十誦波羅提木叉戒本、十誦比丘戒本。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三冊。...

十誦律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羅、鳩摩羅什合譯。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三冊。本書將戒律分為十項(十誦...

十德

(一)法師十德。新華嚴經卷三十八「十地品」,謂菩薩於第九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華嚴經疏...

十慧章句

全一卷。又作十慧、十慧經、沙彌十慧章句。東漢僧嚴佛調撰。本書正文已佚失,今僅殘餘序文,收於出三藏記集卷十。...

十樂

即念佛行者由極樂淨土之依正二報,所得之十種快樂。又作淨土十樂。據袾宏之阿彌陀經疏鈔卷二載,相對於娑婆之苦而...

十緣生句

乃陳述由緣所生十物之句。出自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即:(一)幻,幻術師所作之種種相貌。(二)陽焰,熱、空、塵等...

十輪

(一)指如來之十力。出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之十輪品。地藏菩薩依如來之本願力,轉十種之佛輪,成就如來十力...

十諦

指十種真實理。即:(一)攝化眾生之差別方便中,有十種所知之諦理。即謂十地中第五地菩薩之差別方便智有十諦之別...

十隨眠

又作十使、十見、十大惑。即十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見等六隨眠中,分見隨眠為五見,即有身見、邊執見...

十禪

禪定自初步至高度之十種階段。即:(一)出家清淨禪,(二)近善知識清淨禪,(三)阿蘭若處禪,(四)離戲論憒鬧...

十講

日本佛教用語。又稱法華十講。即講無量義經一卷、法華經八卷、普賢經一卷,合計共為十卷;在五日間朝夕共講十座,...

十齋

又作十齋日。即於每月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十日持齋戒。地藏菩薩...

十齋日佛

指我國佛教界於每月之十齋日每日所禮敬之一佛或菩薩。即:初一日為定光佛,八日為藥師如來,十四日為普賢菩薩,十...

十藏

即指十種藏。藏,指含攝、積集、出生之義;以其能含藏功德,故謂之藏。有下列三種: (一)華嚴宗將菩薩之行法,...

十雙貼釋觀音普門

天台宗智顗著觀音玄義二卷以評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於品題之中,就人法等十雙,一一貼釋。以人與法、慈與悲、福與...

十羅剎女

即守護受持法華經者之十位羅剎女。典出於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正法華經卷十總持品。特為日本天台宗、日蓮宗所尊崇...

十羅剎女神本地

依妙法蓮華三昧秘密三摩耶經所說,金剛薩埵問世尊十羅剎之本源,毗盧遮那佛答言,十羅剎女本有三覺,即等覺、妙覺...

十羅聲

即梵語文法中用來表示動詞的時態與語氣之十種語態。此十種語態皆含有(la,羅)之聲,故有此名。依唐代義淨之南...

十識

即於八識(眼識心、耳識心、鼻識心、舌識心、身識心、意識心、末那識心、阿梨耶識心)外,加上多一識心(一切一心...

十類經

華嚴經教海難思,無可限量,從狹至寬,略分十類。即:(一)略本經,指現今所傳八十卷本及舊譯六十卷,皆為下本十...

十纏

十種纏縛眾生之煩惱。乃附隨貪等根本煩惱而起,與染污心相應而造種種惡行,因其纏縛有情令不得出離生死,故謂之纏...

十魔

修行佛道之十種障礙。即: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語出大智度論卷五。又華嚴經卷...

卜羯娑

梵語 pulkasa。又作補羯娑。有如下三義:(一)卑賤混血種族之名。(二)拾廢物或掃除糞穢、擔死屍之賤人...

三一二乘

指三乘和一乘。據華嚴五教章卷一載:(一)三乘,即法華經所說之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有證道之別;此三乘中,...

三人觀十二因緣

據北本涅槃經卷四十載,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種之異:(一)下智觀...

三八日

指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等三日,乃禪家於佛殿念誦之日。古以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等六日...

三力

三種力用。(一)密宗所說眾生與佛加持相應之三力,即:(一)我功德力,即行者修身、口、意之三密妙行功德善根力...

三十一色

合十三種顯色、十種形色、八種表色,共為三十一色。其中青、黃、赤、白、光、影、明、闇、煙、雲、塵、霧、空等十...

三十七道品

道品,為梵語 bodhi-pāksika 之意譯,又作菩提分、覺支,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

三十二相

梵語 dvātrij?an mahā-purusa-laksanāni,巴利語 dvattijsa mah...

三十二器

菩薩成就之三十二種法;乃用於成辦事理,故稱為器。即:(一)菩提心器,指佛所護持。(二)無偽器,指專心質直。...

三十二應

指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順應各種機類而示現之三十二種形相。全稱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據首楞嚴經卷六載,其示...

三十三天

梵名 Trāyastrij?at-deva。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

三十三身

又作三十三應化身。即觀世音菩薩為攝化普益而示現三昧中之三十三種化身。此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舉。其順序...

三十三間堂

日本佛教名勝。位於京都。本名蓮華王院。屬日本天台宗。院中隔間共有三十三間,故稱三十三間堂。該院在約一百二十...

三十三過

因明用語。指新因明所立之三十三種過誤。即就因明論式中,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不完全而計之宗...

三十三觀音

觀世音菩薩為攝化而自在示現之三十三種形像。法華經普門品及其他諸種感應傳、持驗記常述之,由此,民間亦流傳此類...

三十五佛

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之三十五佛。據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所載,計有:(一)釋迦牟尼佛。(二)金剛堅固能摧佛,又作金剛...

三十六句

法華經玄義論及感應道交,由機應相稱所立之三十六句。眾生之機與如來相應,是為機應;眾生之理性與佛無殊,但於眾...

三十六物

指構成人身之三十六種要素。然關於數目,多有異說。據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八所舉,三十六物分為外相、身器、內含三...

三十六部神王

又作三十六善神。據傳說,由天帝釋所遣,以保護人並接受男子女人三歸之三十六善神。即:(一)彌栗頭不羅婆(意譯...

三十六禽

又作三十六時獸、三十六獸。繫於晝夜十二辰交互出現以惱亂修禪者之禽獸。每一辰各有三獸,寅時為狸、豹、虎,卯時...

三十六對

禪宗六祖慧能咐囑弟子之三十六種相對性概念。又作三科三十六對法門。(一)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

三十日佛名

又作三十佛名、三十日秘佛。以三十佛菩薩配一個月三十日。此義為經論所無,但據虛堂和尚語錄卷十載,乃五代頃,五...

三十四心斷結成道

即以三十四種剎那之心斷盡煩惱而成就佛道。略稱三十四心。三藏教菩薩,扶惑潤生,歷劫具修六度梵行,饒益有情,最...

三十帖策子

為小型之三十帖粘葉本之法語集。乃日本真言宗重要遺物。系弘法大師(774~835)來華時寫得請回之法文經軌連...

三十棒

乃禪林師家指導學人所用方法之一,棒打之目的在於警策開悟。世有所謂「德山棒」、「臨濟喝」之稱。其中,德山即經...

三十種外道

系大日經卷一入真言門住心品所列舉外道之分類,即:(一)時外道,即妄計一切萬物皆以「時」為生因。(二)地等變...

三三昧

梵語 trayah samādhayah,巴利語 tayo samādhī。又稱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指...

三三昧耶

梵語 tri-samayah。(一)三者皆為三昧耶之意。三昧耶,平等之義。如謂身、語、意三密等諸種三法平等...